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Mechanisms and evaluation of adrenal insufficiency 被引量:5
1
作者 Athanasios Chalkias Theodoros Xanthos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2年第1期4-9,共6页
Cardiac arrest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nd represents maximal stress in humans. After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is the predominant disorder in survivors. Beside... Cardiac arrest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nd represents maximal stress in humans. After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is the predominant disorder in survivors. Besides the post-arrest brain injury, the post-resuscitation myocardial stunning, and the systemic ischemia/reperfusion response, this syndrome is characterized by adrenal insufficiency, a disorder that often remains undiagnosed.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drenal insufficiency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We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search of three medical databases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major pathophysiological disturbance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order. Based on the available evidence, this article will help physicians to better evaluate and understand the hidden yet deadly post-cardiac arrest adrenal insu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RENAL INSUFFICIENCY cardiac arrest postresuscitation PERIOD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下载PDF
大承气汤对PCAS兔心肺组织蛋白酶激活受体-1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肖敏 杨敬宁 +4 位作者 陈雪萍 王学军 梁鹏飞 柴林 罗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2-745,共4页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兔心肺组织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兔用来制备PCAS模型,另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窒息性心脏骤停制备兔PCAS,窒息性心脏骤停采用气管夹闭诱导。18只复苏成...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兔心肺组织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兔用来制备PCAS模型,另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窒息性心脏骤停制备兔PCAS,窒息性心脏骤停采用气管夹闭诱导。18只复苏成功兔随机分为PCAS组和大承气汤组。大承气汤组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5min给予大承气汤16g/kg灌胃;其他两组同时间点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各组48h后处死动物,取心肺组织,采用相对定量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PAR-1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CAS组兔心肺组织中PAR-1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大承气汤干预后心肺组织中PAR-1mRNA表达均较PCAS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或P〈0.001)。结论大承气汤对PCAS兔心肺组织PAR-1表达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大承气汤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下载PDF
Neuronal injury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rat hippocampu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asphyxia-induced cardiac arrest under normothermia 被引量:1
3
作者 Hyun-Jin Tae Il Jun Kang +13 位作者 Tae-Kyeong Lee Jeong Hwi Cho Jae-Chul Lee Myoung Cheol Shin Yoon Sung Kim Jun Hwi Cho Jong-Dai Kim Ji Hyeon Ahn Joon Ha Park In-Shik Kim Hyang-Ah Lee Yang Hee Kim Moo-Ho Won Young Joo Le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007-2013,共7页
Low survival rate occurs in patients who initially experience a spontaneous return of circul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CA). In this study, we induced asphyxial CA in adult male Sprague-Daley rats, maintained their b... Low survival rate occurs in patients who initially experience a spontaneous return of circul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CA). In this study, we induced asphyxial CA in adult male Sprague-Daley rats, maintained their body temperature at 37 ± 0.5°C, and then observed the survival rate during the post-resuscitation phase. We examined neuronal damage in the hippocampus using cresyl violet(CV) and Fluore-Jade B(F-J B) staining, and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 using 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the hippocampus after asphyxial CA in rats under normothermi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vival rate decreased gradually post-CA(about 63% at 6 hours, 37% at 1 day, and 8% at 2 days post-CA).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these points in time post-CA, and no neuronal damage was found in the hippocampus until 1 day post-CA. However, some neurons in the stratum pyramidale of the CA region in the hippocampus were dead 2 days post-CA. Iba-1 immunoreactive microglia in the CA1 region did not change until 1 day postCA, and they were activated(enlarged cell bodies with short and thicken processes) in all layers 2 days postCA. Meanwhile, GFAP-immunoreactive astrocyt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until 2 days post-CA. TNF-α immunoreactiv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neurons of the stratum pyramidale in the CA1 region 6 hours post-CA, decreased gradually until 1 day post-CA, 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gain 2 days post-CA.