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three neurotrophic factors promote sciatic nerve repair after injury 被引量:4
1
作者 Qun Zhao Zhi-yue Li +5 位作者 Ze-peng Zhang Zhou-yun Mo Shi-jie Chen Si-yu Xiang Qing-shan Zhang Min Xu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491-1497,共7页
A variety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have been shown to repair the damaged peripheral nerve. However, in clinical practice, nerve growth factor, neurotrophin-3 and brain-derived neuro- trophic factor are all peptides or ... A variety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have been shown to repair the damaged peripheral nerve. However, in clinical practice, nerve growth factor, neurotrophin-3 and brain-derived neuro- trophic factor are all peptides or proteins that may be rapidly deactivated at the focal injury site; their loc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ime following a single medication cannot meet the required time for spinal axons to regenerate and cross the glial scar. In this study, we produced polymer sustained-release microspheres based on the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polymer; the micro- spheres at 300-pm diameter contained nerve growth factor, neurotrophin-3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Six microspheres were longitudinally implanted into the sciatic nerve at the anastomosis site, serving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the sciatic nerv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ubjected to the end-to-end anastomosis using 10/0 suture thread. At 6 weeks after implanta- tion, the lower limb activity, weight of triceps surae muscle, sciatic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the maximum amplitude were obviously bett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more regenerating nerve fibers were observed and dis- tributed in a dense and ordered manner with thicker myelin sheath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ore angiogenesis was also visible.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mposite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nerve growth factor, neurotrophin-3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can promote the restoration of sciatic nerve in rats after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iological compatibility microspheres nerve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polymer nerve growth facwr NEUROTROPHIN-3 brainfactorinjury nerve repazr .derived neurotrophic
下载PDF
Fabrication of magnesium-doped porous polylactic acid microsphere for bone regener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Ziwei Tao Ziyang Yuan +6 位作者 Dong Zhou Lang Qin Lan Xiao Shihao Zhang Changsheng Liu Jinzhong Zhao Yulin Li 《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 2023年第4期280-290,共11页
Biodegradable polymer microspheres that can be used as drug carrier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however,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in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microsphere surface morphology ... Biodegradable polymer microspheres that can be used as drug carrier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however,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in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microspher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improvement of bioactivity.In this paper,firstly,poly(L-lactic acid)(PLLA)was synthesised by ring-opening polymerisation under anhydrous anaerobic conditions and further combined with the emulsion method,biodegradable PLLA microspheres(PM)with sizes ranging from 60-100μm and with good sphericity were prepared.In addition,to further improv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PLLA microspheres and enhance their bioactivity,functionalised porous PLLA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magnesium oxide(MgO)/magnesium carbonate(MgCO_(3))(PMg)were also prepared by the emuls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ading of