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operative Gabapentin Dosage Relationship to Length of Stay in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lvic and Breast Surgery
1
作者 Jonia Alshiek Sara Hamade +1 位作者 Jennifer A. R. Vaz S. Abbas Shobeiri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21年第12期1843-1850,共8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Gabapentin is routinely prescribed preoperatively to decrease...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Gabapentin is routinely prescribed preoperatively to decrease postoperative pain intensity. It is included in the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recommendations.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Objective:</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o analyze correlation of gabapentin dosage and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length of stay (LOS) and cost.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tudy Design:</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general anesthesia and received preoperative oral gabapentin from June 2017 </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ugust 2017 for pelvic and breast procedures. The main outcom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PACU LOS and gabapentin dosage in the outpatients. Financi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cost to the hospital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OS.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sults:</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Of the 636 patients, 405 patients received 30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g and 231 patients received 100 mg gabapentin. Mean dosage per kg (mg/k</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g ±</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D) was 3.12</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51 (range: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86 to 6.12). PACU LOS was 96</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77 (minute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D) in patients receiving 100 mg and 12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96 in patients receiving 300 mg capsule (p</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0.001).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failed to show 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er kg dosage and PACU LO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p</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3).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 calculat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be +1.71 minutes per 1mg/kg gabapentin (95% CI: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3.75 to +7.10, p</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54) after adjusting for confounders. Adding 3</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g/kg to pre-op g</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bapentin dosage of all outpatients cost on average</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 extra $9794 per m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nth in this cohort.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clusion:</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Every 1mg/kg increase in gabapentin dosage adds an estimated 7.1 minutes to PACU LOS. A 3</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g/kg increase in gabapentin adds estimated 22 additional minutes in PACU LOS. Unfortunately, increase LO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hospital costs.</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PENTI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Length of Stay
下载PDF
改良Aldrete量表和DPART在全身麻醉术后复苏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
作者 邵振莉 吴中义 +1 位作者 王宜庭 马千里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01,共5页
目的:探讨中文版DPART量表与改良Aldrete量表对全身麻醉病人术后复苏效果的评估效果。方法:以全身麻醉术后入麻醉复苏室(PACU)接受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改良Aldrete组和DPART组。改良Aldrete组105例病人采用改良... 目的:探讨中文版DPART量表与改良Aldrete量表对全身麻醉病人术后复苏效果的评估效果。方法:以全身麻醉术后入麻醉复苏室(PACU)接受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改良Aldrete组和DPART组。改良Aldrete组105例病人采用改良Aldrete作为出室评估工具,DPART组109例病人采用DPART作为出室评估工具,比较两组病人PACU停留时间、出室时疼痛评分、镇静躁动得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恶心呕吐评分和护士对于两种量表的可行性、实用性评价。结果:DPART组PACU停留时间长于改良Aldrete组(P<0.05),但出室时疼痛评分、恶心呕吐评分低于改良Aldrete组(P<0.05);两组出室时镇静躁动得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ART组量表的可行性评分低于改良Aldrete组(P<0.05),实用性评分高于改良Aldrete组(P<0.05)。结论:应用中文版DPART量表评估PACU病人,病人PACU停留时间较使用改良Aldrete量表评估延长,但病人出室时各项体征表现较好,更有利于保障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安全转出PA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复苏室 改良Aldrete量表 中文版Discerning post anesthesia Readiness for Transition Tool 全身麻醉 护理安全 并发症
下载PDF
麻醉复苏室护士对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和患者安全胜任力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丽丽 王丽丽 +1 位作者 徐维昉 李丽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46-152,共7页
