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ost-9/11 Environmental Changes
1
作者 Yang Mingjie Yang Mingjie is a Research Professor and Director at the Division for Arms Control and Security Studies, Chin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3年第1期6-11,共6页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both an objective reality and a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Here so-called "objective reality" mainly refers to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To a...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both an objective reality and a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Here so-called "objective reality" mainly refers to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To a great extent,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depends on the position and strategic choices of a n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on of HAV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ost-9/11 Environmental Changes for that
下载PDF
Post-9/11 Security in South Asia
2
作者 Han Hua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king Uni-versity.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4年第10期34-38,共5页
关键词 SECURITY post-9/11 Security in South Asia
下载PDF
The Post-9/11 Writing of London in McEwan’s Saturday
3
作者 LIU Yufe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2年第2期56-59,共4页
Hailed as“the greatest living novelist in the British Isles”,McEwan’s novel Saturday,published in 2005,is set in the cosmopolitan city of London.The story takes place on February 15,2003,when Europe is still covere... Hailed as“the greatest living novelist in the British Isles”,McEwan’s novel Saturday,published in 2005,is set in the cosmopolitan city of London.The story takes place on February 15,2003,when Europe is still covered by the haze of September 11.The London described by McEwan is full of fear of terrorist attacks.The city is in chaos and disorder,and emptiness and alienation are filled in the hearts of London citizens.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st-9/11 London cityscape in this novel,and to analyze the social status quo of London under McEwan’s description,so as to further interpret the social deformity and spiritual wastage in the no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n McEwan SATURDAY post-9/11 writing
下载PDF
后9·11时代美国海运安全法的新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湘兰 郑雷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08年第0期41-54,共14页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海运安全法进行了全面的革新。针对这次革新,文章分析集装箱安全指导计划、关贸合作反恐计划及新的海上运输安全法的主要内容,论述这些安全措施在施行中的利弊,即这些安全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海运业的安...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海运安全法进行了全面的革新。针对这次革新,文章分析集装箱安全指导计划、关贸合作反恐计划及新的海上运输安全法的主要内容,论述这些安全措施在施行中的利弊,即这些安全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海运业的安全状况,但也对其他国家的港口和对航运业的流转速度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进而提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建立科学完善的海运安全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9·11时代 海运安全法 集装箱 港口 船舶
下载PDF
后9·11文学的幻想: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小云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9.11"事件迫使许多美国作家转向新现实主义,推出一些被称为后9.11文学的佳作,其中厄普代克的小说《恐怖分子》特别具有代表性,集中反映了这类作品的诸多特点,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霸权话语、宗教分歧、种族矛盾和... "9.11"事件迫使许多美国作家转向新现实主义,推出一些被称为后9.11文学的佳作,其中厄普代克的小说《恐怖分子》特别具有代表性,集中反映了这类作品的诸多特点,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霸权话语、宗教分歧、种族矛盾和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等方面作了开拓性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9·11文学 新现实主义
