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 Factors in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s after Mutual-Belt Selective Cutting
1
作者 陆兆华 叶万辉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2-155,共4页
The mutual-belt selective cutting was conducted in the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s.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ter cutting were observ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effect belts(cutting belts) of 15m ... The mutual-belt selective cutting was conducted in the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s.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ter cutting were observ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effect belts(cutting belts) of 15m in width had great changes. 10-m effect belts had unnoticed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reserved belts with 10-m effect belts had a greater increase in DBH growth rate and volume growth rate. The reserved belts for 6-m and 8-m effect belts had lower increase in DBH and volume.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6-m and 8-m effect belts did not change much. comparing with their reserved belts.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between each two belts were also made. and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10-m cutting belt is the best way for management of the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 factor BELT CUTTING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S Effect-belt Reserved-belt
下载PDF
COMMUNITY ECOLOGY OF POPLAR-BIRCH FOREST IN CHINA
2
作者 王树力 宣立波 郭承亮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4期7-11,共5页
The community ecology of Poplar-Birch forest in China was studied. It includes the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growth.regeneration, succession and forest management. Research direction of community ecolog... The community ecology of Poplar-Birch forest in China was studied. It includes the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growth.regeneration, succession and forest management. Research direction of community ecology and forest management for PoplarBirch forest was pointed out. 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mad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tan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nursery role to needle leave trees,target cultiv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forest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lar-birch FOREST ECOLOGY FOREST community
下载PDF
THE POSSIBILITY ANALYSIS OF NATURAL POPLAR-BIRCH FOREST RECOVERY TO BROAD-LEAF KOREAN PINE FOREST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FE TABLE IN THE XIOAXING'AN MOUNTAINS
3
作者 王树力 池玉杰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57-60,共4页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ife table method is deseribed, and the method of tree height instead of tree age in static life table is suggested, and it is also discusse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 poplar -birch fores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ife table method is deseribed, and the method of tree height instead of tree age in static life table is suggested, and it is also discusse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 poplar -birch forest recover to broad-leaf Korean pine forest on low pitches in the Xiaoxing'an Mountains by this method. If there is no particular situation, Korean pines after high than 5m under natural Poplar-birch forest will basically survive and make their way into dominant callopy accompanied by climax broad-leaf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 table Natural poplar-birch forest Broad-leaf Korean pine forest
下载PDF
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刘学 梁素钰 +2 位作者 王琪瑶 李云红 杜倩 《农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8-23,共6页
