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kylpolyglycoside inducing 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 non-woven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chitosan
1
作者 陈叶廷 施婷婷 +4 位作者 祁姗姗 杨牧 孟娜 龚祝南 黄斌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2年第4期474-479,共6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etta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the 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 non-woven (PBTNW), the method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is used to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chitosan (CS) onto the PB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etta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the 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 non-woven (PBTNW), the method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is used to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chitosan (CS) onto the PBTNW under alkylpolyglycoside (APG) inducing. The product is thoroughly characterized with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rIR), the 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 (ESCA), the thermogravimetric (TG) an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It is found that chitosan is successfully grafted onto PBTNW. In addition, the water contact angles, hemolysis tests and cytotoxicity evaluation tests show an improvement in wettability and biocompatihility as a result of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chitosan. So the CS-grafted PBTNW exhibits greater superiority than the original PBTNW. The CS-grafted PBTNW can be a candidate for blood filter materials and other med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TOSAN GRAFT 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 non- woven alkylpolyglycoside BIOCOMPATIBILITY WETTABILITY
下载PDF
表面修饰凹凸棒土填充PBT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
作者 康成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71-276,共6页
通过水浴法,采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凹凸棒土(ATP)进行表面修饰。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为基体,经熔融插层共混,制备PBT基ATP复合材料。研究了ATP的晶型结构、表面形貌以及分散特性。通过拉伸性能、缺口... 通过水浴法,采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凹凸棒土(ATP)进行表面修饰。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为基体,经熔融插层共混,制备PBT基ATP复合材料。研究了ATP的晶型结构、表面形貌以及分散特性。通过拉伸性能、缺口冲击强度测试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形貌,探讨了ATP对PBT基体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ATP为典型的纤维棒状结构,表面凹凸不平,直径为30 nm左右,基于ATP表面存在的羟基,经脱水缩合KH-560成功接枝到ATP表面,并促使ATP晶面间距增大,晶粒度发生细化,使其分散特性得到改善,表面改性剂与PBT分子链之间相互渗透,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柔性界面层,两相之间的界面黏附特性增强。对于3%(除特殊说明外,均为质量分数)酸洗后的ATP和KH-560表面修饰的ATP填充的PBT基复合材料,它们的拉伸强度分别为58.1 MPa与61.4 MPa,相对于纯PBT分别提升了13.3%与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复合材料 表面修饰 力学性能
下载PDF
Nanocellulose: Effect on Thermal, Structural, Molecular Mobility and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y(Butylenes Adipate-Co-Butylene Terephthalate) Nanocomposites 被引量:1
3
作者 Gerson Alberto Valencia Albitres Francisco Pereira Araujo Junior +3 位作者 Daniela França Silva Freitas Danielle Mattos Mariano Maria Ines Bruno Tavares Luis Claudio Mendes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2年第4期249-277,共29页
The concern with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is a very current and relevant topic. Regarding polymers, the search for potentially ecofriendly matter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is context, this w... The concern with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is a very current and relevant topic. Regarding polymers, the search for potentially ecofriendly matter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is context, this work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dding nanocellulose (nCE) with 1, 3, and 5 wt.% on poly(butylene adipate-co-butylene terephthalate) (PBAT). Thermal, structural, relaxometric, and rheological assessments were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PBAT copolymer by high field NMR revealed 56.4 and 43.6 m.