MgO/MgCO_(3)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porous structu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microspheres(PMg)and the dissolved Mg^(2+)could be released slowly during the degradation of microspheres.In vitro cellular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e good biocompatibility of PM and PMg,while the released Mg^(2+)further enhanced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and osteogenic activity of PMg.Functionalised PMg not only show promise for controlled preparation of drug carriers,but also have translational potential for bone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ion OSTEOGENESIS polylactic acid porous microspheres
原文传递
PLGA/赖氨酸接枝氧化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支架对MC3T3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3
作者 余双奇 丁凡 +5 位作者 万松 陈伟 张学俊 陈东 李强 林作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712,共6页
背景:骨损伤后如何有效促进骨再生和骨重建一直是临床骨修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利用生物和降解材料搭载生物活性因子在骨修复中具有优秀的应用前景。目的:探究赖氨酸接枝氧化石墨烯(LGA-g-GO)纳米粒子改性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背景:骨损伤后如何有效促进骨再生和骨重建一直是临床骨修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利用生物和降解材料搭载生物活性因子在骨修复中具有优秀的应用前景。目的:探究赖氨酸接枝氧化石墨烯(LGA-g-GO)纳米粒子改性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复合支架对成骨分化及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PLGA溶于二氯甲烷中,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支架;将氧化石墨烯均匀分散于PLGA溶液中制备PLGA/GO复合支架;利用化学接枝法制备LGA-g-GO纳米粒子,将LGA-g-GO纳米粒子按不同的质量比(1%,2%,3%)与PLGA共混构建出PLGA/LGA-g-GO复合支架。表征5组支架的微观形貌、亲水性、蛋白吸附能力。将MC3T3细胞分别接种于5组支架表面,检测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可见PLGA支架表面光滑平坦,其余4组支架表面粗糙,并且随着LGA-g-GO纳米粒子加入量的增加,复合支架的表面粗糙程度加重;PLGA/LGA-g-GO(3%)复合支架的水接触角低于其他4组支架(P<0.05);PLGA/LGA-g-GO(1%,2%,3%)复合支架的蛋白吸附能力强于PLGA、PLGA/GO支架(P<0.05);②CCK-8检测显示,PLGA/LGA-g-GO(2%,3%)复合支架可促进MC3T3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染色与茜素红染色显示,PLGA/LGA-g-GO(2%,3%)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他3组(P<0.05),PLGA/GO组、PLGA/LGA-g-GO(1%,2%,3%)组钙沉积多于PLGA组(P<0.05);③结果表明,PLGA/LGA-g-GO复合支架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有利于骨损伤后的骨再生和骨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赖氨酸 氧化石墨烯 纳米粒子 复合支架 骨再生 生物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万古霉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4
作者 宋远征 叶演 +4 位作者 巩守超 张玉东 刘志 孙红武 曾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4期2413-2418,共6页
目的制备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载万古霉素缓释微球,评价其质量特征。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将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按3种不同比例混合制备万古霉素微球进行筛选;... 目的制备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载万古霉素缓释微球,评价其质量特征。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将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按3种不同比例混合制备万古霉素微球进行筛选;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浓度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内外水相比例对微球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后并制备出优选的载万古霉素的PLA/PLGA缓释微球;对其体内外抗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进行药效学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内外水相比和PVA浓度对万古霉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不大(P>0.05),但微球中PLA和PLGA质量比对万古霉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纯PLA时微球平均粒径[(41.95μm)]、包封率[(28.87±0.32)%]和载药量[(17.80±0.21)%]最大。万古霉素微球对MRSA 252的抗菌活性高于其水溶液(最小抑菌浓度0.391 ng/L比0.781 ng/L)(P<0.0001)。万古霉素微球治疗受损皮肤感染MRSA 252比相同浓度的万古霉素水溶液具有更满意的杀菌活性(P<0.05)。万古霉素微球对感染MRSA 252小鼠的伤口治愈效果比万古霉素水溶液更好。结论通过优选获得的微球处方,制备的PLA/PLGA缓释微球可实现万古霉素药物的局部可控释放,通过调节PLA和PLGA在共混物中的比例提高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定制降解速率、改变药物释放,是有效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万古霉素 缓释微球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Release of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5
作者 Yingzhou WANG Hao QI +2 位作者 Dongze ZHANG Zixuan ZHAO Chunyan ZHANG 《Medicinal Plant》 CAS 2018年第6期65-67,共3页
