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gno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and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recurrence and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the primary care medicine setting anno 2014 被引量:14
1
作者 Jan Jacques Michiels Janneke Maria Michiels +3 位作者 Wim Moossdorff Mildred Lao Hanny Maasland Gualtiero Palareti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5年第1期29-39,共11页
The requirement for a safe diagnostic strategy of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should be based on an overall objective post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of less than 1% during 3 mo fol low-up. Compression ult... The requirement for a safe diagnostic strategy of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should be based on an overall objective post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of less than 1% during 3 mo fol low-up. Compression ultrasonography(CUS) of the leg veins has a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 of 97%-98% indicating the need of repeated CUS testing within one week. A negative ELISA VIDAS safely excludes DVT and VTE with a NPV between 99% and 100% at a low clinical score of zero. The combination of low clinical score and a less sensitive D-dimer test(Simplify) is not sensitive enough to exclude DVT and VTE in routine daily practice. From prospective clinical research studies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complete recanalization within 3-6 mo and no reflux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or no risk of PTS obviating the need of MECS 6 mo after DVT. Partial and complete recanalization after 6 to more than 12 mo is usually complicated by reflux due to valve destruction and symptomatic PTS. Reflux seems to be a main determinant for PTS and DVT recurrence, the latter as a main contributing factor in worsening PTS. This hypothesis is support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sistent residual vein thrombosis(RVT = partial recanalization) and the risk of VTE recurrence in prospective studies. Absence of RVT at 3 mo postDVT and no reflux is predic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no recurrence of DVT(1.2%) during follow-up obviating the need of wearing medical elastic stockings and anticoagulation at 6 mo post-DVT.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RVT but with reflux at or after 6 mo postDVT is associated with both symptomatic PTS and an increased risk of VTE recurrence in about one third in the post-DVT period after regular discontinuation of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designed a prospective DVT and 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 Bridging the Gap Study by addressing at least four unanswered ques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DVT and PTS.Which DVT patient has a clear indication for long-term compression stocking therapy to prevent PTS after the initial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in the acute phase of DVT?Is 6 mo the appropriate point in time to determine candidates at risk to develop DVT recurrence and PTS?Which high risk symptomatic PTS patients need extended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VENOUS THROMBOSIS ULTRASONOGRAPHY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ELISA VIDAS D-DIMER Medical elastic stockings ANTICOAGULATION
下载PDF
血栓形成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吕丽琼 郭米霞 张诗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3-1025,共3页
对血栓形成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综合分析比较各预测模型的特点,以期为我国临床医护人员精准选择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血栓形成综合征 预测模型 护理 综述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分析与展望
3
作者 齐立行 谷涌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41-645,共5页
近年来,新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疗效的改善,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病率仍较高。各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下肢DVT的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较单纯抗凝治疗无明显优势,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会发布的指南也有不同意见,给下肢DVT... 近年来,新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疗效的改善,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病率仍较高。各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下肢DVT的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较单纯抗凝治疗无明显优势,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会发布的指南也有不同意见,给下肢DVT临床治疗决策带来困扰。从血栓病理过程分析,静脉血栓造成炎症反应,损伤静脉壁及瓣膜,血栓逐渐机化使各种疗法效果趋于下降,早期快速血栓清除可中止静脉损伤,减少血栓残余,有效降低PTS发生率。因此,参考患者病程的个体化治疗有望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血栓后综合征 导管溶栓 血栓清除
下载PDF
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宗轩 刘向东 +5 位作者 李云松 李亮 曹彭凯 王雅琦 张冠宇 张彦荣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即使是在标准抗凝治疗下,仍然部分患者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了医疗负担。血栓清除术可有效减少血栓负荷,弥补了单纯抗凝治疗的不足,有望降低PTS的发生率,但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即使是在标准抗凝治疗下,仍然部分患者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了医疗负担。血栓清除术可有效减少血栓负荷,弥补了单纯抗凝治疗的不足,有望降低PTS的发生率,但目前关于血栓清除术的疗效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就血栓清除术的发展史、不同血栓清除方式的比较、成功清除血栓的影响因素、血栓清除术的并发症、血栓清除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 血栓清除术 血栓后综合征
下载PDF
血栓后综合征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高世林 刘常清 +3 位作者 刘逸文 代小蓉 许勤宸 李卡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554-2558,共5页
对血栓后综合征(PTS)评估工具进行介绍,分析PTS风险评估工具的一致性,总结机器学习在PTS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PTS风险评估及管理提供指导。
