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碱地肥沃耕层构建水肥盐综合调控机理与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郭凯 封晓辉 +4 位作者 伍靖伟 陈小兵 巨兆强 孙宏勇 刘小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工作,但目前盐碱区淡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如何在水资源约束下,优化调控土壤水肥盐动态是当前盐碱地可持续利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工作,但目前盐碱区淡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如何在水资源约束下,优化调控土壤水肥盐动态是当前盐碱地可持续利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大量研究利用有机培肥、耕作、节水灌溉、田间覆盖、咸水利用等农艺措施,在盐碱地建立“控盐、保肥、保水”的肥沃耕作层,显著改变了水肥盐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运移过程,实现了盐碱地质量和产能快速提升,上述内容也日益成为盐碱地改良利用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系统总结了盐碱地改良和肥沃耕层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盐碱地肥沃耕层构建下土壤水肥盐综合调控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协同关系等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盐碱地可持续改良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肥沃耕层构建 水肥盐调控 水土资源利用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钱泳其 熊鹏 +4 位作者 王玥凯 张中彬 郭自春 邵芳荣 彭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砂姜黑土黏闭僵硬问题突出,耕作是改良其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安徽龙亢农场砂姜黑土耕作试验基地,采集免耕(No-tillage,NT)、旋耕(Rotarytillage,RT)和深翻(Deepploughing,DP)处理的原状土柱(高20cm,直径10cm),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 砂姜黑土黏闭僵硬问题突出,耕作是改良其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安徽龙亢农场砂姜黑土耕作试验基地,采集免耕(No-tillage,NT)、旋耕(Rotarytillage,RT)和深翻(Deepploughing,DP)处理的原状土柱(高20cm,直径10cm),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和ImageJ软件等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处理,定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度、孔径大小分布、孔隙形态特征、网络特征以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免耕相比,旋耕和深翻下土壤的大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92.7%和261.1%(P<0.05);与旋耕相比,深翻下土壤大孔隙度增加了23.4%;(2)相较于免耕,旋耕和深翻显著增加了土壤孔隙的水力半径、紧密度、分形维数和全局连通性(P<0.05),显著降低了各向异性程度和欧拉数(P<0.05),土壤饱和导水率得到显著提升,且深翻的改良效果总体优于旋耕;(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除水力半径外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连通性最大孔隙度的相关性最高(r=0.833**,P<0.01)。综上所述,深翻扩大了土壤孔隙的水力半径,改善了连通性,提升了复杂程度,从而构建了相对良好的土壤孔隙形态和网络结构,提高了导水能力,消减砂姜黑土结构性障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深翻 CT扫描技术 孔隙结构 饱和导水率
下载PDF
耕翻深度对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根系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孟丽丽 邢艳玲 +4 位作者 张婷婷 李欣 张亚楠 霍玉芹 蒙美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2,共7页
为探究耕翻深度对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根系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4个耕翻深度20 cm(D_(20),CK)、30 cm(D_(30))、40 cm(D_(40))、50 cm(D_(50))对马铃薯根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 为探究耕翻深度对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根系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4个耕翻深度20 cm(D_(20),CK)、30 cm(D_(30))、40 cm(D_(40))、50 cm(D_(50))对马铃薯根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D_(20)和D_(30)处理,深翻D_(40)和D_(50)处理可显著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淀粉积累期马铃薯根系干物质积累,分别提高了75.2%~292.1%和23.4%~30.2%。通过土壤酶活性分析,深翻(D_(30)、D_(40)、D_(50)处理)对马铃薯田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明显,但对碱性磷酸酶与脲酶活性影响较大。深翻可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0~20 cm土层及苗期20~60 cm土层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在块茎膨大期至淀粉积累期0~20 cm土层与苗期40~60 cm土层中D_(40)和D_(50)处理影响显著。深翻D_(30)、D_(40)、D_(5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中整个生育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淀粉积累期的脲酶活性;同时还提高了20~60 cm土层中脲酶活性,其中D_(40)和D_(50)处理显著提高了33.8%~80.0%。综上所述,深翻30 cm仍旧是马铃薯根系生长的胁迫深度,深翻40 cm对促进马铃薯根系生长、提高马铃薯田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脲酶活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翻深度 马铃薯 根系生长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棉田仿生减阻犁体设计与试验
