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itor of Polymerization of Inverse Microemulsions Containing Methyl Methacrylate and Acrylic Acid
1
作者 Xiao LI Sheng Ping XIA Wei Jie ZENG Wei Ying ZHANG Sheng Xiong DO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47-250,共4页
The polymerization of the inverse microemulsions composed of methyl methacrylate,acrylic acid,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nd water was monitored by refractometer, conductometer and time-resolved light scattering device. ... The polymerization of the inverse microemulsions composed of methyl methacrylate,acrylic acid,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nd water was monitored by refractometer, conductometer and time-resolved light scattering dev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fractive index, conductivity or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scattered light changed along with polymerization, and different processes of polymerization could b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ization monitoring inverse microemulsion methyl methacrylate.
下载PDF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2
作者 DAN Yi YANG Yun-hua CHEN San-yu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25-330,共6页
The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was studied. The effects of feeding modes on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obtained polymer microlatex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the conversion, t... The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was studied. The effects of feeding modes on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obtained polymer microlatex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the conversion, the transmittance and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latex, and by measuring the particle size, the molecular weight and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_g) of the polym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to the batch feeding mode, the semi-continuous feeding mode is more favorable to form a PMMA microlatex with a higher transmittance, a smaller particle size, a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and a higher T_g. And the obtained PMMA microlatex has a 30%—40% (mass fraction) polymer content, a 0. 03 emulsifier/water weight ratio, a 0. 05 emulsifier/monomer weight ratio and a 17 nm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methyl methacrylate Fedding mode Particle size
下载PDF
交联PMMA@玻尿酸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释放性能
3
作者 王建平 王凡 +3 位作者 王喜睿 王学晨 李伟 张兴祥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3,共7页
为成功制备玻尿酸微胶囊,在水/油(W/O)反相乳液体系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以玻尿酸水溶液为芯材、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4A)交联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物为壁材的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 为成功制备玻尿酸微胶囊,在水/油(W/O)反相乳液体系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以玻尿酸水溶液为芯材、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4A)交联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物为壁材的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SPSDA)、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微胶囊的形貌、结构、粒径分布、包覆率及释放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具有不规则球形及核壳结构形貌。当油水比为10∶1、芯壁比为1∶1、玻尿酸用量为1.5 mg/mL、交联剂添加量为0.67%(相对于壁材)时,微胶囊包覆率与载药率分别达到极大值81.40%和1.221%,表面形貌最好,其粒径在1.4~2.0μm之间。微胶囊累计释放量随交联剂用量的升高而下降,同时微胶囊具有pH响应性,pH=5.5时累计释放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反相乳液 玻尿酸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微胶囊 释放性能 自由基聚合
下载PDF
偶氮二异丁腈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相凌 葛学武 +3 位作者 张志成 张曼维 左榘 牛爱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2-68,共7页
以一种新的Y型乳化剂 1 2 丁酰氧基 9 十八烯酸 (BOA) ,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含量高达 2 0 %的微乳液 ,并以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 (AIBN)引发其聚合 .实验表明 ,与单体含量较低的微乳液聚合相比 ,MMA在其含量较高的微乳液... 以一种新的Y型乳化剂 1 2 丁酰氧基 9 十八烯酸 (BOA) ,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含量高达 2 0 %的微乳液 ,并以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 (AIBN)引发其聚合 .实验表明 ,与单体含量较低的微乳液聚合相比 ,MMA在其含量较高的微乳液中聚合时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同的特征 ,如在聚合初期 ,聚合主要在大粒子内进行 .MMA的聚合与非极性单体的微乳液聚合相比也比较特殊 ,其聚合速度和聚合物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及乳化剂浓度的关系如下 :Rp ∝ [AIBN]0 .83 [MMA ]0 .49[BOA]-0 .98,Mn ∝ [AIBN]-0 .2 9[MMA]0 .61[BOA]-0 .2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引发 偶氮二异丁腈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模板原位聚合制备纳米氯化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奚强 赵春芳 +3 位作者 李蕾 李亮 赵雷 程时远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用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作油相 ,反相胶束微乳液作为模板 ,制备了纳米氯化银 (AgCl)粒子 ,再进行原位聚合制备了纳米氯化银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AgCl/PMMA)复合材料 .透射电镜 (TEM )分析表明 ,纳米AgCl的尺寸为 2 0~ 80nm .扫描电镜 (... 用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作油相 ,反相胶束微乳液作为模板 ,制备了纳米氯化银 (AgCl)粒子 ,再进行原位聚合制备了纳米氯化银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AgCl/PMMA)复合材料 .透射电镜 (TEM )分析表明 ,纳米AgCl的尺寸为 2 0~ 80nm .扫描电镜 (SEM )测试表明纳米AgCl粒子均匀地存在于PMMA基材中 .红外分析证明 ,胶束中水和表面活性剂AOT的羰基在MMA聚合后微观环境发生变化 ,纳米粒子同聚合物之间有吸附行为 .动态力学 (DMTA)分析复合材料 ,发现纳米AgCl粒子与聚合物之间存在强烈相互作用 ,形成了中间相层 (interphaselayer) ,改变了聚合物的动态力学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氯化银 结构表征 反相微乳液 模板原位聚合 纳米复合材料