关键词 血栓后综合征 风险评估 深静脉血栓 综述
下载PDF
利伐沙班、脉血康联合腔内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疗效及对凝血-纤溶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范惠双 谭志斌 +3 位作者 曾汉强 莫灿均 刘欢 肖亦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脉血康联合腔内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纤溶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32例单侧髂股静脉PTS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6例。2组...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脉血康联合腔内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纤溶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32例单侧髂股静脉PTS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6例。2组均采用介入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口服,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联合脉血康口服,疗程为3个月。计算2组患肢膝关节下15 cm处小腿周径在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与治疗前的差值,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后Villalta评分量表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凝血-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后小腿周径与治疗前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均<0.05);2组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Villalta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1个月后APTT、PT和TT均明显延长(P均<0.05),FIB、D-D、ET-1和TXB2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NO和6-Keto-PGF1α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利伐沙班、脉血康联合腔内介入治疗髂股静脉PTS患者效果更好,可能与明显改善机体的凝血-纤维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腔内介入治疗 脉血康 利伐沙班 凝血-纤溶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刘文江 王兵 +3 位作者 牛晓阳 李越 高士钦 丁亚坤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8-112,116,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59)和单纯CDT组(n=64)。观察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膝下10 cm和膝上15 cm处周径差,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术后6、12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膝下10 cm、膝上15 cm处患侧与健侧的周径差均低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12个月PTS发生率均低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CDT治疗相比,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CDT治疗急性髂股DVT的临床疗效更好,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更高,尿激酶使用量更少,患肢肿胀减退更好,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PT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下肢PTS患者术后静脉支架通畅率及危险因素
8
作者 崔杰 黄志伟 +1 位作者 卢健 车海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8期3085-3088,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术后静脉支架通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和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106例下肢P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29~79(58.71±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术后静脉支架通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和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106例下肢P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29~79(58.71±9.64)岁。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评估静脉支架通畅情况。根据静脉支架通畅情况将患者分为通畅组与不通畅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静脉支架通畅的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经统计,在106例下肢PTS患者中,术后1年静脉支架通畅88例,通畅率为83.02%(88/1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存在静脉曲张、支架数量均为静脉支架通畅的危险因素(OR=2.349、3.509、2.604,P=0.002、0.002、0.007),而血栓清除分级、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治疗、抗凝治疗时长、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压力治疗均为静脉支架通畅的保护因素(OR=0.400、0.335、0.460、0.316、0.356,P=0.016、0.028、0.003、0.028、0.016)。结论下肢PTS患者静脉支架通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控制体重、改善静脉曲张、有效清除血栓、合理选择抗凝药物、抗凝6个月以上、术后行抗血小板治疗和压力治疗,或许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静脉支架通畅率,保障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静脉支架 通畅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帅 虞丰 +1 位作者 吴帅 陈聪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远期后遗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多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腔内导管溶栓术(CDT)以及专用静脉支架置入术等多种腔...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远期后遗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多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腔内导管溶栓术(CDT)以及专用静脉支架置入术等多种腔内治疗方法防治PTS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从PTS的发病机制、腔内预防方法、腔内治疗手术指征和禁忌证以及腔内治疗操作技巧等多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发病机制 腔内导管溶栓术 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
下载PDF
重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少见严重并发症
10
作者 高铭阳 高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7-801,共5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目前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HSCT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了移植后的长生存,但移植本身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治疗方法,移植后相关并发...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目前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HSCT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了移植后的长生存,但移植本身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治疗方法,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阻碍移植后患者长期生存的一道难关。其中,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ransplantation associated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A-TMA)、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BOS)和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PTLD),3种并发症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生会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重视移植后少见严重并发症是提高移植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的预测作用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才营 张裕 +3 位作者 赵英海 车星 王宏刚 戴翔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2年第10期951-955,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62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规范的溶栓治疗和抗...