4
作者 刘进宝 郑炫 +3 位作者 杨怀君 李帆 王子龙 张鲁云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9,共7页
针对当前铧式犁在棉田土壤犁耕作业过程中易黏附、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立足两种典型棉田土壤,以犁体、棉田土壤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提出犁体曲面模型优化和表面结构仿生相结合的方法。以穿山甲体表的鳞片三角圆弧状结构... 针对当前铧式犁在棉田土壤犁耕作业过程中易黏附、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立足两种典型棉田土壤,以犁体、棉田土壤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提出犁体曲面模型优化和表面结构仿生相结合的方法。以穿山甲体表的鳞片三角圆弧状结构和蜣螂体表的凸包结构相结合作为仿生原型,研制一种棉田仿生脱附减阻犁体,分别对两种棉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试验测定并建立离散元模型。进行传统犁体与仿生犁体的耕作过程仿真与试验,在1号土样中仿生犁体相对传统犁体减阻5.4%,土壤减粘性能提升44.15%;在2号土样中仿生犁体相对传统犁体减阻7.8%,土壤减粘性能提升45.49%,研究结果表明仿生犁体对棉田土壤减粘降阻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棉田土壤 仿生犁体 离散元 抗黏减阻
下载PDF
不同耕翻深度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徐灿 张敏 +7 位作者 陈永伟 杨波 哈蓉 王昊 靳韦 杨宏波 王琦 马文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41-144,147,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耕翻深度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寻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水稻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翻深度,以期为引黄灌区水稻合理耕层构建及作物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个... [目的]了解不同耕翻深度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寻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水稻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翻深度,以期为引黄灌区水稻合理耕层构建及作物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个耕翻深度处理,分别为耕翻22~25 cm、耕翻30~32 cm、耕翻38~42 cm,研究不同耕翻深度对土壤容重、含水率、土壤养分、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在不同耕翻深度下土壤含水率整体表现在耕翻30~32 cm处理下较高;土壤容重在0~10 cm土层下以耕翻22~25 cm处理较低,在20~40 cm土层下以耕翻30~32、38~42 cm处理较低,且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低于38~42 cm处理;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以耕翻30~32 cm处理较高,在20~40 cm土层以耕翻38~42 cm处理较高;水稻产量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高于耕翻22~25和38~42 cm处理;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到耕翻30~32 cm处理>耕翻38~42 cm>耕翻22~25 cm。[结论]不同耕翻深度可影响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养分,进而影响土壤的蓄水保温效应,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在该地土壤条件下耕翻30~32 cm处理对土壤的综合改善效果最佳,水稻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翻深度 容重 含水率 土壤养分 水稻 产量
下载PDF
花生连作土壤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设计与试验
6
作者 张宁宁 康建明 +4 位作者 张春艳 王小瑜 彭强吉 张正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88,共11页
针对目前花生连作导致花生减产的问题,设计研制了土层置换式深翻犁。重点对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翻转机构进行机械设计和运动分析,对犁体曲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受力分析。为验证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作业性能,以犁铧安装角、耕宽、作业速度... 针对目前花生连作导致花生减产的问题,设计研制了土层置换式深翻犁。重点对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翻转机构进行机械设计和运动分析,对犁体曲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受力分析。为验证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作业性能,以犁铧安装角、耕宽、作业速度为试验因素,以耕深变异系数、植被残茬覆盖率和翻垡率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三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田间预试验,得到各因素的响应曲面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性能的影响,并以耕深变异系数最低、植被残茬覆盖率最高和翻垡率最高为目标对各因素进行优化。最优结果为:犁铧安装角为25.58°、耕宽为526.01mm、作业速度为5.82 km/h时,耕深变异系数为3.35%、植被残差覆盖率为93.95%、翻垡率为94.39%。以最优结果为基础,对作业速度设置5个梯度进行田间验证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层置换式深翻犁以最优犁铧安装角、耕宽作业时,各个速度梯度下耕深变异系数均小于4%、残茬覆盖率均大于90%、翻垡率均大于90%,满足翻转犁作业质量要求。连续两年应用土层置换式深翻犁对连作花生地进行增产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22年花生产量比对照组增产21.2%,2023年增产16.9%,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可为连作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连作 土层置换 深翻犁 增产
