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of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ith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he Human Papilloma Virus 被引量:1
1
作者 Samuel John Cartwr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14年第5期279-292,共14页
Over the last decades the United Kingdom has seen a general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 In addition to the classical risk factors of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ther... Over the last decades the United Kingdom has seen a general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 In addition to the classical risk factors of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there now appears that a viral aetiology is attributed to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HNSCC.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fection is implicated with the subtype HPV 16 being found in many histopathological specimens. Further evidence suggests that HPV positive status is a prognostic factor related to a favourable outcome in head and neck cancers. This premise ma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approach to treating HNSCC. Patients belonging to stages I/II are traditionally treated with curative intent, single modality treatments that are either radiation or surgery alone. These treatment regimens are relatively aggressive and may lead to severe functional impairment. HPV patients may not require such an approach.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current evidence which has given rise to these assertions, and explores the unresolved issues preventing HPV positive status becoming part of the management convention. The methodology involve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e literature conclus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what is becoming accepted universally in this field and what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The different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reaction to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by HPV positive tumours could be extrapolated to suggest that HPV status detection is required to plan treatment regimes. Indeed a separate subset of patients could potentially be categorised with an improvement in morbid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d & neck CANCER SQUAMOUS Cell CANCER HPV Management
下载PDF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王佳妮 陈英华 +4 位作者 孙玮 李俊峰 王浩宇 苏晓庆 秦瑞琦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44例,脱落3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44例,脱落3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igrain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MSQ)、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浓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随访时VAS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后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SQ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随访时MSQ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时,MS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5-HT浓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且在减轻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及提高5-HT浓度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穴位 头颈部 丛刺 留针 偏头痛 5-羟色胺 视觉模拟量表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
下载PDF
头穴透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3
作者 陈秀香 樊伟 +6 位作者 王天磊 吴维炎 宫爱民 白曼莫 符钰尉 林天东 刘建浩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825-830,共6页
目的 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观察头穴透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PT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穴透刺... 目的 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观察头穴透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PT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穴透刺。采用综合症状评分量表、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1个月复发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综合症状评分、SF-MPQ各项评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SF-36各项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综合症状评分、SF-MPQ各项评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F-36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头穴透刺治疗PTN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三叉神经痛 穴位 头颈部 透针 针刺手法 三阴三阳开阖枢
下载PDF
电针头穴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刘军 彭晓虹 +6 位作者 林大东 李常度 蒋振亚 曾菱 嘉世建 廖绍玲 李应昆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7-200,共4页
采用头针穴的顶中线、额中线、额旁 1~ 3线、颞前线及颞后线 ,对 1 8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有关神经心理测定量表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1 )对病人的记忆障碍、智能状态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 ,有效率达 6 8.3% ,各神经心理测... 采用头针穴的顶中线、额中线、额旁 1~ 3线、颞前线及颞后线 ,对 1 8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有关神经心理测定量表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1 )对病人的记忆障碍、智能状态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 ,有效率达 6 8.3% ,各神经心理测定量表 (MMSE、ADL、WMS-RC、GQMS-IQ、GDS)分值改变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2 )头电针与尼莫通疗效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3)头电针加药物组有效率 73.3% ,与单纯药物组及单纯头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针灸疗法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不同刺法调整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36
5
作者 白晶 李宝栋 +2 位作者 王志勇 高维滨 王利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以廉泉为主要穴位进行不同的针刺方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之咽阶段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111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廉泉单针浅刺法(A1组)、廉泉单针深刺法(A2组)和廉泉加旁廉泉多针深刺法(B组),连续治疗14天后观... 目的:观察以廉泉为主要穴位进行不同的针刺方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之咽阶段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111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廉泉单针浅刺法(A1组)、廉泉单针深刺法(A2组)和廉泉加旁廉泉多针深刺法(B组),连续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B组为95·0%,A1组为65·7%,A2组为83·3%,B组与A1、A2组比较分别为P<0·01和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和显著性意义;在愈显率方面,B组为82·5%,A1组为20·0%,A2组为52·8%,B组与A1、A2组比较均为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在治疗7天后,吞咽功能评分B组与A1、A2组比较均为P<0·01,说明改善吞咽障碍敏感性方面B组优于A1、A2组。结论:以颈部腧穴解剖为基础的多针深刺法不但可以明显改善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咽阶段障碍,而且安全性高、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 吞咽障碍/针灸疗法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偏头痛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马昕宇 王麟鹏 +3 位作者 王桂玲 郭静 刘璐 李华岳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10期1111-1115,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偏头痛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8例气血亏虚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头痛穴组(试验组)与假穴位组(对照组),每组64例,分别给予不同取穴,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偏头痛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8例气血亏虚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头痛穴组(试验组)与假穴位组(对照组),每组64例,分别给予不同取穴,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9.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1.22±0.55)分和(3.09±0.78)分,低于治疗前的(5.67±1.45)分和(5.71±1.04)分,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GRP和NP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GRP和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1年,试验组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都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偏头痛能在近期缓解疼痛,并且可在一年后减少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清CGRP与N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气血两虚 偏头痛 头痛穴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于学平 尹继芳 +1 位作者 孙晓伟 邹伟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11期730-73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五组,A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B组、C组、D组、E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从病程24 h之内、3 d、7 d、14 d时介入头针治疗,通过改良爱丁堡+斯堪... 