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Pythium chondricola associated with red rot disease of Pyropia yezoensis (Ueda)(Bangiales,Rhodophyta) from Lianyungang,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QIU Liping MAO Yunxiang +2 位作者 TANG Lei TANG Xianghai MO Zhaola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102-1112,共11页
Pyropia yezoensis(formerly Porphyra yezoensis)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red alga that is cultured extensively in China.The red rot disease occurs commonly during Pyropia cultivation,causing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Pyropia yezoensis(formerly Porphyra yezoensis)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red alga that is cultured extensively in China.The red rot disease occurs commonly during Pyropia cultivation,causing serious economic losses.An incidence of red rot disease was found in a P.yezoensis farm from mid-November to mid-December 2015 at Lianyungang,Jiangsu Province,China.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naturally infected thalli were infected apparently by a pathogen,leading to red rot symptoms.The causative agent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the oomycete Pythium chondricola by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and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1(cox 1).In artifi cial infection experiments on the P.yezoensis blades,the P.chondricola isolate was able to caus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histopathology seen in natural infections.P.chondricola grew well at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s in the range 8-31℃,salinities at 0-45 and pH 5-9.In an orthogonal test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temperature,salinity,and zoospore concentration)on infection,the data revealed that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red rot disease development,with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disease expansion being 20℃,35 salinity,and a zoospore concentration of 10^6 zoospores/mL.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study prompted us to set up a comprehensive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Pyropia,which will provide support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yropia industr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opia yezoensis red rot identification pythium chondricola PATHOGENICITY disease expansion
下载PDF
坛紫菜叶状体的细菌性红烂病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严兴洪 黄林彬 +1 位作者 周晓 李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3-322,共10页
本实验对发生在福建省平墰岛自然海区的野生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上的红烂病进行了研究。患病叶状体上存在大小不等、肉眼可见的圆形或亚圆形病斑,镜检发现病斑内存在大量铁锈红色的死细胞和少量已解离的发绿或发白死细... 本实验对发生在福建省平墰岛自然海区的野生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上的红烂病进行了研究。患病叶状体上存在大小不等、肉眼可见的圆形或亚圆形病斑,镜检发现病斑内存在大量铁锈红色的死细胞和少量已解离的发绿或发白死细胞。将患病叶状体与健康坛紫菜叶状体共培养3d后,后者也出现了相同的红烂病,表明该病是由传染性病原侵入引起的。从患病叶状体中分离到一种病原菌,能感染健康叶状体使其出现相同的病症。该病原菌具有分泌毒素和微弱的消化琼胶能力,经高压灭菌或煮沸后的病原菌液,其杀死紫菜细胞的能力比未处理的病原菌液增加了数倍,这说明该菌可能通过释放内毒素来杀死叶状体细胞。鉴于此病是由于病原菌侵入叶状体并释放内毒素杀死紫菜细胞,且死亡细胞呈铁锈红色,故将其命名为"坛紫菜细菌性红烂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叶状体 红烂病 病原菌 内毒素
下载PDF
坛紫菜赤腐病与拟油壶菌病并发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一萌 马家海 文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6-550,共5页
于2009—2012年,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晋江市和浙江省苍南等地的坛紫菜病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发病特征及镜检观察确定,坛紫菜病烂的主要原因为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以及拟油壶菌Olpidiopsis sp.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和拟油... 于2009—2012年,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晋江市和浙江省苍南等地的坛紫菜病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发病特征及镜检观察确定,坛紫菜病烂的主要原因为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以及拟油壶菌Olpidiopsis sp.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和拟油壶菌病并发病。紫菜腐霉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发病过程为紫菜腐霉菌丝侵染坛紫菜细胞,被感染的坛紫菜细胞由红色转绿色、黄绿色,直至腐烂破碎、萎缩死亡,菌丝浸染坛紫菜5~7 d后,部分菌丝体上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释放肾脏状、双鞭毛游动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并在一定条件下生成藏精器和藏卵器,进行有性生殖,并感染其他紫菜细胞。拟油壶菌感染引起的拟油壶菌病,发病过程为菌体侵入坛紫菜细胞内,成熟后形成孢子囊,致使坛紫菜细胞裂解,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并感染其他坛紫菜细胞。本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干出时间、降低栽培密度、远离河口栽培以及采用冷藏网技术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赤腐病以及拟油壶菌病造成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赤腐病 拟油壶菌病
下载PDF
紫菜叶状体的红烂病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林彬 严兴洪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6-231,共6页