下载PDF
犁体阻力离散元仿真分析
7
作者 王屹峰 李庆达 +2 位作者 汪昊 刘明辉 王晨臣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4期8-11,共4页
为验证离散元法分析犁体耕作阻力的可靠性,利用离散元仿真对犁体阻力进行分析。通过多组参数的仿真试验,获得在不同含水率土壤条件下进行不同耕深的犁体牵引阻力数据。结果表明,犁体的土壤耕作阻力随着土壤含水率与耕深的增大而增大,与... 为验证离散元法分析犁体耕作阻力的可靠性,利用离散元仿真对犁体阻力进行分析。通过多组参数的仿真试验,获得在不同含水率土壤条件下进行不同耕深的犁体牵引阻力数据。结果表明,犁体的土壤耕作阻力随着土壤含水率与耕深的增大而增大,与田间耕作结果一致,证明了离散元法分析犁体土壤耕作阻力的可行性,为犁铧的耕作模拟仿真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犁体 离散元 土壤 阻力
下载PDF
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农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创新与应用
8
作者 张向前 师晶晶 +6 位作者 戎美仁 路战远 任永峰 程玉臣 张德健 孟天天 郝楠森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和单一翻耕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速了该地区农田风蚀退化、质量下降和产能降低,因此,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不... 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和单一翻耕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速了该地区农田风蚀退化、质量下降和产能降低,因此,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不同类型生态区传统翻耕、长期免耕、合理轮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论述了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核心技术的内容及其对土壤风蚀、蓄水保墒、作物生长与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微立垡覆盖是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地冬春季风蚀防控的关键技术和途径。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大面积应用效果显著,破解了长期以来翻耕农田裸露风蚀重、水土流失损失大导致农田逐步退化的科技难题,为大兴安岭沿麓及其生态类型相似区翻耕农田风蚀防控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沿麓 黑土区 翻耕农田 微立垡覆盖 阻风减蚀技术
下载PDF
浅耕和施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9
作者 连娜娜 邱瑞瑾 +5 位作者 黄丽蕴 陈耀进 廖珍承 邓盈 莫鹰 于翠平 《茶叶》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为分析浅耕和施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苍梧县群体种为供试材料,研究浅耕、浅耕+施肥、施肥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发芽密度、芽叶长度、百芽重及鲜叶重之间差异极显著(P<0.0... 为分析浅耕和施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苍梧县群体种为供试材料,研究浅耕、浅耕+施肥、施肥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发芽密度、芽叶长度、百芽重及鲜叶重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浅耕+施肥的发芽密度、百芽重和鲜叶重高于其他处理,说明浅耕结合施肥可促进芽叶长度生长。各处理的水浸出物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茶多酚含量差异显著(P<0.05);以浅耕+施肥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最高。各处理的咖啡碱、游离氨基酸、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茶氨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浅耕+施肥处理的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处理,而施肥处理的土壤全钾含量最高。各处理的土壤水解性氮含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浅耕、浅耕+施肥的土壤pH值显著提高。综合考虑,浅耕+施肥在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方面效果明显,适合在六堡茶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耕 施肥 茶叶产量 茶叶品质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深耕配施结构调理剂对新垦低丘红壤水分的影响
10
作者 池永清 章明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30-234,共5页
