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ltrasound Imaging of the Sciatic Nerve Division in the Popliteal Fossa: A Volunteer Study
1
作者 Eric P. Chiang Paul Dangerfield +2 位作者 Daniel Asay Anita Cucchiaro Jeffrey S. Berger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3年第5期288-292,共5页
The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A sciatic nerve block at the level of the popliteal fossa is frequently administered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for surgery below the knee. While ultrasound continues to gain popularit... The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A sciatic nerve block at the level of the popliteal fossa is frequently administered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for surgery below the knee. While ultrasound continues to gain popularity as the technique of choice for guiding needle positioning during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practitioners can begin to utilize ultrasound to look for patterns of anatomical significance. Recognizing anatomical variations among different demographic populations can help practitioners improve in performing nerve blocks. We aim to determine if predictable variability exists in sciatic nerve bifurcation location and depth at the level of the popliteal fossa. Methods: After IRB approval, eligible subjects were screened for ASA I or II status and demographic data was collected. Fifty subjects were enrolled. The SonoSite MicroMaxx? with 38-mm broadband linear array, 13-6 MHz probe with color Doppler and image capturing capabilities was used for ultrasound measurements. With subject lying prone, the location of the sciatic nerve in relation to the popliteal crease and skin-to-nerve distance were assessed via ultrasound. Two independent investigators confirmed nerve location for measurements.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with SAS version 9.1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Gender stratification revealed that, while males were both taller and heavier, skin-nerve measurements for depth were consistently deeper in females (p-value 0.02). Independent of the right or left leg, male gender and increased height decreases the skin-nerve distance, while increased weight increases the distance.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se-nerve distance. In some subjects, variability of crease-nerve distance even existed between their right and left leg. Conclusion: We show that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exists for actual sciatic nerve bifurcation location, or target injection site, with consistently deeper skin depth values for female patients when compared to male patients, accounting for height and weigh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ultrasound may lead to better localization of ideal injection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nography nerve block METHODS Peripheral nerve block popliteal Fossa sciatic nerve Analgesia METHODS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联合收肌管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镇痛的效果评价
2
作者 张杰 钱彦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5期2180-2184,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联合收肌管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在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全...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联合收肌管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在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全麻前超声引导下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B组患者全麻前超声引导下行腘窝坐骨神经联合收肌管阻滞;两组患者均行术后静脉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麻醉诱导前、手术切皮时和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学;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 h、8 h、24 h和36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36 h内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结果B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1.88±0.27)min,明显短于A组的(14.1±10.22)min,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为(747.00±23.08)min,明显长于A组的(571.90±17.9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手术切皮时、手术结束时的心率分别为(69.38±5.2)次/min、(66.79±4.73)次/min,明显低于A组的(72.97±5.2)次/min、(69.40±5.06)次/min,而平均动脉压分别为(92.91±8.08)mm Hg、(94.67±8.69)mm Hg,明显高于A组的(89.29±7.58)mmHg、(86.70±7.28)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24 h、36 h,B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4.12±0.06)分、(3.42±0.12)分、(2.44±0.10)分,明显低于A组的(4.87±0.15)分、(4.61±0.09)分、(3.47±0.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h内,B组患者的静脉自控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为(306.8±0.90)min,明显长于A组的(177.3±1.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36 h,B组患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分别为(1.35±0.04)次、(2.55±0.09)次,明显少于A组的(1.66±0.05)次、(3.48±0.0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联合收肌管阻滞能提升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确保围手术期镇痛效果,使术后自控镇痛应用频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膝关节置换手术 腘窝坐骨神经 收肌管阻滞 镇痛
下载PDF
足踝手术后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
3
作者 魏洁 吴浩 +3 位作者 李妍妍 王宏宇 史宏伟 韩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 探索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用于足踝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足踝部择期手术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组(CN组)和患者... 目的 探索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用于足踝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足踝部择期手术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组(CN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Ⅰ组),每组21例。CN组术毕行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配方为0.125%罗哌卡因300 ml,背景剂量为3 ml/h,单次给药剂量为8 ml,锁定时间为25 min。Ⅰ组术毕使用羟考酮PCIA,配方为羟考酮30 mg、托烷司琼6 mg加生理盐水至150 ml,输注速度0.5 ml/h,单次追加剂量5 ml。观察两组术后0~16、16~24、24~48、0~48 h时段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曲线下面积(AUC),1、8、16、24、32、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CN组术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羟考酮滴定量、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的吗啡当量累计使用量、补救镇痛次数、补救镇痛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Ⅰ组比较,CN组0~16、16~24、24~48、0~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AUC明显降低(P<0.01),术后1、8、16、24、32、48 h NRS评分明显降低(P<0.01),CN组16 h有10例(50%)患者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24 h有17例(85%)患者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32~48 h所有患者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48 h内所有患者胫神经运动功能正常。与Ⅰ组比较,CN组吗啡当量累计使用量和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减少(P<0.01),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1)。两组羟考酮滴定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可以实现胫神经运动和感觉阻滞分离,可在足踝手术后提供良好且持续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足踝手术
