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crust:Regional compressive stress from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被引量:21
1
作者 Yuan Gao Yutao Shi +1 位作者 Jing Wu Lingxue Ta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2年第1期35-45,共11页
When propagating through anisotropic rocks in the crust, shear-waves split into faster and slower components with almost orthogonal polarizations. For nearly vertical propagation the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 wave ... When propagating through anisotropic rocks in the crust, shear-waves split into faster and slower components with almost orthogonal polarizations. For nearly vertical propagation the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 wave (PFS) is parallel to both the strike of the cracks and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use PFS to study stress in the crust. This study discusses several examples in which PFS is applied to deduce the compressive stress in North China, Longmenshan fault zone of east edge of Tibetan plateau and Yunnan zone of southeast edge of Tibetan plateau, also discusses temporal variations of PFS orientations of 1999 Xiuyan earthquake sequences of northeastern China.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to those of other independent traditional stress measurements. There is a bridge between crustal PFS and the crust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unclear disturbance sourc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PFS results could be used to deduce regional and in situ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crust only if there are enough seismic stations and enough data. At least, PFS is a useful choice in the zone where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dense seismic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wave shear-wave splitting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crust seismic anisotropy
下载PDF
Seismic anisotropy of the crust in Yunnan,China: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被引量:2
2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2 位作者 吴晶 罗艳 苏有锦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6期620-632,共13页
Using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Yunnan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from January 1, 2000 to December 31, 2003, the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re obtained at 10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by SAM te... Using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Yunnan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from January 1, 2000 to December 31, 2003, the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re obtained at 10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by SAM technique, a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on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inant directions of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t most stations are mainly at nearly N-S or NNW direction in Yunnan. The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t stations located on the active fa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active faults, directions of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s measured from GPS data, and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Only a few of stations.show complicated polarization pattern of fast shear-waves, or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active faults and the directions of principal GPS compressive strains, which are always located at junction of several faults. The result reflects complicated fault distribution and stress field. The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wave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the in-situ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tectonic aspects such as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anisotropy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wav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ctive faults GPS
下载PDF
Shear wave splitting analysis of local earthquakes from dense arrays in Shimian,Sichuan 被引量:2
3
作者 Sha Liu Baofeng Tian 《Earthquake Science》 2023年第1期52-63,共12页
The Shimian area of Sichuan sit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Bayan Har block.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and Yangtze block,where several faults intersect.This region features intense tectonic activity and frequent earthqu... The Shimian area of Sichuan sit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Bayan Har block.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and Yangtze block,where several faults intersect.This region features intense tectonic activity and frequent earthquakes.In this study,we used local seismic waveform data recorded using dense arrays deployed in the Shimian area to obtain the shear 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at 55 seismic stations and thereby determine the crustal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We then analyzed the crustal stress pattern and tectonic setting and explored their relationship in the study area.Although some stations returned a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NNW-SSE.a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NW-SE was obtained for the fast shear wave at most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the fast shear wave were highly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study-area.This orientation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nd parallel to the trend of the Xianshuihe and Daliangshan faults.The distribution of crustal anisotropy in this area was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he fault structures.The mean delay time between fast and slow shear waves was 3.83 ms/km.slightly greater than the values obtained in other regions of Sichuan.