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4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1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Unraveling the Pattern Weaving Technology in Ming Dynasty
2
作者 阙碧芬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6年第5期145-149,共5页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inherited the long-standing culture in China, of course including the textile technology. Besides a large amount of single color damask silk, many pattern woven silk including dragon robes,...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inherited the long-standing culture in China, of course including the textile technology. Besides a large amount of single color damask silk, many pattern woven silk including dragon robes, patterned costumes and luxurious silk textiles are found in complicated and colorful pattern woven brocade called zhuang hua. It was prevailed in Ming dynast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the name zhuang hua recorded in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se pattern silk and brocade were produced by the advanced pattern weaving technology, which was well developed in Ming dynasty.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ian gong kai wu”,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s of nature, there is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raw loom (hua lo ji) which can weave normal patterned textiles. It also indicated that to produce dragon robes needed much more high technique, similar to the hua lo ji but more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A big draw loom is found to weave Nanjing Yun brocade today inherits the technology to weave zhuang hua brocade. After sorting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is found that some records are coincident with the existed materials, both the silk textiles and weaving technology. With these evidences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unravel the pattern weaving technology in the Ming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纺织技术 图案装饰 纺织史
下载PDF
论明代女教书籍出版的社会秩序建构意义
3
作者 关思雨 李明杰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明代女教书籍出版数量居历朝之冠,出版主体的身份明显趋于多样化,女性编撰者有皇后、太后、贵妃与民妇,男性编撰者有文官、藩王与士大夫,官、私、坊皆有刊刻。本文借鉴身份认同理论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明代出版女教书籍陡... 明代女教书籍出版数量居历朝之冠,出版主体的身份明显趋于多样化,女性编撰者有皇后、太后、贵妃与民妇,男性编撰者有文官、藩王与士大夫,官、私、坊皆有刊刻。本文借鉴身份认同理论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明代出版女教书籍陡然增多的深层社会原因,探寻明代女教书籍出版对于当时社会秩序的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教书籍 出版史 社会秩序 明代
下载PDF
明清古籍及诗画中的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分析
4
作者 贾虎 董青云 +3 位作者 吴瑾 沈琳 李秉玲 张亚利 《园林》 2024年第4期131-136,共6页
茶花作为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在中国有着近两千年的栽培和应用历史,其在中国的古籍、诗词与绘画中留下了诸多的科学和艺术记忆。在前人对唐宋诗画中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古籍及诗画中茶花的... 茶花作为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在中国有着近两千年的栽培和应用历史,其在中国的古籍、诗词与绘画中留下了诸多的科学和艺术记忆。在前人对唐宋诗画中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古籍及诗画中茶花的发展脉络,为更好地探索茶花未来的创新性应用及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从搜集检索到的明清时期描写茶花的古籍、275诗首词曲赋以及部分绘画作品来看,明清时期的茶花品种多达百余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园林应用的植物素材;在园林具体应用方面,茶花在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中应用频次更高、形式更为丰富,并出现了茶花专类园的雏形;在配植植物方面,茶花与梅花、水仙、竹子的配植依然盛行,并逐渐发展出茶花与玉兰、牡丹、柏树等植物的配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茶花 诗词 绘画 园林