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low survival rate of normothermic rat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asphyxia-induced CA is related to increased TNF-α immunoreactivity, but not to neuronal damage in the hippocampal CA1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NORMOTHERMIA neuronal damage GLIOSI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Shenfu Injection(参附注射液) on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被引量:14
4
作者 郭志军 李春盛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3年第9期716-720,共5页
Survival rates after cardiac arrest have not changed substantially over the past 5 decades. Post- cardiac arrest (CA) syndrome (PCAS)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high mortality rate after successful restoration ... Survival rates after cardiac arrest have not changed substantially over the past 5 decades. Post- cardiac arrest (CA) syndrome (PCAS)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high mortality rate after successful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Shenfu Injection (参附注射液, SFI) may attenuate post-CA myocardial dysfunction and cerebral injury, inhibit systemic ischemiaJreperfusion responses, and treat underlying disease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SFI in PCAS. SFI might be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f PCAS, incorporating the multi-link and muff-target 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into PCAS management. Further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to verify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SFI in PCAS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arrest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Chinese medicine Shenfu Injection
原文传递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5
作者 朱擎天 张鹏飞 +3 位作者 余虹 陈佳瑜 陈斌(综述) 李芳(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509-1514,共6页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是心搏骤停的严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如何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PCAS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已成为急诊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PCAS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脑保护、冠状动...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是心搏骤停的严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如何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PCAS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已成为急诊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PCAS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脑保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等。本文对当前PCAS的主要治疗方法进行总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救治此类患者和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缺血再灌注损伤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人参附子为主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救治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50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王宇璐 李海林 +3 位作者 朱高尚 张亮 杨峥 余丹凤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观察以人参附子为主药的中药针剂或汤剂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50例P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加用中药... 目的观察以人参附子为主药的中药针剂或汤剂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50例P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加用中药治疗将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1例)和单纯西医治疗组(29例)。两组患者均依据《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给予西医呼吸支持、稳定循环、亚低温脑保护、纠正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去除病因、抗感染等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单纯西医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以人参、附子为主药的中药针剂或汤剂,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72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良好出院率,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Lac)、D-二聚体、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单纯西医治疗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2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良好出院率均明显升高〔72 h存活率:100.00%(21/21)比55.17%(16/29),出院存活率:61.90%(13/21)比17.24%(5/29),神经功能良好出院率:42.86%(9/21)比10.34%(3/29),均P<0.05〕。