[Objectives]To prepare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and evaluate their quality.[Methods]The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emulsificat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The morphology was ob... [Objectives]To prepare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and evaluate their quality.[Methods]The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emulsificat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Th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determined by Laser Diffraction Method.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drug loading capacity,and in vitro release were determined by HPLC.[Results]The prepared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were spherical with the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of 15.927 μm.The drug loading capacity was 35.62%.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90.32%.The drug release in vitro lasted for14 d.The release curve accorded with the first-order kinetic equation.[Conclusions]The prepared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performed good sustained release effect in vitro,and it was expected to be used for research on Parkinson'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 MICROSPHERE
下载PDF
马钱子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表征及体内药动学评价
6
作者 管庆霞 林泽榆 +4 位作者 夏昭睿 张雪 张国帅 李秀妍 杨志欣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10期1193-1198,共6页
目的研究马钱子碱(brucine,B)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 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纳米粒的表征及体内药动学表现。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B-PLGA纳米粒并测定其Zeta电位、粒径、包封率及载药量。建立马钱子碱含量测定方... 目的研究马钱子碱(brucine,B)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 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纳米粒的表征及体内药动学表现。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B-PLGA纳米粒并测定其Zeta电位、粒径、包封率及载药量。建立马钱子碱含量测定方法。将雌性和雄性大鼠各6只随机分成2组,分别尾静脉注射B溶液和B-PLGA纳米粒(10 mg/kg),HPLC法测定马钱子碱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成功制备了B-PLGA马钱子碱纳米粒,测得其平均粒径为(99.80±1.11)nm,PDI为0.112±0.045,Zeta电位为(-27.6±0.32)m V,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7.35±1.24)%、(2.83±0.06)%。马钱子碱血药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66~52.80μg/mL(R^(2)=0.998),最低定量限为0.660μg/mL,日内、日间RSD<10%。大鼠尾静脉注射B溶液与B-PLGA纳米粒溶液后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消除半衰期分别为(63.23±4.35)h、(182.96±7.60)h。结论B-PLGA纳米粒使马钱子碱可以发挥长效的治疗作用并具有缓释效果,同时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碱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药动学 HPLC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姜黄素负载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桂芳 康玲玲 +3 位作者 朱华泰 赵静养 雷建都 宋先亮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1,共7页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共聚物为药物装载材料、油酸改性的四氧化三铁(Fe 3 O 4@OA)纳米颗粒为磁性功能材料,制备姜黄素/PLGA磁性微球,考察了乳化方法、高速均质速度、水油相体积比、PLGA用量、水相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Fe 3 O 4@O...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共聚物为药物装载材料、油酸改性的四氧化三铁(Fe 3 O 4@OA)纳米颗粒为磁性功能材料,制备姜黄素/PLGA磁性微球,考察了乳化方法、高速均质速度、水油相体积比、PLGA用量、水相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Fe 3 O 4@OA用量和姜黄素用量对磁性微球粒径的影响,并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振动样品磁强计、热重分析仪等对其形貌及理化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姜黄素/PLGA磁性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为选用搅拌-均质两步乳化法、高速均质15000 r/min、水油相体积比10∶1、PLGA用量100 mg、水相PVA质量分数1%、Fe 3 O 4@OA用量40 mg和姜黄素用量40 mg,此条件下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粒径较均一,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38,平均粒径为3.60μm,微球的磁感应强度为14.12(A·m^(2))/kg,含磁量约为27.98%。载药微球的包封率为97.09%,载药率为6.40%,在体外释放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 油酸改性的四氧化三铁 磁性微球
下载PDF
负载柳氮磺吡啶缓释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8
作者 钟文静 周子涵 +2 位作者 王浩宇 李尚勇 夏玉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461-2466,共6页