下载PDF
既为乱世民:甲申乱离诗初探
5
作者 朱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7,176,177,共13页
甲申年是明清易代中承上启下的年份,此际文人结合自身遭遇,创作了大量乱离诗。乱离之中听闻惨烈的“甲申之变”,让他们于身难之外更经受了一重心灵重击,诗歌中的情绪也在闻变前后有所不同。文人们亦用诗歌记录了乱离中见到的兵燹战乱,... 甲申年是明清易代中承上启下的年份,此际文人结合自身遭遇,创作了大量乱离诗。乱离之中听闻惨烈的“甲申之变”,让他们于身难之外更经受了一重心灵重击,诗歌中的情绪也在闻变前后有所不同。文人们亦用诗歌记录了乱离中见到的兵燹战乱,为易代变局提供了史书之外的细微记载。而乱离诗中体现的文人思乡之情,更可以为他们在易代之后的人生选择提供另一种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申之变 明清易代 乱离诗
下载PDF
朝鲜咏史燕行诗里中国岭南书写的儒家精神
6
作者 郭志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6-202,共7页
朝鲜咏史燕行诗相关中国岭南的书写,从域外人士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中国岭南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也体现出朝鲜半岛知识界对中国岭南的关注与向往,而其中尤其着墨于中国岭南秦汉史为主的历史、唐宋时期贬谪至岭南的文人和宋元交替与明清... 朝鲜咏史燕行诗相关中国岭南的书写,从域外人士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中国岭南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也体现出朝鲜半岛知识界对中国岭南的关注与向往,而其中尤其着墨于中国岭南秦汉史为主的历史、唐宋时期贬谪至岭南的文人和宋元交替与明清易代之际岭南的忠臣义士。这一书写中所贯穿的强烈功业思想、儒家知识分子情怀和华夷之辨理念,是朝鲜咏史燕行诗中儒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 咏史诗 燕行录 岭南
下载PDF
贞烈演绎:明清女诗人的绝笔诗
7
作者 刘倚含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明清两代女性文学的繁荣蔚为大观。绝命诗作为特殊时期文本,对于研究女性心态及贞烈风气意义非常。女诗人面对离乱场景时投江、投崖、投井,毁容、自刎、投缳等行为选择说明了女性的主观贞烈心态,而这些文本的保存又彰显着被动的社会需... 明清两代女性文学的繁荣蔚为大观。绝命诗作为特殊时期文本,对于研究女性心态及贞烈风气意义非常。女诗人面对离乱场景时投江、投崖、投井,毁容、自刎、投缳等行为选择说明了女性的主观贞烈心态,而这些文本的保存又彰显着被动的社会需求。从女性绝命诗的书写主题可以看到她们向完美的“贞烈才媛”靠拢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馈了女作家们对于贞烈的定义。绝命诗的不断流传与社会需求桴鼓相应,与妇教闺训彼此滋养,加固了明清社会的妇德教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女诗人 明清闺秀 绝笔诗 贞烈
下载PDF
明代词论之“主情与近俗”论略
8
作者 彭志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1期68-81,共14页
“主情与近俗”是明代词论中一对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两宋金元的词论中,多有关涉词之主情、雅俗的阐述,这些为明代词论同类话题的诠解提供了思考基础。明前期,叶蕃、陈敏政、梁桥等人推崇词之教化主理,而强调词之主情是明代中后期词... “主情与近俗”是明代词论中一对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两宋金元的词论中,多有关涉词之主情、雅俗的阐述,这些为明代词论同类话题的诠解提供了思考基础。明前期,叶蕃、陈敏政、梁桥等人推崇词之教化主理,而强调词之主情是明代中后期词论的重要话题,对其发展有所贡献的主要有张綖、周逊、王世贞、沈际飞、陈子龙等人。就明代词论中雅俗观的嬗递情形来看,前期词学批评以雅正刚健为主流,中期众多词论者倡导近俗观念,而后期论述又复归至雅正之途。明代词论关涉主情与近俗的阐述,对清人的启发意义颇大。对明代词论之“主情与近俗”展开细读剖析,可还原千年词学史的重要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词论 主情 近俗 词学史
下载PDF
“景泰十才子”群体考辩——兼论钱谦益的明诗史建构
9
作者 宋子乔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在过往文学史论中,大多认为“景泰十才子”是活跃于景泰年间的文人群体。结合各类史料文献与诗文别集,考察发现“景泰十才子”早在永乐、宣德年间就已登上文坛。这个文学群体的名称在不同阶段曾发生演进,分别有“十才子”“金陵十才子... 在过往文学史论中,大多认为“景泰十才子”是活跃于景泰年间的文人群体。结合各类史料文献与诗文别集,考察发现“景泰十才子”早在永乐、宣德年间就已登上文坛。这个文学群体的名称在不同阶段曾发生演进,分别有“十才子”“金陵十才子”“吴下十才子”“宣德十才子”等多个称号。“景泰十才子”的群体称号与具体成员经由钱谦益《列朝诗集》的提炼才逐步形成,随着《明史》《四库全书总目》的编写而盖棺定论。钱谦益推许这个文学群体,除了因为他在明诗史建构时的流派与门户意识,还与其欲使先人不朽的私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泰十才子 金陵十才子 钱谦益 《列朝诗集》 明诗史
下载PDF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袭旧诗词的特征及成因
10
作者 杨志君 段海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明末清初的9部代表性拟话本小说掺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中诗歌275首、词作82首。拟话本小说中的袭旧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是唐诗、宋词经典化的一种表现;以小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名家名作;以通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典雅含蓄的诗词;大... 明末清初的9部代表性拟话本小说掺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中诗歌275首、词作82首。拟话本小说中的袭旧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是唐诗、宋词经典化的一种表现;以小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名家名作;以通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典雅含蓄的诗词;大部分诗词带有劝诫意义,承载着作者的教化意图。这些特点的形成,缘于明末清初“轶宋窥唐”的文学主张、通俗诗词受明人追捧及书商青睐、小说对道德劝诫的重视、儒家的“诗教”传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拟话本小说 袭旧诗词 唐诗宋词 通俗诗词