从福建省平潭岛野生坛紫菜群体中发现有患细菌性红烂病的叶状体,从患病的叶状体上分离得到病原细菌一株,经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其与细菌域海螺菌目(Oceanospirillales)、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Cobetia属的海科贝特菌(Cobetia ma... 从福建省平潭岛野生坛紫菜群体中发现有患细菌性红烂病的叶状体,从患病的叶状体上分离得到病原细菌一株,经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其与细菌域海螺菌目(Oceanospirillales)、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Cobetia属的海科贝特菌(Cobetia marina)的相似度达100%。病原细菌经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后,将适量的菌液接种到不同种紫菜和坛紫菜不同品系的叶状体圆盘块上进行人工回复感染试验以确定其感染特性。结果发现该病原细菌能感染健康野生坛紫菜且出现的病症与海区患病坛紫菜相同,且该病原细菌对不同种紫菜(坛紫菜、条斑紫菜、未定名紫菜)的叶状体圆盘块和不同品系的坛紫菜(AN-2,YZ-6,JIU-7,ZS-1)叶状体圆盘块均能快速感染,所产生的病症与野生坛紫菜叶状体感染红烂病的症状相同:均出现了铁锈红色的死亡细胞,且同时含有少量被解离的单离细胞。上述结果说明分离到的病原细菌是坛紫菜红烂病的病原细菌,可以快速感染各种不同的紫菜叶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条斑紫菜 叶状体 病原菌 感染 红烂病
下载PDF
条斑紫菜赤腐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马家海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对近年来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条斑紫菜病烂进行厂研究。通过对发病症状和病原体形态构造、生长、繁殖的显微和超显微观察,以及菌丝体的培养结果表明,病源为紫菜腐霉(Pythiumporphyrae),属赤腐病。在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试验结果表... 本文对近年来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条斑紫菜病烂进行厂研究。通过对发病症状和病原体形态构造、生长、繁殖的显微和超显微观察,以及菌丝体的培养结果表明,病源为紫菜腐霉(Pythiumporphyrae),属赤腐病。在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20~24℃时菌丝繁殖蔓延得最快;而且高盐度对菌丝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班紫菜 紫菜 赤腐病 紫菜腐霉
下载PDF
福建坛紫菜赤腐病的病程及病原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一萌 马家海 文茜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2,共5页
于2011年10月-2012年2月,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泉州市和晋江市等海区发生的坛紫菜腐烂病害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发病特征以及镜检,详细记录了该病害的侵染过程,并在发病组织中观察到双鞭毛游动孢子以及孢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等重要结... 于2011年10月-2012年2月,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泉州市和晋江市等海区发生的坛紫菜腐烂病害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发病特征以及镜检,详细记录了该病害的侵染过程,并在发病组织中观察到双鞭毛游动孢子以及孢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等重要结构特征,病菌形态与条斑紫菜上的紫菜腐霉相似;利用半海水玉米琼脂培养基分离提纯该病菌,命名为FM1.经感染试验证实,FM1引起的发病症状与自然海区患病紫菜的症状一致,说明FM1为致病菌.通过扩增该菌核糖体DNA ITS序列,并构建基于ITS+5.8S序列的N-J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FM1菌株与紫菜腐霉的ITS区相似度很高,达到99%.综合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确定,紫菜腐霉是导致此次病烂的主要病原菌,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称为"赤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赤腐病 紫菜腐霉 ITS
下载PDF
一株紫菜腐霉的鉴定及其对条斑紫菜的致病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淑芬 莫照兰 +2 位作者 孔凡娜 朱明 茅云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7-34,共8页
NBRC33253为日本NITE生物资源中心的保藏菌株,分离自患赤腐病的紫菜。为鉴定其特征及致病性,对NBRC33253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检测温度和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在不同温度、盐度、感染浓度下检测NBRC33253对条斑紫菜的致病性。研... NBRC33253为日本NITE生物资源中心的保藏菌株,分离自患赤腐病的紫菜。为鉴定其特征及致病性,对NBRC33253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检测温度和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在不同温度、盐度、感染浓度下检测NBRC33253对条斑紫菜的致病性。研究显示:NBRC33253具有腐霉属的典型特征:在半海水玉米粉固体培养基表面和培养基内生长良好,菌丝发达、有横隔,可形成丝状孢子囊、球形藏卵器、凹形雄器。ITS序列分析证实其为紫菜腐霉(Pythrium porphyrae)。生长实验发现,该菌在温度16-36℃、盐度10-40范围内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盐度为20。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菌可引起条斑紫菜的赤腐病病征,在较高温度(18-23℃)、较低盐度(24-29)、较高病原浓度(0.1-1.0mg/mL)下最容易发生赤腐病。研究结果表明,NBRC33253可引起条斑紫菜腐霉病。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紫菜腐霉的致病机理和抗病紫菜品系的筛选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菜腐霉 鉴定 条斑紫菜 致病性 赤腐病
下载PDF
紫菜腐霉激发子基因家族特征及其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聪 杜国英 +4 位作者 唐磊 高天 唐祥海 莫照兰 茅云翔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52,共14页
【背景】激发子(elicitin)是卵菌(Oomycetes)疫霉和腐霉分泌的可诱发宿主产生免疫反应的小分子化合物。【目的】鉴定紫菜腐霉激发子基因家族,分析其结构特征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同源比对法筛查紫菜腐霉NBRC3... 【背景】激发子(elicitin)是卵菌(Oomycetes)疫霉和腐霉分泌的可诱发宿主产生免疫反应的小分子化合物。【目的】鉴定紫菜腐霉激发子基因家族,分析其结构特征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同源比对法筛查紫菜腐霉NBRC33253基因组中激发子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激发子家族的理化性质和系统进化,并结合转录组数据和GO功能注释,探讨其在感染宿主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紫菜腐霉基因组中发现22个激发子基因家族成员,其中,17个为胞外分泌蛋白,4个定位于质膜,1个锚定于高尔基体。紫菜腐霉激发子基因结构简单保守,含有1-2个CDS序列,每个成员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目介于114-2100 aa之间,等电点PI在3.61-9.88之间;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紫菜腐霉激发子家族成员存在扩张;表达模式分析说明,紫菜腐霉激发子在感染宿主后6个激发子基因表达量上调,7个激发子基因表达量下调,推测可能具有多个生物学功能,如GO功能注释到纤维素结合激发子凝集素(cellulosebinding elicitor lectin,CBEL)和共生体对宿主防御相关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调节过程。【结论】紫菜腐霉激发子基因家族结构保守,均属于ELL(elicitin-like)亚类,可能具有纤维素结合激发子凝集素(CBEL)和加速宿主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功能,结合纤维素,附着在宿主表面,发挥蛋白激酶活性,触发宿主MAPK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的免疫反应,促进HR细胞死亡。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紫菜腐霉的致病机制及紫菜抗病性状的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菜腐霉 激发子 赤腐病 感染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