两组治疗后pH值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CO_(2)、La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Lac水平明显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组〔mmol/L:1.30(1.00,1.70)比1.70(1.20,4.80),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D-二聚体、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而单纯西医治疗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故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D-二聚体、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组〔D-二聚体(mg/L):2.56(1.67,6.73)比4.30(3.22,17.37),肌钙蛋白(μg/L):0.22(0.08,0.99)比0.46(0.15,1.44),肌酸激酶(CK,U/L):237.50(116.00,643.83)比380.50(145.25,1576.2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U/L):3.77(1.97,8.75)比29.50(12.38,84.54),均P<0.05〕。结论采用人参附子为主药的中药针剂或汤剂辅助治疗PCAS患者疗效好,有利于提高PCAS患者的72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良好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人参 附子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肌损伤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7
作者 李璐 宋麦芬 +2 位作者 王振裕 冯耀辉 王旭升 《北京中医药》 2023年第9期943-947,共5页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心肌损伤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病程中是否使用参麦注射液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参麦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存...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心肌损伤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根据病程中是否使用参麦注射液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参麦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存活患者持续使用7 d。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乳酸(Lac)、尿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EF)、脑钠肽(BNP)、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谷草转氨酶(AST)、肌红蛋白(MYO)、乳酸脱氢酶(LDH)变化。比较2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14 d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LVDD、EF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MAP明显升高,Lac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尿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AP、尿量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scTn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CK、CK-MB、LDH、AST、MYO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患者CK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应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心肌损伤,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肌损伤 参麦注射液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血浆重组人MAp44蛋白水平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王媛媛 穆春玲 +1 位作者 宋宸晏 谢桂芳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4期5835-5840,共6页
目的探究血浆重组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蛋白44 kDa(MAp44)水平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6例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116名健康志愿者... 目的探究血浆重组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蛋白44 kDa(MAp44)水平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6例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11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浆重组人MAp44水平,并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重组人血浆MAp44水平。收集研究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重组人MAp44水平及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重组人MAp44水平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发生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116例患者中,7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率为61.21%(71/116)。研究组血浆重组人MAp44水平高于对照组[(1539±108)μg/L比(1001±137)μg/L](t=32.907,P<0.001)。死亡组血浆重组人MAp44、心肌肌钙蛋白T、尿素氮、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水平高于生存组[(1734±114)μg/L比(1231±103)μg/L、(0.73±0.12)μg/L比(0.41±0.06)μg/L、(20.2±3.2)μmol/L比(10.4±2.0)μmol/L、(64±7)U/L比(36±4)U/L、(186±17)μmol/L比(137±14)μmol/L](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生存组[(2.42±0.39)g/L比(3.82±0.54)g/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重组人MAp44、心肌肌钙蛋白T、尿素氮、CK-MB、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影响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OR=5.743,95%CI 3.244~8.242;OR=3.582,95%CI 1.218~5.947;OR=3.900,95%CI 1.557~6.243;OR=4.845,95%CI 2.285~7.406;OR=3.307,95%CI 1.361~5.253)(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显示,血浆重组人MAp44水平预测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发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803、1356.54 ng/L、86.30%、79.50%、65.80%。结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重组人MAp44水平表达异常,其是影响心搏骤停综合征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上述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蛋白44 kDa 血浆 预后
下载PDF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6
9
