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U/VER IPN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秦川丽 蔡俊 +2 位作者 唐冬雁 张巨生 蔡伟民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6-39,42,共5页
采用DMA法研究了热力学、动力学因素及组成比对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VER IPN)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VER共聚单体,改善了常规以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的PU/VER(St)IPN材料的阻尼性能,含较... 采用DMA法研究了热力学、动力学因素及组成比对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VER IPN)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VER共聚单体,改善了常规以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的PU/VER(St)IPN材料的阻尼性能,含较长酯基的体系具有更优的阻尼性能;通过调整两网络的相对聚合速率及组成比,可使材料出现宽温域阻尼,合成的组成比为80/20、70/30及60/40的IPN材料,在至少近80℃的温域,阻尼因子(tanδ)>0.3。进一步通过TEM检测分析了IPN材料微观结构与阻尼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乙烯基酯树脂 互穿聚合物网络 阻尼材料
下载PDF
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材料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钟发春 傅依备 +1 位作者 李波 郝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63-64,67,共3页
以聚四氢呋喃醚MDI聚氨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合成了PU/PDMS IPN阻尼材料,用SEM和XPS分析了IPN的形态结构和元素分布,用 DMA 分析了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各聚合物组分在 IPN 表面和内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性与 PU 与 PDMS 的... 以聚四氢呋喃醚MDI聚氨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合成了PU/PDMS IPN阻尼材料,用SEM和XPS分析了IPN的形态结构和元素分布,用 DMA 分析了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各聚合物组分在 IPN 表面和内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性与 PU 与 PDMS 的相容性及组成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聚二甲基硅氧烷 互穿聚合物网络 阻尼材料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互穿聚合物网络聚合物的阻尼性能 被引量:13
3
作者 吕冬 杜中杰 +1 位作者 张晨 励杭泉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94-997,共4页
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出一系列阻尼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PU/P(MMA-BM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聚合物,通过动态力学分析方法表征了PU/P(MMA-BMA)IPN聚合物的阻尼性能。探讨了加入催化剂、高温后处理、交联... 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出一系列阻尼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PU/P(MMA-BM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聚合物,通过动态力学分析方法表征了PU/P(MMA-BMA)IPN聚合物的阻尼性能。探讨了加入催化剂、高温后处理、交联剂用量及PU与P(MMA-BMA)的质量比对PU/P(MMA-BMA)IPN聚合物阻尼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高温后处理后,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交联剂二乙烯基苯用量(占MMA和BMA的摩尔分数)为1.5%、PU与P(MMA-BMA)的质量比接近1或小于1时,PU/P(MMA-BMA)IPN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丁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阻尼材料 动态力学分析
下载PDF
高分子阻尼材料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万勇军 谢美丽 顾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3-47,33,共6页
对高分子阻尼材料,尤其对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阻尼材料和聚丙烯酸酯IPN阻尼材料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对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研究、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阻尼材料 互穿聚合物网络 聚氨酯 高分子材料
下载PDF
聚氨酯阻尼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邓建国 王建华 贺传兰 《聚氨酯工业》 2001年第2期1-4,共4页
对聚氨酯阻尼材料的阻尼原理、成型方法、性能评价、影响其阻尼性能的关键因素、材料用途等方面作了综述 ,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聚氨酯 高分子阻尼材料 互穿聚合物网络 成型 性能
下载PDF
