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Plume-Rise of Air Emissions from Animal Housing Systems: Inverse AERMOD 被引量:1
1
作者 Manqing Ying Lingjuan Wang-Li +1 位作者 Larry F. Stikeleather Jack Edwar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7年第11期1254-1269,共16页
As fate and transport of air emissions from animal housing systems is of increasing concern, dispersion models have become commonly used tools to estimate the downwind concentrations of pollutants at certain locations... As fate and transport of air emissions from animal housing systems is of increasing concern, dispersion models have become commonly used tools to estimate the downwind concentrations of pollutants at certain locations surrounding the animal production farms. In application of Gaussian dispersion model for downwind concentration predictions of animal housing emissions, unknown plume rise (△h) and plume shape of the horizontally emitted plumes from animal housing systems have been vital weak points challenging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predictions. This paper reports an inverse AERMOD modeling study to derive the plum rises of PM10 emissions from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egg production houses based upon field measurements of PM10 emission rate, downwind concentrations,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total, 87 hourly plume rises were found for 20 days (five days per season for four seasons, from fall 2008 to summer 2009). The mean plume rises for fall 2008, winter 2008, spring 2009 and summer 2009 were 16.2 m (SE = 11.2 m), 7.9 m (SE = 9.5 m), 16.5 m (SE = 12.4 m), and 14.3 m (SE = 10.0 m),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ume rises and various factors were tested. While the diurnal patterns of the plume rises were not consistent among different selective days, they generally followed the diurnal patterns of house ventilation rates. Plume rise for weekend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weekdays in fall.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p = 0.0134) between wind speed and the plume rises.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 and total volume flow were also found to be slightly (p = 0.171 and 0.217, respectively) related to the plume r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 Air Emission plume-rise AERMOD
下载PDF
中国法规大气扩散模式及其与其他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体健 孙照渤 +1 位作者 李宗恺 金龙山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12,共4页
介绍了中国法规性大气扩散模式(CRADM),分析了CRADM和西方一些模式(如HPDM,AMS)的差别。采用同样条件作为输入,比较并讨论了CRADM,HPDM和AMS在各方面的性能差异。分析了中国大气扩散模式在环境影... 介绍了中国法规性大气扩散模式(CRADM),分析了CRADM和西方一些模式(如HPDM,AMS)的差别。采用同样条件作为输入,比较并讨论了CRADM,HPDM和AMS在各方面的性能差异。分析了中国大气扩散模式在环境影响评价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特别地,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Briggs烟气抬升公式对实际抬升有过高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扩散 法规模式 烟气抬升 中国 环境气象学
下载PDF