目的研究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护士对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和患者安全胜任力现状,并分析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和患者安全胜任力相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聚类抽样法于2022年6月-8月抽取新疆16所综合性医... 目的研究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护士对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和患者安全胜任力现状,并分析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和患者安全胜任力相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聚类抽样法于2022年6月-8月抽取新疆16所综合性医院的228名PACU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问卷形式,问卷由一般资料、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调查问卷和患者安全胜任力护士评价量表组成,收集PACU护士对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和患者安全胜任力情况,分析患者安全胜任力和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PACU护士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总得分为(97.34±8.06)分,患者安全胜任力护士评价量表总得分为(148.72±11.80)分。在不同医院级别、学历、职称、麻醉护理工作年限、麻醉风险应急预案和麻醉风险培训频率PACU护士的患者安全胜任力和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ACU护士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与患者安全胜任力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护理工作年限、职称、麻醉风险培训频率、苏醒期风险认知总分是PACU护士患者安全胜任力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PACU护士的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和患者安全胜任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麻醉苏醒期风险认知水平的改善有助于PACU护士提高患者安全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复苏室 麻醉苏醒期 风险认知 患者安全胜任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频次唤醒护理对全身麻醉胸科腔镜手术后患者苏醒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代恒茂 余遥 +2 位作者 刘尚昆 杨莹 邱晓慧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的唤醒护理对全身麻醉胸科腔镜手术后带气管导管转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患者苏醒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身麻醉胸科腔镜手术后带气管导管转入气管导管观察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频次(试验...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的唤醒护理对全身麻醉胸科腔镜手术后带气管导管转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患者苏醒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身麻醉胸科腔镜手术后带气管导管转入气管导管观察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频次(试验组A每5分钟、试验组B每10分钟、对照组等待患者自然苏醒)的唤醒护理对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拔管后苏醒时间、总苏醒时间、拔管时呛咳反应、苏醒期躁动、拔管成功率、拔管后低氧血症和平均动脉压波动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气管导管拔管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和试验组B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A与试验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苏醒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总苏醒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气管导管拔管成功率和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A和试验组B拔管时呛咳反应、苏醒期躁动程度和拔管后平均动脉压波动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5 min和10 min频次的唤醒护理均能有效减少全身麻醉胸科腔镜手术后患者在气管导管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拔管时呛咳反应和苏醒期躁动严重度,有利于维持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苏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科腔镜手术 全身麻醉 苏醒期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唤醒护理 护理频次 苏醒期躁动 麻醉护理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脊柱侧弯矫正术后麻醉复苏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颖 朱雅莉 +1 位作者 陈祖棋 于明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5期165-167,192,共4页
目的探究在脊柱侧弯矫正术后麻醉复苏室护理中应用多学科协作(MDT)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5月在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行脊柱侧弯矫正术患者10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2例。全部患者术后均送... 目的探究在脊柱侧弯矫正术后麻醉复苏室护理中应用多学科协作(MDT)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5月在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行脊柱侧弯矫正术患者10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2例。全部患者术后均送至麻醉复苏室接受相关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接受MDT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术后苏醒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完全苏醒时间、麻醉复苏室滞留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后,试验组体温高于对照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躁动程度、寒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T护理模式缩短苏醒时间及麻醉复苏室滞留时间,减少躁动、寒战发生,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 脊柱侧弯矫正术 麻醉复苏室 复苏护理
下载PDF
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安龙 刘尚昆 +1 位作者 余遥 陈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6-128,F0003,共4页
综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麻醉后苏醒室的应用,主要包括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优势、方法、波形分析及应用等,旨在为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实施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身麻醉 麻醉苏醒室 苏醒期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低氧血症 护理监测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的优化及应用
7
作者 向军霞 马秀丽 +2 位作者 康荣 冷菲 郭江红 《护理学报》 2024年第24期23-26,共4页
目的优化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麻醉科140例全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科室传统交接单对患者进行交接;试验组优化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 目的优化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麻醉科140例全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科室传统交接单对患者进行交接;试验组优化全麻术后患者手术室转至麻醉恢复室交接核查单并应用于患者交接,采用边核查边打钩形式记录,交接时间控制在5 min内。比较2组交接中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交接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结论该核查单的应用能够规范交接流程,降低交接中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交接完整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核查单 患者交接 全麻术后患者