研究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评估东北原始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坡位、不同林龄的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研究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评估东北原始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坡位、不同林龄的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组分(速效氮)及容重等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综合0~30 cm土层,次生杨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17.11±1.13)kg/m^(2))];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居中[(14.69±1.31)kg/m^(2)];椴树红松林中幼龄林最低[(12.06±1.26)kg/m^(2)],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孔隙度、C/N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对于椴树红松林,次生杨桦林更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极显著影响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全氮、孔隙度、C/N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红松林 次生杨桦林 有机碳密度 相关
下载PDF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24
5
作者 龚直文 亢新刚 +3 位作者 顾丽 高延 冯启祥 姚景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33,共6页
基于2×2联列表和方差比率,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和种间联结系数值计算,对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阶段林分总体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群落内出现的12个乔木树种之间的总体关联性方差比率为0.932,接近1,表现... 基于2×2联列表和方差比率,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和种间联结系数值计算,对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阶段林分总体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群落内出现的12个乔木树种之间的总体关联性方差比率为0.932,接近1,表现为无相关性;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群落主要种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正相关,说明该阶段的群落已处于和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阶段,群落总体正关联性随着演替进程而加强。竞争的最后结果将导致杨桦退出先锋树种阶段,并被地带性顶级树种云冷杉代替。多树种间总体联结性反映了群落内各树种间相关性的总体趋势,树木种群的关联关系进一步说明该群落处于杨桦次生林向云冷杉针阔混交林过渡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联结 联结系数 次生林演替 群落演替 杨桦林 云冷杉林
下载PDF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9
6
作者 杜志 亢新刚 +3 位作者 孟京辉 孔雷 郭韦韦 岳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2,共7页
基于长白山杨桦次生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O-ring统计分析了4个主要树种在不同林层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高林层的白桦在部分尺度上表现聚集分布,低林层白桦以随机分布为主,而高低林层红松的格局分布反之,枫... 基于长白山杨桦次生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O-ring统计分析了4个主要树种在不同林层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高林层的白桦在部分尺度上表现聚集分布,低林层白桦以随机分布为主,而高低林层红松的格局分布反之,枫桦和冷杉在小尺度上都以聚集分布为主。不同林层上的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度随林层高度增加而减小,红松和枫桦在低林层中聚集分布较明显,在高林层中呈现明显随机分布。不同树种在不同林层中空间关联性多样,在小尺度上,低林层的红松与高林层的白桦、红松表现为正相关,与冷杉表现为负相关;红松、枫桦与白桦在高林层中的两两关联性以负相关为主。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树种空间分布格局普遍转变为随机分布,空间关联性趋向于相互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桦次生林 O—ring统计 空间格局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不同氮沉降水平下两种林型的主要土壤酶活性 被引量:39
7
作者 赵玉涛 李雪峰 +1 位作者 韩士杰 胡艳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769-2773,共5页
模拟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不同氮沉降(0、25和50kgN.hm-2.a-1)水平下土壤酶活性(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对土壤酶活性的作用与林分类型有关,短期施氮可以显著影响土壤酶的活性;... 模拟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不同氮沉降(0、25和50kgN.hm-2.a-1)水平下土壤酶活性(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对土壤酶活性的作用与林分类型有关,短期施氮可以显著影响土壤酶的活性;高氮沉降降低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且随着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两种林型土壤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也有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次生杨桦林 土壤酶 氮沉降
下载PDF
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传照 李俊清 金奎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03-108,共6页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凉水林场经过3a(1986年—1988年)的生态因子观测、红松幼树生长量调查及红松幼树的模拟遮光试验,表明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生长在林下的红松幼树对光照的要求比其它任何生态因子都具有更大的依...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凉水林场经过3a(1986年—1988年)的生态因子观测、红松幼树生长量调查及红松幼树的模拟遮光试验,表明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生长在林下的红松幼树对光照的要求比其它任何生态因子都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在其它环境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人为降低光照使红松幼树生长骤然减慢。光照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不仅在于生长季,也在于非生长季,且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效果更显著。红松幼树的生长随年龄的增大其需光量逐渐增强,因此,在经营红松人工林及杨、桦等次生林时,应遵从红松这一生物学特性,及时抚育,逐渐加大透光疏伐的强度,以满足红松幼树生长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幼树 光照条件 相关性 生长
下载PDF