深海热液活动环境场参数及模型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夏建新 韩凝 任华堂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54,共7页
深海热液活动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近年有关热液活动的各种模型,系统分析比较了热液柱的上升高度与热通量等参数变化规律,并对现有的热液羽状流模型和考虑洋壳特性的经验模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热液柱上升高度与... 深海热液活动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近年有关热液活动的各种模型,系统分析比较了热液柱的上升高度与热通量等参数变化规律,并对现有的热液羽状流模型和考虑洋壳特性的经验模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热液柱上升高度与底部横向流和热源特性密切相关,单个热液喷口热通量和羽状热液柱中性浮力层模型热液热通量达109W/m2;(2)热液羽状流受多种因素影响,热液柱面积的轮廓,羽状热液柱各处的含盐量、潜在温度、速度可随深度改变发生变化;(3)考虑洋壳特性后,其浮力通量和热液柱最大的上升高度均有变化,上升高度可达1000多m,热通量达108W/m2。上述模型和参数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热液羽流运动机制和建立热液活动正演和反演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热液活动 上升高度 热通量
下载PDF
烟塔合一项目烟气抬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丁峰 李时蓓 邢可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以德国空气清洁标准(VDI3784标准)所规定的冷却塔排烟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S/P模式)为基础,分别针对气象参数及源排放参数对烟塔合一项目烟气抬升高度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气象参数中大气稳定度的变化对烟气抬升的平均影响大于环境风速... 以德国空气清洁标准(VDI3784标准)所规定的冷却塔排烟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S/P模式)为基础,分别针对气象参数及源排放参数对烟塔合一项目烟气抬升高度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气象参数中大气稳定度的变化对烟气抬升的平均影响大于环境风速的影响。随着稳定度从强不稳定(A类)到强稳定(F类)变化,烟气抬升高度呈逐渐降低趋势,平均抬升高度极差764m。而随着环境风速从小静风(1m/s)向大风(20m/s)变化,烟气平均抬升高度降低509m。不同源排放参数的变化对烟气最大抬升高度的影响很小,在特定气象条件下烟气最大抬升高度均可能达到理论最大值。但源排放参数对烟气在全部气象条件下的平均抬升高度及最小抬升高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影响最大的参数为烟气温度和烟气流速,平均极差为418和213m,而烟气相对湿度和液态水含量的变化对烟气平均抬升高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塔合一 烟气抬升 S/P模式 影响分析
下载PDF
燃煤发电厂烟塔合一环境影响之一——烟气抬升高度的对比计算 被引量:40
5
作者 崔克强 李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0,i003,共5页
介绍了德国导则规范的计算冷却塔排放烟气抬升高度的S P模式。利用S P模式做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不同环境风速的烟气抬升对比计算;确定了同等条件下不同烟气排放速度对烟气抬升高度的影响。作为对比,计算了同样烟气排放量情况下通过烟... 介绍了德国导则规范的计算冷却塔排放烟气抬升高度的S P模式。利用S P模式做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不同环境风速的烟气抬升对比计算;确定了同等条件下不同烟气排放速度对烟气抬升高度的影响。作为对比,计算了同样烟气排放量情况下通过烟囱排放烟气的抬升高度。计算结果表明,在弱风状况下从冷却塔排放的烟气由于热力作用其抬升高度比从烟囱排放显著提高。个例计算结果表明,在极不稳定状况下,当风速大于4 5m s时,冷却塔排放烟气抬升高度低于烟囱排放烟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塔合一 烟气抬升高度 S/P模式
下载PDF
S/P模式计算的冷却塔烟气抬升高度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洪斌 刘玉彻 +2 位作者 汪宏宇 邹旭东 张云海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5期38-41,共4页
德国VDI3784的S/P模式为三维流体动力学积分模式,其方程主要描述了无穷小体积元素的质量、动量、静态污染物质量浓度及能量的守恒。利用德国模式进行了冷却塔烟气排放不同参数、不同大气条件下烟气抬升高度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影... 德国VDI3784的S/P模式为三维流体动力学积分模式,其方程主要描述了无穷小体积元素的质量、动量、静态污染物质量浓度及能量的守恒。利用德国模式进行了冷却塔烟气排放不同参数、不同大气条件下烟气抬升高度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3个气象要素(风速、气温和湿度)中,风速和气温的变化对结果影响较大,而湿度影响较小。在D类稳定度,当环境风速从0.1 m/s增加到15.0 m/s时,抬升高度从711.7 m变为38.5 m。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抬升高度明显单调变小;当稳定度为A类,环境温度从10升到40时,烟气抬升最大高度从688.9 m降低到45.1 m,降低了14倍多。