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62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规范的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随访患者出院1年内发生PTS的情况,比较PTS组和非PTS组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预测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危险因素。结果262例下肢DVT患者中有75例在出院后1年内发生PTS,发病率为28.63%。与非PTS组相比,PTS组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更高,下肢DVT病程≥14 d、合并静脉曲张和髂股静脉血栓的人数比例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可有效预测下肢DVT患者发生PTS,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69~0.888;P=0.000),截断值为3.645 m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OR=2.46)、髂股静脉血栓(OR=2.16)以及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3.645 mg/L(OR=2.92)是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识别PTS高危患者,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血栓后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
下载PDF
Hcy、ATⅢ和ACA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相关性及对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峰 何兆鹏 +1 位作者 刘鹏 张立科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4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抗凝血酶Ⅲ(ATⅢ)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PTS 120例作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抗凝血酶Ⅲ(ATⅢ)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PTS 120例作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及不同预后下肢深静脉PTS患者治疗前后Hcy、ATⅢ、ACA,分析Hcy、ATⅢ、ACA对下肢深静脉PTS发生风险的影响,探讨Hcy、ATⅢ和ACA与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临床预后相关性,分析Hcy、ATⅢ和ACA对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临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治疗前Hcy和ACA高于对照组,ATⅢ低于对照组(P<0.01)。Hcy、ATⅢ和ACA高水平下肢深静脉PTS发生风险是低水平的4.652、0.414和3.588倍。治疗后,预后不良下肢深静脉PTS患者Hcy和ACA高于预后良好下肢深静脉PTS患者,ATⅢ低于预后良好下肢深静脉PTS患者(P<0.01)。Hcy、ATⅢ和ACA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预后不良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低于预后良好下肢深静脉PTS患者(P<0.01)。Hcy、ATⅢ和ACA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与下肢深静脉PTS患者预后不良独立相关(P<0.01)。Hcy、ATⅢ和ACA三者联合对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临床预后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高于单一检测(P<0.05,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PTS患者Hcy和ACA升高,ATⅢ降低。Hcy、ATⅢ、ACA与下肢深静脉PTS发病和临床预后相关,三者联合对下肢深静脉PT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 同型半胱氨酸 抗凝血酶Ⅲ 抗心磷脂抗体 预后 Logistic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
13
作者 冯亚平 张欢 +2 位作者 牛鹿原 罗小云 张福先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DVT患者262例。按DVT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98例)和非手术组(164例),各组按1∶1比例随...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DVT患者262例。按DVT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98例)和非手术组(164例),各组按1∶1比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次,1次/d,晚饭后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片(由我院制剂室采用淀粉制成,性状及用法同瑞舒伐他汀),疗程均为4周,入组后第3、6、12个月末门诊复查随访。比较各组近期疗效,包括症状、肢体周径差、D-二聚体、静脉再通率;及远期疗效,包括DVT复发率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及并发症。结果 262例患者中,男119例,女143例,年龄20~70岁,平均(57.6±13.7)岁;完成随访243例,失访19例,失访率7.25%。手术组中,两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中,干预组近期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86%比81.01%),DVT复发率和PT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比39.13%,34.29%比50.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非手术DVT患者,可促进血栓消除和血管再通,预防远期DVT复发和PT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深静脉血栓形成 近期疗效 血栓后综合征 血栓清除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下肢静脉腔内治疗专业委员会 陆信武 +2 位作者 郑月宏 叶开创 殷敏毅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769-776,787,共9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轻者以下肢肿胀、疼痛和沉重等为表现,重者则表现为下肢经久难愈的静脉性溃疡。然而,关于其诊断与腔内治疗,国内尚缺少统一共识。国内血管外科相关专家基于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轻者以下肢肿胀、疼痛和沉重等为表现,重者则表现为下肢经久难愈的静脉性溃疡。然而,关于其诊断与腔内治疗,国内尚缺少统一共识。国内血管外科相关专家基于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临床指南与临床经验,结合国内现状,就下肢深静脉PTS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诊断措施、治疗流程、外科治疗和随访措施等方面达成共识,为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PTS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专家共识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后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园 朱丽筠 +6 位作者 王晓杰 孙建华 王钰 邓海波 王磊 安然逊 马玉芬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9期1436-1440,共5页
血栓后综合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长期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文章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后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基本情况、预测性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后综合征风险预... 血栓后综合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长期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文章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后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基本情况、预测性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后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后综合征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成人血栓后综合征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钱玲 唐佳 +3 位作者 胡川燕 方倩 向明菊 李冬雪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6期518-522,共5页