抚育对长白山西坡杨桦幼龄林土壤呼吸及碳储量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梁晶 王庆成 +1 位作者 许丽娟 吴文娟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在长白山林区杨桦幼龄林中实施3种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对照T0,低强度T1,高强度T2),调查林分凋落物分解速率、土壤A、B层碳储量密度和土壤呼吸强度等指标,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森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探讨间伐对土壤碳积累影响机理。结果表明... 在长白山林区杨桦幼龄林中实施3种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对照T0,低强度T1,高强度T2),调查林分凋落物分解速率、土壤A、B层碳储量密度和土壤呼吸强度等指标,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森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探讨间伐对土壤碳积累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抚育间伐有利于林分凋落物的分解,叶凋落物分解失重率平均值大小为T2>T0>T1,但T1强度间伐叶凋落物碳素释放量最大,是分解前总重量的34.73%,高于T0和T2处理,说明T1强度间伐促进叶凋落物碳素释放。不同间伐强度对土壤各层含碳率影响不显著,但是有增加林地土壤碳储量的趋势,T1间伐强度下土壤总碳储量最大,其A层碳储量占土壤总碳储量比例最大,达到了80.95%,远远高于T0和T2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回归关系不显著,但是间伐改变了土壤温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土壤呼吸速率有降低的趋势。不同间伐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Q10值为T1<T2<T0。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加快了林地凋落物分解并且有降低土壤呼吸速率的趋势,适宜强度的抚育间伐有利于增加林分土壤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桦林 间伐强度 碳储量密度 凋落物分解 土壤呼吸
下载PDF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龙生 李永宁 +3 位作者 冯楷斌 赵中凯 霍艳玲 金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在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选取面积为100 m×100 m的杨桦次生林样地,以每株林木树高、胸径和坐标为基础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杨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林分中山杨Populus davidi... 在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选取面积为100 m×100 m的杨桦次生林样地,以每株林木树高、胸径和坐标为基础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杨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林分中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株数和断面积比例上占优势,为林分内优势树种;(2)林分各混交类型的比例相差不大,林分整体呈中度混交状态;(3)林分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相对较多,基于胸径、树高得到的平均大小比数结果基本一致,均能客观反映林分的分化规律;(4)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4,属于随机分布,林下伴生树种以集聚分布为主,但优势树种的随机分布趋势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桦次生林 空间结构 混交度 大小比数 角尺度
下载PDF
庞泉沟地区山地杨桦林优势种种群格局与动态 被引量:6
11
作者 田世广 张金屯 +2 位作者 张钦弟 张斌 苏日古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80,共6页
森林群落的动态变化在各个阶段表现为优势种群数量增长和消亡及竞争强弱的变化,径级结构和格局分析能有效地描述这种变化的趋势.本文研究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山地杨桦林这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变化过程中,一定尺度范围内的山杨、白桦、... 森林群落的动态变化在各个阶段表现为优势种群数量增长和消亡及竞争强弱的变化,径级结构和格局分析能有效地描述这种变化的趋势.本文研究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山地杨桦林这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变化过程中,一定尺度范围内的山杨、白桦、青杄在小尺度上均为集群分布,在大尺度上趋于随机分布.山杨和青杄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占据相似的生境,青杄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演替过程中将取代山杨.白桦和红桦在群落变化过程中较为稳定,在演替中可能将长期存在,与青杄形成针-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杨桦林 径级结构 格局分析 群落动态
下载PDF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空间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金辉 李永宁 +1 位作者 霍艳玲 徐学华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68,共6页
杨桦次生林是冀北山地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植被类型,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该地区的天然次生林保护、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试验在河北省木兰围场桃山林场,选择典型的杨桦次生林布设100m×100m样地,采用点格局... 杨桦次生林是冀北山地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植被类型,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该地区的天然次生林保护、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试验在河北省木兰围场桃山林场,选择典型的杨桦次生林布设100m×100m样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杨桦次生林群落和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群落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在大尺度范围内呈随机分布;白桦、山杨和棘皮桦的单种格局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在大尺度范围内呈随机分布;平基槭在研究的尺度范围内,均呈聚集分布;白桦与山杨、平基槭、棘皮桦之间都呈现为一定的正关联;山杨与平基槭、棘皮桦之间,小尺度呈现正关联,大尺度呈现负关联;平基槭与棘皮桦呈现为显著的正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山地 杨桦次生林 分布格局 点格局分析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杨桦林优势树种间氮素营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玉文 李英 +3 位作者 李俊清 柴一新 赵晓红 王业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6,共10页
