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Steep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Impact of the Grain-for-Green Policy in 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SUN Dan-Feng LI Hong +2 位作者 R. DAWSON TANG Cheng-Jie LI Xian-We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5-223,共9页
The Grain-for-Green Policy in China could not only improve China's ecological quality, but also influence grain supplies for a short term. Based on data from the detailed nationwide land use survey in 1996 and the st... The Grain-for-Green Policy in China could not only improve China's ecological quality, but also influence grain supplies for a short term. Based on data from the detailed nationwide land use survey in 1996 and the steep cultivated land survey update in 2000, a regression model for the driving forces affecting steep cultivated lands was developed, and clus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seven steep cultivated land type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grain availability impact of the project with land usage estimates for 2010 and 2030.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onsecutive days with minimum daily temperature over 10 ℃ and the dominant slope in a county constra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eep cultivated lands. In terms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steep cultivated land was a complex interaction of population size, 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level, and the richness an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s having slopes less then 15°. The trends for steep cultivated land in 2010 and 2030 were forecast using a driving forces model and China's grain security criteria and showed that the Grain-for-Green Policy at the national level would not cause a grain shortage or threaten food security criteria. However, if steep sloped lands were to be retired from production, some regions would need grain supplements as early as 2010. Also, assuming that only 60%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t the national level was needed,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sures in 2030 would require some steep cultivated lands to be used for grai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ving forces model grain availability Grain-for-Green policy steep cultivated land
下载PDF
Cultivated-land change in Mu Us Sandy Land of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st-stage grain-for-green policy
2
作者 Na Li ChangZhen Yan +1 位作者 JiaLi Xie JianXia M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8年第4期347-353,共7页
Mu Us Sandy Land(MUSL) of China, as a typical eco-fragile and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region, shows great vulnerability to disturbances from cultivation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cultivation... Mu Us Sandy Land(MUSL) of China, as a typical eco-fragile and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region, shows great vulnerability to disturbances from cultivation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cultivation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not attracted great importance until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Grain-for-Green Policy(CGGP) since2000. Here, using Landsat5 TM/Landsat7 ETM+ images from 1990, 2000, and 2010, we monitor the cultivation activity and land-use/cover changes(LUCC) resulting from cultivation activity in the MUSL region. Based on the data from images, we developed a series of databases of cultivated activity-induced LUCC and use them to discuss comparativel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rends of cultivation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CGGP implementat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or managers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al policy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ivation activity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US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 Us SANDY land China's grain-for-green policy cultivated land land-use/cover change landsat
下载PDF
Long-term Dynamics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of Guyuan City in Upper Reaches of Jinghe River 被引量:3
3
作者 CHEN Caocao XIE Gaodi +1 位作者 ZHEN Lin LENG Yunf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33-40,共8页
The land use patterns in Guy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have changed greatly over the years,due to population growth and farming and stock raising development.This study,using 50-year statis-tical ... The land use patterns in Guy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have changed greatly over the years,due to population growth and farming and stock raising development.This study,using 50-year statis-tical dat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14-year spatial data of land use pattern,analyzed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the char-acter,and the spatial variance of farmland in the city,and discussed the driving force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based on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statistical models.First,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went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rapid increase,fluctuating change,decrease and rapid decrease from 1949 to 2004,additionally,soci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in different stage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farmland variance.Second,from 1986 to 2000,the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but its quality decreased.Third,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re determinant factors in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Five constructed paths explain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Factors that have direct or indirect ef-fects on farmland include the economy(Xeco),the population(Xpop),agricultural output(Xagr),and scientific input(Xsci).The sequence of impact was Xeco>Xpop>Xsci>Xagr.Among all these impacts,Xeco was the major positive one,and Xpop was the major negative one.It is urgent to take measures or adopt a policy to stop the vicious cycle in eco-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Otherwise,negative patterns of farmland use will increase,and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will continue to dec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 transition driving forces national policy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scientific input
