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罗罗非鱼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的分离鉴定及其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志刚 可小丽 +4 位作者 卢迈新 高风英 曹建萌 朱华平 王淼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6,共11页
【目的】2013年5月广东番禺某养殖场罗非鱼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临床症状表现为鱼体体色发黑、体表出血、鳞片脱落、鳍条溃烂等,解剖发现腹腔有大量腹水、胆囊肿大、肝呈黄色、脾脏呈暗红色。为确定病原,【方法】从具以上临床症状的病鱼组... 【目的】2013年5月广东番禺某养殖场罗非鱼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临床症状表现为鱼体体色发黑、体表出血、鳞片脱落、鳍条溃烂等,解剖发现腹腔有大量腹水、胆囊肿大、肝呈黄色、脾脏呈暗红色。为确定病原,【方法】从具以上临床症状的病鱼组织中分离获得可疑菌株1株,编号PYS1。采用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理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理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该菌株种类。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性,并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其敏感药物。【结果】结果表明PYS1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在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中与其他鱼源类志贺邻单胞菌聚为一支。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已呈现多重耐药性,仅对少数检测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洛克和头孢唑啉等)敏感。人工回归感染结果显示PYS1菌株可使尼罗罗非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症状,其对尼罗罗非鱼半致死量为1.425×108CFU/尾,石蜡切片显示其对感染鱼的肠、肝、脾、肾和心脏等组织均可造成损伤。【结论】证明类志贺邻单胞菌为上述养殖场尼罗罗非鱼发病的病原,且为首次报道该菌对尼罗罗非鱼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致病性 组织病理变化
原文传递
鲟细菌性败血综合征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曹海鹏 杨先乐 +3 位作者 高鹏 李怡 张书俊 邓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6,共4页
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 ♂)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腹水及肾脏中共分离了5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2株细菌XL2-T和HK3-R具有致病性。经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XL2-T为... 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 ♂)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腹水及肾脏中共分离了5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2株细菌XL2-T和HK3-R具有致病性。经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XL2-T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HK3-R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这2株致病菌的主要特征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氧化酶阳性,对先锋必、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奈替米星、新霉素等6种药物均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ruthenus♂) 达氏鳇(Huso dauricus) 细菌性败血综合征 豚鼠气单胞 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下载PDF
黄颡鱼暴发性疾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4
3
作者 温周瑞 许钦涵 +3 位作者 卢伶俐 韩育章 刘可群 潘宙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0期119-124,共6页
为探究湖北省部分地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暴发性疾病发生原因,实地调查了生产情况,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鉴定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 为探究湖北省部分地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暴发性疾病发生原因,实地调查了生产情况,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鉴定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对硫酸新霉素和氟甲喹较为敏感,对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均具有较大程度的耐药性。类志贺邻单胞菌仅对氟甲喹中度敏感,对其他7种国标渔药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综合气温、水质、喂养情况等因素分析了黄颡鱼暴发性疾病的发生原因,认为此次暴发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与气温的剧烈波动、过量投喂、水质恶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吕小燕 袁汉文 +5 位作者 何爱美 杨文秀 张哲华 郑楚文 李骞 许巧情 《河北渔业》 2020年第8期33-37,60,F0003,共7页
为探究某斑点叉尾鮰养殖场鱼类发病死亡原因,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鱼体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确定该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用Ki... 为探究某斑点叉尾鮰养殖场鱼类发病死亡原因,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鱼体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确定该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药敏试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且对呋喃唑酮、头孢拉定、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及头孢呋辛5种药物产生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头孢氨苄、哌拉西林等11种药物中度敏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进行验证,注射类志贺邻单胞菌菌株后,斑点叉尾鮰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与自然发病个体的症状基本相同。从患病鱼体分离出的即为类志贺邻单胞菌,也正是该致病菌导致斑点叉尾鮰死亡,可利用头孢类高度敏感药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分离鉴定 16S rRNA 药敏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