为探讨新垦低丘红壤旱地蓄水能力的提升途径,在浙中地区选择3种不同质地(砂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的新耕红壤旱地,开展了深耕配施结构调理剂对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的试验。试验设对照(浅耕)、施结构调理剂(浅耕+结构调理剂)和深耕配施结构理... 为探讨新垦低丘红壤旱地蓄水能力的提升途径,在浙中地区选择3种不同质地(砂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的新耕红壤旱地,开展了深耕配施结构调理剂对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的试验。试验设对照(浅耕)、施结构调理剂(浅耕+结构调理剂)和深耕配施结构理剂3个处理,动态观察了不同深度土层含水量和0~50 cm土体蓄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深耕配施结构调理剂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数量和保水性;施用结构改良剂后砂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田间持水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58%、1.94%和4.35%;深耕+结构调理剂后砂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田间持水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35%、2.28%和2.68%。深耕配施结构调理剂雨季土壤蓄水量明显提高,干旱季20~50 cm土层水分明显高于对照,砂壤土、黏壤土和黏土贮水量分别比对照高2.06%~12.16%、1.73%~12.41%和5.53%~23.62%,深耕效果在黏土中最为明显,在砂壤土中效果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蓄水能力 结构调理剂 耕层 物理性状 容重
下载PDF
Effects of Tillage Management on Infiltration and Preferential Flow in a Black Soil,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6
11
作者 FAN Ruqin ZHANG Xiaoping +3 位作者 YANG Xueming LIANG Aizhen JIA Shuxia CHEN Xuewe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312-320,共9页
The impacts of no-tillage (NT) and moldboard plough (MP) managements on infiltration rate and preferential flow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a combined technique of double-ring device and dye tracer on a black soil (Molli... The impacts of no-tillage (NT) and moldboard plough (MP) managements on infiltration rate and preferential flow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a combined technique of double-ring device and dye tracer on a black soil (Mollisol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how tillage practices enhance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and preferential flow in favor of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eady infiltration rates under NT management are 1.6 and 2.1 times as high as those under MP management in the 6th and 8th years of the tillage management in place, while the infiltrated water amounts under NT management are 1.4 and 2.0 times as high as those under MP management, respectively. The depth of methylene blue penetrated into NT soil increases from 43cm in the 6th year to 57cm in the 8th year, which are 16cm and 19cm deeper than those in MP soil,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 image show that more biological macro-pores occur in NT soil than in MP soil. These macro-pores play a key role in enhancing preferential flow in NT soil, which in turn promotes water infiltration through preferential pathways in NT soil. The results are helpful to policy-making in popularizing NT and have the implications for tillage management in regard to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 土壤渗透 耕作方式 优先流 中国 土壤水分入渗 免耕土壤 稳定入渗率
下载PDF
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北冰红葡萄生长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迎雪 杨义明 +8 位作者 张宝香 秦红艳 李昌禹 范书田 许培磊 王月 王衍莉 李嘉琪 路文鹏 《特产研究》 2023年第5期66-68,74,共4页
为明确冰葡萄园土壤管理的最佳技术方法,本研究以生产上主栽的山欧杂交葡萄品种‘北冰红’为研究对象,以清耕除草为对照,园艺地布覆盖和自然生草为2种处理方式,研究清耕除草、园艺地布覆盖和自然生草3种土壤管理方式对冰葡萄园土壤性状... 为明确冰葡萄园土壤管理的最佳技术方法,本研究以生产上主栽的山欧杂交葡萄品种‘北冰红’为研究对象,以清耕除草为对照,园艺地布覆盖和自然生草为2种处理方式,研究清耕除草、园艺地布覆盖和自然生草3种土壤管理方式对冰葡萄园土壤性状及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园艺地布覆盖处理和自然生草处理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略高于清耕除草处理;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园艺地布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高于清耕除草处理和自然生草处理,高出0.02~0.22℃,8月下旬,自然生草处理的土壤温度高出清耕除草和园艺地布覆盖处理0.09~0.14℃;园艺地布覆盖处理的葡萄单株重、单穗重、可溶性糖含量、单宁含量都显著高于自然生草处理;自然生草处理的成本比园艺地布覆盖处理和清耕除草处理的成本分别低1425元hm^(2)和3075元/hm^(2)。吉林省冰葡萄园土壤管理的最佳方式是自然生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管理方式 冰葡萄园 清耕除草 园艺地布覆盖 自然生草