背景:柳氮磺吡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传统给药方式吸收差、利用度低,且常伴随严重的毒副反应。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基于结肠靶向纳米给药能够保护药物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改善药物的局部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目的:制备柳氮磺吡啶... 背景:柳氮磺吡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传统给药方式吸收差、利用度低,且常伴随严重的毒副反应。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基于结肠靶向纳米给药能够保护药物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改善药物的局部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目的:制备柳氮磺吡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果胶-壳聚糖纳米粒,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评价,并在细胞水平验证纳米颗粒用作药物载体的安全性。方法:采用O/W乳液法和静电逐层自组装技术制备柳氮磺吡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果胶-壳聚糖纳米粒,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仪检测了纳米粒的电位与粒径,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其载药率和包封率。将纳米粒溶解于不同pH值(1.2,6.8,7.4)PBS中,检测纳米粒对柳氮磺吡啶的释放情况。将不同质量浓度(10,20,50,100,200 mg/L)的纳米粒溶液与巨噬细胞共培养,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将20 mg/L的纳米粒溶液与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后,罗丹明荧光染色细胞摄取纳米粒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下可见,纳米粒呈椭球形,粒径大小均一;纳米粒粒径为290.9 nm,电位为19.8 mV,分散指数为0.295,单个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纳米粒的包封率为75.68%,载药量为22.24%;②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在36 h内,随着PBS pH值的升高,纳米粒的释放速率加快,纳米粒在pH=1.2的PBS中几乎不释放柳氮磺吡啶,在pH=7.4的PBS中可以缓慢持续释放柳氮磺吡啶,表明纳米粒具有pH值依赖性和良好的缓释特征;③不同质量浓度的米粒浓度对巨噬细胞的活性未造成明显影响,未表现细胞毒性作用;④细胞摄取实验显示,培养6 h后,细胞开始摄取纳米粒,12-24 h纳米颗粒进入了巨噬细胞;⑤柳氮磺吡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果胶-壳聚糖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的缓释特性与细胞相容性,能被巨噬细胞摄取且摄取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氮磺吡啶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壳聚糖 果胶 纳米粒 体外评价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9
作者 张晓宇 陈琪 +1 位作者 杨兴 郝跃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0期4896-4903,共8页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作为载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中,但其仍有缺乏亲水性、副产物酸性及缺乏功能化等缺点,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的修饰改性方能更好地应用。目的:对聚乳酸...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生物降解性,作为载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中,但其仍有缺乏亲水性、副产物酸性及缺乏功能化等缺点,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的修饰改性方能更好地应用。目的:对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以“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copolymer microsphere,PLGA microsphere,growth factor,drug deliver,modified,functional modification,composite scaffold,bone tissue engineering”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录的相关文献,并将其进行筛选和分析,最终选择8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理化性质与其乳酸和羟基乙酸比、分子质量和端基团等因素有关。目前,乳酸和羟基乙酸比例为75∶25、相对分子质量为75000-100000,端羧基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在制备微球时应用较多。②现在常用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乳化法、微流控技术、电喷雾、喷雾干燥和超临界流体法。具体的制备方法需结合微球的应用需求及生产条件来选择,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进步,未来会有更稳定、高效的生产方式。③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修饰改性包括负载生长因子和药物、功能化修饰以及以微球为基础构建复合支架。负载生长因子可促进细胞分化、血管生成,从而促进骨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负载药物可治疗多种骨骼类疾病;复合无机矿物可以提高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力学性能,而且提供骨组织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更多的被用于骨缺损的治疗;通过增加微球调控细胞的分泌与活性的能力,参与疾病的免疫调控,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为基础的复合支架,在支架原有的优点外,还能增加微创递送药物、缓释药物的能力,但是距离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在未来有望根据骨组织工程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修饰方法,从而生产出针对不同疾病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生长因子 药物递送 改性 功能化修饰 复合支架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对炎性大鼠慢性疼痛的疗效评价
10
作者 金鑫 郑吉春 孙永海 《空军航空医学》 2023年第5期426-431,共6页