下载PDF
明代唐诗选本对柳宗元诗的接受差异及其原因
11
作者 董庆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明代唐诗选家对柳宗元诗接受度普遍不高。明前、中期,受尊崇盛唐、忽视中晚唐思想影响,对柳诗选录多至48首、低至一首未取。接受度虽不高,但在明人辨体思想影响下,其五言古诗之简古淡泊仍为其赢得一席之地。明后期,文学观念转变,审美追... 明代唐诗选家对柳宗元诗接受度普遍不高。明前、中期,受尊崇盛唐、忽视中晚唐思想影响,对柳诗选录多至48首、低至一首未取。接受度虽不高,但在明人辨体思想影响下,其五言古诗之简古淡泊仍为其赢得一席之地。明后期,文学观念转变,审美追求渐趋多元,柳诗选录呈小幅增长,但在中唐诗人地位普遍有所上升的明后期,柳宗元诗歌接受地位已有下降之势。这与明代社会文化环境、不同阶段文学观念的提倡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唐诗选本 柳宗元诗 接受差异 原因 影响
下载PDF
晚明黄冈士人官抚辰文学述论
12
作者 潘志刚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3,共7页
晚明黄冈士人官抚辰的人生履历丰富,著作繁多,涉及知识面广泛。他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文词曲类作品,还有兵书、书法等著作,显示出他独特的文学创作景观。官抚辰诗歌雄杰之气与禅韵之风并存,其词作展示了乱世的别情与柔情,体现出词家本... 晚明黄冈士人官抚辰的人生履历丰富,著作繁多,涉及知识面广泛。他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文词曲类作品,还有兵书、书法等著作,显示出他独特的文学创作景观。官抚辰诗歌雄杰之气与禅韵之风并存,其词作展示了乱世的别情与柔情,体现出词家本色特征。官抚辰是儒家思想践行者,其散文以书、议、序类最为亮眼,创作主体意识强烈,塑造了晚明一位坚硬不屈、具有担当的士人形象。官抚辰无疑是明清之际湖北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黄冈 文学景观 官抚辰 湖北文学史
下载PD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7,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1 被引量:1
13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7年第1期159-170,共12页
关键词 Volume 7 the ming dynast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Part 1
原文传递
从“民族叙事”角度看“台独史观”论述之演变——以明郑中国台湾史相关建构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思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97,共15页
“台独史观”在“民族叙事”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围绕着“压迫与抗争”这一主题,将中国台湾历史歪曲为所谓“中国人”对“中国台湾人”的“民族压迫史”。而在“台独史观”对明郑中国台湾史的论述中,该主题则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弱化再到... “台独史观”在“民族叙事”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围绕着“压迫与抗争”这一主题,将中国台湾历史歪曲为所谓“中国人”对“中国台湾人”的“民族压迫史”。而在“台独史观”对明郑中国台湾史的论述中,该主题则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弱化再到强化的过程。从早期将郑成功和明郑政权污蔑为与荷兰、日本一样的“外来殖民政权”,到民进党初次执政时期转而鼓吹明郑政权在中国台湾“独立建国”的“东宁建国论”,再到如今大肆攻击郑成功和汉族移民“压迫屠杀中国台湾‘原住民’”的“原民史观”——这种转变,揭示了“台独史观”的“民族叙事”本质,就是“反中国化”和“反中华民族化”,只是迫于中国台湾人民的强烈中国认同,才一度对其进行弱化。如今,随着“台独”势力的得势和“台独”思想在中国台湾民众中的传播,“台独史观”也逐步撕去其伪装,开始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迈进。我们必须对“台独史观”的这一动向保持高度警惕,并与其进行坚决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独史观 “民族叙事” 郑成功 明郑
下载PDF
论明代曾棨的西域诗
15
作者 顾宝林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74-81,91,共9页
明代永乐年间的进士开科状元曾棨并没有涉足西域,他的诗歌作品将西域当成了一个神奇的异域与想象空间,以其传统士大夫的中土视域审视和描绘远在天边的异域景象,并通过历史记忆和文学想象手段,为我们展示了明代前期台阁大臣视野中的西域... 明代永乐年间的进士开科状元曾棨并没有涉足西域,他的诗歌作品将西域当成了一个神奇的异域与想象空间,以其传统士大夫的中土视域审视和描绘远在天边的异域景象,并通过历史记忆和文学想象手段,为我们展示了明代前期台阁大臣视野中的西域图景和历史事件,不仅成为明人关于西域文学书写的一个案例,也丰富和加深了丝路西域文化传播的内涵。研究曾棨的“西域诗”,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笔下的别地风光和异域习俗,还可以领略曾棨的西域看法,甚或观照明前期西域在中原王朝政治视野中的影响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曾棨 西域诗
下载PDF
理论框架、形象建构与研究方法:中外明清女性自杀研究的比较阐释
16