下载PDF
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及其去除三氯乙烯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薇 金朝晖 李铁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11-815,共5页
采用微乳聚合法成功的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包覆了纳米铁粒子.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证明,PMMA包覆层存在于铁表面,包覆型纳米铁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批次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材料能有效降解环境污染物三氯乙烯(TCE),... 采用微乳聚合法成功的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包覆了纳米铁粒子.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证明,PMMA包覆层存在于铁表面,包覆型纳米铁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批次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材料能有效降解环境污染物三氯乙烯(TCE),包覆型纳米铁对TCE的还原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纳米复合粒子 微乳聚合 三氯乙烯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中粒子成长过程的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徐相凌 葛学武 +3 位作者 张志成 张曼维 左榘 牛爱珍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58-664,共7页
以γ射线、过硫酸钾(KPS)、过氧化苯甲酰(BPO)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高单体含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微乳液聚合,观测了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粒子大小及其分布随转化率的变化.水溶性与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有许... 以γ射线、过硫酸钾(KPS)、过氧化苯甲酰(BPO)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高单体含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微乳液聚合,观测了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粒子大小及其分布随转化率的变化.水溶性与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有许多相似之处.聚合初期,体系内很快生成大聚合物粒子;随聚合的进行,体系中大聚合物粒子与小聚合物粒子共存;在更高的转化率下,微液滴成核都成为唯一的成核聚合方式,体系内只留有小粒子.但是两种类型的引发剂引发聚合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水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时,存在由均相成核到微液滴成核的转变;而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时,在较低的转化率下,聚合主要是在大聚合物粒子内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成核机理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水反相无皂微乳液体系的聚合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晓 夏声平 +3 位作者 张卫英 肖娴华 任文成 董声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582-1587,共6页
采用滴定法描绘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H2O无皂微乳液体系的三元相图,用电导率法对单相微乳液区域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相图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引发剂(AIBN)用量、体系AA含量和水含量对MMA/AA/H2O反相无皂微乳液体系聚合速率... 采用滴定法描绘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H2O无皂微乳液体系的三元相图,用电导率法对单相微乳液区域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相图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引发剂(AIBN)用量、体系AA含量和水含量对MMA/AA/H2O反相无皂微乳液体系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速率随引发剂用量和AA含量的增加逐步加快,随体系水含量的提高出现极大值.得到动力学关系,表明AA的乳化促进作用显著,聚合在连续相进行的同时亦在分散相液滴内进行.此外,环境扫描电镜的测试结果表明,所得聚合产物具有明显的孔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微乳液 反相微乳液聚合 聚合动力学 多孔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两亲接枝共聚物PMMA-g-PEO溶液性质及在反相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永春 程时远 +2 位作者 曹红燕 徐祖顺 陈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2-186,共5页
核磁共振 (1 H- NMR)、透射电镜 (TEM)和粘度测定法的结果表明两亲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 (PMMA- g- PEO)在甲苯中可形成胶束 ,PMMA- g- PEO的浓度和体系的温度决定着胶束的大小及 CMC值。将 PMMA- g- PEO应用于丙烯... 核磁共振 (1 H- NMR)、透射电镜 (TEM)和粘度测定法的结果表明两亲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 (PMMA- g- PEO)在甲苯中可形成胶束 ,PMMA- g- PEO的浓度和体系的温度决定着胶束的大小及 CMC值。将 PMMA- g- PEO应用于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 ,结果表明 ,可形成稳定的乳液。 PMMA- g- PEO用量越大 ,丙烯酰胺的聚合速率越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接枝共聚物 PMMA-g-PE0溶液 性质 反相乳液聚合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接枝 聚氯乙烯 丙烯酰配胺 胶束
下载PDF
高锰酸钾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晓 夏声平 +1 位作者 肖少春 张卫英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5年第3期247-253,共7页