% of the butylene adipate and butylene terephthalate segments, respectively. WAXD measurement on the deconvoluted diffraction patterns identified that nCE was a mixing of Cellulose I and Cellulose II polymorph structures. At any composition, nanocellulose interfered with the PBAT crystallisation process. Also, a series of new PBAT crystallographic planes appeared as a function of nanocellulose content. PBAT hydrogen molecular relaxation varied randomly with nanocellulose content and had a strong effect on the hydrogen relaxation. PBAT cold crystallisation and melting temperatures (T<sub>cc</sub> and T<sub>m</sub>) were almost unchangeable. Although T<sub>cc</sub> did not change during polymer solidification from PBAT molten state, the sample’s degree of crystallinity varied with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ranscrystallization phenomenon. Nanocomposite thermal stability decreased possibly owing to the catalytic action of sulfonated amorphous cellulose chains. For the sample with 3 wt.% of nanocellulose, the highest values of complex viscosity and storage modulus wer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ELLULOSE poly(butylene Adipate-Co-butylene terephthalate) Molecular Relaxation Nanocomposite
下载PDF
TRANSESTERIFICATION OF POLY(BISPHENOL A CARBONATE) WITH AROMATIC AND ALIPHATIC SEGMENTS IN BUTYLENE TEREPHTHALATE-CAPROLACTONE COPOLYESTER
4
作者 马德柱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33-341,共9页
In this article,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poly(bisphenol A carbonate) (PC) with butylene terephthalate-caprolactone copolyester at a weight ratio 50/50 (BCL(21)) was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by proton nuclear magneti... In this article,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poly(bisphenol A carbonate) (PC) with butylene terephthalate-caprolactone copolyester at a weight ratio 50/50 (BCL(21)) was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by 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H-NMR), in conjunction with a model compound. The 1 H-NMR results of the annealed blend PC/BCL(21)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bisphenol A-terephthalate ester units is the same as in the annealed blend of PC with PBT, and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actually occurs between PC and butylene terephthalate (BT) segments in BCL(21). By comparison with the model compound bisphenol A dibutyrate, the new signal appearing at δ= 2.56 in the 1H-NMR spectrum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bisphenol A caprolactone ester units resulting from the exchange reaction of PC with caprolactone (CL) segments. 1H-NMR analysis of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rates reveals that the reaction of PC with aromatic and aliphatic segments in BCL(21) proceeds in a random manner. The miscibility of the blend PC/BCL(21) copolyester is favorable for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PC with BT segments and CL seg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ESTERIFICATION poly(bisphenol A carbonate) butylene terephthalate-caprolactone copolyester 1H-NMR
下载PDF
PBT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领域的应用
5
作者 刘亚迪 张建 +3 位作者 杨钟 李庆男 李晶 汤鹏飞 《合成技术及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22-27,共6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在充电桩的设计和制造中,材料的选择对产品的安全性、耐用性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作为一种高性能工程塑料,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领域...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在充电桩的设计和制造中,材料的选择对产品的安全性、耐用性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作为一种高性能工程塑料,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旨在探讨PBT材料在充电桩领域的优势、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工程塑料 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
下载PDF
PBT/PETG/纳米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能
6
作者 张文帅 陈延明 +2 位作者 郭又晟 范璐璐 张智慧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57,共7页