下载PDF
THRIVE在麻醉后恢复室治疗低氧血症患者的效果评估
8
作者 孙俊美 李铭 +2 位作者 刘颖 王古岩 吴黎黎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7期125-129,共5页
目的比较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transnasal humidified rapid-insufflation ventilatory exchange,THRIVE)与传统面罩吸氧在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治疗低氧血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12月于首都医科... 目的比较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transnasal humidified rapid-insufflation ventilatory exchange,THRIVE)与传统面罩吸氧在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治疗低氧血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手术后入PACU即刻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_(2))<95%的患者144例。随机分为THRIVE组(n=72)和面罩组(n=72),THRIVE组患者采用THRIVE吸氧治疗,面罩组患者采用面罩吸氧治疗。连续心电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SpO_(2)、达到出恢复室标准的留观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THRIVE组吸氧1min的SpO_(2)(98.40%±1.65%)显著高于面罩组(96.72%±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RIVE组PACU留观时间为36.76±15.46min,较面罩组(44.38±21.73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返回病房后的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RIVE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18.31±1.00分)显著高于面罩组(17.46±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ACU期间应用THRIVE治疗低氧血症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面罩。应用THRIVE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提高PACU的周转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为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湿化快速充气交换通气 低氧血症 麻醉后恢复室 脉搏血氧饱和度
下载PDF
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院内转运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9
作者 张子贤 吕桂萍 +2 位作者 邓雪琴 张悦 金瑛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23期2503-2509,共7页
目的构建预测麻醉复苏室(PACU)全麻患者转运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下降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临床评价,以期做到早期识别、降低转运危险。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至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791例PACU全麻患者作为建模组,2021年... 目的构建预测麻醉复苏室(PACU)全麻患者转运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下降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临床评价,以期做到早期识别、降低转运危险。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至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791例PACU全麻患者作为建模组,2021年9月至2024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杭州市中医院共419例PACU全麻患者作为验证组。根据SpO_(2)下降是否>5%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PACU全麻患者发生SpO_(2)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并作验证。结果SpO_(2)下降发生率为29.1%,最终进入模型的影响因素有年龄、BMI、吸烟史、从手术室转运到PACU SpO_(2)下降情况、在PACU吸氧、早期预警评分、Ramsay镇静评分、PACU滞留时间、转运时间、转运人员职称、转运过程中与患者沟通。建模组的AUC、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878、0.822、0.793、0.615;验证组模型准确率为80.19%。结论列线图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较好,对识别PACU全麻院内转运患者发生SpO_(2)下降的风险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复苏室 转运 血氧饱和度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护理标识牌对麻醉恢复室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分析
10
作者 张伟丽 张昌盛 +3 位作者 路晓霞 韩燕敏 邓曼丽 高远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4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目的根据临床需求自制护理标识牌,并探讨其对麻醉恢复室(PACU)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02/2019-05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PACU收治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0)和试验组... 目的根据临床需求自制护理标识牌,并探讨其对麻醉恢复室(PACU)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02/2019-05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PACU收治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0)和试验组(n=30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流程,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护理标识牌用于医护交接班及PACU护理工作中。观察2组患者液体外渗、苏醒延迟、非计划性拔除气管导管、非计划性拔除动脉置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对PACU护士进行评价,包括对管道管理、患者安全管理、交接班内容完整性、沟通交流和转运管理5个维度;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使用护理标识牌后护理质量各难度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标识牌应用于PACU护理中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标识牌 麻醉恢复室 不良事件
下载PDF
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预测模型的建立
11
作者 王荣 姚明 +4 位作者 盛晗 朱志红 周清河 周煦燕 杨国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58,63,共5页
目的构建与验证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识别转出延迟高风险患者提供评估工具。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的手术患者511例,分为训练集361例和验证集150例。运用logis... 目的构建与验证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识别转出延迟高风险患者提供评估工具。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的手术患者511例,分为训练集361例和验证集150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的风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在验证集中验证模型预测效果。结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醉ASAⅢ级、低体温、高血压、术中出血>200 mL、中重度贫血5项因素为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的主要危险因素。使用这5项因素构建转出延迟风险预测模型,训练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0.752,0.857)],最大约登指数为0.484;验证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95%CI(0.753,0.914)],最大约登指数为0.569,校准曲线为斜率近似于1的直线。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能为临床早期甄别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转出延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全麻手术 麻醉恢复室 转出延迟 风险预测 列线图 低体温 高血压