以高锰酸钾为引发剂,采用膨胀计法,对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乳化剂OP协同稳定的甲基丙烯酸甲酯O/W型微乳液体系的聚合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引发剂种类、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及AA/MMA质量比对微乳液单体转化率及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 以高锰酸钾为引发剂,采用膨胀计法,对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乳化剂OP协同稳定的甲基丙烯酸甲酯O/W型微乳液体系的聚合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引发剂种类、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及AA/MMA质量比对微乳液单体转化率及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油溶性的偶氮二异丁腈,水溶性的高锰酸钾和过硫酸钾引发微乳液聚合的速率较快且转化率较高;反应温度升高,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先增加后减小,35℃以上聚合时的表观活化能为-82.7kJ/mol;高锰酸钾浓度增大,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逐步增至最大值并趋于稳定;随单体浓度以及AA/MMA质量比的增加,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存在峰值;此外,条件适宜可以观察到比较明显的恒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钾 微乳液聚合 动力学 甲基丙烯酸甲酯 引发剂
下载PDF
丙烯酸系三元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云海 许文苑 +1 位作者 曹小红 罗明标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98-600,共3页
用反向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铵-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物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共聚物吸液性能与共聚物组成、交联剂用量、中和度等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的吸水能力在2000 g/g以上,吸0.9%NaCl溶液能力在130 ... 用反向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铵-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物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共聚物吸液性能与共聚物组成、交联剂用量、中和度等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的吸水能力在2000 g/g以上,吸0.9%NaCl溶液能力在130 g/g以上,并且吸液速率快,在6min之内即可达到最大吸液量的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性树脂 反向悬浮聚合 丙烯酸铵 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晓 夏声平 +1 位作者 张卫英 肖娴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6年第2期160-166,共7页
绘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H2O拟三元相图,确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区域;采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MMA/AA/SDS/H2O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了具有明显孔穴结构的聚合物;研究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聚合动力学,... 绘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H2O拟三元相图,确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区域;采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MMA/AA/SDS/H2O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了具有明显孔穴结构的聚合物;研究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聚合动力学,考察了AIBN用量、AA含量、SDS水溶液含量及反应温度对初期聚合速率(dC/dt)的影响,得到dC/dt∝[AIBN]0.8[AA]1.2[W]0.7,聚合表观活化能为93.8kJ/mol,并提出了“微乳液双相聚合”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 微乳液聚合 动力学 多孔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易昌凤 王雁斌 徐祖顺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44-146,共3页
在70℃,以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进行微乳液共聚合,成功制得了固含量为35%、平均粒径在45nm左右的蓝色半透明微乳液.进一步考察了引发剂及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粒子... 在70℃,以过硫酸钾(KPS)和亚硫酸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进行微乳液共聚合,成功制得了固含量为35%、平均粒径在45nm左右的蓝色半透明微乳液.进一步考察了引发剂及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粒子粒径的影响;深人研究了微乳液的粒子形态、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和微乳液流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微乳液共聚合 纳米粒子
下载PDF
高固体质量分数丙烯酰胺共聚物反相微乳胶的制备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祥 范晓东 晁芬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5-58,共4页
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所得丙烯酰胺共聚物P(AM-co-AMPS)的相对平均分子质量随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 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所得丙烯酰胺共聚物P(AM-co-AMPS)的相对平均分子质量随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随引发剂的质量分数、pH值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以混合单体中m(AM)∶m(AMPS)=5时得到的P(AM-co-AMPS)相对平均分子质量最大。在反应温度为3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单体质量0.23%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质量分数w[P(AM-co-AMPS)]=31.0%透明、稳定的P(AM-co-AMPS)反相微乳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三元相图 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 反相微乳液聚合 相对平均分子质量
下载PDF
苯丙微乳液的制备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尚成新 谷永鑫 +1 位作者 尹春慧 张国强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15年第2期396-399,共4页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SDS/O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单体顸乳化、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苯丙微乳液。系统地研究了乳化剂的用量及配比、引...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SDS/O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单体顸乳化、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苯丙微乳液。系统地研究了乳化剂的用量及配比、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及配比对乳液聚合过程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用量为5%,SDS/OP-10配比为1:2~2:1,引发剂用量为0.3%0,AA用量为2%~3%,主单体总量为400o,St/MMA/BA质量比为15:5:20时,聚合反应的稳定性及乳液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微乳液 种子乳液聚合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下载PDF