为制备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复合材料,采用熔融密炼法制备了不同含量纳米氧化锌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1,4-环己烷二甲酯(PETG)/纳米氧化锌抗菌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锌的抗菌效果及含量对复合材料抗... 为制备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复合材料,采用熔融密炼法制备了不同含量纳米氧化锌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1,4-环己烷二甲酯(PETG)/纳米氧化锌抗菌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锌的抗菌效果及含量对复合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涂布平板法及动态水接触角等方法对纳米氧化锌及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氧化锌均为六方纤锌矿结构,且油酸钠与乙酸锌的物质的量比值越大,所制纳米氧化锌的粒径越小,分散性越好,抗菌效果越强。随着纳米氧化锌添加量的增多,抗菌复合材料表面对细菌的黏附性变小。当氧化锌的质量分数为0.2%时,抗菌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抗菌率分别为23.21%,62.41%,已经具备抑菌效果,同时材料表面水接触角由原来的84.7°变为95.1°。纳米氧化锌的质量分数为0.5%时,抗菌率分别为86.79%,89.47%,相较于0.2%时有较大提升。当纳米氧化锌的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5.71%与98.50%,均符合抗菌材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1 4-环己烷二甲酯 纳米氧化锌 抗菌 复合材料
下载PDF
NBR-g-(GMA-co-St)的制备及其对PBT/PP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苏为力 吴旭阳 +2 位作者 杨家昕 曹峥 陶国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2,129,共6页
以丁腈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共聚物[NBR-g-(GMA-co-St)]为相容剂,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丙烯(PBT/PP)复合材料。通过傅利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丁腈橡胶接枝物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力学、动态力学分析(DMA)、差示... 以丁腈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共聚物[NBR-g-(GMA-co-St)]为相容剂,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丙烯(PBT/PP)复合材料。通过傅利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丁腈橡胶接枝物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力学、动态力学分析(DM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接枝过程中加入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同质量比的苯乙烯能有效地提高相对接枝度,降低交联度;NBR-g-(GMA-co-St)具有增韧作用,添加NBR-g-(GMA-co-St)使PBT/P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上升,拉伸强度下降;NBR-g-(GMA-co-St)的加入使分散相粒子尺寸变小,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相容性;相容剂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熔融温度和结晶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增韧 相容性
下载PDF
淀粉的改性及其对淀粉/PBAT/碳酸钙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赵小红 卢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6,共7页
采用甘油、六偏磷酸钠(SHMP)和聚乙二醇(PEG)改性木薯淀粉并制备改性淀粉/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碳酸钙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 采用甘油、六偏磷酸钠(SHMP)和聚乙二醇(PEG)改性木薯淀粉并制备改性淀粉/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碳酸钙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析仪(TG)等对改性淀粉和复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改性淀粉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油的外增塑作用和PEG、SHMP的内增塑作用使淀粉化学结构改变、无定形成分增加,淀粉颗粒由饱满的圆球状变成了不规则的大颗粒,250℃前稳定性提高,250℃后稳定性降低,有利于使用加工和热分解,不同改性剂改性淀粉结晶熔融行为存在差异;复合不会改变PBAT、碳酸钙和淀粉的原有晶型,但相容性的差异导致复合材料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差异,改性淀粉增加了复合材料的韧性,甘油、SHMP和PEG的协同改性使淀粉与PBAT、碳酸钙的相容性最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碳酸钙 复合材料
下载PDF
木质素在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金凤 杨勇 +4 位作者 李永泉 胡嘉伟 徐长安 胡孝义 丁树岩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简述了木质素的结构、特性和分类情况,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使用木质素来增强和改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聚乳酸、聚己内酯和聚丁二酸丁二酯等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指出木质素与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可以赋... 简述了木质素的结构、特性和分类情况,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使用木质素来增强和改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聚乳酸、聚己内酯和聚丁二酸丁二酯等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指出木质素与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可以赋予复合材料多种功能特性,如紫外屏蔽、抗菌、阻隔等,并能改善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同时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最后提出当前木质素与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工业化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木质素基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聚乳酸 聚己内酯 聚丁二酸丁二酯 复合材料 可降解材料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抗水解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郭宝华 丁慧鸽 +1 位作者 周明波 胡平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12-315,共4页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处于玻璃化温度以上的潮湿环境中时 ,由于其自有端羧基催化的酸性水解过程具有自加速的特点 ,造成材料力学性能急剧下降 .通过封闭PBT的端羧基 ,使端羧基浓度下降到 10meq/kg以下 ,并且添加抗水解稳定剂 ,消...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处于玻璃化温度以上的潮湿环境中时 ,由于其自有端羧基催化的酸性水解过程具有自加速的特点 ,造成材料力学性能急剧下降 .通过封闭PBT的端羧基 ,使端羧基浓度下降到 10meq/kg以下 ,并且添加抗水解稳定剂 ,消耗水解过程新生的端羧基 ,以减缓PBT的酸性水解速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水解稳定剂 抗水解 端羧基浓度 断裂伸长率 水解稳定剂 pbt树脂