下载PDF
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浸润联合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朱彩艳 陈剑明 +5 位作者 刘志恒 李俊杰 刘诗辉 白韬扬 邹吉鹏 刘友坦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457-1463,共7页
目的探索连续收肌管阻滞(CACB)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浸润(IPACK)阻滞或联合坐骨神经阻滞(SNB)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首次TKA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CACB联合IPACK组(IPACK组)和CACB... 目的探索连续收肌管阻滞(CACB)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浸润(IPACK)阻滞或联合坐骨神经阻滞(SNB)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首次TKA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CACB联合IPACK组(IPACK组)和CACB联合SNB组(SNB组),每组21例。全麻诱导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用0.25%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IPACK组行收肌管阻滞(30 mL)和IPACK阻滞(30 mL),SNB组行收肌管阻滞(30 mL)和SNB(30 mL),两组均在收肌管内置管行连续镇痛。确认阻滞效果后行全麻诱导。记录患者术后首次下地站立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内、术后MAX0~24 h、术后24 h、MAX24~48 h及术后48 h的静息时和活动时疼痛的数字评分(NRS)、改良Bromage评分、TUG试验、关节活动度(ROM)结果、股四头肌肌力、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术后大部分时间内,两组患者静息或活动时NRS评分相当,但SNB组患者PACU内活动时NRS评分较低。IPACK阻滞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明显缩短,在PACU内的改良Bromage评分以及术后24 h和术后48 h的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ROM)更优,术后第1天可进行TUG试验的患者数量也明显较多。术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满意度、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CB联合IAPCK阻滞用于TKA术后患者术后早期运动功能恢复更好,且镇痛效果不亚于CACB联合SNB,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连续收肌管阻滞 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浸润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 运动功能恢复
下载PDF
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唐玉霞 孙强 赖金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6期41-45,共5页
目的:研究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安远县人民医院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神经阻滞组和硬外膜组,每组各30例,硬膜外组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后进行手术,神经... 目的:研究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安远县人民医院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神经阻滞组和硬外膜组,每组各30例,硬膜外组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后进行手术,神经阻滞组患者采用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后进行手术.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T_(0))、麻醉后15分钟(T_(1))、麻醉后60分钟(T_(2))、手术结束时(T_(3))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2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比较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比较2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组患者T_(0)、T_(1)、T_(2)、T_(3)时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组患者T_(0)时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神经阻滞组患者MAP水平均高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硬膜外组,持续时间均长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组患者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7天神经阻滞组患者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大于硬膜外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小时、24小时,神经阻滞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低于硬膜外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10.00%,与硬膜外组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减轻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并延长麻醉作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神经阻滞麻醉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连续硬膜外麻醉 膝关节镜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0
6
作者 任晓燕 姜艳华 +2 位作者 郭丽丽 陈杰 马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3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5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给予股神经联合腘窝...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5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给予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麻醉,对照组给予腰麻。比较2组患者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时间,麻醉前和麻醉药物注射后5、10、15 min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结果2组麻醉前、麻醉药物注射后5、10、15 min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施联合麻醉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有效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股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麻醉 膝关节镜手术 感觉阻滞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拇外翻手术中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志军 段立鹏 +2 位作者 徐惠青 闫彩云 贾若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5期2356-2358,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拇外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就诊的35例拇外翻需要手术治疗且不需要大腿止血带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试验组(n=18)与对照组(n=17)。对照组采用椎管内麻醉(脊麻),试验组采用超...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拇外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就诊的35例拇外翻需要手术治疗且不需要大腿止血带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试验组(n=18)与对照组(n=17)。对照组采用椎管内麻醉(脊麻),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观察2组患者麻醉的阻滞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前、术中、术毕Bromage及VAS评分;术者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记录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阻滞后10 min T1,阻滞后20 min T2,阻滞后30 min T3,手术开始T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前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T5的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能够满足拇外翻手术的需求,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腘窝上坐骨神经 隐神经 拇外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2