而环境湿度的变化,对抬升高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对于E类稳定度和F类稳定度,当环境湿度从20%增加到70%,最大抬升高度分别从115.3 m和84.6 m降到112.9 m和81.7 m,分别降低了3.43%和2.08%。在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其他3个因素(凉水塔直径、烟气出口速度和混合气体温度)中,混合气体温度的变化对结果影响较大,而凉水塔直径和烟气出口速度的影响较小。在各类稳定度条件下,当出口温度从20变到90时,烟气抬升高度增加1.2—13.3倍;在各类稳定度条件下,当凉水塔直径从30 m变到90 m,烟气抬升高度仅增加0.63—1.40倍;在各类稳定度条件下,当出口速度从2.5 m/s变到8.0 m/s,烟气抬升高度增加了0.24—0.7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塔 烟气抬升最大高度 S/P模式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烟塔合一烟气排放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凯华 宋存义 李强 《电站系统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4,共3页
采用CFD软件对中性大气条件下烟塔合一排放的流场、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k-ε湍流模型封闭N-S方程对流体进行计算。通过对不同风速下流动区域流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分析,揭示了烟塔一体排... 采用CFD软件对中性大气条件下烟塔合一排放的流场、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k-ε湍流模型封闭N-S方程对流体进行计算。通过对不同风速下流动区域流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分析,揭示了烟塔一体排放热湿烟气和净烟气的混合过程及对大气流动的扰动,热湿空气对净烟气的携带和包覆是有效的,协同抬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塔 净烟气 抬升高度 CFD
下载PDF
大气扩散模型ATSTEP在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郝燕波 余琦 曲静原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2-107,共6页
以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为参考厂址,研究了欧洲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RODOS 3.0中的大气扩散模型ATSTEP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ATSTEP是一个计算速度快、适用于事故后果快速评价的模型。另外,对模型中存在的若干缺陷和不足进行了修改和说明。
关键词 ATSTEP 大气扩散模型 核应急 决策支持系统 分段高斯烟羽模型 核事故
下载PDF
烟塔合一排烟方式中下洗过程的浓度分布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洪斌 张云海 +3 位作者 邹旭东 汪宏宇 刘海龙 刘玉彻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5期156-162,共7页
利用德国AUSTAL2000模型系统中的下洗模块和采用烟塔合一排烟方式的某热电厂源强资料,对各种条件下的下洗过程中的各污染物浓度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烟塔合一排烟方式,选取不同的风速及不同的冷却塔几何参数,模拟得到的下洗过程... 利用德国AUSTAL2000模型系统中的下洗模块和采用烟塔合一排烟方式的某热电厂源强资料,对各种条件下的下洗过程中的各污染物浓度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烟塔合一排烟方式,选取不同的风速及不同的冷却塔几何参数,模拟得到的下洗过程中的空中及地面浓度差别较大。对于本案例中的110 m高的冷却塔,随着环境风速的逐渐增大,下洗过程产生的高空和地面浓度最大值均逐渐减小;而且高空最大浓度值的位置离地面的高度逐渐降低,离冷却塔的水平距离逐渐减小。当冷却塔的高度增加到130 m,而其他参数不变时,则高空和地面的浓度变化规律没有变;但随着冷却塔高度的增加,高空和地面浓度最大值均呈减小趋势。当冷却塔出口内径由50 m增加到60 m而其他参数不变时,随着环境风速的增大高空和地面的浓度变化规律没有变;但高空和地面浓度最大值的位置与冷却塔的水平距离均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STAL2000模型 烟羽抬升 烟塔合一排烟 下洗
下载PDF
宝钢电厂3号机组烟气脱硫GGH设置与否的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申富 徐剑 《宝钢技术》 CAS 2006年第5期69-72,共4页
简要说明宝钢电厂增设湿式石灰石—石膏法(FGD)烟气脱硫装置的必要性,探讨了FGD烟气脱硫系统中再热式烟气一烟气换热器(GGH)设置的技术利弊。依据宝钢电厂3号机组增设FGD脱硫装置有关技术参数,对脱硫系统中GGH设置的一次投资、长期运行... 简要说明宝钢电厂增设湿式石灰石—石膏法(FGD)烟气脱硫装置的必要性,探讨了FGD烟气脱硫系统中再热式烟气一烟气换热器(GGH)设置的技术利弊。依据宝钢电厂3号机组增设FGD脱硫装置有关技术参数,对脱硫系统中GGH设置的一次投资、长期运行费用进行了比较,由于脱硫系统GGH设置与否会引起烟囱排放温度的改变,依据相关标准对脱硫系统GGH设置与否的烟气抬升高度的改变进行了计算,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计算了GGH设置对烟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最后提出取消GGH的相关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硫(FGD) 烟气-烟气换热器(GGH) 烟气抬升