下载PDF
PBT的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1
作者 魏刚 余燕 黄锐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72,共3页
结合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的应用、结构与韧性特征,综述了近年来对PBT进行增韧改性的各种方法及其对共混物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方法包括共聚增韧、弹性体增韧、与聚烯烃共混、核-壳共聚物增韧及热塑性工程塑料增韧... 结合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的应用、结构与韧性特征,综述了近年来对PBT进行增韧改性的各种方法及其对共混物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方法包括共聚增韧、弹性体增韧、与聚烯烃共混、核-壳共聚物增韧及热塑性工程塑料增韧等。并指出PBT的增韧改性方向是实现PBT的强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韧改性 pbt 研究进展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弹性体增韧 热塑性工程 形态结构 力学性能 塑料增韧 性特征 共混物 聚烯烃 共聚物 核-壳 强韧化
下载PDF
界面强化增容反应程度对PLA/PBAT共混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王平 宋涛 +6 位作者 刘文秀 唐浩源 刘佳佳 朱露芳 宋杰 曹田 冯绍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4,共10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将具有不同环氧含量的界面增容剂(Joncryl ADR-4400和Joncryl ADR-4468)引入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共混物中,并采用转矩流变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流变仪、... 通过熔融共混法将具有不同环氧含量的界面增容剂(Joncryl ADR-4400和Joncryl ADR-4468)引入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共混物中,并采用转矩流变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流变仪、电子万能试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研究界面增容反应程度对PLA/PBAT共混物微观分子链行为及宏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增容剂结构中的环氧基团通过与PLA和PBAT的羟基或羧基反应,在两相界面处形成微交联结构,增强两相界面的相互作用,最终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宏观性能测试表明,与环氧当量较高的ADR-4400相比,ADR-4468的引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微交联结构,界面相互作用更强,使PLA/PBAT/ADR-4468共混物中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至54.7℃。当ADR-4468添加量为0.75%时,PLA/PBAT/ADR-4468共混物拉伸强度达36.4 MPa,断裂伸长率达302%,缺口冲击强度可达9.6 kJ/m^(2),较未改性PLA/PBAT分别提高18%、560%和69%,材料刚韧平衡性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 界面增容 熔融共混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静电纺丝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空气过滤性能研究
13
作者 赵晰蒙 李方全 +3 位作者 汪滨 张秀芹 祝桂香 郭子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699,共6页
采用静电纺丝工艺,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为原料,改性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驻极体,制备了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HNTs对PBST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及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 采用静电纺丝工艺,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为原料,改性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驻极体,制备了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HNTs对PBST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及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HNTs添加量为10%(w)即可使PBST纳米纤维直径细化,协同增强了纳米纤维膜的物理筛分效应及静电吸引能力,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综合过滤性能,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对PM0.3的过滤效率高达96.67%,且过滤阻力仅为90.5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埃洛石纳米管 静电纺丝 空气过滤
下载PDF
高韧性PET/PBT合金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曹宇飞 孙树林 +3 位作者 沙莎 郭菲 郝润佳 张会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7-140,共4页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接枝乙烯-辛烯共聚(POE-g-GMA)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共混物的增韧改性,同时考察了PET、PBT组成变化对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5%~20%(质量分数,下同)...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接枝乙烯-辛烯共聚(POE-g-GMA)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共混物的增韧改性,同时考察了PET、PBT组成变化对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5%~20%(质量分数,下同)的POE—g-GMA共混体系发生脆韧转变,冲击强度最高可达890J/m,实现超韧;基体的剪切屈服和橡胶粒子的空洞化是增韧PET/PBT共混物主要形变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 熔融接枝 乙烯-辛烯共聚物 增韧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下载PDF