下载PDF
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的偏移风险、形成路径与规避体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汪立 熊雯颖 +3 位作者 曾智洋 吕添贵 邱滋璐 谭永忠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9,共9页
研究目的:以“内涵阐释—风险辨识—路径分析—规避体系”为逻辑主线,客观认识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的偏移风险类型、风险来源与形成路径,探究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偏移风险新命题,以期为提高新时期耕地用途管制政策的稳定性与... 研究目的:以“内涵阐释—风险辨识—路径分析—规避体系”为逻辑主线,客观认识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的偏移风险类型、风险来源与形成路径,探究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偏移风险新命题,以期为提高新时期耕地用途管制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的偏移风险主要包括组织矛盾、保障滞后、利益冲突和监管缺失;(2)规划冲突与权责模糊、资金技术的双重约束、多元主体利益冲突以及对非耕行为的负激励程度不足是造成政策执行偏移的主要风险源;(3)“制度环境—利益互异—执行偏移”的逻辑主线,可解释耕地“进出平衡”政策偏移风险的形成路径;(4)规避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偏移风险,需借助规划管理、资金技术、利益分配和科技预警等手段。研究结论:耕地“进出平衡”政策的执行,应重视政策演化不同阶段不同偏移风险的差异性,构建相应的风险规避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进出平衡”政策 偏移风险 形成路径 规避体系
下载PDF
近十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回顾与启示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志 符平杰 +1 位作者 江泰 温莹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第1期63-75,共13页
文章回顾了2012—2022年我国发布的耕地保护政策,采取政策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耕地数量变化、耕地质量建设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和细化,但政策手段使用并不均衡;全国耕... 文章回顾了2012—2022年我国发布的耕地保护政策,采取政策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耕地数量变化、耕地质量建设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和细化,但政策手段使用并不均衡;全国耕地数量趋稳并逐步回升,但也面临耕地总体质量不高、耕地生态建设和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下一阶段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时,应科学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手段,充分发挥各政策手段的优势,特别是针对耕地质量建设和生态保护等问题,进一步从经济运行层面探讨经济手段的使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同时还要关注耕地涉及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耕地阈值、不同主体的需求问题,并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制度需求者的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分析 耕地保护 耕地生态 耕地质量 耕地阈值 经济手段
下载PDF
Cultivated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1999–2007: Polic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被引量:12
6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1 位作者 李运生 李发东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6期1061-1078,共18页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CLP) entered the new era of macro administration in 1999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 holistic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change concerning the three goals of the CLP, i.e., grai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CLP) entered the new era of macro administration in 1999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 holistic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change concerning the three goals of the CLP, i.e., grain security,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harmoni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Farmers' willingness to grow grain has been the key factor in safeguarding grain security. Grain-for-green policy has contributed to improving ecological state 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provinces. Effects of the land macro-control of the CLP on harmoni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were significant. Moi'eover, cultivated land use change in 1999-2007 points out the way of the evolving poliey in the futu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normative concept of multifunctionality, we discuss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land functions, i.e., production function, environmental function and carrier function. Finally, we propose to emphasize multifunctional land management based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to promote transition of the CL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 use CHANGE protection policy panel data China
原文传递
Impacts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Grain Self-sufficiency in China 被引量:2
7
作者 Shuhao Tan 《China & World Economy》 SCIE 2008年第3期75-92,共18页
Using provincial data,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on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grain production center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more fragile and ... Using provincial data,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on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grain production center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more fragile and water scarce areas, putting more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Land conversion caused large losses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the 1990s, but large scal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have been implemented since 2000 to compensate for such losse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are concentrated in regions with relatively low land productivity, whereas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usually takes place in areas with relatively high land productivity. Newly-cultivated land, especially that in areas marginally sui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likely to have much lower productivity levels than the original cultivated land. Because the stock of potentially cultivable land is almost exhausted, China's grain self-suffiency policy can only be maintained by preserving the available stock of arable land and increasing its productivity in a sustainable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grain self-sufficiency land policy
原文传递
面向粮食安全的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政策演进、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8
作者 余家林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第6期13-19,58,共8页