P(AM-co-AMPS反相微乳胶的制备及其驱油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祥 陈世军 聂莹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0-323,共4页
以绘制的Span80/Tween80-Kerosene-AM/AMPS/H2O拟三元相图为依据,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微乳液体系,在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5%,反应温度为35℃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P(AM-co-AMPS)质量分数为31.0%、相对分子质量为6.8&... 以绘制的Span80/Tween80-Kerosene-AM/AMPS/H2O拟三元相图为依据,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微乳液体系,在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5%,反应温度为35℃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P(AM-co-AMPS)质量分数为31.0%、相对分子质量为6.8×106的透明、稳定的P(AM-co-AMPS)反相微乳胶,并对其驱油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P(AM-co-AMPS)反相微乳胶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PAM反相微乳胶的驱油性能相比较,P(AM-co-AMPS)反相微乳胶的驱油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反相微乳液 聚合 驱油
下载PDF
P(HEMA-co-MAA)纳米凝胶的制备与pH响应性
17
作者 申迎华 翟志国 +2 位作者 李国卿 刘慧敏 树学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3-136,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聚合单体,异辛烷为分散介质,Span80和Tween80为复配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得不同单体配比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co-甲基丙烯酸)(P(HEMA-co-MAA))纳米凝胶。确定了产物的pKa值及实... 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聚合单体,异辛烷为分散介质,Span80和Tween80为复配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得不同单体配比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co-甲基丙烯酸)(P(HEMA-co-MAA))纳米凝胶。确定了产物的pKa值及实际单体物质的量比,对产物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产物的pH响应性.结果显示,MAA物质的量分数为20%的纳米凝胶的pKa值为5.83,在pH=3和pH=7时其数均粒径分别为48 nm和90 nm;当环境pH接近pKa值时,纳米凝胶分散液的浊度明显降低,溶胀率明显上升,表观黏度急剧增加,说明纳米凝胶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凝胶 PH响应性 反相微乳液聚合 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co-甲基丙烯酸)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水(盐水)-吐温-正丁醇微乳液聚合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国祥 黄尧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58-61,共4页
研究了不同温度(30℃、40℃、50℃)、不同盐水浓度(1%、3%、5%(质量百分数))条件下,吐温(Tween)/正丁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水(或盐水)拟三元体系三相图,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进行了聚合反应研究。研究表明:①随着温度升高,... 研究了不同温度(30℃、40℃、50℃)、不同盐水浓度(1%、3%、5%(质量百分数))条件下,吐温(Tween)/正丁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水(或盐水)拟三元体系三相图,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进行了聚合反应研究。研究表明:①随着温度升高,微乳区间增大;②盐类物质的加入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微乳液中有增溶效应;③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反应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三相图 聚合动力学
下载PDF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中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研究
19
作者 王国祥 符春花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61-64,共4页
研究了不同温度(30℃、40℃、50℃)、不同盐水浓度(1%、3%、5%(质量百分数))条件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正丁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水(或盐水)拟三元体系三相图,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反应进行了研... 研究了不同温度(30℃、40℃、50℃)、不同盐水浓度(1%、3%、5%(质量百分数))条件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正丁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水(或盐水)拟三元体系三相图,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随着温度升高,微乳区间增大;(2)盐类物质的加入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微乳液中有增溶效应;(3)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反应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三相图 聚合动力学
下载PDF
双连续相微乳液制备多孔聚合物与表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鲍沂沂 贾少晋 +3 位作者 李记伟 陈俊聿 曹海 孙茜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共4页
双连续相乳液制备多孔聚合物是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BMA),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为油相,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20%)水溶液为水相,丙烯酸(AA)为助乳化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60℃聚合制备得到。利用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 双连续相乳液制备多孔聚合物是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BMA),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为油相,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20%)水溶液为水相,丙烯酸(AA)为助乳化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60℃聚合制备得到。利用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对产物的多孔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红外光谱和万能拉力机表征产物结构组成和拉伸性能等。研究了水相含量不同对聚合产物形貌的影响,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水相比例为40%和50%时,聚合产物为呈开孔结构的多孔聚合物。当水相比例30%时,其拉伸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连续相乳液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丁酯 多孔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