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诺坝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天福 马鸿文 白志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7-228,共12页
汉诺坝地区玄武岩具有以碧玄岩为先导、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浆多韵次喷发的特点;从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 Mg # 逐渐增高,稀土元素丰度逐渐降低,轻稀土元素由较富集到较不富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从碧... 汉诺坝地区玄武岩具有以碧玄岩为先导、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浆多韵次喷发的特点;从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 Mg # 逐渐增高,稀土元素丰度逐渐降低,轻稀土元素由较富集到较不富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从碧玄岩到拉斑玄武岩浆的部分熔融程度逐渐增高的产物,未发生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本文将本区玄武岩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经典的地幔岩熔融实验紧密结合,提出了本区玄武岩的石榴石相地幔源区多旋回底辟递进熔融模式。底辟上升熔融过程中,不同压力(polybaric) 下所熔出的矿物相的不同控制了岩浆成分的变化。岩浆的多旋回性和相似于 O I B 型的不相容元素蛛网图暗示了其深部热动力背景可能是先后形成的同一地幔柱的多个地幔柱头部组成上地幔的多旋回底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 成因模式 地幔柱
下载PDF
碳酸岩是大陆岩石圈构造背景和地幔交代作用的指示岩石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学明 杨晓勇 M.J.LeBas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28-235,共8页
根据已知碳酸岩的地质产状、岩石学特征、Nd—Sr—Pb同位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资料,论述了其地幔源区的物质成分、交代过程、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机制和碳酸岩岩浆的演化模型碳酸岩既可以产生于裂谷环境,... 根据已知碳酸岩的地质产状、岩石学特征、Nd—Sr—Pb同位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资料,论述了其地幔源区的物质成分、交代过程、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机制和碳酸岩岩浆的演化模型碳酸岩既可以产生于裂谷环境,由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的霞石质超基性-基性岩浆经液态不混溶作用而形成,与硅酸不饱和过碱性杂岩构成环状碳酸岩-碱性杂岩;也能够产生于碰撞造山过程中派生的引张岩石圈断裂带,直接导源于岩石圈地幔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单一的透镜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霓长岩 同位素和痕量元素地球化学 岩石圈引张构造环境 地幔交代作用 热地幔柱
下载PDF
碳酸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8
3
作者 杨学明 杨晓勇 M.J.LeBas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5期457-466,共10页
从已知碳酸岩的地质产状、岩石学特征、NdSrPbOC同位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数据,结合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资料,论述了其地幔源区的物质成分、交代过程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机制和碳酸岩岩浆的演化模型。碳酸岩既可以... 从已知碳酸岩的地质产状、岩石学特征、NdSrPbOC同位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数据,结合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资料,论述了其地幔源区的物质成分、交代过程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机制和碳酸岩岩浆的演化模型。碳酸岩既可以产生于拉张岩石圈构造背景,也能够产生于挤压而派生的引张岩石圈构造背景。前者以产于裂谷环境、与硅酸不饱和过碱性岩构成环状碳酸岩—碱性杂岩为特征,主要由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的霞石质超基性—基性岩浆经液态不混溶作用而形成;后者产于碰撞造山过程中派生的引张岩石圈断裂带,以单一的透镜状、条带状和似层状碳酸岩体为标志,直接由导源岩石圈富集地幔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作用而产生的碳酸岩浆侵入或喷发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地球化学 地质学 大地构造意义
下载PDF
黄河口羽状流对调水调沙的响应
4
作者 张涛 毕乃双 +2 位作者 吴晓 宋振杰 王厚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6,共7页
本文基于2010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海域海表温度(SST)的季节性变化,分析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羽状流向海扩展的时空变化,揭示了黄河口羽状流对调水调沙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表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和临近大陆气候的影响,... 本文基于2010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海域海表温度(SST)的季节性变化,分析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羽状流向海扩展的时空变化,揭示了黄河口羽状流对调水调沙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表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和临近大陆气候的影响,夏季秋季高,春季冬季低,四个季节羽状流扩散范围都较小。调水调沙期间,羽状流向海传输方向发生摆动,由北向逐渐向东偏转至正东方向,最后又转为北向。随着径流量的增加,羽状流扩散范围和传输距离也迅速增大,传输距离与径流量呈较好的对数线性关系。此外,潮汐变化也会影响羽状流的传输方向和输运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羽状流 海表温度 扩散范围 传输距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