复合BaTiO_3对聚氨酯基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唐冬雁 刘莉莉 +2 位作者 张巨生 金政 赵连城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0-43,共4页
分别采用BaTiO3纳米粉和纤维为填料,以改性的聚氨酯(PU)和不饱和聚酯树脂(UP)制备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为骨架材料,采用在位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均匀性较高BaTiO3/IPNs复合型阻尼材料,并研究了BaTiO3形态及复合量对BaTiO3/IPNs型复合材... 分别采用BaTiO3纳米粉和纤维为填料,以改性的聚氨酯(PU)和不饱和聚酯树脂(UP)制备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为骨架材料,采用在位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均匀性较高BaTiO3/IPNs复合型阻尼材料,并研究了BaTiO3形态及复合量对BaTiO3/IPNs型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后材料的阻尼性能,除与无机填料的性质有关,主要受其形态影响,纤维状BaTiO3对复合体系的阻尼损耗因子(tanδ)极值和阻尼损耗模量(E′)峰面积提升较为明显;BaTiO3纳米粉的复合量增加到70%(V/V)),E′增加102倍,且tanδ曲线肩峰和主转变峰的位置均移向高温区,相应明显拓宽了室温区的阻尼损耗因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N BATIO3 互穿聚合物网络 聚氨酯基 阻尼性能 复合 不饱和聚酯树脂 纳米粉 在位分散聚合 阻尼材料
下载PDF
HTBN型聚氨酯/聚丙烯酸酯阻尼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袁海宾 姜志国 李效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51,共3页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HTBN)为软段,甲苯二异腈酸酯(TDI)为硬段的聚氨酯预聚体,以丙烯酸酯单体为自由基聚合单体,利用"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一系列室温固化HTBN型聚氨酯(HTBN-PU)/聚丙烯酸酯(PA)互穿网络(PU/PA-IP...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HTBN)为软段,甲苯二异腈酸酯(TDI)为硬段的聚氨酯预聚体,以丙烯酸酯单体为自由基聚合单体,利用"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一系列室温固化HTBN型聚氨酯(HTBN-PU)/聚丙烯酸酯(PA)互穿网络(PU/PA-IPN)聚合物。研究表明: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用量为0.3%、过氧化苯甲酰(BPO)用量为1.0%时,PU/PA两相可形成较为理想的阻尼IPN结构。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PA相的PU/PA-IPN材料阻尼性能最好,tanδ〉0.3的温域高达126℃(-46-80℃),tanδ的峰值为0.85;PU/PA-IPN的频谱图表明,材料表现出较好的低频(10Hz)阻尼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材料 互穿网络聚合物 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下载PDF
船用聚合物基降噪阻尼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崔向红 王瑞琨 +2 位作者 刘晓东 陈明月 李天智 《应用科技》 CAS 2022年第6期129-135,共7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国海事部门对船舶营运提出了更高噪音级别标准,解决噪音污染问题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聚合物基降噪阻尼材料最早应用于潜艇隐身技术,是一类具有隔声和吸声效果的高分子材料。本文首先总结了聚合物基...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国海事部门对船舶营运提出了更高噪音级别标准,解决噪音污染问题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聚合物基降噪阻尼材料最早应用于潜艇隐身技术,是一类具有隔声和吸声效果的高分子材料。本文首先总结了聚合物基阻尼材料的降噪机理及敷设方式。其次论述了聚氨酯泡沫材料、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改性方法和填料选择。通过对材料微观结构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以得到例如泡孔尺寸和开孔率等变化规律;通过适当的填料选择,可以在提高原有材料机械性能的同时,提高吸声系数扩大应用范围。最后对降噪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聚合物 阻尼 降噪材料 吸声 聚氨酯泡沫 聚酰亚胺泡沫 空心微珠
下载PDF
植物油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
9
作者 尹业平 姚树人 +1 位作者 张宝真 郑淑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18-121,共4页
将植物油(蓖麻油、棉籽油)进行环氧化反应得到环氧植物油;将桐油与顺丁烯二酸酐作用得到桐油酸酐;植物油或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桐油酸酐)与聚氨酯预聚物(PUP)及其扩链剂等混合固化,合成了一系列植物油聚合物/聚氨酯互穿聚... 将植物油(蓖麻油、棉籽油)进行环氧化反应得到环氧植物油;将桐油与顺丁烯二酸酐作用得到桐油酸酐;植物油或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桐油酸酐)与聚氨酯预聚物(PUP)及其扩链剂等混合固化,合成了一系列植物油聚合物/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经动态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该类聚合物共混物体系组分间的相容性好,在动态力学谱上一般只有1个较宽的峰,tgδ值持续大于0.3的温域宽度在90℃左右,有的超过100℃,大大加宽了相应植物油交联共聚物或聚氨酯的阻尼温域。这类互穿聚合物网络是一类以植物油为主要原料、制备成本低、方法新、阻尼性能优良的新型阻尼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聚氨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阻尼材料