下载PDF
不同类型外源碳添加对灰漠土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新邦 唐光木 +1 位作者 张云舒 徐万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0-335,共6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外源碳长期施用对耕层灰漠土土壤碳储存及固碳潜力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处理,即NPK处理(CK);NPK+1.5 t秸秆(NPKS);NPK+1.5 t有机肥(NPKM);NPK+1.5 t棉秆炭(NPKB1);NPK+3.0 t棉秆炭(NPKB2),选取2013—2... 为探究不同类型外源碳长期施用对耕层灰漠土土壤碳储存及固碳潜力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处理,即NPK处理(CK);NPK+1.5 t秸秆(NPKS);NPK+1.5 t有机肥(NPKM);NPK+1.5 t棉秆炭(NPKB1);NPK+3.0 t棉秆炭(NPKB2),选取2013—2021年采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耕层灰漠土土壤容重(BD)、有机碳密度(SOCD)、有机碳累积速率、有机碳储量(SOCR)和施用年限与有机碳储量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经过9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从2013—2021年BD变化趋势来看,施用NPKS、NPKM、NPKB1、NPKB2与NPK相比,均呈现降低趋势,与NPK相比平均分别降低1.84%,0.86%,5.03%,6.66%。(2)相比NPK,NPKS、NPKM、NPKB1、NPKB2处理中土壤SOCD提升幅度平均分别为12.21%,11.04%,24.14%,46.95%,其中,棉秆炭提升效果显著;累积速率分别提高73.16%,66.95%,133.52%,247.18%。(3)NPKS和NPKM处理相比SOCR增幅分别为11.67%~30.88%,12.2%~33.24%;NPKB1和NPKB2处理SOCR提升效果最为显著,相较于2013年最高提升幅度分别为29.28%,45.44%。综合来看,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棉秆炭均是提高灰漠土土壤碳储量的有效措施,其中,添加施棉秆炭处理更有利于灰漠土短期快速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存,棉秆炭自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长期添加棉秆炭提高土壤碳固存以及改善土壤肥力、缓解温室效应,从而作为实现碳中和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灰漠土 耕层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耕作层土壤水分、温度预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会丹 万雪芬 +2 位作者 崔剑 蔡婷婷 杨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2,共9页
【目的】利用土壤近表面空气温湿度与土壤内部参数的关联关系对耕作层土壤水分、温度进行精准预测,为实现精细化农业种植管理提供服务。【方法】针对土壤耕作层水分、温度预测在训练集获取与模型验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基于嵌入式... 【目的】利用土壤近表面空气温湿度与土壤内部参数的关联关系对耕作层土壤水分、温度进行精准预测,为实现精细化农业种植管理提供服务。【方法】针对土壤耕作层水分、温度预测在训练集获取与模型验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基于嵌入式系统及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无线通信技术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基于深度Q学习(Deep Q network,DQN)算法探索了一种模型组合策略,以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门限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为基础模型进行加权组合,获得了DQN-L-G-B组合预测模型。【结果】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等间隔时间序列环境数据的长时间稳定可靠采集,可以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土壤水分、温度时间序列预测工作提供准确的训练集与验证集数据。相对于LSTM、Bi-LSTM、GRU、L-G-B等模型,DQN-L-G-B组合模型在2种土壤类型(壤土、砂土)耕作层上水分与温度预测中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R2提高了约0.1%。【结论】通过该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与DNQ-L-G-B组合模型,可以有效地完成基于土壤近表面空气温、湿度对耕作层土壤中水分、温度的精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物联网 数据采集 深度强化学习 时序预测 精准农业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砂姜黑土有机碳组分和孔隙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天宇 郭自春 +4 位作者 钱泳其 王玥凯 黄先金 张中彬 彭新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71-78,共8页