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文章梳理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政策脉络和体系框架,发现耕地保护工作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包括耕地保护主体积极性不高、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待完善、耕地质量提升难度较大、耕地高强度利用问... 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文章梳理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政策脉络和体系框架,发现耕地保护工作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包括耕地保护主体积极性不高、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待完善、耕地质量提升难度较大、耕地高强度利用问题突出。基于此,提出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保护的优化路径:完善耕地保护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保障,提升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三位一体 政策演进
下载PDF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91
9
作者 谭永忠 吴次芳 +2 位作者 王庆日 周炼清 严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7-734,共8页
土地政策是影响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论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数量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非农建... 土地政策是影响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论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数量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总体上得到遏制,全国及各省(市、区)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了农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但是,该政策对中国耕地的质量变化的影响却相反,在全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生产能力呈下降趋势,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重新审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可行性,以“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替代“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根据土地资源区域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等对该政策加以调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耕地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耕地生产力
下载PDF
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成效与局限 被引量:89
10
作者 孙蕊 孙萍 +1 位作者 吴金希 张景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46,共6页
1997年至今,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实施了十余年,其政策目标也经历了由"耕地占补过程"的数量-质量-生态平衡的发展变化。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情况、耕地总量和粮食产量3个指标分别评价不同时期的政策效果。自2... 1997年至今,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实施了十余年,其政策目标也经历了由"耕地占补过程"的数量-质量-生态平衡的发展变化。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情况、耕地总量和粮食产量3个指标分别评价不同时期的政策效果。自2001年全国各省(区、市)从总体上已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数量平衡"上的要求;但是我国耕地总量却持续下降,补充耕地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而且我国粮食产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变化情况也有着直接的关联。虽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国内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事实上,我国"耕地占补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暴露出政策效果的局限性,如:"只占不补"、"多占少补"等违法用地现象未根本遏制;"占优补劣"进一步引发生态恶化;"先占后补"继续发酵社会不公。从公共政策视角,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目标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过多地强调于确保补充耕地与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平衡",而忽视了耕地占补过程的"质量平衡"和"生态平衡"等多重目标;在政策内容设计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更加偏重于对"占用耕地"及其补偿的要求,但缺少对"补充耕地"环节的规范,从而导致我国耕地质量整体水平下降;在政策执行中,由于该政策在客观上增大了耕地供给难度,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目标的非一致性导致行政角色偏差。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变和公众参与机制4个方面提出改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政策分析 政策演变 政策目标 政策效果
下载PDF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中国耕地数量变化政策与资产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伟 郝晋珉 +2 位作者 冯婷婷 张洁瑕 谢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5-118,共4页
耕地保护是中国土地管理科学中的难点之一,科学辨识其驱动因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假设其他影响因子不变的情况下,构建了基于资源-资产-政策理念的土地利用概念模型,采用计量经济面板数据方法,以中国国家尺度及东中西部区域尺度... 耕地保护是中国土地管理科学中的难点之一,科学辨识其驱动因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假设其他影响因子不变的情况下,构建了基于资源-资产-政策理念的土地利用概念模型,采用计量经济面板数据方法,以中国国家尺度及东中西部区域尺度上1998~2002年耕地变化过程为例证,重点对土地资产-政策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国家尺度上,增强土地政策管理力度、降低农用地增值收益倍数(提升失地农民保障水平),增加耕地投入水平有助于耕地保护;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将会造成耕地减少;农业总产值比重、种植业生产水平及农户经营耕地面积没有显著的解释效用;2)在区域尺度上,提升耕地保护政策贯彻力度、提高被征地农户补偿水平、增加耕地投入均有利于耕地保护;东部地区农业总产值比重的降低、西部地区灌溉面积适量减少对耕地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合"资源-资产-政策"三方面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释耕地保护的行为,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概念模型 土地资产 土地政策 耕地 计量经济模型
下载PDF
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217
12
作者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1995~2001年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农地非农化的基础因素;地方政府的收益以及地方政府的管制应对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与农地非农化的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农地非农化 计量模型 经济驱动机制 耕地保护 土地政策
下载PDF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 被引量:171
13
作者 翟文侠 黄贤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2期8-13,共6页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完善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耕地保护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分析我国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耕地面积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据此...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完善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耕地保护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分析我国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耕地面积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了1984~1999年期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发现:1986年以来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保护了相当于1999年耕地面积0.87%的耕地数量(112.85万ha);1997年以来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保护了相当于1999年耕地面积0.76%的耕地数量(98.47万ha)。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的现行耕地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而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难度较大。就此问题,从整体完善耕地保护政策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4-1999年 中国 耕地保护政策 运行效果 多元回归模型 耕地保护
下载PDF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主体互动模式探究——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蕊 孙萍 +1 位作者 吴金希 张景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3期213-216,共4页