下载PDF
后“9·11”伦理与《回声制造者》的隐喻叙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薇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13-20,共8页
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回声制造者》以脑科学为依托,围绕一张神秘字条形成伦理结并串联成为伦理线,体现伦理冲突与伦理问题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叙事进程。通过神秘字条呈现的多元意义,小说逐渐生成化解伦理冲突、解决伦理问题、... 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回声制造者》以脑科学为依托,围绕一张神秘字条形成伦理结并串联成为伦理线,体现伦理冲突与伦理问题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叙事进程。通过神秘字条呈现的多元意义,小说逐渐生成化解伦理冲突、解决伦理问题、召唤伦理秩序的叙事力量。《回声制造者》中横纵交织的伦理结构勾勒出深陷后"9·11"时代伦理困境的个体,在"联结"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探寻伦理出路的历程。以"回声制造者"为隐喻,鲍尔斯彰显了在个体与他者之间建立"联结"为回应的后"9·11"时代伦理建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制造者》 “联结” 后“9·11”伦理 叙事愿景
下载PDF
暴力与安全:论洛丽·摩尔小说的后“911”家庭式书写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凌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79-86,158-159,共9页
洛丽·摩尔是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她的后“911”作品《楼梯口的门》和短篇小说《离开》《丢失的文件》以新型的家庭式书写再现了美国后“911”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摩尔在这三部作品中从后“911”家庭空间暴力、家庭生活暴力以及... 洛丽·摩尔是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她的后“911”作品《楼梯口的门》和短篇小说《离开》《丢失的文件》以新型的家庭式书写再现了美国后“911”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摩尔在这三部作品中从后“911”家庭空间暴力、家庭生活暴力以及家庭安全威胁三个方面进行了“家庭式书写”,反映了“911”事件对家庭成员的暴力影响,表明家庭式书写没有坠入“私人化”和“家庭化”的陷阱,反而彰显了家庭、国家历史和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小说 家庭式书写 洛丽·摩尔 暴力 安全
下载PDF
《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后“9·11”情感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薇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2期26-33,共8页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分析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认为小说以哀悼和忧郁为情感要素,构成后"9·11"情感结构,以展现伪装、...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分析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认为小说以哀悼和忧郁为情感要素,构成后"9·11"情感结构,以展现伪装、倒置等情感回应方式和具有流动性的儿童视角,不仅使单纯、稚嫩的儿童视角与相信"不言自明之理性"的成人视角形成鲜明对照,而且产生"崇尚自然"的情感再生力量,为充满创伤的后"9·11"情感主体赋予反思性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后“9·11”情感结构 哀悼与忧郁 伪装与倒置 儿童视角
下载PDF
后“9·11”小说述评
9
作者 王维倩 李顺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95-98,共4页
当今众多小说家以"9·11"事件为背景或题材进行创作,形成21世纪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群类,即后"9·11"小说。此类小说从书写"9·11"事件及其带给人类的集体或个体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 当今众多小说家以"9·11"事件为背景或题材进行创作,形成21世纪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群类,即后"9·11"小说。此类小说从书写"9·11"事件及其带给人类的集体或个体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精神危机等问题,刻画"9·11"事件之后蔓延整个西方世界的焦虑与恐惧,谱写21世纪以来人类面对生存危机之全景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事件 后“9·11”小说 述评
下载PDF
论阿拉伯裔美国后9·11戏剧的政治书写
10
作者 赵永健 余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56-62,共7页
阿拉伯裔美国戏剧的崛起是21世纪美国戏剧的重要文化景观。在后9·11的政治语境下,阿拉伯裔美国戏剧异军突起,佳作不断,整体上表现出“美国叙事”和“中东叙事”两大趋势:一方面,探究了反恐战争语境下底层阿拉伯裔美国人所面临的生... 阿拉伯裔美国戏剧的崛起是21世纪美国戏剧的重要文化景观。在后9·11的政治语境下,阿拉伯裔美国戏剧异军突起,佳作不断,整体上表现出“美国叙事”和“中东叙事”两大趋势:一方面,探究了反恐战争语境下底层阿拉伯裔美国人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国家认同危机,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情感生活和复杂的人性维度,意欲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阿拉伯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跨国书写,聚焦中东历史、巴以冲突、阿拉伯文化等重要议题,通过特色鲜明的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积极寻求民族认同,展现阿拉伯底层民众对独裁强权和西方霸权的反抗精神。对阿拉伯裔美国后9·11戏剧的政治书写的探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美国当代剧坛这股重要的新生力量,有助于认识阿拉伯裔美国戏剧独树一帜的政治意蕴与诗学价值,还为认知后9·11时代美国戏剧生态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裔美国后9·11戏剧 政治书写 美国叙事 中东叙事