8
作者 音樱 谢言虎 +3 位作者 章敏 周玲 李传耀 柴小青 《安徽医学》 2017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腰丛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腰丛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阻滞组(NB组,3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30例)。记录两组麻醉前(T_0)、麻醉后10分钟(T_1)、30分钟(T_2)、60分钟(T_3)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麻醉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结果与EA组相比,NB组T_2时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高于EA组(P<0.05);N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小于EA组(P<0.05),阻滞维持时间大于EA组;NB组术中麻黄碱使用例数小于EA组(P<0.05);两组在麻醉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潴留NB组中的发生率低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心呕吐方面比较,两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麻醉效果与硬膜外麻醉相似,且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刺激器 腰丛神经阻滞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硬膜外麻醉
下载PDF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术中合用盐酸氢吗啡酮对罗哌卡因镇痛时效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文婧 徐源 +2 位作者 初丽艳 张慧明 张祥晶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9期976-979,共4页
目的观察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术中合用盐酸氢吗啡酮对罗哌卡因镇痛时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北京同仁医院拟行足踝手术病人68例,随机分为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及罗哌卡因联合盐酸氢吗啡酮组(RH)两组,各34例。所有患者全麻前给予超声引导... 目的观察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术中合用盐酸氢吗啡酮对罗哌卡因镇痛时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北京同仁医院拟行足踝手术病人68例,随机分为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及罗哌卡因联合盐酸氢吗啡酮组(RH)两组,各34例。所有患者全麻前给予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R组局麻药为0.4%罗哌卡因30 ml神经周围注射;RH组在0.4%罗哌卡因中加入0.01 mg/kg盐酸氢吗啡酮共30 ml神经周围注射。观察阻滞后12 h、24 h及36 h病人VAS评分及镇痛持续时间。结果 RH组在给药后24 h VAS评分(1.2±0.5)明显低于R组(3.5±1.2),RH组镇痛持续时间(27.5±2.1 h)明显长于R组(22.3±1.8 h),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术后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与单纯应用0.4%罗哌卡因相比,在0.4%罗哌卡因中加入盐酸氢吗啡酮可以明显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并减轻阻滞作用消退时病人的反跳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盐酸氢吗啡酮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手术麻醉的效果 被引量:23
10
作者 周日永 徐旭仲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825-82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DF)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择期行DF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和传统硬膜外阻滞(EA)组,各30例。NB组经超声引导下在腘窝处阻滞坐骨神经,并在收肌管水平阻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DF)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择期行DF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和传统硬膜外阻滞(EA)组,各30例。NB组经超声引导下在腘窝处阻滞坐骨神经,并在收肌管水平阻滞隐神经;EA组行L3-4间隙硬膜外阻滞。2组的局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5 m L+0.75%罗哌卡因10 m L,分3次给药,共计15 m L。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血压及心率(HR)变化,术后24 h内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RS)。结果:2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组间优良率、感觉与运动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EA组长(P<0.05),膝关节和髋关节未被阻滞,而EA组双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均被阻滞;NB组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麻醉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和HR低于麻醉前(P<0.05);NB组术后24 h NRS显著低于E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应用于DF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循环稳定和减轻术后疼痛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坐骨神经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隐神经
下载PDF
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复合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包音 孙永兴 +1 位作者 纪存良 李梅 《中国医药导刊》 2017年第9期931-933,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以下简称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以下简称罗哌卡因)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80例成人择期拇外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20例,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R组:注射0.4%罗哌卡因20...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以下简称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以下简称罗哌卡因)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80例成人择期拇外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20例,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R组: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RD_(1~3)组:注射右美托咪定复合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右美托咪定剂量:RD_1组为1.0μg·kg^(-1),RD_2组为1.5μg·kg^(-1),RD_3组为2.0μg·kg^(-1)。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4组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RD_(1~3)组持续时间延长明显长于R组(P<0.01),RD_2组和RD_3组明显长于RD_1组(P<0.05),RD_3组明显长于RD_2组(P<0.05);RD_3组镇静过度、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R组、RD_1组、RD_2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的右美托咪定的疗效以1.5μg·kg^(-1)剂量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酰胺类 神经传导阻滞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两种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对于踝部骨折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谢振玮 姚军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37-540,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股骨大转子平面入路和腘窝上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外踝、跟骨和足外侧骨折患者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外踝、跟骨和足外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股骨大转子平面入路组(GTA组)和腘窝...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股骨大转子平面入路和腘窝上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外踝、跟骨和足外侧骨折患者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外踝、跟骨和足外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股骨大转子平面入路组(GTA组)和腘窝上入路组(PA组),每组25例。分别在坐骨神经阻滞后行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操作时长、坐骨神经深度、术中芬太尼用量,以及术后8h疼痛VAS评分和股后肌群肌力。结果 PA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GT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显著短于GTA组,坐骨神经深度显著浅于GTA组(P值均<0.01)。两组间术中芬太尼用量和术后8h疼痛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A组术后8h的股后肌群肌力均达到Ⅳ或Ⅴ级,而GTA组仅2例肌力达到Ⅲ级,其余均低于Ⅲ级,两组间肌力Ⅲ级及以上和肌力Ⅲ级以下患者构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腘窝上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相比股骨大转子入路操作便捷,且能更好地保留股后肌群肌力,两种方法的镇痛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坐骨神经阻滞 股骨大转子入路 胭窝上入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足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14