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rustal media in our study area had a high anisotropic strength and also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complexity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multiple faults on the strength of seismic anisotr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wave splitting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the fast shear wave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dense array Citation:Liu S and Tian BF(2023).shear wave splitting analysis of local earthquakes from dense arrays in Shimian Sichuan.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April 20,2013 Lushan earthquake 被引量:2
4
作者 Sha Liu Jiansi Yang +3 位作者 Baofeng Tian Yu Zheng Xudong Jiang Zhiqiang Xu 《Earthquake Science》 2013年第3期223-228,共6页
Using seismic data of the aftershocks sequence of the April 20, 2013 Lushan earthquake recorded by seismic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stations in the source region, with the visual inspection of particle motion diagrams,... Using seismic data of the aftershocks sequence of the April 20, 2013 Lushan earthquake recorded by seismic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stations in the source region, with the visual inspection of particle motion diagrams,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contains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fast shear wave and the time-delays of split shear waves at every station, and analyzes the crustal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rce reg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polarization direc- tions at stations BAX, TQU, L 132, L 133, L 134, and L 135 are northeas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Dachuan- Shuangshi fault. There are two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t MDS and L131, which are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The scatter of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suggests the complex stress field around these two stations where two faults intersect. For the normalized time-delays at every station, the range is 1.02-8.64 ms/km. The largest time-delay is from L134 which is closest to the mainshock, and the smallest one is from L133. The variations in time-delays show the decreasing at stations BAX, L134, and L135 because of the stress-relaxation after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shear wavesplitting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 wave Time-delay of split shear wave
下载PDF
Study on shear wave splitting in the after- shock region of the Yao′an earthquake in 2000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新岭 刘杰 +2 位作者 张国民 马宏生 王辉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2期123-135,共13页
After Ms=6.5 Yao'an earthquake on January 15, 2000, a large amount of aftershock waveforms were recorded by the Near Source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NSSN) installed by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i... After Ms=6.5 Yao'an earthquake on January 15, 2000, a large amount of aftershock waveforms were recorded by the Near Source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NSSN) installed by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in the aftershock region. It provides profuse data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Yao'an earthquake. The crustal anisotropy is realized by shear wave splitting propagating in the upper crust. Based on the accurate aftershock relocations, the shear 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with the cross-correlation method, and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stations and reg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se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firstly, the average fast directions of aftershock region are controlled by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parallel to the maximum horizontal compressive stress direction; secondly, the average fast directions of disparate stations and regions are different and vary with the structural settings and regional stress fields; finally, delay time value is affected by all sorts of factors, which is affinitive with the shear wave propagating medium, especi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anisotropy shear wave cross-correlation method fast direction delay time
下载PDF
四川威远地区近震剪切波分裂特征
6
作者 高瑜 刘莎 郑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5-657,共13页