血栓后综合征(PTS)是继发于深静脉血栓(DVT)的远期并发症,其发生不但会带来众多不良的后果,还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有效预防PTS,降低其不良影响至关重要,而风险评估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血栓后综合征(PTS)是继发于深静脉血栓(DVT)的远期并发症,其发生不但会带来众多不良的后果,还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有效预防PTS,降低其不良影响至关重要,而风险评估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本文综述了PTS的评估工具,旨在为我国成人PTS评估工具的研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后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 血栓评估工具 护理 综述
下载PDF
不同入路下Angiojet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安康 宋燕 +3 位作者 柴昊 苗仁英 王彦军 杨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7期1159-1163,共5页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下通过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外科接受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的96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分为3组,A组为健侧...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下通过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外科接受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的96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分为3组,A组为健侧股静脉翻山入路组,B组为患肢腘静脉入路组,C组为患肢膝下深静脉入路组。对比手术前后大腿与小腿消肿率、静脉通畅度评分、通畅改善度,记录手术前后产生的辐射剂量、住院时间、术后穿刺点并发症及远期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比较3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均未出现疾病相关死亡病例。3组患者在大腿及小腿消肿率、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及B组在静脉通畅改善度方面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射剂量方面,A组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C组较B组短(P<0.05);B组远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高于A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患者,建议行膝下深静脉穿刺入路通过Angiojet清除血栓,可以一期清除小腿深静脉和腘静脉血栓,术后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术后静脉通畅改善度提高,住院时间缩短,远期PTS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 经皮机械血栓抽吸系统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梅艺凡 李延 +3 位作者 申泽坤 王崴屹 李艳娥 禄韶英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039-1043,1048,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5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MT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成功率、血...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5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MT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成功率、血栓清除率、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结果45例急性LEDVT患者均在成功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进行PMT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PMT术后即刻Ⅲ级血栓清除率为20.0%(9/45),Ⅱ级血栓清除率为53.3%(24/45),Ⅰ级血栓清除率为26.7%(12/45)。PMT联合其他治疗后整体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35.6%(16/45),Ⅱ级血栓清除率为57.8%(26/45),Ⅰ级血栓清除率为6.7%(3/45),血栓显著清除率为93.3%(42/45)。治疗24 h后患肢大腿平均周径差、小腿平均周径差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例患者出现静脉破裂,1例患者出现导丝缠绕,1例患者出现穿刺口渗血,无肺栓塞(PE)发生。术后1年PTS发生率为22.2%(10/45),其中,轻度5例,中度3例,重度2例。结论对于急性LEDVT患者,PMT在早期清除血栓、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初步治疗效果,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O型血与非O型血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后的影响
19
作者 郑国学 雍熙 +1 位作者 李冈栉 陈开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 探讨血型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数据及1年期随访资料。按血型分成O型血组和非O型血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 目的 探讨血型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数据及1年期随访资料。按血型分成O型血组和非O型血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后1年血栓复发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Villalta评分,评估血型对DVT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TS的危险因素。结果 非O型血组DVT患者的PTS发生率、Villalta评分和治疗后的静脉通畅度得分均较O型血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型或非O血型(OR=4.337)、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OR=1.116)、合并肿瘤(OR=6.679)、治疗方式(OR=0.230)、血栓清除率(OR=0.900)和血栓复发(OR=97.628)是急性下肢DVT患者1年内发生PT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O型血是急性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时,应考虑到血型对预后的影响,从而实施个体化的最优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预后
下载PDF
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与髂静脉病变的关系研究
20
作者 倪燕 傅彦 +2 位作者 惠美蓉 叶开创 陆信武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035-1038,1053,共5页
目的探讨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与髂静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586例髂静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 目的探讨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与髂静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586例髂静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比较血栓性髂静脉病变[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患者与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NIVL,又称MTS)患者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发生率为2.73%(16/586),均为右侧髂静脉血栓形成,其中,DVT患者6例,PTS患者8例,MTS患者2例。血栓性髂静脉病变(急性DVT和PTS)患者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4.91%(14/285),高于MTS患者的0.66%(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MTS和PTS患者发生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较晚,DVT患者发生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较早。16例右侧髂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15例患者的左侧髂静脉支架伸入下腔静脉,并且支架近心端与下腔静脉右侧壁相接触;支架种类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无相关性。结论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血栓性髂静脉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术中尽量避免支架近心端与下腔静脉对侧壁相接触。若DVT患者的髂静脉支架与下腔静脉对侧壁相接触,术后早期需特别重视规范抗凝治疗和规律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支架 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 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