目的观察不同介入时机对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五组,A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B组、C组、D组、E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从病程24 h之内、3 d、7 d、14 d时介入头针治疗,通过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观察比较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五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E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显效率分别与B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发病7 d内的3个时间点介入头针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与发病14 d时介入头针治疗有显著差别,初步认为发病7 d内可作为头针治疗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脑梗死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大鼠BDNF、NGF以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章显宝 汪瑛 +5 位作者 王震 孔红兵 汪节 江六顺 郭晓利 肖伟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观察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大鼠海马区BDNF、NGF以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青年清洁健康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西药组,每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动物均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 目的观察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大鼠海马区BDNF、NGF以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青年清洁健康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西药组,每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动物均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疗程结束后,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评分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BDNF、NGF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BDNF、NG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与西药组大鼠海马区BDNF、NGF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西药组相比,治疗组效果显著(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与西药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西药组相比,治疗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大鼠脑组织有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疗效优于西药,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有效上调大鼠BDNF、NGF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项丛刺针法 中风后遗症 BDNF NGF 神经行为学 大鼠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病针刺手法特异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建浩 陈书俞 +3 位作者 莫燕丽 王凡 鲍春龄 东贵荣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不同针刺手法治疗急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病的优效方案。方法将9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捻针组、电针组、单留针组,每组30例。3组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均采用病灶侧百会透刺太阳穴,...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不同针刺手法治疗急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病的优效方案。方法将9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捻针组、电针组、单留针组,每组30例。3组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均采用病灶侧百会透刺太阳穴,并分别给予手捻针、电针、单纯留针的不同针刺方案。治疗14 d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烯醇化酶(NSE)水平及总体疗效变化。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N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手捻针组改善最为显著,优于电针组和单留针组。治疗后3组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手捻针组下降最为显著,优于电针组和单留针组。治疗后手捻针组总有效率(90.0%)高于电针组与单留针组(P<0.05)。结论头穴透刺手捻针手法能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针刺手法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针刺 穴位 头颈部 透针 针刺手法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烯醇化酶 针药并用
下载PDF
针刺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0
作者 郎伯旭 金灵青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0期890-89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1组、针刺2组、药物组,每组50例。针刺1组以针刺项八穴治疗,针刺2组以针刺百会、风池、天柱等穴治疗,药物组以口服西比灵... 目的观察针刺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1组、针刺2组、药物组,每组50例。针刺1组以针刺项八穴治疗,针刺2组以针刺百会、风池、天柱等穴治疗,药物组以口服西比灵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TCD变化。结果治疗后针刺1组优良率为82.0%,针刺2组为62.0%,药物组为52.0%,针刺1组优良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D检查结果显示针刺1组对两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动脉搏动指数(PI)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针刺项八穴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 头颈部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下载PDF
针刺头部穴配合夹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扬 张欣 刘丹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7期815-816,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头部穴配合夹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头部穴配合夹脊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评分,并比较两组... 目的观察针刺头部穴配合夹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头部穴配合夹脊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疲劳量表-14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疲劳量表-14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1.4%和71.4%,对照组分别为82.9%和45.7%。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头部穴配合夹脊是一种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 穴位 头颈部 夹脊
下载PDF
项八针配合头部阿是穴留针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罗建昌 郎伯旭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8期758-761,共4页
目的观察项八针配合头部阿是穴留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此方法的特点。方法釆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方法,将8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取项八穴(双侧风池、风府、大椎和"项四花穴&q... 目的观察项八针配合头部阿是穴留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此方法的特点。方法釆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方法,将8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取项八穴(双侧风池、风府、大椎和"项四花穴")和头部阿是穴,对照组取病变颈椎夹脊穴、天柱、风池、玉枕、列缺、太冲、足临泣穴。各组均治疗2星期,每星期治疗3次,治疗完成1个月后进行随访;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星期末、治疗结束时和1个月随访时进行头痛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和颈椎活动度(ROM)评分;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评定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头痛积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为91.1%,随访时总有效率为86.7%,近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星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8%,优于对照组的11.4%(P<0.05)。结论项八针配合头部阿是穴留针治疗对颈源性头痛的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近、远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且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和起效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颈源性头痛 阿是 项八针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头穴埋线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石月杰 李恒骏 张海峰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11期738-740,共3页
目的观察头穴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头穴埋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 目的观察头穴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头穴埋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和各睡眠因子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入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埋线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入睡时间,是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埋线 失眠症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针刺兴奋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构音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海鹏 孔莹 +2 位作者 刘刚 高伟 盛国滨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观察朱琏针刺兴奋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痉挛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假性延髓麻痹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观察组采用朱琏针刺兴奋法刺激。... 目的观察朱琏针刺兴奋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痉挛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假性延髓麻痹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观察组采用朱琏针刺兴奋法刺激。观察治疗前后GRBAS分级评分和Frenchay构音障碍等级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观察组痉挛性构音障碍发病次数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Frenchay构音障碍等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GRBAS分级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临床痊愈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83.3%(P<0.01)。观察组发病次数为1次的患者临床疗效与发病次数≥2次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针刺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痉挛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症状,且在选取相同腧穴的基础上,针刺兴奋法治疗改善痉挛性构音障碍疗效肯定,较常规针刺效果更加明显,且发病次数与针刺兴奋法的疗效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针刺兴奋法 针药并用 穴位 头颈部 构音障碍 假性延髓麻痹