下载PDF
他者的影像逆袭:后“9·11”电影《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11
作者 王翔敏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第7期55-58,共4页
作为一部后"9·11"电影,《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首度摆脱了二元叙事的禁锢,逆转了穆斯林的异化形象,实现了他者的影像突围。影片在美国与拉合尔的不同时空之间交替展开,一方面借由主人公美国梦碎的影像倒叙,凸显他者在美... 作为一部后"9·11"电影,《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首度摆脱了二元叙事的禁锢,逆转了穆斯林的异化形象,实现了他者的影像突围。影片在美国与拉合尔的不同时空之间交替展开,一方面借由主人公美国梦碎的影像倒叙,凸显他者在美国社会遭遇的异化困境;另一方面通过茶馆冲突中微妙渐进的伦理召唤,剖析美国的霸权实质,引导观众反思他者生命的脆弱性与可悲怆性,感悟尊崇和平、终止暴力的伦理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后“9·11”电影 他者 伦理
下载PDF
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发展和实践新动向 被引量:4
12
作者 于虹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7-117,共11页
9·11事件之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理念出现了新的动向,联邦政府以签证政策改革为基础对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进行了调整,强调国家安全至高无上的利益。2005年之后,在权衡了经济利益、大学发展和国家未来安全的重大利益之后,美... 9·11事件之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理念出现了新的动向,联邦政府以签证政策改革为基础对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进行了调整,强调国家安全至高无上的利益。2005年之后,在权衡了经济利益、大学发展和国家未来安全的重大利益之后,美国开始调整国际化政策,相继出台法案,从国家层面出发部署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国际化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新动向,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高等教育 9·11时代 国际化政策 国家竞争力
下载PDF
论小说《奥菲奥》的分形叙事
13
作者 张小平 陈颖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作为混沌理论的重要范畴,“分形”强调事物跨尺度的自相似性与重复对称性。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奥菲奥》巧妙运用这一混沌理论的重要范畴,在叙事内容与叙事结构上呈现独特的分形叙事特征。分形叙事不仅使得小说文本... 作为混沌理论的重要范畴,“分形”强调事物跨尺度的自相似性与重复对称性。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奥菲奥》巧妙运用这一混沌理论的重要范畴,在叙事内容与叙事结构上呈现独特的分形叙事特征。分形叙事不仅使得小说文本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分形构型,使得小说成了一张动态而又整体的“混沌”之“网”,还有机地勾连了文学与艺术、历史与现实、想象与回忆,表征出一定程度的暗恐审美效应。《奥菲奥》通过小说人物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却最终走向悲剧人生的书写,披露了美国的反恐真相,表现出作家对后“9·11”时代深陷反恐阴影下美国社会的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鲍尔斯 《奥菲奥》 分形 后“9·11
下载PDF
后“9·11”时期的家国焦虑——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的恐惧景观
14
作者 何璐娇 刘明录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在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如报纸上的谋杀案、老建筑倒塌、餐厅外的恐怖袭击、枪击血案以及家庭分裂形成恐惧景观,引发大众对秩序崩溃的隐形担忧,折射出“9·11”灾难带来的精神创伤... 在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如报纸上的谋杀案、老建筑倒塌、餐厅外的恐怖袭击、枪击血案以及家庭分裂形成恐惧景观,引发大众对秩序崩溃的隐形担忧,折射出“9·11”灾难带来的精神创伤。福特并非从对立的角度探察“9·11”事故产生的根源,指责他者对美国的威胁迫害,而是从内部角度审视难以察觉的政治制度痼疾,在回溯2000年的政治语境中深刻揭露种族歧视、阶级分化、枪支管控等社会沉疴,解构历史、战争和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这些反映出福特对后“9·11”时期内忧外患的国家安全形势和政治恐惧景观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福特 《大地之貌》 后“9·11”小说 恐惧景观 情感共同体
原文传递
技术、自然与哀悼——理查德·鲍尔斯《回声制造者》的暴力呈现与伦理反思
15
作者 王文羽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4-140,共7页
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以人物遭遇一场车祸后罹患的神经认知疾病为线索,聚焦“后9·11”时期笼罩于低迷氛围中的美国社会,描述了处于病中状态的人物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时产生的“真相”与“假象”的认知倒错。藉由人... 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以人物遭遇一场车祸后罹患的神经认知疾病为线索,聚焦“后9·11”时期笼罩于低迷氛围中的美国社会,描述了处于病中状态的人物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时产生的“真相”与“假象”的认知倒错。藉由人物的脑部疾病隐喻,鲍尔斯从技术与生态的角度阐发了暴力在“后9·11”社会的具体呈现形态,对人类的“自我”与“他者”,以及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有后现代气质的重新考量。鲍尔斯小说文本的深层伦理建构,指向人类主体间身体脆危性的共鸣与跨物种生命间的哀悼活动,诉诸情动的伦理力量,鲍尔斯提出了人类在当下技术理性社会中实现自我救赎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制造者》 理查德·鲍尔斯 暴力 后“9·11 哀悼