作者 肖敏 吕军 +5 位作者 刘菊英 张绪国 罗明 陈静宜 李小燕 杨敬宁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2-536,共5页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能进行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 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兔麻醉后逆行气管插管、右侧股动脉插管,静脉注射司可林后,在呼气末夹闭气管插管,当达到心脏骤停标准后,分别维持4、5、6 min,然...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能进行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 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兔麻醉后逆行气管插管、右侧股动脉插管,静脉注射司可林后,在呼气末夹闭气管插管,当达到心脏骤停标准后,分别维持4、5、6 min,然后开始进行常规心肺复苏,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复苏后综合征发生情况和生存时间.结果 夹闭气管插管后5~7 min内,所有兔均达到心脏骤停标准.心脏骤停持续4、5、6 min组心肺复苏即刻成功率分别为100%、86%、77%,24 h存活率分别为100%、63%、27%,兔存活时间分别为(120.00±0.00)h,(58.00±41.52)h,(28.00±39.8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后综合征发生情况则随心搏停止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 兔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以5 min为适宜,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成功后24 h生存率高.该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可作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降钙素原浓度监测在心脏停搏后综合征患者早期救治中的价值和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幼萍 陈怿 +3 位作者 陈玉兰 赖江明 苏磊 江东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观察心脏停搏后综合征(PCAS)患者早期降钙素原(PCT)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PCT水平对PCAS患者救治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3例PCA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心肺复苏... 目的观察心脏停搏后综合征(PCAS)患者早期降钙素原(PCT)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PCT水平对PCAS患者救治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3例PCA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心肺复苏(CPR)后当天的PCT水平分为类脓毒症组(PCT≥10μL,46例)和非类脓毒症组(PCT〈10μg/L,27例),比较两组入院7d感染发生率。以入院7d内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17例)和非感染组(56例),比较两组入院当天的PCT水平。以28d预后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23例),比较两者间PCT的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H)评分,分析PCT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入院当天类脓毒症组感染发生率与非类脓毒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9%(11/46)比22.2%(6/27),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L:16.80(7.85,38.80)比9.30(1.48,31.15),P〉0.05];死亡组PCT明显高于存活组[μL:33.20(32.00,46.00)比5.12(0.50,16.35),P〈0.01],死亡组和存活组随时间延长开始升高,并于入院1d时达峰值[58.30(47.26,76.40)和8.75(1.22,30.87)],然后缓慢下降,但死亡组较存活组下降缓慢,5d起降到正常水平,6d时死亡组PCT仍明显高于存活组[1.20(1.02,6.40)比0.46(0.05,1.20),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CT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性(r=0.447,P〈0.01)。结论早期动态监测PCT水平对指导判断PCA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作用,但PCAS患者早期PCT浓度升高与感染相关性差,不能单纯根据PCT来判断PCAS患者早期发生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脏停搏后综合征 降钙素原 感染 预后
下载PDF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目标治疗情况调研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艳 朱建良 +2 位作者 刘励军 徐波 朱建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CPR)后实施亚低温治疗患者72h内平均动脉压(MA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糖(BG)和核心体温(TC)的达标情况,评价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管理质量的优劣。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CPR)后实施亚低温治疗患者72h内平均动脉压(MA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糖(BG)和核心体温(TC)的达标情况,评价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管理质量的优劣。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在2005-0l-01—2010—12—31期间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ICU)心肺复苏后并实施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收集人住ICU最初72h主要目标治疗指标(MAP、Pa02、PaCO2、BG和Tc)的测定值,分析上述指标每年的达标情况,以评价PCAS患者的管理质量。结果@2005-2010年MAP、PaO:、PaCO:和BG的总达标率分别是72.14%、87.67%、38.33%和65.55%。72h期间温度控制在37.5℃以内,并且符合亚低温治疗标准者仅占21.43%。亚低温治疗复温后体温均有反跳。@2007~2010年PaO,的达标率较2005年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间其余指标的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后亚低温治疗患者的综合治疗质量仍需提高,尤其应强化对PaCO,和体温的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目标治疗 心肺复苏(CPR) 亚低温
下载PDF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2
12
作者 梁培培(综述) 俞凤(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4,共5页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如不及时救治短时间内可致患者死亡。随着建立在大量临床干预研究及新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更新,自主循环恢复(ROSC)比率大幅度提高,但目前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仍然很低。心脏骤停后综合...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如不及时救治短时间内可致患者死亡。随着建立在大量临床干预研究及新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更新,自主循环恢复(ROSC)比率大幅度提高,但目前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仍然很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为心脏骤停患者ROSC后较长时间严重的全身缺血一再灌注综合征,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异常、全身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和持续的致病因素。目前,对PCAS的处理已成为改善心脏骤停生存链的重要一环,逐渐为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所重视。对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最迫切治疗是优化全身血液灌注,维持各器官系统功能。对疑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维持适当通气并保证动脉氧饱和度在94%~96%。临床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临床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技术,对PCAS后昏迷患者应尽早实施。对高血糖的PCAS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对于行机械通气及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给予镇静剂可以降低氧耗并加快低温诱导。关于神经保护药物及激素应用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治疗进展