目的 制备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体(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磁性微球并对其治疗炎性大鼠慢性疼痛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采用完全弗氏佐剂注射于大鼠左后足足心进行建... 目的 制备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体(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磁性微球并对其治疗炎性大鼠慢性疼痛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采用完全弗氏佐剂注射于大鼠左后足足心进行建模。药效评价:将36只模型大鼠编号抽签随机分为6组,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阳性对照组、磁疗组、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磁疗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磁疗组,每组6只。在建模后第2~10天观察大鼠左后足皮肤外观,并测试左后足足心机械痛阈,第10天在麻醉状态下取大鼠左后足足心局部皮肤病理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与各组大鼠治疗前机械痛阈比较,除了阳性对照组及磁疗组之外,其他组大鼠左后足足心机械痛阈在治疗后第4~6天均有明显改善(F=8.732,P=0.024),其中微球+磁疗组的改善最为明显。给药后第1~2天,微球+磁疗组与注射液+磁疗组的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第4~10天,微球+磁疗组的机械痛阈明显高于其他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除磁疗组外,给药后第10天其余各组的炎性细胞均明显减少;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组与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磁疗组改善程度最为明显。结论 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有一定的缓释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慢性炎症导致的慢性疼痛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体 磁性微球 慢性疼痛 慢性炎症
下载PDF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刚 平其能 +1 位作者 栾杨 李六文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制备工艺 ,提高该制剂质量并对其特性进行预测。方法 :微球用油 /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 ,自变量为外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聚乳酸羟基乙酸浓度和理论载药量 ,以微球包封率、产... 目的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制备工艺 ,提高该制剂质量并对其特性进行预测。方法 :微球用油 /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 ,自变量为外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聚乳酸羟基乙酸浓度和理论载药量 ,以微球包封率、产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因变量对各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 ,根据因变量面法选择较佳工艺条件并对优化区间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包封率、产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用二项式模型拟合较好 ,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9796 ,0 90 97,0 9138,0 84 5 5 ,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分别为 - 3 72 % ,6 4 7%和 10 0 6 %。结论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 ,对试验结果可较好的进行预测 ,是处方和制备工艺优化筛选的较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聚乳酸羟基乙酸 微球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 制备工艺
下载PDF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网管支架体外预血管化及体内植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仕和 徐迎新 +2 位作者 宋旭华 王金晶 李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研究预血管化对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l/glycolicacidcopolymer,PLGA)支架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由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预血管化,分为体外预血管化组(A组)和单纯支架组(B组... 目的研究预血管化对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l/glycolicacidcopolymer,PLGA)支架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将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由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预血管化,分为体外预血管化组(A组)和单纯支架组(B组)。将两组支架植入12只雌性NIH小鼠肠系膜间,分别于术后2、4周取材,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化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支架血管化面积。结果支架体外预血管化后,其网管内可见微血管内皮细胞均匀贴壁。支架植入体内2周,切片血管化面积A组为2260.91±242.35μm2与B组823.64±81.29μ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A组为17284.36±72.67μm2与B组17041.14±81.51μ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2周支架切片肌动蛋白阳性染色面积A组为565.22±60.58μm2与B组205.91±16.25μ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A组为4321.09±19.82μm2与B组4260.28±27.17μ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网管的多孔可降解PLGA支架是一种良好的简易血管化支架模型;预血管化可以明显增强支架植入早期的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血管化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支架 血管化
下载PDF
载紫杉醇星型M-PLA-TPGS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用于前列腺癌治疗药物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海 张超 +3 位作者 张琳华 刘兰霞 郑义 朱敦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39-2245,共7页