下载PDF
具有良好阻尼性能的蓖麻油互穿网络弹性体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桂桂 谢洪泉 过俊石 《弹性体》 CAS 2004年第5期34-38,共5页
由蓖麻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单端羟基(甲基)丙烯酸酯预聚物及/或(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出发,在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及氧化还原引发剂存在下合成了四种接枝型互穿网络聚合物(IPN)。研究了产物的力学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质。结果表明,某些接枝... 由蓖麻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单端羟基(甲基)丙烯酸酯预聚物及/或(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出发,在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及氧化还原引发剂存在下合成了四种接枝型互穿网络聚合物(IPN)。研究了产物的力学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质。结果表明,某些接枝IPN,例如蓖麻油/TDI/单端羟基甲基丙烯酸丁酯预聚物/单端羟基丙烯酸丁酯预聚物组成的IPN,蓖麻油/TDI/丙烯酸丁酯单体/单端羟基甲基丙烯酸乙酯预聚物组成的IPN及蓖麻油/TDI/甲基丙烯酸乙酯单体/单端羟基甲基丙烯酯丁酯预聚物组成的IPN均呈现突出的阻尼行为,tanδ>0.3的温度范围很广,而且最大的tanδ大于1.1。这些IPN呈现良好的橡胶样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N 预聚物 端羟基 蓖麻油 互穿网络 弹性体 单体 丙烯酯 接枝型 甲基丙烯酸乙酯
下载PDF
汽车用聚氨酯减振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欢欢 王杰 +4 位作者 黄刚 占宏君 石彤非 许东华 姚卫国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47-1454,共8页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减振材料的微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用万能材料试验机(UMTM)、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旋转流变仪表征了减振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力学及减振性能.研究发现:不同聚氨酯减振材料进入非线性形变区域的压缩形变大小与微孔的...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减振材料的微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用万能材料试验机(UMTM)、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旋转流变仪表征了减振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力学及减振性能.研究发现:不同聚氨酯减振材料进入非线性形变区域的压缩形变大小与微孔的面积占有率相关.我们认为聚氨酯泡沫减振材料在小压缩应变下应力的缓慢增加主要是由微孔的变形引起的,随着压缩应变进一步增加,微孔的变形接近极限,此时应力的快速增加主要由聚氨酯本体的力学性能决定.聚氨酯减振材料的损耗能随着压缩应变的增加而增加,减振性能好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损耗能.聚氨酯减振材料的损耗角随着压缩频率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其影响减振材料在不同使用频率下的减振和产热性能.聚氨酯减振材料的损耗角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耐寒性和耐热性好的材料,损耗角随温度平缓变化的温度范围更宽.当减振材料受到一定的负载后,材料的损耗角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减振材料 高分子 汽车
原文传递
聚氨酯/乙烯基树脂IPN阻尼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昭宜 李瑜 +2 位作者 邓金飞 饶秋华 梅志远 《热固性树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48,共6页
以氨酯改性液化MDI(U-MDI)、三官能团聚醚多元醇和1,4-丁二醇(BDO)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了聚氨酯柔性组分(PU),将其与乙烯基酯树脂刚性组分(VER)共混,制备了一系列聚氨酯/乙烯基树脂互穿网络弹性体(PU/VER IPN)。通过动态力学性能以及... 以氨酯改性液化MDI(U-MDI)、三官能团聚醚多元醇和1,4-丁二醇(BDO)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了聚氨酯柔性组分(PU),将其与乙烯基酯树脂刚性组分(VER)共混,制备了一系列聚氨酯/乙烯基树脂互穿网络弹性体(PU/VER IPN)。通过动态力学性能以及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测试,研究了PU中BDO用量、—NCO与—OH物质的量比,VER中苯乙烯含量以及PU/VER配比对IPN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U中BDO用量下降使PU/VER IPN的T_g向低温方向移动;—NCO与—OH物质的量比降低,可拓宽有效阻尼温域。随着VER中苯乙烯含量增加,tanδ峰值升高,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有所提高。随着PU/VER IPN中VER比例增加,tanδ峰值下降,当PU/VER质量比为80/20时,tanδ值最大,IPN阻尼峰值0.73。随着PU中BDO用量和VER组分比例的提升,PU/VER IPN强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乙烯基酯树脂 阻尼材料 互穿网络聚合物 拉伸强度 断裂伸长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