13
作者 马冬梅 尚志刚 徐桂萍 《中国医药》 201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足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择期行糖尿病足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腘窝坐骨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足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择期行糖尿病足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组(PF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组),每组30例。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以及麻醉后10、15、20、30、6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采用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法检测2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PF组1例患者因术中改变手术方式而改变麻醉方法从本研究中剔除。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麻醉前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组在麻醉后10、15、2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较麻醉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PF组(均P<0.05)。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F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的维持时间均明显长于E组[(523±82)min比(354±67)min,(377±52)min比(259±54)min](均P<0.01)。E组与P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3.3%(19/30)、3.4%(1/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用于老年糖尿病足部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糖尿病足 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
下载PDF
0.33%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在跖趾关节矫形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志军 郭辉 +7 位作者 贾若 郑天源 高飞宇 王蕾 段立鹏 张鑫微 孙卫东 徐惠青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578-58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行腘窝坐骨神经及隐神经阻滞麻醉在跖趾关节矫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择期行跖趾关节矫形术的患者46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高浓度组(H组,20例)和低浓度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行腘窝坐骨神经及隐神经阻滞麻醉在跖趾关节矫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择期行跖趾关节矫形术的患者46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高浓度组(H组,20例)和低浓度组(L组,26例),H组采用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L组采用0.33%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两组均行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及隐神经阻滞,比较神经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术中麻醉辅助用药情况、术后各时间点静态及动态疼痛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满意度。结果46例患者中男2例,女44例,年龄43~74岁,平均(60.2±7.6)岁。两组神经阻滞前后各时间点的MAP和HR,神经阻滞操作时间(t0)、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t1)和完善时间(t2)、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t3)、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t4)和维持时间(t5),术中麻醉辅助用药情况、术后各时间点疼痛的静态及动态VA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33%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满足跖趾关节矫形手术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隐神经阻滞 跖趾关节矫形术
下载PDF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对急性足踝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娟 孙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急性足踝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跟骨或外踝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喉罩全身麻醉,B组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后行喉罩全身麻醉.两组患者按需自控给予静脉吗啡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急性足踝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跟骨或外踝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喉罩全身麻醉,B组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后行喉罩全身麻醉.两组患者按需自控给予静脉吗啡泵入.记录两组术后2、4、6、9、12、15、18、21、24 h时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不同时段吗啡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指标.结果术后2、4、6、9 h,B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1);在术后12 h,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18、21、24 h,A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1);在术后12 h内每个时间段A组吗啡消耗量高于B组(P<0.01),但在12~24 h时间段内,B组吗啡消耗量高于A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在术后12 h内能有效缓解足部、踝部手术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但是在术后12~24 h,坐骨神经阻滞组出现暴发痛,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也大大增加,这大大削弱了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超声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拇外翻手术中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亮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19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拇外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择期行拇外翻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拇外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择期行拇外翻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椎管内麻醉(单次腰麻),对比分析2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失效时间和麻醉阻滞时间,并监测2组麻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失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失效时间、麻醉阻滞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应用于拇外翻手术中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 隐神经阻滞 椎管内麻醉 拇外翻手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椎管内麻醉联合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在足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韦宁仙 沈春敏 +3 位作者 汤秀燕 刘香 邓泳 秦迎春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在足踝手术中采用椎管内麻醉联合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丹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足踝手术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予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组(n=30)予蛛网膜下... 