合成了一种甘露醇引发的星型共聚物甘露醇-聚乳酸-聚乙三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M-PLATPGS).利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载紫杉醇M-PLA-TPGS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近似球形,粒径分布较窄.对载药纳米颗粒进行粒径、表面电荷、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 合成了一种甘露醇引发的星型共聚物甘露醇-聚乳酸-聚乙三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M-PLATPGS).利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载紫杉醇M-PLA-TPGS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近似球形,粒径分布较窄.对载药纳米颗粒进行粒径、表面电荷、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的表征,结果表明,体外药物释放呈双相释放模型,M-PLA-TPGS纳米颗粒在前列腺癌PC-3细胞中的摄取水平要高于PLGA和PLA-TPGS纳米颗粒.载紫杉醇M-PLA-TPGS纳米颗粒对于前列腺癌细胞的的毒性显著高于载紫杉醇PLA-TPGS纳米颗粒和商业制剂Taxol,证明星型M-PLA-TPGS聚合物作为纳米药物载体优于线性PLGA和PLA-TPGS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共聚物 紫杉醇 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颗粒 药物递送 癌症纳米技术 前列腺癌 细胞毒性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红宇 李琦 +5 位作者 陈庆华 赵泽华 韩蕾 王之 徐嵩森 王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77-981,共5页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肺、肾和胃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栓塞后10 min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栓塞后第1、3、7、14、21、30 d造影,肝动脉末梢血管均未显影。栓塞后第42 d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已显影。病理切片显示栓塞部位出现炎性及坏死。常规和生化结果:介入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AST、ALT均在栓塞后第3 d达到最高值,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丹参酮ⅡA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效果,栓塞时间在30~42 d,是一种理想的肿瘤介入栓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微球 聚乳酸/羟基乙酸 栓塞 介入
下载PDF
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经鼻给药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晓莉 王飞 +5 位作者 李晴宇 王彬辉 蔡鑫君 陈玲 朱洁瑾 严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8-731,共4页
目的:制备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Cur-PLGA-NPs),鼻腔给药后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并对其脑组织分布进行研究。方法: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PLGA-NPs;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 目的:制备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Cur-PLGA-NPs),鼻腔给药后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并对其脑组织分布进行研究。方法: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PLGA-NPs;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粒径;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以姜黄素混悬液(Cur-Sol)为对照组,考察大鼠鼻腔给药Cur-PLGA-NPs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并测定其在大鼠脑组织的浓度。结果: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99.37±1.79)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63±1.96)%和(4.55±0.15)%;体内药动学结果显示,Cur-Sol和Cur-PLGA-NPs的T1/2分别为(0.85±0.12)h和(1.72±0.44)h,AUC0-t分别为(224.59±22.44)μg·h·L^(-1)和(588.03±34.02)μg·h·L^(-1)。脑组织分布结果显示,Cur-Sol和Cur-PLGA-NPs的AUC0→t分别为(31.33±6.38)μg·h·g-1和(45.39±2.08)μg·h·g^(-1)。结论:Cur-PLGA-NPs经鼻腔给药后显著提高姜黄素体内和脑组织蓄积量并且延缓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纳米粒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鼻腔给药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晓华 程明和 +1 位作者 王新霞 王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观察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缓释微球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BDNF-PLGA缓释微球。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DNF组和BDNF-PLGA缓释... 目的观察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缓释微球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BDNF-PLGA缓释微球。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DNF组和BDNF-PLGA缓释微球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外,其他各组大鼠均制备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术后BDNF组神经损伤局部注射1mL/kg BDNF(30μg/mL),BDNF-PLGA缓释微球组局部注射1mL/kg BDNF-PLGA缓释微球(活性BDNF含量30μg/mL)。每周注射给药1次,共给药4次。观察大鼠的大体形态、步态、关节活动等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术后4周,检查神经传导速度(NCV)、波幅、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幅度,检查完毕后取坐骨神经损伤部位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BDNF-PLGA缓释微球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步态、关节活动等一般状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且优于BDNF组。BDNF-PLGA缓释微球可有效改善大鼠损伤神经功能,到第4周时已基本恢复正常,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快于BDNF组。术后4周,BDNF-PLGA缓释微球组能提高大鼠坐骨神经NCV,增大电位波幅,缩短潜伏期,增大坐骨神经CMAP波幅,提高CMAP恢复率(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上述指标的改善均优于BDNF组(P<0.05)。BDNFPLGA缓释微球明显改善坐骨神经髓鞘、轴突、髓神经纤维等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 BDNF-PLGA缓释微球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球体 周围神经损伤
下载PDF
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刚 平其能 +2 位作者 田长青 张秀芹 孟晓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3-795,共3页