基于布设在四川威远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23个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显示:威远地区地震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多数为北西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基于布设在四川威远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23个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显示:威远地区地震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多数为北西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有个别台站可能由于受到局部构造环境的影响,快波偏振方向为北东向。而在地壳速度变化明显的威远背斜附近,有6个台站结果显示为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表明该地区快波偏振方向是区域应力场和局部构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威远地区慢波延迟时间均值为4.43 ms/km,威远背斜南侧区域的慢波延迟时间值普遍大于其北部区域,表明在威远地区南部区域的各向异性强度强于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延迟时间 区域主压应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同振 高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5-242,共18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与华北块体的接触前缘部位,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扩张和深部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收集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由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获得的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结果,介绍了中上地壳和全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与华北块体的接触前缘部位,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扩张和深部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收集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由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获得的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结果,介绍了中上地壳和全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表运动、构造应力和深部结构,分析了研究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存在明显的横向区域差异性,体现区域深部构造和地壳介质变形的复杂性;上地壳与全地壳的垂向差异性,反映出该区域可能存在各向异性分层现象。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北缘的伸展边界、物质运移及深部动力模式等尚处在探讨之中,结合多种数据并综合多种方法分析,有助于获得精细、准确的地震各向异性信息,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演化机制和深部动力模式提供有效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震各向异性 上地壳 快波方向 变形
下载PDF
首都圈西北部地区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03
8
作者 吴晶 高原 +1 位作者 陈运泰 黄金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9-220,共12页
本研究使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2002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的初步结果.根据对有3条以上可靠记录的14个台站的统计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的... 本研究使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2002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记录资料,采用SAM方法,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地壳介质地震各向异性的初步结果.根据对有3条以上可靠记录的14个台站的统计分析,得到首都圈西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的统计平均结果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69.9°±44.5°,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4.44±2.93(ms/km).研究认为,NE69.9°±44.5°的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暗示了该区域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第一优势取向揭示了NWW近E-W方向的原地水平主压应力的构造意义,凸现了NWW向的张家口—蓬莱断陷带.通过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取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认为南口—孙河断裂和夏垫断裂是两个活动断裂,而八宝山断裂可能是个并不太活跃的活动断裂.华北盆地里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显示出复杂的分布特征,对应了盆地凹陷区里许多断裂互相交汇造成区域主压应力场受到局部调整的复杂图像.研究还认为慢剪切波时间延迟急剧的梯度变化可能与地壳深部的温度变化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唐山地区快剪切波偏振图像及其变化 被引量:69
9
作者 高原 郑斯华 周蕙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8-232,共5页
根据剪切波分裂的相关函数计算-时间延迟校正-偏振分析检验的系列分析方法,利用唐山地区近源强地面运动记录,对快剪切波偏振图像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初步讨论。在唐山地区,有些相距很近的台站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其... 根据剪切波分裂的相关函数计算-时间延迟校正-偏振分析检验的系列分析方法,利用唐山地区近源强地面运动记录,对快剪切波偏振图像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初步讨论。在唐山地区,有些相距很近的台站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其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离散性特征表明,在复杂地区不同台站观测结果的简单叠加可能是没有意义的。研究表明,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可能存在着快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 剪切波分裂 偏振图像 唐山市 地震波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SKS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57
10
作者 罗艳 黄忠贤 +1 位作者 彭艳菊 郑月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2-821,共10页
SKS波分裂测量是研究大陆地幔的形变特征、探索大陆动力学和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 .本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台站的SKS波分裂现象进行了研究 .选用中国数字化宽频带地震台网 (CB台网 )和美国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三分量宽频带数字化地震资... SKS波分裂测量是研究大陆地幔的形变特征、探索大陆动力学和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 .本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台站的SKS波分裂现象进行了研究 .选用中国数字化宽频带地震台网 (CB台网 )和美国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三分量宽频带数字化地震资料 ,使用SC(SilverandChan ,1991)方法 ,得到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 80多个台站下方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 ,即快波偏振方向 φ和快慢波到时差δt.快波偏振方位在相同地块有一定的优势排列方向 ,大多数台站快波偏振方向都能与过去或现今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得到很好的符合 .整个研究区域所得到的分裂延迟时间在 0 .4~ 2 .4s之间 ,平均为 1.2s.根据SKS波测量得到的分裂参数 ,分析了该研究区域各向异性介质的特性 ,从而探索与岩石弹性各向异性相关的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S波分裂 各向异性 快波方向 大陆动力学 地幔 地震资料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的地壳剪切波分裂 被引量:21
11
作者 赵博 高原 +2 位作者 石玉涛 金红林 孙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7-1527,共11页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简称张渤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域(113°E~117°E,39°N~42°N)是华北地区北部三个构造单元华北沉降、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的交界处.本文采用张渤带西端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简称张渤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域(113°E~117°E,39°N~42°N)是华北地区北部三个构造单元华北沉降、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的交界处.本文采用张渤带西端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使用SAM方法对该区域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的燕山隆起地区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这与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南部的太行山隆起地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E—NNE,可能与太行山隆起的断裂带走向有关,与山西地震带北部NNE—NE向的断层走向一致.位于研究区域中部的隆起与沉降边界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则表现的比较复杂,可能是复杂的局部地质构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渤地震带 山西地震带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应力 地壳 构造