作者 李松 田佳璐 《云梦学刊》 2023年第5期51-61,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成为国外中国史研究中成果突出、思想活跃的领域,明清女性自杀问题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学者更多继承了传统史学根基和学术范式,侧重对明清女性自杀现象的梳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海外学者深受后现代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成为国外中国史研究中成果突出、思想活跃的领域,明清女性自杀问题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学者更多继承了传统史学根基和学术范式,侧重对明清女性自杀现象的梳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海外学者深受后现代主义及女性主义的影响,致力于从性别视角对历史语境作出新的诠释,建构了更具主体性和抗争意志的女性形象。围绕明清女性自杀问题,中外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各有特色、互相激发的对话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妇女史 性别研究 自杀研究 比较阐释
下载PDF
河北省翻译发展史综述
17
作者 张媛媛 张旸 顾锡涛 《邢台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7-91,96,共6页
河北省翻译史是学术发展史也是社会文化交流史,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年代顺序,系统梳理了从东晋时期到建国后河北省翻译人物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揭示了各时期翻译活动和特... 河北省翻译史是学术发展史也是社会文化交流史,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年代顺序,系统梳理了从东晋时期到建国后河北省翻译人物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揭示了各时期翻译活动和特点,总结了河北省翻译工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河北省翻译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翻译发展史的研究,以史为鉴,才能探索翻译过程中的普遍规律,推动翻译理论的创新和翻译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翻译史 东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下载PDF
回顾与前瞻:北宋使辽诗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18
作者 于东新 杨澍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在“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定期遣使交聘成为双方交往的主要活动。北宋使臣在出使辽国的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使辽诗”。学界从整体研究、个案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对于北宋使辽诗的特点、价值、意义等做了较深入的探究,成绩不小。... 在“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定期遣使交聘成为双方交往的主要活动。北宋使臣在出使辽国的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使辽诗”。学界从整体研究、个案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对于北宋使辽诗的特点、价值、意义等做了较深入的探究,成绩不小。未来的使辽诗研究宜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强化文学本位,将其置于宏阔的中华文学史视野之下,考察其对于中华文学多元一体历史格局形成的重要贡献。同时,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语境,可以将使辽诗作为“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意味的”观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辽诗 宋辽交聘 中华文学史
下载PDF
明清史家建构柳华按闽史事的取向及其动因
19
作者 刘劲松 张泽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6-92,共7页
明正统年间浙闽赣边界地区“矿盗”问题严重,地方政府治理疲软。柳华巡按福建后,塞矿坑、设隘门、编保甲、抚流民,有效地治理了“矿盗”问题。在他离任后,地方官员与宦官集团科敛无度,最终酿成邓茂七之乱,事后又推卸责任于柳华,导致柳... 明正统年间浙闽赣边界地区“矿盗”问题严重,地方政府治理疲软。柳华巡按福建后,塞矿坑、设隘门、编保甲、抚流民,有效地治理了“矿盗”问题。在他离任后,地方官员与宦官集团科敛无度,最终酿成邓茂七之乱,事后又推卸责任于柳华,导致柳华含冤被杀。不同史籍由于各自相异的史源及撰述目的,形成了对柳华按闽史事不同的叙事。其中,《嘉靖延平府志》的历史书写带有强烈的史家主体性,其历史叙事的取舍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史实差距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柳华按闽 嘉靖延平府志 历史书写
下载PDF
理鬯和生卒年及家世生平考
20
作者 杨颜珲 吕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理鬯和,字卿云,号寒石,开封西华人(今属河南周口),明清之际以气节文章著称。由于史籍记载的匮乏和疏失,后世在考证其人时众说纷纭。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与考辨可知,理鬯和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四日,... 理鬯和,字卿云,号寒石,开封西华人(今属河南周口),明清之际以气节文章著称。由于史籍记载的匮乏和疏失,后世在考证其人时众说纷纭。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与考辨可知,理鬯和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四日,享年51岁。其姓氏以复姓之说更可信据。明末的动荡与战乱导致理氏常年羁旅,其生平可以概括为中举之前为谋求生计外出教书与中举之后为求生存避难漂泊等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史 理鬯和 复姓 韩程愈 虔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