为了探讨阔叶红松林演替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稳定性中存在的N素机制作用,1991年7月、在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海拔740m),应用近几年建立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土壤N素及有效形态NO_3-N、NH_4-N... 为了探讨阔叶红松林演替与原始阔叶红松林稳定性中存在的N素机制作用,1991年7月、在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海拔740m),应用近几年建立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土壤N素及有效形态NO_3-N、NH_4-N的供应和林木的N素吸收利用状况,对原始阔叶红松林及破坏后形成的两个不同龄级的杨拌林中优势树种林木的N素营养状况及树种间N素营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中N素及其有效形态NO_3-N、NH_4-N的含量和NO_3-N、NH_4-N的转化关系和其植被组成、土壤含水率以及pH值关系较大,特别是根层土壤N素和其上、下层土壤N素关系较密切;2.原始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林木在N素吸收利用和土壤供应状况上一致,且树种间在N素营养上存在着缓和竞争的关系,这是其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3.当更新或更替树种的幼苗、幼树对N素的吸收利用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及其N素变化时,它们才能很好地生长、更新或更替其它树种而使群落发生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林 杨桦林 氮素营养
下载PDF
冀北山地山杨桦木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阳 杨新兵 +3 位作者 陈波 赵心苗 田超 张建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65-1669,共5页
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与量显得极为重要。对冀北山地山杨桦木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a、Fe、K、Mg、Mn、Zn共6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 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与量显得极为重要。对冀北山地山杨桦木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a、Fe、K、Mg、Mn、Zn共6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明显发生了变化,化学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化学元素含量排序为Ca>K>Mg>Fe>Mn>Zn,其中Mn元素的增长倍数最多。树干径流各项指标均增长很多,化学元素含量排序为K>Ca>Mg>Fe>Mn>Zn。枯落物水中K和Ca元素浓度增加最大。(2)大气降雨中Zn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853;K和Ca元素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158、0.163。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Mn元素0.717、Zn元素为1.588、Fe元素为0.553。(3)经过淋洗后水样中各元素的浓度均有所增加,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K、Ca增加较多,Fe、Zn的淋溶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杨桦木林 大气降雨 穿透雨 树干茎流 枯透水 养分输入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玉涛 韩士杰 +1 位作者 李雪峰 胡艳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1,共3页
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中土壤微生物碳、氮对大气氮沉降升高的响应。林地控制施氮量分别为:对照(0)、低氮(25 kg.(hm2.a)-1)和高氮(50 kg.(hm2.a)-1)。施氮后的第一个生长季,生长初期(5月)、生长旺季(7月)... 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中土壤微生物碳、氮对大气氮沉降升高的响应。林地控制施氮量分别为:对照(0)、低氮(25 kg.(hm2.a)-1)和高氮(50 kg.(hm2.a)-1)。施氮后的第一个生长季,生长初期(5月)、生长旺季(7月)和生长末期(9月)的观测研究表明:氮沉降增加对微生物C、N的影响因森林类型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1 a的施氮试验并没有使土壤氮达到饱和状态,但是短期的施氮可以在某些月份内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C、N及其微生物m(C)∶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次生杨桦林 氮沉降 微生物量
下载PDF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优势更新幼苗空间分布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贝贝 匡文浓 +2 位作者 姜俊 赵秀海 何怀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469-4475,共7页
为了解长白山次生杨桦林中优势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5.2 hm2(200 m×260 m)固定样地更新幼苗的全面定位调查和环境因子调查本底数据为基础,对样地内个体数量排序前5的优势更新幼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 为了解长白山次生杨桦林中优势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5.2 hm2(200 m×260 m)固定样地更新幼苗的全面定位调查和环境因子调查本底数据为基础,对样地内个体数量排序前5的优势更新幼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小距离尺度上,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0—90 m)、色木槭(Acer mono)(0—60 m)、紫椴(Tilia amurensis)(0—60 m、90—150 m)和假色槭(Acer pseudo⁃sieboldianums)(0—90 m)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关系为显著正自相关,呈聚集性分布;群落水平上,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5种优势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变异解释能力为61%,其中,纯粹空间变量的解释度为56%,而纯粹环境变量的解释度不足1%;种群水平上,环境因子对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其中,水曲柳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钾和土壤水分显著相关,色木槭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磷显著相关,紫椴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全磷显著相关,假色槭幼苗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水分显著相关;簇毛槭(Acer barbinerve)幼苗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长白山次生杨桦林中优势更新幼苗多为聚集性分布,环境因子对其分布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次生杨桦林 更新幼苗 空间分布 环境解释
下载PDF
关帝山次生杨桦林种群结构与立木的空间点格局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秀清 韩有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95-1901,共7页