下载PDF
基于临床护理路径探究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效果评价
12
作者 王红霞 林海龙 +1 位作者 魏玉娇 路婷婷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8期89-92,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德尔菲法(Delphi法)对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12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恢复室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12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麻醉恢复期护理... 目的探究基于德尔菲法(Delphi法)对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12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恢复室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12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麻醉恢复期护理,观察组6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在麻醉恢复指标、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以验证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结果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麻醉恢复指标、并发症总发生率、心理状态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采用麻醉恢复期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麻醉恢复室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有效改善麻醉恢复相关指标,改善患者多种心理不良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总体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法 麻醉恢复室 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 评估
下载PDF
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在麻醉苏醒期患者中使用的信效度分析 被引量:52
13
作者 刘尚昆 梅伟 +4 位作者 张治国 吴震 刘光跃 Yoanna Skrobik 田玉科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4-7,共4页
目的检测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ntensive Care Delirium Screening Checklist,ICDSC)的信度和效度,为测评全麻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的谵妄状态提供有效工具。方法根据ISPOR指南,对国际通用的ICDSC进行编译,制定中文版ICDSC,对228例手术... 目的检测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ntensive Care Delirium Screening Checklist,ICDSC)的信度和效度,为测评全麻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的谵妄状态提供有效工具。方法根据ISPOR指南,对国际通用的ICDSC进行编译,制定中文版ICDSC,对228例手术后麻醉恢复室留观患者进行谵妄评估,对中文版ICDSC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中文版ICDSC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4,评分员间信度为0.90;以DSM-Ⅳ诊断结果为金标准,ICDSC诊断域值≥4分时,敏感度为0.97,特异度为0.83,阳性预测值为0.52,阴性预测值为0.99,ICDSC与DSM-Ⅳ总一致性的Kappa值为0.59(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中文版ICDSC具有满意的信度和效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麻醉恢复室谵妄筛查工具,但诊断阳性者仍需专科医生进一步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谵妄 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 信度 效度 麻醉恢复室
下载PDF
麻醉后恢复室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及高危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良燕 唐帅 +4 位作者 张秀华 韩伟 薛杨 田伊 黄宇光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20年第9期1242-1246,共5页
目的研究麻醉后恢复室(PACU)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探寻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1年内PACU收治的14604例全身麻醉患者,对其低氧血症发生率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79%,多元回归... 目的研究麻醉后恢复室(PACU)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探寻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1年内PACU收治的14604例全身麻醉患者,对其低氧血症发生率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7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体质指数(BMI)≥2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以上、四肢大手术和胸科手术后的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低氧血症是PACU内常见的并发症,年龄、BMI、ASA分级、手术部位与低氧血症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应关注高危患者,及时干预,减少PACU内低氧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血症 脉搏氧饱和度 麻醉后恢复室
下载PDF
麻醉恢复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8
15
作者 伍彩红 刘雁 +4 位作者 朱进 谭婷 卿春华 徐红艳 唐懿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6期926-930,共5页
目的:建立重要的、敏感的、与预后相关的麻醉恢复室(PA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方法:运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证据综合,初步拟定PA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内涵及计算公式,运用两轮德尔菲法进行筛选、论证与校正。结果:构建了结构... 目的:建立重要的、敏感的、与预后相关的麻醉恢复室(PA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方法:运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证据综合,初步拟定PA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内涵及计算公式,运用两轮德尔菲法进行筛选、论证与校正。结果:构建了结构、过程、结果3项一级指标,人力资源、执业环境、护理过程、不良事件、护理效果5项二级指标,床护比、护士满意率、护士洗手依从性、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静脉给药正确率、苏醒评估准确率、疼痛评估准确率、麻醉记录单合格率、非计划性拔管率、非计划性气管导管再次插管率、非计划性ICU转入率、苏醒延迟发生率、误吸发生率、皮肤压力性损伤PACU新发生率、坠床发生率、低体温患者复温率、疼痛治疗有效率18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0.91,积极系数为0.91、1.00,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30~0.52,P均<0.05。结论:本研究制订的PA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从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3个方面对PACU实施质量监管,包含重要的、敏感的、预后相关的护理质量指标,可为PACU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质量 指标 麻醉恢复室 德尔菲法
下载PDF
麻醉恢复室入室护理流程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丁红 张红姣 +1 位作者 肖攀 何利君 《现代临床护理》 201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入室护理流程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建立PACU入室护理流程,内容包括连接呼吸机、连接监护仪、管道交接、皮肤交接等流程和对PACU护士进行培训、考核。结果流程应用前,术后患者入室护...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入室护理流程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建立PACU入室护理流程,内容包括连接呼吸机、连接监护仪、管道交接、皮肤交接等流程和对PACU护士进行培训、考核。结果流程应用前,术后患者入室护理时间从7.0 min降至流程应用后4.0 min,无1例发生护理风险及不良事件。结论 PACU入室护理流程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加强了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护理流程 护理质量