砂姜黑土容重高、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低是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秸秆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探明砂姜黑土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一步培肥改良耕地地力,该研究利用砂姜黑土连续6 a耕作... 砂姜黑土容重高、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低是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秸秆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探明砂姜黑土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一步培肥改良耕地地力,该研究利用砂姜黑土连续6 a耕作与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免耕还田、旋耕还田、深翻还田)对砂姜黑土不同土层(0~10、>10~20、>20~40 cm)有机碳及其组分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和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内,3种还田方式下SOC及其组分、土壤总孔隙度和大孔隙度(>50μm)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旋耕还田相比,免耕还田使>10~20和>20~40 cm土层SOC含量分别降低了14.1%、23.7%(P<0.05),对>10~40 cm土层内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无显著影响(P>0.05);与旋耕还田相比,深翻还田使>10~20和>20~40 cm土层SOC含量分别提高了12.7%、44.1%(P<0.05),使>20~40 cm土层POC和MAOC含量分别提高了116.0%和42.4%,显著提高了>10~40 cm土层内>200μm孔隙度、孔隙水力半径、最大连通网络孔隙度和全局连通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POC含量与土壤大孔隙度(>50μm)(R^(2)=0.643,P<0.01)、全局连通性(R2=0.488,P<0.05)、最大连通网络孔隙度(R2=0.564,P<0.05)以及水力半径(R2=0.749,P<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深翻还田促进了砂姜黑土>10~40 cm土层有机碳积累与大孔隙的形成,为该区较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孔隙 砂姜黑土 深翻还田 CT扫描
下载PDF
秸秆深翻还田对盐碱化土壤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皓 高聚林 +2 位作者 于晓芳 马达灵 胡树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目的】通过研究秸秆深翻还田下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明确耕作方式对不同程度盐碱化农田改良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2021—2022年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化土地上设置农户浅旋不还田(CK)和秸秆深翻还田(DPR)两种耕作方式,以当... 【目的】通过研究秸秆深翻还田下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明确耕作方式对不同程度盐碱化农田改良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2021—2022年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化土地上设置农户浅旋不还田(CK)和秸秆深翻还田(DPR)两种耕作方式,以当地主栽玉米品种迪卡159和九圣禾257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根系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DPR土壤容重降低,含水量升高,碱解氮、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土壤全盐量、pH值分别降低5.48%~48.98%和1.25%~13.71%;DPR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均显著增加(P<0.05),轻度盐碱化土壤玉米根系指标改善效果最为明显,增幅分别为62.13%、62.99%、26.46%和69.67%;玉米产量较CK提高14.08%~33.61%,中度盐碱化土壤的增幅最大。【结论】秸秆深翻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全盐量、pH值。随着全盐量的降低,玉米根长、根体积显著增加,从而增加根表面积,提高了玉米植株利用土壤养分的能力,最终使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秸秆深翻还田 玉米 根系生长 产量
下载PDF
耕层厚度对潮土中化肥氮素转化的影响
17
作者 丁世杰 杨文亮 +5 位作者 信秀丽 张先凤 朱安宁 杨娇 任国翠 李梦柔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7-1698,共12页
耕层厚度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对潮土中化肥氮素转化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田间土柱模拟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探究在不同耕层厚度处理下,化肥氮在3种质地潮土0~40 cm土层中有机氮、无机氮与固定态铵库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作... 耕层厚度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对潮土中化肥氮素转化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田间土柱模拟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探究在不同耕层厚度处理下,化肥氮在3种质地潮土0~40 cm土层中有机氮、无机氮与固定态铵库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作物对化肥氮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耕层厚度显著影响化肥氮在土壤不同氮库中的转化及其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去向,且在不同质地潮土中的作用效果一致。在不同质地潮土中,残留于土壤中的化肥氮83%以上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影响化肥氮的保蓄与供给。增加耕层厚度虽然降低了化肥氮向固定态铵库的转化,但提高了0~40 cm土层中的肥料来源有机氮储量,尤其是在施肥当季,耕层厚度25 cm(PLT-25)处理下的肥料来源有机氮储量平均较耕层厚度15 cm(PLT-15)处理提高8.9%。增加耕层厚度显著(P<0.05)提高了施肥当季与后茬作物生长季内肥料来源无机氮的供给,在此期间PLT-25处理下作物对化肥氮的利用率较PLT-15处理提高8.0%左右,而化肥氮的当季损失率与累积损失率则较PLT-15处理分别降低12.3%与9.1%。就土壤质地的角度而言,砂粒含量高制约着化肥氮向有机氮库的转化,不利于作物对化肥氮的吸收利用,增大了氮肥损失。由此可见,在不同质地潮土中,增加耕层厚度在提高化肥氮素当季利用率的同时也增大了化肥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了化肥氮的损失。残留的化肥氮在后茬作物生长季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促进了化肥氮累积利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耕层厚度 土壤质地 氮肥转化与去向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华北玉麦两熟区犁式秸秆翻埋装置参数优化