选择关帝山典型天然次生杨桦林样地进行种群结构分析,并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系统分析了次生杨桦林群落内不同尺度下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在个体组成上,演替先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桦(B.a... 选择关帝山典型天然次生杨桦林样地进行种群结构分析,并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系统分析了次生杨桦林群落内不同尺度下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在个体组成上,演替先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桦(B.albo-sinensis)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是目前次生杨桦林样地的优势种。但从种群径级结构看,白桦、红桦和山杨天然更新不良,而云杉(Piceaspp.)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幼苗呈现良好的更新状态。随着演替的进行,云杉、落叶松将逐渐进入林冠层并取代白桦、红桦和山杨成为该森林的优势种;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红桦、白桦表现为小尺度上明显聚集,华北落叶松、皂柳(Salix walli-chiana)表现为小尺度上强聚集性分布格局。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受空间尺度、群落结构及种群径级结构综合作用的影响;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红桦与华北落叶松、红桦与皂柳、皂柳与华北落叶松在小尺度上正相关,其它树种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次生杨桦林 关帝山
下载PDF
抚育经营对杨桦次生林林分结构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红玉 王耀 +3 位作者 金鑫 胡万良 王雪松 郑小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66,共6页
为了提升辽东山区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林分质量,以1973年辽东山区20a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计5个试验区,分别为强伐补松、弱伐补松、皆伐植松留萌、皆伐植松不留萌和对照区(不作业)。经过42a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强伐补松试验效果最好... 为了提升辽东山区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林分质量,以1973年辽东山区20a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计5个试验区,分别为强伐补松、弱伐补松、皆伐植松留萌、皆伐植松不留萌和对照区(不作业)。经过42a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强伐补松试验效果最好,皆伐植松留萌次之。强伐补松林分总蓄积量最高,为359.9m^3·hm^(-2),高于对照区55.7%。强伐补松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是标准地中最好的。通过合理经营,林下种植针叶树种红松、沙松等,并及时抚育,有助于恢复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山区 抚育经营 杨桦次生林 林分结构 森林土壤
下载PDF
金沟岭林场杨-桦次生林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君璞 宁杨翠 郑小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78,共5页
以金沟岭林场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基本测树因子,对样地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来表达林分的水平结构,用林层指标来反映林分垂直方向的结构特征,从而得出杨-桦次生林各演替阶段林分空间... 以金沟岭林场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基本测树因子,对样地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来表达林分的水平结构,用林层指标来反映林分垂直方向的结构特征,从而得出杨-桦次生林各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以及随着演替的进行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在演替初期林木分布为随机分布,演替中期与演替的亚顶级阶段林木分布为团状分布;林木混交程度随着演替由中度混交逐渐转变为强度混交和极强度混交;随着演替进行,先锋树种的优势程度逐渐减小,顶级树种的优势程度逐渐增大。(2)演替初期,各林层伴生树种比例逐渐增加,先锋种比例逐渐减少;演替中期,则顶级树种比例逐渐增加,先锋树种比例逐渐减少;演替亚顶级阶段,各林层的先锋树种,伴生树种,顶级树种的比例为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桦次生林 演替阶段 林分特征 空间结构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对白桦林的危害及药剂防治效果 被引量:12
20
作者 高瑞桐 Wang Baode +3 位作者 Victor C. Mastro 李玉琴 王彦 杨晓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6,共4页
Data from a survey in the Hasi Mountain areas of Jinyuan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showed that 83.3% white birch(Betula platyphylla) stand was infested by the Asian longhorned beete,Anoplophroa glabripennis.Th... Data from a survey in the Hasi Mountain areas of Jinyuan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showed that 83.3% white birch(Betula platyphylla) stand was infested by the Asian longhorned beete,Anoplophroa glabripennis.The longevity of the beetles was(41.2±11.5) days for a male and(39.1±13.1) days for a female when twigs of white birch were used as a sole source of food for the adult beetles.The area of twig barks consumed by a pair of beetles in their life time was(9.93±8.15) cm2.A female can make(12.4±12.1) egg pits in average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y were alive and caged.If removal of the infested tree is used as a management measure,it must be excuted consecutively for two years to be effective.Field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2005 and 2006 to treat infested trees with imidacloprid through trunk injection,soil injection,and soil drenc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dead adults under the treated trees was 6.3 times for trunk injection,5.1 times for soil injection,and 4.9 times for soil drench more than that under the untreated control.The number of live larvae decreased by 95.8% for trunk injection,83.3% for soil injection,and 85.5% for soil drench in comparison with larva mortality in control.The number of egg pits made on tree trunks by an adult was decreased by 87.1%、77.4%and 82.6%for imidacloprid trough trunk injection,soil injection,and soil drench,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untreated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白桦 杨树 防治 吡虫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