目的探讨在足踝手术中采用椎管内麻醉联合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丹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足踝手术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予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组(n=30)予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比较两组运动与感觉阻滞的起效、完善、维持时间;分析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检测术前、术后的皮质醇(cortisol,Cor)、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水平,以评估机体应激反应;并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视觉模拟法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运动阻滞起效、完善时间分别为(15.22±1.74)min、(24.09±1.35)min,感觉阻滞起效、完善时间分别为(5.85±1.14)min、(20.34±3.10)min,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9、5.566、4.963、4.326,P<0.05);运动与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分别为(245.51±26.87)min、(297.20±25.38)min,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1、9.077,P<0.05)。观察组切皮时、缝皮时心率分别为(71.61±4.29)次/min、(70.95±4.62)次/min,平均动脉压水平分别为(79.36±6.54)mmHg、(78.96±5.86)mmH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3.145、4.775、6.115,P<0.05)。观察组术后Cor、CA水平分别为(323.42±16.55)mmol/L、(356.02±30.49)n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4、4.25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3%vs 26.67%,x^(2)=4.706,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的疼痛评分分别为(1.50±0.40)分、(2.71±0.93)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6、7.104,P<0.05)。结论在足踝手术中采用椎管内麻醉联合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阻滞方案,麻醉起效快且持续时间长,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能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不良反应风险更低,术后镇痛效果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超声引导 腘窝坐骨神经 鞘膜下阻滞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珊珊 刘忠 张宗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8-803,共6页
目的比较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C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联合ACB的镇痛效果和对阻滞后小腿三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50~80岁,BMI 18~39 kg/m^(2... 目的比较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C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联合ACB的镇痛效果和对阻滞后小腿三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50~80岁,BMI 18~3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IPACK阻滞联合ACB组(IA组)和SNB联合ACB组(SA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取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IA组行IPACK阻滞(20 ml)和ACB(10 ml);SA组行SNB(20 ml)和ACB(10 ml)。确认阻滞效果后,实施喉罩全麻。手术结束后,患者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前1 d、离开PACU即刻、术后4、8、24、48 h及术后90 d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离开PACU、术后4、8、24、48 h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力。结果与SA组比较,IA组镇痛效果并不劣于SA组,VAS疼痛评分差值的95%CI上限均低于预设值1.0。IA组小腿三头肌肌力在出PACU即刻、术后4、8 h明显优于SA组(P<0.001)。两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PACK阻滞联合ACB可提供与SNB联合ACB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小腿三头肌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收肌管阻滞 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下载PDF
足踝术后连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与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邱雯 余斌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评价连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足踝外科手术术后的镇痛优劣。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2017年1月至4月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足踝外伤择期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N组(n=30)术毕使用局部麻... 目的评价连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足踝外科手术术后的镇痛优劣。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2017年1月至4月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足踝外伤择期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N组(n=30)术毕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采用连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nerve-block analgesia,PCNA),对照组I组(n=30)术毕使用阿片类药物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 h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NRS评分、术后6、24、48 h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NRS评分。观察术后恶性、呕吐发生率;N组导管脱出和渗漏分析;记录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及术毕1周手术侧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异常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N组的12 h静息和活动NRS评分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组术后恶性呕吐发生率低,N组导管脱出(1例),渗漏(1例),后改为PCIA泵镇痛。N组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术毕1周电话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侧肢体感觉和运动异常。结论连续腘窝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改善了足踝术后患者镇痛效果,减少了术后恶性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提高,但对于连续置管引起的导管脱出和渗漏需引起一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足踝手术
下载PDF
足踝手术中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最佳给药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娜 蔡光玉 +3 位作者 罗俊杰 凌丹丹 陈小瑞 余斌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72-77,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和鞘膜外阻滞在足踝手术中的最佳给药部位。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择期行单侧足踝手术患者40例,通过简单随机化分成两组:神经鞘膜下注药组(X组,n=20)和神经鞘膜外注药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和鞘膜外阻滞在足踝手术中的最佳给药部位。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择期行单侧足踝手术患者40例,通过简单随机化分成两组:神经鞘膜下注药组(X组,n=20)和神经鞘膜外注药组(W组,n=20)。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新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针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腘窝坐骨神经鞘膜下和鞘膜外阻滞并留置导管,局部麻醉药物持续滴定的同时采用神经传导监测技术观察远端腓肠肌的复合性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波幅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波幅下降为0~0.5 m V时的时间、局部麻醉药用量,手术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连续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果 X组与W组比较,完全阻滞所需局部麻醉药量[(10.9±1.7)mL vs(16.1±1.2)mL]和完全阻滞耗时[(19.9±3.5)min vs(30.3±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组术后6、24、48 h镇痛局部麻醉药用量较少(P<0.05);而W组术后6、24、48 h自控镇痛次数明显增加(P<0.05);术后6 h,W组静止疼痛评分高于X组(P<0.05),术后24、48 h静止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6、24、48 h,两组间活动疼痛评分相比较,W组均高于X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组患者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两组均无神经损伤临床表现。结论足踝手术应用连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鞘膜下注药麻醉起效更快,用药量更少,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满意度更高,患者无神经损伤等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神经鞘膜 神经传导检查 局部麻醉药 超声引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