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俞募穴与心脏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衣华强 谷世喆 +3 位作者 童晨光 郭长青 徐斌 项晓人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 :探求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形态学联系通路 ,并揭示心脏俞募穴治疗心脏疾病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3 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以荧光双标记法观察每组脊神经节标记细胞出现的数目。结果 :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共同传入神经元都主要分布在... 目的 :探求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形态学联系通路 ,并揭示心脏俞募穴治疗心脏疾病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3 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以荧光双标记法观察每组脊神经节标记细胞出现的数目。结果 :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共同传入神经元都主要分布在T2 ~T5,以T5 最集中。结论 :心脏俞募穴与心脏的联系通路可能是通过相同或相近的传入神经 ,并在脊神经节背角神经元进行整合后传入大脑中枢 ,故推断脊神经节是俞募穴刺激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募穴 心脏 特异性联系通路 荧光双标法 脊神经节 形态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鸠尾穴的古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陆倩影 柳亚平 《河南中医》 2020年第3期466-469,共4页
鸠尾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又名尾翳穴、神府穴等,鸠尾穴因位于胸骨剑突处,其形如鸟尾而得名。在古代文献中,鸠尾穴的定位因人体有无剑突而有所差别。该穴具有清心泻火,醒神开窍;疏气解郁,宣畅气机;补益脏腑,充养元神;升提气机,举陷固脱... 鸠尾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又名尾翳穴、神府穴等,鸠尾穴因位于胸骨剑突处,其形如鸟尾而得名。在古代文献中,鸠尾穴的定位因人体有无剑突而有所差别。该穴具有清心泻火,醒神开窍;疏气解郁,宣畅气机;补益脏腑,充养元神;升提气机,举陷固脱;降逆止呕等功效。《针灸甲乙经》中鸠尾穴为禁灸刺腧穴,后世医家虽亦言鸠尾穴禁灸刺,但临床中仍喜用鸠尾穴治疗相关疾病。临床中,鸠尾穴针刺时多以浅刺为主,施灸以壮数少、艾炷小为宜。鸠尾穴还常与任脉胸腹部腧穴及督脉腧穴配伍使用,能够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尾穴 浅刺 艾灸 任脉
下载PDF
针刺鸠尾穴安全角度和深度的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程为平 董升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观测针刺鸠尾穴的安全角度与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女各10名,运用MRI对鸠尾穴进行扫描获得图像,得出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并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乳间距和拇指同身寸进行相关性分... 目的:观测针刺鸠尾穴的安全角度与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女各10名,运用MRI对鸠尾穴进行扫描获得图像,得出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并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乳间距和拇指同身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男女之间无差异;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的危险深度男女之间无差异;各个方向针刺的安全深度:直刺为(16.99±2.86)mm,向下45°为(22.72±5.35)mm,向上45°为(24.61±2.92)mm,向下15°为(53.47±5.72)mm,向上15°为(25.76±2.61)mm,向右45°为(24.89±4.34)mm,向左45°为(21.79±3.84)mm,向右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19±2.69)mm,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86±2.59)mm;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直刺、向下45°、向右45°和向左45°以及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的危险深度与BMI存在相关性;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的危险深度与体质量存在相关性。结论: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时需依据BMI确定最小危险角度;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不需区分性别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时应参考体质量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向右和向左45°、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时应参考BMI选择针刺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尾 安全 针刺角度 安全 针刺深度 MR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