基于政策网络的研究视角,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进行实证分析。鉴于网络结构、行动者及网络互动的关联性,深入剖析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构成,以及各种主体在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互动模式关系变化,从而揭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基于政策网络的研究视角,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进行实证分析。鉴于网络结构、行动者及网络互动的关联性,深入剖析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构成,以及各种主体在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互动模式关系变化,从而揭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运行的阻隔及根源——行政权力运用不当导致政策执行偏差、对边缘主体权利不够重视,以及政策网络未形成合力等。因此,以政策网络视角透视政策过程,即各种主体利用公共政策作为"网络规则",相互交换资源、调整利益,各种行动者之间形成互为合作、竞争、协助或对抗等多种关系类型,从而推动政策网络运行,以及影响政策结果和走向。最后,在政策网络视阈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政策网络 行动者 网络结构 网络互动
下载PDF
农业补贴政策对不同资源禀赋稻农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江西样本数据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国强 殷秋霞 +2 位作者 郭锦墉 刘滨 肖芳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0期100-105,共6页
为了探讨加大农业补贴政策扶持力度背景下如何有序引导水稻主产区稻农进行土地流转。本研究利用江西省231个稻农调查样本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稻农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并侧重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稻农土地流转意愿的影... 为了探讨加大农业补贴政策扶持力度背景下如何有序引导水稻主产区稻农进行土地流转。本研究利用江西省231个稻农调查样本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稻农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并侧重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稻农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补贴政策对稻农土地流转意愿的积极影响不大,稻农对农业补贴资金的用途各异,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补贴资金不用于水稻生产的稻农的土地流转意愿几乎无积极影响,甚至存在一定负面影响;稻农的能力禀赋、社会经济禀赋、目标禀赋和外部因素均对稻农土地流转意愿存在不同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补贴政策 资源禀赋 土地流转 影响机理
下载PDF
中国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关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彭凌 丁恩俊 谢德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3-110,共8页
以耕地数量的统计数据和耕地保护政策的颁布、实施为基础,借助经济计量学理论以及Eviewes 5.1软件,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 以耕地数量的统计数据和耕地保护政策的颁布、实施为基础,借助经济计量学理论以及Eviewes 5.1软件,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1)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机制在制约着变量的运动,使二者之间短期内的偏离不会太远,长期则会走向均衡;(2)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耕地数量变化是耕地保护政策的Granger原因,而耕地保护政策不是耕地数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3)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表明,耕地数量变化对耕地保护政策具有较为持续的促进作用,且作用程度随着滞后期的加大而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具有较强的惯性,主要受其自身以前水平的影响,因此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保护的促进作用不太显著.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因此,应制订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强化耕地保护政策理论研究,加大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力度,这是解决耕地过快减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量变化 耕地保护政策 计量分析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下载PDF
从康雍乾垦殖政策看中国清前期垦荒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17
作者 何凡能 戴君虎 葛全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8-888,共11页
垦荒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活动,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清代,这种关系尤为密切。因而详尽分析与合理把握有清一代垦殖政策的内涵与取向,是深入了解清代垦荒态势及特征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康雍乾三朝垦殖政策... 垦荒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活动,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清代,这种关系尤为密切。因而详尽分析与合理把握有清一代垦殖政策的内涵与取向,是深入了解清代垦荒态势及特征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康雍乾三朝垦殖政策及措施的比较分析,阐述了我国清前期土地垦辟的历史过程及其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康熙朝是以恢复因战乱而凋敝的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雍正朝是处于从恢复农业生产向解决“人多地少”矛盾方向转化的过渡期,而乾隆朝则是以解决“穷民资生”问题为目的;它们反映在垦荒上,即表现为:康熙朝以恢复性垦殖为特征,雍正朝以恢复性垦殖向拓展性垦殖过渡为特征,乾隆朝则是以拓展性垦殖为特征。同时,它们在地域空间及垦殖强度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政策 垦荒 康雍乾时期
下载PDF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力现状及其提升路径 被引量:57
18
作者 刘桃菊 陈美球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37,47,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力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为耕地保护制度落地提供积极参考。研究方法:系统推论。研究结果:基于耕地保护制度是一项关乎整个国计民生的战略全局性公共制度,以及耕地具有位置固定、可永续利用、资...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力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为耕地保护制度落地提供积极参考。研究方法:系统推论。研究结果:基于耕地保护制度是一项关乎整个国计民生的战略全局性公共制度,以及耕地具有位置固定、可永续利用、资源稀缺的明显特征,其制度执行力有独特的形成机理,目前无论是制度的明晰力、制度的知行力,还是制度的行动力、制度的督导力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研究结论:要提升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力,应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内容体系,提高制度质量;提高耕地保护制度的社会认同度,营造执行氛围;健全耕地保护制度执行保障机制,激发执行动力;运用耕地保护现代科技手段,监督制度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制度执行力 现状 提升路径
下载PDF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29
19
作者 吴正红 燕新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61,共8页
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着困境。耕地保护中有五大关系需要加以深刻辨析和领会,即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农村稳定、生态安全、政府政绩的关系。我国耕地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创新,要... 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着困境。耕地保护中有五大关系需要加以深刻辨析和领会,即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农村稳定、生态安全、政府政绩的关系。我国耕地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创新,要把握好"五个平衡",即耕地保护的战略与战术、数量与质量、时间、空间、中央与地方的平衡。有关耕地保护十个方面的政策建议被提出思考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城市化 耕地保护 困境 政策选择
下载PDF
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耕地生态管护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汪晓帆 郝亮 +2 位作者 秦海波 苏利阳 刘卓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23,共9页
研究目的: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耕地生态管护政策文本,探讨其政策工具的类型及影响领域,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的优化提供支持。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构建基于政策工具和影响领域的分析框架,通过编码统计,分析中国耕地生... 研究目的: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耕地生态管护政策文本,探讨其政策工具的类型及影响领域,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的优化提供支持。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构建基于政策工具和影响领域的分析框架,通过编码统计,分析中国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研究结果:(1)2014年以来,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数量集中式增长,但政策类别和等级结构并不合理;(2)能力建设工具及象征和劝诫工具运用过多,激励工具、权威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需要加强;(3)社会和环境领域的政策工具数量远低于经济领域,亟待加强供给和调整优化。研究结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应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政策类别、等级、工具和影响领域的优化,以提高政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耕地生态管护 政策工具 量化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