目的:以整体动物为研究对象,考察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动物体内的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方法:肌注给药,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研究空白PLGA微球及载雌二醇PLGA微球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结果:28d内,微球从规则球形降解为不... 目的:以整体动物为研究对象,考察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动物体内的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方法:肌注给药,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研究空白PLGA微球及载雌二醇PLGA微球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结果:28d内,微球从规则球形降解为不规则微小颗粒,组织学观察空白微球和载雌二醇微球均未见病理改变。结论: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聚乳酸羟基乙酸 微球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左炔诺孕酮微球的制剂学及表观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胜浩 韩锦文 +2 位作者 林芳 周晓飞 沈文照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09-112,共4页
采用常温和低温两种溶剂挥发法制得左炔诺孕酮(LNG)新剂型:LNG-PLGA(9:1)微球。探讨了微球化法与微球的外观、体外释放、聚合物分子量、药物含量等特性的关系,结果低温法所得微球药物释放较常温法平稳而持久。
关键词 左炔诺孕酮 乳酸-乙醇酸 共聚物
下载PDF
缓释双药物载体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鲍玉成 张文龙 +2 位作者 王勇 张洁 王咏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9期5345-5350,共6页
背景:骨结核患者常规用药,病灶处结核药物的有效浓度低,治疗效果差。目的:制备一种可直接植入骨结核病灶内的,且具有在骨结核周围组织能够长期保持一定的抗结核药物浓度,起到提高骨结核的治愈率有效治疗的新型生物材料。方法:采用乳剂-... 背景:骨结核患者常规用药,病灶处结核药物的有效浓度低,治疗效果差。目的:制备一种可直接植入骨结核病灶内的,且具有在骨结核周围组织能够长期保持一定的抗结核药物浓度,起到提高骨结核的治愈率有效治疗的新型生物材料。方法:采用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和异烟肼-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利用生物黏合剂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将2种微球加工成长效缓释双组分药物载体,观察缓释双药物载体体外释药特性;然后将缓释双药物载体置入兔股骨转子间骨缺损部位,观察载药缓释载体植入后不同时间点药物释放浓度、组织相容性及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平均粒径(240±13)μm,载药率为(26±1.5)%。异烟肼-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平均粒径(250±10)μm,载药率为(28±1.8)%。利福平、异烟肼,90d体外累积释放率可达到80%和90%。90d体内释放利福平和异烟肼的浓度可达(0.5±0.4)和(0.6±0.3)μg/g。缓释双药物载体置入兔股骨转子间骨缺损部位可见筋膜、肌纤维之间出现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59d后肌肉组织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X射线平片显示骨缺损明显缩小。提示该载体能够长时间保持骨结核周围组织中一定的药物浓度,弥补血中药物浓度不足,有望在骨结核手术治疗中提供一种新型的双药物缓释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与药物控释 异烟肼 利福平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缓释 体外 体内 骨结核 省级基金
下载PDF
盐酸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透明质酸复合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乐国平 张明 +1 位作者 席立成 罗瀚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8-534,共7页
背景: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可解决全身应用抗生素时引发的全毒性反应与短期局部注射抗生素半衰期短的问题。目的:制备盐酸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透明质酸[vaneomyeinhydroehlorid@poly(lactic acid glycolic acid)-chito... 背景: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可解决全身应用抗生素时引发的全毒性反应与短期局部注射抗生素半衰期短的问题。目的:制备盐酸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透明质酸[vaneomyeinhydroehlorid@poly(lactic acid glycolic acid)-chitosanhyaluronic acid,VA@PLGA-CS-HA]复合缓释微球,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乳液法制备VA@PLGA-CS-HA复合缓释微球与未载药PLGA-CS-HA复合微球,其中载药微球中万古霉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 g/L,检测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与体外缓释性能。将3种载药微球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共培养,相应时间点内检测抑菌率。将4种微球浸提液分别与MC3T3-E1细胞和MG-63细胞共培养,培养1,3,7 d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1)含盐酸万古霉素25,50,100 g/L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分别为(79.70±5.11)%,(86.41±3.91)%,(63.18±1.96)%,载药量分别为(3.98±0.26)%,(8.64±0.39)%,(12.63±0.39)%;50 g/L载药微球的包封率高于100 g/L载药微球(P<0.05),100 g/L载药微球的载药量高于其他两组(P <0.05);(2)3种载药微球在24 h内均无明显的突释,其中50 g/L载药微球不同时间点的药物释放率快于其他两组,100 g/L载药微球不同时间点的药物释放量高于其他两组,并且3组在56 d时释放的药物质量浓度均高于盐酸万古霉素最小抗菌浓度;(3)3种载药微球均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第14-28天期间3种微球的相对菌落率低于3%,说明3种载药微球能持续而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4)含盐酸万古霉素25,50 g/L载药微球对MC3T3-E1细胞和MG-63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100 g/L载药微球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5)结果表明,VA@PLGA-CS-HA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抗菌能力与生物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微球 盐酸万古霉素 壳聚糖 透明质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