下载PDF
大承气汤降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兔血清类胰蛋白酶及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敬宁 肖敏 +4 位作者 王学军 李小燕 梁鹏飞 柴林 罗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6-1029,共4页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兔血清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承气汤组。采用窒息性心脏骤停制备兔PCAS模型。大承...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兔血清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承气汤组。采用窒息性心脏骤停制备兔PCAS模型。大承气汤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15 min给予大承气汤每日15 g/kg灌胃(分2次使用)。分别在0、24、48、72 h观察反映器官功能的检测指标,采用ELISA测定兔血清类胰蛋白酶、MCP-1、IL-8的水平。结果大承气汤可明显减轻心、脑、肝、肾功能障碍。PCAS模型组血清类胰蛋白酶、MCP-1和IL-8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大承气汤组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6 h)、MCP-1含量(6、24、48 h)和IL-8含量(6、24 h)均明显低于PCAS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大承气汤可降低PCAS兔血清类胰蛋白酶、MCP-1、IL-8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综合征 大承气汤 类胰蛋白酶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脑保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秦克秀 王天辰 张泓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11期1970-1972,共3页
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易产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亚低温(32~34℃)治疗能改善预后和使患者获益。临床上可以选用降温毯、冷液体快速静脉输注、自黏型水凝胶包被、血管内冷却降温、冰敷冰帽等多种措施使体温降低。一般认为在心肺... 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易产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亚低温(32~34℃)治疗能改善预后和使患者获益。临床上可以选用降温毯、冷液体快速静脉输注、自黏型水凝胶包被、血管内冷却降温、冰敷冰帽等多种措施使体温降低。一般认为在心肺复苏后0.5~0.6 h内开始降温是一个合适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低温时间12~24 h,然后缓慢(0.25~0.5℃/h)复温到36.5℃。寒战、肺部感染、低血压、心律失常、血小板减少是低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亚低温技术 应用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ICU脑复苏优化治疗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邹捍东 秦清 +2 位作者 姚兰 周青山 夏文芳 《临床外科杂志》 2012年第11期807-809,共3页
目的探讨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34例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并维持超过24h以上,年龄大于18岁的成年患者(门急诊收治26例,院内转科8例),采用优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低温、脱水、脑复苏等,并... 目的探讨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34例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并维持超过24h以上,年龄大于18岁的成年患者(门急诊收治26例,院内转科8例),采用优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低温、脱水、脑复苏等,并于2周后根据格拉斯哥-比兹堡法评估脑复苏效果。结果34例患者脑功能完好者7例(20.6%),中度脑功能残障4例(11.8%),严重脑功能残障6例(17.6%),昏迷8例(23.5%),死亡9例(26.5%)。良好神经学结局者11例(32.4%)。良好神经学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患者比较,复苏开始时间、机体恢复自主循环后48h的GCS评分、自主循环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的优化治疗措施有利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脑复苏,但脑复苏结局还取决于心跳骤停的原因、复苏开始时间以及早期复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优化 治疗
下载PDF
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与脑复苏的现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孙漓(综述) 彭强(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0-454,共5页
脑复苏的疗效直接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的预后,选择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估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方法,探索除亚低温治疗外更具前景的脑复苏措施将使脑复苏取得更理想的效果,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复苏后综合征(PRS) 神经功能评估 脑复苏 心脏骤停(CA)
下载PDF
早期采用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志刚 刘长 +1 位作者 易欣 郑肖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2339-234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病例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行常规治疗以及亚低温...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病例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行常规治疗以及亚低温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病例CPR后2 h内瞳孔、眼球和肌张力变化、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及心肺复苏ROSC后第3、7、14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脑功能分级(CPC)、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以及28 d后的存活率。结果 CPR后观察组的心率(77.71±3.68次/分钟)、呼吸(21.29±1.70次/分钟)、平均动脉压(74.62±5.62 mm Hg)、血氧饱和度(89.23%±6.7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每分钟67.85±2.25次、19.24±1.07次、64.48±4.25 mm Hg、79.41%±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变小(55.88%)、眼球活动(58.82%)、肌张力增加(55.88%)的比例均多于对照组(分别为29.41%、32.35%、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和14 d观察组的GCS(分别为9.71±3.83、12.78±3.78、14.71±0.21)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6±3.25、9.58±3.24、13.02±1.08),而NFI(分别为32.37±5.32、26.48±5.25、22.65±2.87)和CPC(分别为2.82±1.21、1.94±0.78、1.08±0.36)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NFI(分别为39.93±6.28、36.56±5.28、32.61±6.89)和CPC(分别为3.46±0.81、2.73±0.82、1.9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 d观察组的SOFA(分别为2.58±0.83、2.06±0.67)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27±1.24、3.92±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的存活率(38.24%)高于对照组(14.71%)(P<0.05)。结论早期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治疗PCAS患者,能恢复神经功能,保护脑功能和重要脏器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参附注射液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下载PDF