18
作者 张明 王景政 +4 位作者 张秀花 弋景刚 白占欣 卢占喜 赵西哲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136,共7页
华北玉麦两熟地区玉米收获后土壤表面秸秆量大,传统还田作业效果不理想,且长期的旋耕和免耕作业导致土地形成了犁底层和土壤板结,影响小麦播种作业及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此,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和打破犁底层等问题,设计了用于华北玉... 华北玉麦两熟地区玉米收获后土壤表面秸秆量大,传统还田作业效果不理想,且长期的旋耕和免耕作业导致土地形成了犁底层和土壤板结,影响小麦播种作业及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此,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和打破犁底层等问题,设计了用于华北玉麦两熟区整地机的翻埋装置,并对装置进行参数优化。利用离散元仿真技术、数字化土槽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整地机的翻埋装置进行分析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翻埋率为97.4%,耕深稳定性系数为91.35%,性能稳定,满足小麦播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翻埋 整地机 离散元仿真 玉麦两熟区 犁底层
下载PDF
贵州烟田不同土壤类型pH和速效钾含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维常 袁玉波 +2 位作者 潘首慧 张恒 蔡凯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0期88-94,共7页
揭示贵州烟田不同土壤类型pH和速效钾含量及分布特征,指导植烟土壤保育。选取贵州代表性烟田,分析不同土壤类型耕层厚度、pH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深耕后pH和速效钾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贵州烟田土壤耕层普遍偏浅,平均为18.88 cm... 揭示贵州烟田不同土壤类型pH和速效钾含量及分布特征,指导植烟土壤保育。选取贵州代表性烟田,分析不同土壤类型耕层厚度、pH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深耕后pH和速效钾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贵州烟田土壤耕层普遍偏浅,平均为18.88 cm。平均pH 6.21,依次为人为土>淋溶土>雏形土>富铁土>新成土,不同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速效钾含量平均为332.81 mg/kg,依次为淋溶土>富铁土>人为土>雏形土>新成土,其中淋溶土和富铁土显著高于人为土、雏形土,淋溶土与富铁土、人为土与雏形土之间无显著差异。pH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递减型、递增型和均一型3种模式,pH以递增型为主(72.21%),速效钾以递减型为主(72.21%)。深耕后不同土壤类型pH平均增加0.12个单位,速效钾含量平均减少49.43 mg/kg。贵州烟田土壤耕层偏浅,存在酸化现象,速效钾含量总体偏高,不同土壤类型pH和速效钾含量不同,剖面分布特征影响土壤深耕后pH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耕层厚度 PH 速效钾 土壤保育
下载PDF
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土壤耕层有机碳与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伟 代林玉 +3 位作者 肖时珍 邰治钦 蓝家程 肖华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48-55,共8页
土壤耕层有机碳与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在非喀斯特地区和石灰岩喀斯特地区已有较多研究,但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却罕见相关研究。为探讨典型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土壤耕层有机碳与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典型白云岩喀斯特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 土壤耕层有机碳与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在非喀斯特地区和石灰岩喀斯特地区已有较多研究,但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却罕见相关研究。为探讨典型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土壤耕层有机碳与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典型白云岩喀斯特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东部则家山土壤耕层为例,采用垂直分层取样分析,研究了土壤耕层有机碳和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耕层从0—10 cm、10—20 cm至20—30 cm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均值不断减少,即土壤耕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的质量分数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耕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表层聚集特征不明显;有机碳和养分分级标准均可达到适宜甚至丰富水平,土壤肥力较好;土壤耕层从0—10 cm、10—20 cm至20—30 cm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储量均值与其质量分数均值的分布特征相同,也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喀斯特 土壤耕层 有机碳 养分 垂直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