下载PDF
大空间建筑轴对称烟气羽流上升时间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晨 尹航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9-314,共6页
通过对热分层环境下烟羽流最大上升高度公式的修正及轴心温度计算公式的推导,应用伯努利方程建立了稳定线性热分层环境下轴对称烟气羽流上升时间的分段数学模型.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DS模拟了环境温度梯度1,K/m,火源释热率为100~1,0... 通过对热分层环境下烟羽流最大上升高度公式的修正及轴心温度计算公式的推导,应用伯努利方程建立了稳定线性热分层环境下轴对称烟气羽流上升时间的分段数学模型.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DS模拟了环境温度梯度1,K/m,火源释热率为100~1,000,kW时烟羽流在大空间建筑中的上升特性,最后结合14个工况的模拟结果对模型中的弗劳德数进行了预测.从而可为大空间建筑火灾探测及人员疏散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大空间建筑 热分层 羽流 上升时间
下载PDF
湿法烟气脱硫中GGH对污染物扩散影响初探 被引量:43
12
作者 张华 何强 +1 位作者 陈振宇 陈玉乐 《电力环境保护》 2005年第2期1-3,共3页
介绍了烟气换热器(GGH)在湿法烟气脱硫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角度,分析探讨了设置或取消GGH情况下烟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烟气换热器 抬升 落地浓度 冷却塔排放
下载PDF
飞机穿越烟气流场的响应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洲 王建培 刘千刚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6-51,共6页
本文把烟气流作为一种人为的风切变场,分析和计算了烟气流的抬升夹卷模式,讨论了飞机对称穿越烟气流场时的响应。可为电厂和机场的相关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烟气流 夹卷模式 飞机 动态特性
下载PDF
热浮升烟流扩散的拉格朗日粒子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洪彬 王淑瑜 蒋维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45-750,共6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处理对流边界层热浮升烟流扩散的拉格朗日粒子模式。模式既考虑了对流边界层的特殊气流结构,并作了均匀湍流参数化的简化;同时提出了在拉格朗日模式中合理计入热浮升烟流抬升影响的近似方法。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烟流热... 本文建立了一个处理对流边界层热浮升烟流扩散的拉格朗日粒子模式。模式既考虑了对流边界层的特殊气流结构,并作了均匀湍流参数化的简化;同时提出了在拉格朗日模式中合理计入热浮升烟流抬升影响的近似方法。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烟流热浮力的影响使得地面最大浓度值远比被动烟流的低,而且出现位置离源更远。模式计算与外场试验结果合理地一致。模式物理概念明确合理,输入参数少,计算量小,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适合日常环境应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浮升烟流 拉格朗日 粒子模拟 空气污染 烟流
下载PDF
楼梯井顶部开闭状态对烟气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一帆 原向勇 +1 位作者 纪杰 孙金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4-472,共9页
通过小尺寸楼梯井火灾烟气实验,研究了楼梯井顶层通风口开闭状态、着火房间补风口面积、油盆到楼梯井中心线的距离对楼梯井顶部温度分布的影响,以及着火房间补风口的气体流动情况.选取油盆中心到楼梯井中心线的距离为特征长度,根据理论... 通过小尺寸楼梯井火灾烟气实验,研究了楼梯井顶层通风口开闭状态、着火房间补风口面积、油盆到楼梯井中心线的距离对楼梯井顶部温度分布的影响,以及着火房间补风口的气体流动情况.选取油盆中心到楼梯井中心线的距离为特征长度,根据理论推导公式和实验数据,对楼梯井内羽流前锋的上升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封闭楼梯井中,羽流上升时间与高度的1.298次方成正比,在开放楼梯井中,羽流上升时间与高度的0.784,5次方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楼梯井 烟气羽流 烟囱效应
下载PDF
烟羽抬升高度的数学模拟及计算机仿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前普 梅炽 王淑瑔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92-295,共4页
根据烟气流运动方程与双方程模型,计算出烟羽流场,再根据流速分布图确定烟羽的抬升高度。本文在常温条件下对烟气抬升高度随风速、烟气出口速度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现有的几个主要抬升公式进行了评价和比较。所编... 根据烟气流运动方程与双方程模型,计算出烟羽流场,再根据流速分布图确定烟羽的抬升高度。本文在常温条件下对烟气抬升高度随风速、烟气出口速度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现有的几个主要抬升公式进行了评价和比较。所编制的计算程序,可直接用于各种条件下烟羽抬升高度的计算和预报,指导烟囱设计和进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囱 烟羽 高度 数值计算 计算机
下载PDF