下载PDF
大别—苏鲁及邻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 被引量:22
12
作者 吴萍萍 王椿镛 +2 位作者 丁志峰 常利军 李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39-2550,共12页
大别—苏鲁是扬子与华北的碰撞造山带,对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区的地幔动力学机制.本文选用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北)三分量宽频带的远震地震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最小能... 大别—苏鲁是扬子与华北的碰撞造山带,对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区的地幔动力学机制.本文选用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北)三分量宽频带的远震地震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最小能量法和旋转相关法,对大别—苏鲁及邻区进行剪切波偏振分析,计算了研究区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Φ)和快慢波延迟时间(δt).本文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快、慢波延迟时间0.5~1.63s,推测各向异性层深度为57.5~187.6km,由软流圈和岩石圈地幔的各向异性共同作用引起.快波偏振方向在4个不同构造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华北板块快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根据地质资料,我们分析认为华北板块的各向异性受地幔软流圈流动的影响明显;大别造山带各向异性平行于大别主构造,反映造山过程中岩石圈物质沿大别造山轴部NW-SE向迁移的特点;在大别南侧和东侧的扬子板块快波偏振方向分别表现为近垂直于造山带走向和NEE-SWW,苏鲁造山带各向异性结果为NEE-SWW,与地表构造有一定的夹角,同时与板块运动方向相差较大,分析认为扬子板块和苏鲁造山带各向异性是由地幔软流圈流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残留在岩石圈地幔的"化石各向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快波方向 大别—苏鲁 上地幔各向异性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快剪切波偏振特性 被引量:64
13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2 位作者 吴晶 罗艳 苏有锦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4-585,共12页
通过对云南遥测地震台网2000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4年资料的分析,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综合分析方法,获得了云南地区10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大部分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近N—S或NNW方向;位... 通过对云南遥测地震台网2000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4年资料的分析,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综合分析方法,获得了云南地区10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大部分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近N—S或NNW方向;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活动断裂的走向一致;与GPS主压应变方向一致,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少数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较为复杂,或与活动断裂的走向及GPS主压应变方向不一致.这样的台站总是位于几个断裂的交会处,反映了复杂的断裂背景和复杂的应力分布特征.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代表了原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受到区域应力场和断裂分布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快剪切波偏震 主压应力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吉林省前郭地区地震各向异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莎 吴朋 +1 位作者 杨建思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88-2098,共11页
2013年11月吉林省前郭地区连续发生地震,本文利用11月1日到24日前郭地区6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初步获得了每一个台站的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并初步探讨了研究区域地壳应力的分布.... 2013年11月吉林省前郭地区连续发生地震,本文利用11月1日到24日前郭地区6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初步获得了每一个台站的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并初步探讨了研究区域地壳应力的分布.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为北西向和北东向,但是在整体上北西向的一致性较好,北东向的结果较为零散,反映了研究区域内复杂的应力特征.北西向的各向异性方向与发震断裂的走向垂直,与地震在空间上的展布方向一致.北西向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地表运动速度场的方向也是一致的.快波偏振方向的分布与逆冲兼走滑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基本吻合.慢波延迟时间的结果在0.85~6.93 ms·km^(-1)范围内.慨5.3、5.8级地震前后慢波延迟时间的特征性变化反映了地壳应力的积累,以及随着地震发生应力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慢波延迟时间 地壳应力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序列S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朋 陈天长 +5 位作者 赵翠萍 苏金蓉 杨建思 黄春梅 刘莎 李兴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3-718,813,共16页
本文测定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台站的S波分裂参数,包括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最终得到了40个台站的S波分裂结果.结果显示:在地震主破裂区内观测到的快波优势取向为NE向,与余震分布的长轴方向一致;位于双石... 本文测定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台站的S波分裂参数,包括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最终得到了40个台站的S波分裂结果.结果显示:在地震主破裂区内观测到的快波优势取向为NE向,与余震分布的长轴方向一致;位于双石—大川断裂以西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向,与区域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一致;位于荥经断裂附近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向,与该断裂走向一致.快波偏振优势方向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主震前位于地震破裂区附近的TQU和BAX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均呈NE向;主震后TQU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而BAX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则不突出,反映出芦山地震主震前快波偏振方向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而主震后受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更加明显.此外,各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为1.25—5.40ms/km,在余震覆盖密集区域,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均大于3.0ms/km,反映出震源区的各向异性程度较强.芦山主震后,各台站的延迟时间随时间变化持续减小,反映出震源区地壳应力随余震活动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0地震 S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延迟时间 各向异性
下载PDF
云南地区SKS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75
16
作者 常利军 王椿镛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7-204,共8页