下载PDF
项八针为主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罗丹 方震宇 郎伯旭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9期953-958,共6页
目的观察项八针、舌三针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6例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90例、B组87例和C组89例。3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内科基础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项八针、舌三针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6例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90例、B组87例和C组89例。3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内科基础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其中A组取项八针[风池(双)、风府、大椎和“项四花穴”]和舌三针(上廉泉、双侧夹廉泉),B组仅取项八针,C组仅取舌三针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3个月后随访。观察3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洼田饮水试验评价量表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治疗后和随访时总有效率分别为91.1%和93.3%,B组分别为83.9%和88.5%,C组分别为80.9%和83.2%,A组治疗后和随访时总有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WAL-QO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随访时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随访时SWAL-QOL评分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及随访时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WAL-QOL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八针、舌三针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以项八针为主的选穴远期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后遗症 卒中 假性延髓麻痹 吞咽障碍 穴位 头颈部 项八针 舌三针 电针
下载PDF
项八针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罗建昌 陈爱武 郎伯旭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观察项八针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案,按随机数字表将20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项八针组和药物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项八针组给予针刺项八穴,穴取风池、风府、大... 目的观察项八针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案,按随机数字表将20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项八针组和药物组,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项八针组给予针刺项八穴,穴取风池、风府、大椎和"项四花穴",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片,共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治疗前后分别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8周后及随访时,两组MMSE、MoCA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与药物组比较,项八针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MMSE评分均优于药物组(P<0.01,P<0.05),MoCA及Barthel指数评分则于治疗4周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及随访时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项八针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后遗症 认知障碍 项八针 穴位 头颈部 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下载PDF
应用ROC曲线评价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的最佳临界值及评估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丽娟 《护理管理杂志》 2018年第11期766-769,共4页
目的探讨汉化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的最佳临界值及评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38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汉化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的评估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汉化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评分... 目的探讨汉化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的最佳临界值及评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38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汉化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的评估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汉化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0,最大约登指数为0.562,最佳临界值为69.00分,敏感度为71.20%,特异度为85.00%。结论汉化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具有较好的评估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评估筛查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吞咽困难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最佳临界值
下载PDF
针刺头部穴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治忠 李艳慧 梅华达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43-45,共3页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针灸处方以更好地恢复中风病人偏瘫肢体的功能 ,用针刺头穴为主 (取颞穴、百会、风府、神庭、头维 )治疗中风偏瘫病人 ,与针刺头针相应区域 (取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 )进行比较 ,观察其临床疗效 ,并测定其治疗前...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针灸处方以更好地恢复中风病人偏瘫肢体的功能 ,用针刺头穴为主 (取颞穴、百会、风府、神庭、头维 )治疗中风偏瘫病人 ,与针刺头针相应区域 (取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 )进行比较 ,观察其临床疗效 ,并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血栓烷B2 (TXB2 )、 6 -酮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GF1α)含量变化。结果显示 ,头穴组 37例病人中基本痊愈 2 6例 ,显效 9例 ,有效 2例 ;头针组 (对照组 ) 36例病人中基本痊愈12例 ,显效 15例 ,有效 8例 ,无效 1例 ,组间比较 P <0 .0 5。同时 ,治疗前后血浆TXB2 、 6 -Keto -PGF1α含量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表明上述头穴组穴位处方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针灸疗法 偏瘫 针灸效应 头颈部穴位
下载PDF
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免疫治疗现状和未来
19
作者 李平 张琼文 《西部医学》 2021年第9期1249-1253,1257,共6页
临床上,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依赖于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然而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10个月。因此,提高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疗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 临床上,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依赖于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然而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10个月。因此,提高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疗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不可治愈的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各种免疫治疗与化疗、靶向治疗的联合疗法、过继性细胞治疗等免疫疗法逐渐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最新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予以评述,并对潜在的免疫治疗生物标记物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癌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下载PDF
“项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被引量:34
20
作者 陈飞宇 刘小平 +1 位作者 包烨华 楚佳梅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观察"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其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项针&qu... 目的观察"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其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项针"治疗,每日1次,每星期5次,治疗8星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反复唾液吞咽测试(RSST)、洼田氏饮水试验(WST)、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变化;观察患者发病年龄与"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后RSST、SSA评分及WST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及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1)。"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的疗效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有关(P<0.05)。结论 "项针"联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且本法对51~60岁患者的疗效最佳,优于60岁以上的患者,且不劣于41~50岁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风并发症 吞咽障碍 假性球麻痹 穴位 头颈部 “项针”疗法 康复训练 发病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