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夏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苏昊 康冀川 +3 位作者 何劲 曹晋静 莫莉 文庭池 《菌物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从健康无病害的半夏(Pinellia ternate)根、茎、叶和花组织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计61株,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后,针对不产孢的菌株,测定了ITSrDNA序列以进行分子鉴定。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分别来自11个属,以半知菌为主要群落,其中Hyphomycete... 从健康无病害的半夏(Pinellia ternate)根、茎、叶和花组织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计61株,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后,针对不产孢的菌株,测定了ITSrDNA序列以进行分子鉴定。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分别来自11个属,以半知菌为主要群落,其中Hyphomycetes,Zygomycetes和Coelomycetes的比例分别为62.2%,18.1%和8.2%;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是半夏植物中分离率最高(6%)的属,其余主要优势属为Alternaria,Mucor,Epicoccum,Mortierella和Plectosphaerella。研究表明:从半夏球茎组织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数量多于其他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半夏 FUSARIUM ALTERNARIA MUCOR Epicoccum MORTIERELLA plectosphaerella
下载PDF
番茄织球壳萎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2
作者 徐婧 徐秀德 +3 位作者 王丽娟 姜钰 张万民 曹远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3-678,共6页
研究番茄织球壳菌萎蔫病[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Lindf.)W.Gams]的症状、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旨在为该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PDA、PSA和MEA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多种碳氮源物质对菌丝生长均... 研究番茄织球壳菌萎蔫病[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Lindf.)W.Gams]的症状、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旨在为该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PDA、PSA和MEA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多种碳氮源物质对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和甘露糖,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病菌在5~35℃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7℃,分生孢子在24℃萌发率最高,为60.2%。病菌适宜生长的p H值为6~8。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该病菌寄主范围广泛,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茄子、辣椒、番茄、生菜、苦苣、甜瓜、黄瓜、大白菜和油菜等多种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织球壳菌萎蔫病 症状 黄瓜织球壳菌 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
下载PDF
贵州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原菌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苏文文 吴迪 +3 位作者 韩振诚 李良良 李苇洁 任春光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7-102,共6页
为明确贵州省猕猴桃主栽品种果实腐烂病病原菌的种类,并为田间果实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2018—2019年在贵州省水城县和修文县两大主产区采集的红阳和贵长猕猴桃病果为试验材料,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观察、分子检测和致病性检测,... 为明确贵州省猕猴桃主栽品种果实腐烂病病原菌的种类,并为田间果实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2018—2019年在贵州省水城县和修文县两大主产区采集的红阳和贵长猕猴桃病果为试验材料,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观察、分子检测和致病性检测,研究病果中病原真菌的种类,并对其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4类病原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auloides)、镰刀菌(Fusarium)、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黄瓜织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其检出率分别为10%、60%、20%、10%。其中,黄瓜织球壳菌侵染引起猕猴桃果实病害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腐烂病 病原菌鉴定 序列分析 致病性检测 拟茎点霉菌 镰刀菌 黄瓜织球壳菌
下载PDF
地黄萎蔫病致病菌的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3
4
作者 窦涛 蔡玉彪 +7 位作者 龚梦强 崔江宽 杜家方 王丰青 张重义 王沫 刘向阳 张静静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8-647,共10页
从河南省温县地黄种植园采集具有典型萎蔫症状的地黄病株,分离、纯化出5株病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其中1株鉴定为黄瓜织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为地黄的新型致病菌。将该病原菌引起的地... 从河南省温县地黄种植园采集具有典型萎蔫症状的地黄病株,分离、纯化出5株病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其中1株鉴定为黄瓜织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为地黄的新型致病菌。将该病原菌引起的地黄病害暂命名为地黄织球壳菌萎蔫病。该病原菌对光照敏感,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8,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钠。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表明,选用的11种杀菌剂中,有6种对P.cucumerina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500 g·L^(-1)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_(50)为0.255 3 mg·L^(-1),可作为防治地黄织球壳萎蔫病的优选药剂。本研究为地黄萎蔫病的识别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病原菌 黄瓜织球壳菌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原文传递
呼和浩特市苜蓿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剑锋 王乐 +3 位作者 张园园 林克剑 徐林波 刘爱萍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3-1101,共9页
为确定引起呼和浩特市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疑似苜蓿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物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土壤接种法对代表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为确定引起呼和浩特市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疑似苜蓿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物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土壤接种法对代表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6类形态学特征不同的分离物,各随机选择1株代表菌株进行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呼和浩特市苜蓿根腐病病原菌有6种,分别是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和织球壳枯萎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分别分离到1、7、14、26、7和14株菌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1.45%、10.14%、20.29%、37.68%、10.14%和20.29%。其中,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最强,接种苜蓿幼苗发病的病情指数达82.67,其次为木贼镰刀菌、变红镰刀菌、锐顶镰刀菌、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和织球壳枯萎菌,病情指数分别为72.67、62.67、58.67、52.67和46.00。表明引起呼和浩特市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有6种,其中变红镰刀菌为优势致病种,且不同病原菌对苜蓿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根腐病 病原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镰刀菌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 织球壳枯萎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