根据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云南流动地震台网的台站,以及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CNDSN)腾冲台和昆明台,共计47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SKS波震相,计算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各向异性,讨论并分析了各向异性层的深度、厚度、起因,进一步探讨了与... 根据云南数字地震台网和云南流动地震台网的台站,以及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CNDSN)腾冲台和昆明台,共计47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SKS波震相,计算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各向异性,讨论并分析了各向异性层的深度、厚度、起因,进一步探讨了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球动力学有关的一些问题.从得到的结果来看,云南北部的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呈南北向,逐渐过渡到南部的近东西向,整体来看,有一旋转的趋势.分析表明各向异性层主要分布于上地幔,时间延迟在0.58—1.88s,厚度在67,216kin之间.青藏高原存在垂直向隆升变形和东西向拉张变形外,地幔物质还向东南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快波偏振方向 时间延迟 数字地震台网
下载PDF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余震区--嘉义地区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郑秀芬 陈朝辉 张春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本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布设的嘉义台CHY、民雄台CHN2和义竹台CHN8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波形互相关的SAM分析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发生在1999年9月20日台湾集集大地震(MW7.6)余震区的嘉义ML6.4和ML6.0级地震的震前序列,... 本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布设的嘉义台CHY、民雄台CHN2和义竹台CHN8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波形互相关的SAM分析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发生在1999年9月20日台湾集集大地震(MW7.6)余震区的嘉义ML6.4和ML6.0级地震的震前序列,开展了长达22个月的大震前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应力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大致近东西向,与嘉义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的方向一致,表明该区的各向异性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随时间的变化,我们认为,临震期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的快速下降和快剪切波偏振方向90°跳跃事件的频繁发生,可以作为临震期大震应力预测的前兆指标.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在揭示震源区应力变化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余震区 嘉义地震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应力预测前兆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
下载PDF
四川紫坪铺水库库区地震剪切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永久 高原 +1 位作者 石玉涛 太龄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91-2101,共11页
本研究利用四川紫坪铺水库数字地震台网2004年8月17日~2008年5月11日的地震观测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四川紫坪铺水库库区8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紫坪铺库区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 本研究利用四川紫坪铺水库数字地震台网2004年8月17日~2008年5月11日的地震观测波形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四川紫坪铺水库库区8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紫坪铺库区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NE或NW方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或活动断裂走向一致;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变化可能与汶川大地震前区域应力场的增加和龙门山断裂带微破裂增加有关,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的变化与四川紫坪铺水库水位升降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紫坪铺水库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 主压应力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各向异性:第一期观测资料的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37
19
作者 太龄雪 高原 +1 位作者 刘庚 肖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79-4091,共13页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2013年)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本研究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布设在云南及相邻地区的部分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地壳各向异性分析.本文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2013年)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本研究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布设在云南及相邻地区的部分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地壳各向异性分析.本文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67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云南及周边地区复杂的构造、应力环境和纵横交错的断裂分布的影响,该地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整体上显示出NNE向和NE向的优势取向,但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复杂,虽然大部分台站的PAZ与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但部分断裂附近台站的PAZ受到断裂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区内不同区域的PAZ有一定差异性.本研究划分了5个子区,西部3个不同区域的PAZ从北到南分别为NNW向、近N-S向和NE向,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而东部的2个区域PAZ分别为NEE向和NNW向.研究证实,青藏东南缘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空间分布虽然非常复杂,但大体上与区域内的主压应力的方向和断裂分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δt) 主压应力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
下载PDF
玉树地区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莎 杨建思 +3 位作者 田宝峰 郑钰 姜旭东 徐志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27-3337,共11页
本文利用2010年5月7日到10月18日玉树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22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余震数据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初步得到了每一个台站的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时间延迟,并分析了玉树及周边地区地壳介质各向... 本文利用2010年5月7日到10月18日玉树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22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余震数据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初步得到了每一个台站的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时间延迟,并分析了玉树及周边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特征.在该研究区域,甘孜—玉树断裂上部分台站快波偏振方向近于东西向,这一结果与该区域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甘孜—玉树断裂带南段玉树周边的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南东向,与断裂带的走向一致,显示了此次地震断裂走滑性质的特征.位于杂多断裂和清水河断裂上的台站及其附近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与所处的断裂走向基本一致,多为南东东向.各个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结果分布在4.23~7.01ms/km范围内,平均慢波延迟时间是5.68ms/km.在甘孜—玉树断裂带和乌兰乌拉湖—玉树南断裂相交的位置慢波延时总体较高;而低值区位于打贝通—小苏莽断裂的北西端与杂多断裂之间的位置.沿玉树断裂带,慢波延迟时间的梯度值较大,本文这一结果揭示了慢波延迟时间的分布和破裂带的走向、余震的分布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慢波延迟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