离聚体对PBT/PC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佑习 黄政道 +1 位作者 张有勇 李玮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7-70,共4页
讨论了离聚体Surlyn9020对PBT\PC共混体系的结构及其缺口冲击性能和结晶行为的影响。共混体系中加入适量离聚体,可使其缺口冲击强度有较大提高,PBT、PC间的界面相容性得到改善。DSC、WAXD测试表明,离聚... 讨论了离聚体Surlyn9020对PBT\PC共混体系的结构及其缺口冲击性能和结晶行为的影响。共混体系中加入适量离聚体,可使其缺口冲击强度有较大提高,PBT、PC间的界面相容性得到改善。DSC、WAXD测试表明,离聚体的加入使共混体系的最大结晶速率有所增大,动力学结晶能力基本不变,体系保持了快速结晶的特性,且共混体系的结晶度略有提高。但是,当离聚体的含量较高(≥15phr)时,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结晶行为都受到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聚体 聚碳酸酯 共混物 结晶 pbt
下载PDF
PBT/PET的组成与结晶行为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桦 杨始堃 +1 位作者 陈玉君 潘鉴元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8-41,共4页
研究了PBT/PET塑料合金的组成对其结晶行为和亚宏观结构形态的影响。酯交换反应和组分间彼此对结晶作用的影响,是熔点与组成关系变化的原因。冷结晶温度与组成的关系表明,对于PET,PBT相当于一种结晶促进剂,PBT质量... 研究了PBT/PET塑料合金的组成对其结晶行为和亚宏观结构形态的影响。酯交换反应和组分间彼此对结晶作用的影响,是熔点与组成关系变化的原因。冷结晶温度与组成的关系表明,对于PET,PBT相当于一种结晶促进剂,PBT质量分数高于0.50时,PBT/PET塑料合金的注射模温可低于80℃,成核剂对球晶尺寸的影响大于组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 结晶 高聚物合金 PET pbt 塑料合金
下载PDF
工程塑料PBT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7
作者 付念 杨运燕 +2 位作者 李光辉 马静 瞿雄伟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共5页
阐述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结构特点、特性及PBT增韧改性的主要方法,尤其是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核-壳结构改性剂是增韧改性PBT的一种趋势,在提高材料韧性的同时,可提高材料的其他力学性能。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核壳结构 工程塑料 增韧 进展
下载PDF
硅油/PBA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耐热性能研究
18
作者 周悦婷 江振林 +5 位作者 侯芳 陈晨 熊露璐 陈阿斌 彭齐飞 王朝生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1,共8页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作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包装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耐热稳定性差、易受环境影响发生老化等问题。本文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添加比的端羟基硅油(SO)/PBAT复合材料,探讨耐热添加助剂对PBAT热稳定...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作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包装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耐热稳定性差、易受环境影响发生老化等问题。本文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添加比的端羟基硅油(SO)/PBAT复合材料,探讨耐热添加助剂对PBAT热稳定性和可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耐热性,当SO质量分数达0.6%时,最终分解温度提高到411.02℃,热分解速率较纯PBAT降低了10.34%。SO的添加显著延缓了PBAT的热氧老化,SO/PBAT降解稳定性得到提升,热氧降解30 d后0.6%SO/PBAT的拉伸强度保持率较纯PBAT提高了27.48%,质量损失率较纯PBAT降低了20.78%。此外,复合材料的分子量下降幅度减缓,低场核磁反演曲线说明SO的添加并未改变PBAT的热氧老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端羟基硅油 可降解性能 耐热性能 老化机制
下载PDF
PBT/埃洛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6
19
作者 黄志方 贾志欣 +1 位作者 郭宝春 贾德民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9-31,35,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埃洛石纳米管(HNTs)复合材料,并对PBT/HNTs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HNTs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和维卡软化温度明显提高,但是缺口冲击强...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埃洛石纳米管(HNTs)复合材料,并对PBT/HNTs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HNTs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和维卡软化温度明显提高,但是缺口冲击强度有所降低。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表明:HNTs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上升,力学损耗降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HNTs的加入提高了体系的结晶温度。扫描电镜结果显示:HNTs能够以纳米尺度均匀地分散于PBT基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埃洛石纳米管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玻璃纤维增强PBT/PET共混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8
20
作者 童玉华 刘佑习 +2 位作者 葛敬银 黄永青 李卓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05-109,共5页
PBT/PET共混物经玻纤增强后,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热变形温度以及玻纤含量均大幅度提高。但玻纤之间以及玻纤与树脂之间的磨耗易引起PBT、PET分子链断裂,特性粘度下降。作增强用玻纤含量一般控制在45%以... PBT/PET共混物经玻纤增强后,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热变形温度以及玻纤含量均大幅度提高。但玻纤之间以及玻纤与树脂之间的磨耗易引起PBT、PET分子链断裂,特性粘度下降。作增强用玻纤含量一般控制在45%以内。玻纤起增强作用的关键是其表面偶联剂与树脂PBT、PET的偶联作用。树脂基体将吸收的外来冲击能通过树脂与玻纤的偶联传递到玻纤上,再经玻纤分散在较大体积范围内,表现为其力学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增强塑料 聚酯树脂 共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