考虑羽流浮力影响的高层建筑周围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晅毅 马慧心 顾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7-775,共9页
考虑了由环境空气和气体污染物之间的密度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羽流浮力效应的影响,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一个高层建筑周围的污染物扩散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将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LES方法的准确性;同时,讨论了不... 考虑了由环境空气和气体污染物之间的密度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羽流浮力效应的影响,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一个高层建筑周围的污染物扩散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将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LES方法的准确性;同时,讨论了不同羽流浮力对平均浓度分布、浓度输运机制以及浓度脉动的影响。轻质气体所受的正浮力使建筑后方尾流区内竖向对流及湍流通量明显增大,从而增强了污染物的稀释作用;而重质气体在负浮力的影响下则产生相反的效果。除此之外,向上的羽流浮力使浓度脉动进一步增强,而向下的羽流浮力则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扩散 羽流浮力 高层建筑 大涡模拟 浓度脉动
下载PDF
考虑烟道口下洗的动量烟云抬升简单积分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珩 黄素逸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84-85,88,共3页
在分析、研究烟道口下洗现象物理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用涡对模型来计算由于下洗引起的烟云向下位移量,并考虑布里吉斯公式,得出了一个全新的动量烟云抬升简单积分模型,大大增加了普通烟云抬升模型的适用范围和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
关键词 烟道口 下洗 烟云抬升 简单积分模型 烟囱
下载PDF
侧吹风工况下高层建筑外立面开口窗羽流蔓延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晨晨 李俊梅 +2 位作者 胡成 姚晓晖 李伟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6,共4页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风速下窗羽流的蔓延特性进行研究。选取某酒店顶部5层为模拟对象,火源功率为2MW和6MW。模拟得到不同工况下建筑外立面窗羽流温度及速度矢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室外风环境改变了窗羽流的传播方向,使火灾房间斜...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风速下窗羽流的蔓延特性进行研究。选取某酒店顶部5层为模拟对象,火源功率为2MW和6MW。模拟得到不同工况下建筑外立面窗羽流温度及速度矢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室外风环境改变了窗羽流的传播方向,使火灾房间斜上方的房间更加危险;风速过大时,火灾可能沿同层蔓延。此种场景在高层建筑火灾被动式防火设计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火灾 室外风 窗羽流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沉积物岩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春伟 曾志刚 +2 位作者 殷学博 王晓媛 余少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53,共9页
对东太平洋海隆(EPR)13°N西侧2个沉积物岩心进行了碳酸盐、常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沉积物中Fe和Mn的含量较高,其中,E271站位沉积物岩心中Fe含量8.5%-13.8%,Mn含量1.7%-3.17%;E272站Fe含量6%-13%,Mn含量0.12%-3.31%,显示在EPR 13... 对东太平洋海隆(EPR)13°N西侧2个沉积物岩心进行了碳酸盐、常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沉积物中Fe和Mn的含量较高,其中,E271站位沉积物岩心中Fe含量8.5%-13.8%,Mn含量1.7%-3.17%;E272站Fe含量6%-13%,Mn含量0.12%-3.31%,显示在EPR 13°N热液活动区西侧25-45 km处热液柱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明显。E271和E272站位CaCO3含量分别为5.9%-27.57%和6.67%-38.20%。热液柱的沉积作用,使Cu、Pb和Zn在沉积物中富集,Cu/Fe、Pb/Fe和Zn/Fe比值低于热液喷口处的颗粒物中值,Pb表现出在海水中运移距离较短或者只有少量Pb随热液柱扩散运移。热液柱在E271和E272站位的沉积作用使得Li、Mo和Ni在沉积物中富集,此外,V因为铁氧化物颗粒吸从海水中吸附并沉降到沉积物中。沉积物中Ti和Al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其Ti/Al比值为0.05左右,与太平洋深海沉积相比具有更高的铁含量,而U在岩心中的含量与深海沉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柱 铁氧化物 沉积物 微量元素 东太平洋海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