超声探测颈内静脉管径和呼吸变异指数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君 陈文腾 +4 位作者 宋维 黎敏 詹峰 王薇 景香香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探测颈内静脉管径和呼吸变异指数(respiratory variation inder,RVI)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中的应用,探讨颈内静脉管径及呼吸变异指数和中心静脉压的关系,以便快速评估PCAS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进...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探测颈内静脉管径和呼吸变异指数(respiratory variation inder,RVI)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中的应用,探讨颈内静脉管径及呼吸变异指数和中心静脉压的关系,以便快速评估PCAS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进一步完善床边B超在急诊ICU的应用,并研究PCAS患者颈内静脉管径大小及RVI与CPR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经CPR术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PCAS患者为PCAS组,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选用超声探头分别于CPR术后2、12、24h、3d和7d测量颈内静脉的截面积,并记录CVP,其中左侧、右侧颈内静脉的截面积最大和最小值分别记为LVmax、LVmin、RVmax、RVmin。同时计算出颈内静脉的RVI。正常对照组取相同的体位,平静呼吸,确定吸气末和呼气末而测定。分析两组颈内静脉截面积、RVI差异及CPR术后RVmax、RVmix、LVmax、LVmin及RVrvi、LVrvi与CVP的相关性。结果根据C职后2、12、24h和3、7d的对比,RVmax、RVmix、LVmax和LVmin明显增加,分别增加到(2.11±1.05)cm^2、(1.74±0.96)cm^2、(1.61±0.91)cm^2、(1.43±0.87)cm^2(均P〈0.01)。而RVrvi、LVrvi明显减少到(18.87±13.11)%、(18.73±11.78)%(均P〈0.01),RVmax、RVmix、LVmax、LVmin与CVP呈正相关。RVrvi、LVrvi与CVP呈负相关。结论采用床边B超探测颈内静脉的截面积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PCAS患者的CVP、血容量,快速、无创地指导液体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中心静脉压(CPV) 颈内静脉管径(IJVD) 呼吸变异指数(RVD
下载PDF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宇洁 杨兴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86-1189,共4页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post- 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 MODS)是导致心跳骤停患者低出院率的重要原因 ,加强对 PR- MODS的整体认识将有利于准确判断复苏后患者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心跳骤...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post- 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 MODS)是导致心跳骤停患者低出院率的重要原因 ,加强对 PR- MODS的整体认识将有利于准确判断复苏后患者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出院率。本文综述了 PR- MODS提出的历史过程以及与其他原因引起的 MODS的异同点、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复苏后综合征 缺血再灌注损伤 免疫因子
下载PDF
家兔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早期集束化治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俊 曹雯 +4 位作者 牛芳 何囡囡 商波 陆芹芹 李培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研究集束化治疗[α-去甲基肾上腺素(α-MNE)、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瑞芬太尼及亚低温]对家兔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早期心脑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优化作用,同时探索二氢辣椒素... 目的:研究集束化治疗[α-去甲基肾上腺素(α-MNE)、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瑞芬太尼及亚低温]对家兔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早期心脑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优化作用,同时探索二氢辣椒素( DHC)药物诱导亚低温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0只健康成年家兔麻醉置管前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五组(每组10只):手术对照组( A组)、肾上腺素组( epinephrine ,E)( B组)、α-MNE+U50488 H组( C组)、α-MNE+U50488 H+亚低温+瑞芬太尼组( D组)、α-MNE+U50488 H+DHC+瑞芬太尼组( E组)。体外电击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于诱发室颤前15 min,复苏后30、60、120、240、360 min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肌钙蛋白( cTnI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浓度变化。结果①复苏后,除A组外其余四组家兔MAP、peak+dp/dt、peak-dp/dt均不同程度下降,LVEDP均不同程度升高(P均<0.05);D、E组家兔各时间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E组与B组比较,MAP在复苏后60、120、240、360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peak+dp/dt、peak-dp/dt、LVEDP在复苏后30、60、120、240、360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畅05);D、E组与C组比较,MAP、peak+dp/dt、peak-dp/dt及LVEDP于复苏后60、120、240、360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复苏后,除A组外其余四组家兔cTnI、NSE浓度均不同程度升高( P均<0.05);D、E两组家兔各时间点cTnI、NSE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E组与B组比较,cTnI、NSE浓度在复苏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E组与C组比较,cTnI、NSE浓度于复苏后60、120、240、360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D、E两组家兔在复苏后30 min体表平均温度分别降低4.3℃、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可更明显改善PCAS的心脑功能,同体表降温比较,DHC静脉滴注也可安全、快速、有效诱导亚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cas) 集束化治疗 亚低温 二氢辣椒素( DH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