下载PDF
“后9·11”男性神话的颠覆——《国家乱象》中的美国男性气质反叙事解读
16
作者 吴荣兰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3年第3期35-43,共9页
肯·卡尔弗斯的《国家乱象》是一部讽刺性“后9·11”小说,将个人私事与国家大事并置以揭露“后9·11”美国问题。本文基于男性气质视角进行文本解读,探究小说如何在描述一场私人离婚拉锯战的同时讽喻美国社会,打破“9·... 肯·卡尔弗斯的《国家乱象》是一部讽刺性“后9·11”小说,将个人私事与国家大事并置以揭露“后9·11”美国问题。本文基于男性气质视角进行文本解读,探究小说如何在描述一场私人离婚拉锯战的同时讽喻美国社会,打破“9·11”之后美国政府利用主流媒体所构建的男性神话,即英雄叙事,以及衬托男性气概的女性受害者刻画,取而代之以一幅美国男性气质乱象,包括萎靡和失控的“自造男人”男性气质、抑郁的联邦调查局“超男性气概”和颠覆的“脆弱少女”保护迷思。小说成功地实现了男性书写的反叙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国关于反恐的国家安全策略的质疑,以及对反恐战争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卡尔弗斯 《国家乱象》 男性气质 “后9·11 反叙事
原文传递
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评约翰·厄普代克小说《恐怖分子》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维倩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43,共8页
约翰·厄普代克因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而被称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准确记录者。然而,他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却一改其一贯的创作内容、主题和风格,通过描写18岁中学生艾哈迈德由一名单纯美国青年转变成狂热... 约翰·厄普代克因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而被称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准确记录者。然而,他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却一改其一贯的创作内容、主题和风格,通过描写18岁中学生艾哈迈德由一名单纯美国青年转变成狂热恐怖分子的过程,揭示恐怖主义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人性善恶的冲突。所有这些冲突皆可归结为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后“9·11”时代 文明冲突
原文传递
“9·11文学”: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和龙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5,共6页
21世纪的美英文坛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9·11文学"。"9·11文学"用"反叙事"的方式对盛行的官方叙事与民间纪实叙事作出反拨,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但这些"反叙事"... 21世纪的美英文坛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9·11文学"。"9·11文学"用"反叙事"的方式对盛行的官方叙事与民间纪实叙事作出反拨,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但这些"反叙事"在文学表现方式上并未出现本质性的变化,因此尚难断言"9·11文学"代表了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中国学界目前对"9·11文学"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厘清总体思路,但不应脱离当代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大语境,不能罔顾自身的文化身份、价值立场与审美需求,从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英文学 9·11文学” “后9·11文学” 反叙事 审美转向
原文传递
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后9·11”式崇高 被引量:4
19
作者 但汉松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49,共6页
麦克尤恩的"后9·11"书写有着典型的欧洲风格,它既浸润着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批判精神,带有19世纪资本主义美学中"崇高"概念的印记,同时又深切地关注着全球"反恐战争"阴霾下的末日想象。《星期六... 麦克尤恩的"后9·11"书写有着典型的欧洲风格,它既浸润着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批判精神,带有19世纪资本主义美学中"崇高"概念的印记,同时又深切地关注着全球"反恐战争"阴霾下的末日想象。《星期六》的奇特之处,在于它试图以一种寓言式写作,揭示科学和文学张力之下的"后9·11"式崇高。这种承接了"奥斯维辛"之后的后现代"崇高"不仅构成了对恐怖主义的一种话语批判,而且也试图对主流"反恐"叙事进行某种文学意义上的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 9·11 崇高
原文传递
美国“后9·11”战争书写的真实阈限与伦理可能——论菲尔·克莱的《重新派遣》 被引量:2
20
作者 但汉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7,共8页
菲尔·克莱在短篇小说集《重新派遣》中展现了"后9·11"语境下美国战争书写的一条独特进路:不再重复奥布莱恩、海明威等人战争文学正典中的"绝望"和"创伤"程式,也拒绝将当代伊战的个体经验贴上&q... 菲尔·克莱在短篇小说集《重新派遣》中展现了"后9·11"语境下美国战争书写的一条独特进路:不再重复奥布莱恩、海明威等人战争文学正典中的"绝望"和"创伤"程式,也拒绝将当代伊战的个体经验贴上"不可言说性"的神秘主义封条,而是以一种更为实用主义的伦理表达,寻求战争经验和日常生活的最大通约性,从而寻求两者的交流潜能与道德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尔·克莱 《重新派遣》 战争故事 9·1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