下载PDF
非心脏手术患者全麻后早期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梅伟 刘尚昆 +3 位作者 张治国 张传汉 罗爱林 田玉科 《临床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分析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后早期谵妄发生的术前和术中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6月全身麻醉下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且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留观患者228例符合研究入选标准,根据CAM—ICU诊断标准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21个术前因素,14个... 目的分析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后早期谵妄发生的术前和术中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6月全身麻醉下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且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留观患者228例符合研究入选标准,根据CAM—ICU诊断标准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21个术前因素,14个术中因素,分析与早期术后谵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8个术前变量(年龄、ASA分级、术前血钙、血肌酐、血糖、总胆红素和/或直接胆红素、血清总蛋白和/或白蛋白、恶性疾病)和6个术中变量(手术类型、手术部位、麻醉维持方式、术中总输液量,术中总体液丢失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入麻醉(OR=6.3,P〈0.05)、恶性疾病(OR=3.5,P〈0.01)、高ASA分级(OR=3.4,P〈0.01)、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增高(OR=2.5,P〈0.05)以及开放手术(OR=2.4,P〈0.05)是早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吸入麻醉、恶性疾病、高ASA分级、术前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增高和开放手术是择期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谵妄 麻醉恢复室 危险因素 非心脏手术
下载PDF
麻醉恢复室不同年龄组患者并发症的分析和护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晓霞 李宝伟 时文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5期409-409,共1页
目的分析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常见并发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分布。方法回顾2004 年入PACU的患者267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观察不同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的特点。结果PACU常见的并发症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目的分析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常见并发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分布。方法回顾2004 年入PACU的患者267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观察不同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的特点。结果PACU常见的并发症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5);除肌颤在各组之间的发生率无差别(P=0 .896)外,其他各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年龄不同,并发症分布不同,应根据年龄特点采取重点不同的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并发症 年龄 护理
下载PDF
麻醉恢复室患者《转运前护理观察指标》的制定及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丁红 胡婉贞 林海洁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6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参考《患者离室标准》制定的《转运前护理观察指标》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3年5-8月南方医院300例成年择期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按手术时间分成两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患者由麻醉恢复室(post-anes... 目的探讨参考《患者离室标准》制定的《转运前护理观察指标》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3年5-8月南方医院300例成年择期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按手术时间分成两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患者由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医生在患者离室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观察后,进行Steward评分,之后通知护士转运;观察组(observation group)患者由PACU护士按照《转运前护理观察指标》的要求进行判断,满足条件后通知PACU医生进行Steward评分,之后遵医嘱转送。比较两组患者满足转送条件时间、实际转送时间、转送至病房后术后基本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PACU的满足转运条件时间和实际转运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转送至病房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麻醉护士执行预先制定的《转运前护理观察指标》,主动进行患者转运前病情观察,可明显缩短患者留置PACU时间,提高医疗和护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恢复室 护理 转运 离室标准
下载PDF
PACU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最佳循证实践方案的制定和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树欣 韩文军 +2 位作者 张丽君 张玲娟 胡雁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19期1731-1736,共6页
目的制定和应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麻患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方法结合最佳证据和情景分析,制定"PACU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整合证据进入临床实践。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中心证... 目的制定和应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麻患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方法结合最佳证据和情景分析,制定"PACU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整合证据进入临床实践。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中心证据实践应用程序,对22名麻醉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对104例在PACU内拔除经口气管导管患者拔管护理执行情况的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并通过实践变革将最佳证据应用于102例拔管患者护理并进行质量再审查。结果与基线审查结果比较,推进最佳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后,6条质量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有显著提高;麻醉护士拔管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接受质量审查的102例患者的呼吸系统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基线审查的104例患者(P<0.05)。结论应用经口气管导管拔除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有利于规范PACU内麻醉护士的护理行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拔管后异常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在PACU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后恢复室 气管导管 拔除 循证实践 最佳证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