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1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hnology and Studies for Greenhouse Cooling
1
作者 Hugang Li Shuangxi Wang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5年第3期73-77,共5页
Greenhouse technology is an efficient and viable option, especially for the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s of ad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High summer 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worst effects on greenhouse ... Greenhouse technology is an efficient and viable option, especially for the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s of ad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High summer 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worst effects on greenhouse crop production throughout the yea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some technologies and studies for greenhouse cooling in summer. In the paper, some applicable and practical cooling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iscussed. The choice of efficient cooling method depends on many aspects, such as local climate, agronomic condition, design and covering materials. To achieve desirable benefits,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ooling methods is necessarily used. Analysis of earlier studies revealed that a naturally ventilated greenhouse with larger ventilation areas (15% - 30%), provided at the ridge and side covered with insect-proof nets of 20 - 40 mesh size with covering material properties of NIR (near infrared radiation) reflection during the day and FIR (far infrared radiation) reflection during night was suitable for greenhouse production throughout year in some special regions. Evaporation cooling is the most effective coolin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side a greenhouse. However, its suitability is restricted to the respective region and climate when the humidity level is high. The entry of unwanted radiation or light can be controlled by the use of shading. Researches show that shade net application with different perforated mesh size and their evaluation with respect to local climate and region are necessary to get cooling benefits in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HOUSE cooling technologies and STUDIES NATURAL Ventilation EVAPORATION cooling SHADING
下载PDF
Achieving Cooler Soil as an Effective Heat Sink for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in Malaysia Tropical Climate
2
作者 Aliyah Nur Zafirah Sanusi Aidil Azlan Ahmad Zamri 《Natural Resources》 2014年第13期804-809,共6页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apacity of Malaysia soil in becoming a more effective heat sin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in Malaysia. EAHE Cooling Technolo...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apacity of Malaysia soil in becoming a more effective heat sin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in Malaysia.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consists of buried pipes underground where the ambient air is channeled through from the pipe inlet and produces cooler air at its outlet. Within the buried pipes, heat exchange process occurs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oil that surrounding the pipe. This building coo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many countries, mostly in temperate or hot and arid climate where the diurnal temperature is large. However, minimal resources were found on the study of EAHE application to buildings in Malaysia, hence there is room to develop. A parametric study on EAHE cooling application in Malaysia was done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 and concluded that among many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technology performance, the soil temperature which surrounded the pipe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The study recommended to further reduce the soil temperature to achieve a cooler outlet temperature. In response to that,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a parametric study of soil temperature under three different soil surface conditions: bare, shaded with timber pallettes and insulated with used tyres at 1.0 m and 1.5 m underground. The data was logged for a month and the result has shown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soil temperature underground below the shaded and insulated soil surface as compared to below bare soil surface condition. The insulated soil surface produced the best result where the soil temperature was reduced up to 26.9°C.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highlight that the soil surface treatment can be used to reduce solar heat gain within the soil underground and thus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EAHE Cooling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for the application in Malaysia tropical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cooling Green technology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cooled SOIL
下载PD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ling & Heating Technologies (ICCHT2008)
3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0-190,共1页
关键词 ICCHT2008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ling Heating technologies
下载PDF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OOL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RMAL DRIVING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军逵 杨敏 +1 位作者 常海萍 卜继兴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06年第2期125-131,共7页
A new cool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rmal driving in high centrifugal field (TDHCF) is developed for gas turbine rotational components, such as turbine blades. The key point of TDHCF is to enhance heat transfer by th... A new cool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rmal driving in high centrifugal field (TDHCF) is developed for gas turbine rotational components, such as turbine blades. The key point of TDHCF is to enhance heat transfer by the fluid thermal driving in closed loop small channels placed in the high centrifugal fiel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cooling technique are analyzed. In experiments, two different fluids (liquid water and Freon R12) are used as thermal driving media (fluid inside the loop channel). And the channel width d is 1 mm and the height h is 30 mm. The temperature is measured by thermocouples and an 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KH is defined to indicate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TDHCF.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KH is enhanced when heat flux and the rotating speed increase.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rmal driving media are also influenced by KH. Larger KH can be achieved by using Freon R12 as thermal driving medium compared with using liquid water. It can increase to 2 300 W/(m^2 · K) and i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air cooling method (usually at the level of 600-1200 W/(m^2·K)). All fundamental studies of TDHCF show that there actually exists thermal driving in the closed loop small channel in the centrifugal field to improv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thermal driving centrifugal field cooling technology
下载PDF
粮仓能源桩系统绿色储粮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曾长女 罗晋 +2 位作者 谷贺 宋红领 王世慧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2,共5页
简化粮食入库后全周期控温供冷储粮流程,提出满仓主动降温与夏季粮仓热平衡2种供冷方案。通过理论公式计算2种方案下的供冷量需求,并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计算得出能源桩换热量,由此设计可满足上部粮仓供冷需求的能源桩运行方案。结果表明... 简化粮食入库后全周期控温供冷储粮流程,提出满仓主动降温与夏季粮仓热平衡2种供冷方案。通过理论公式计算2种方案下的供冷量需求,并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计算得出能源桩换热量,由此设计可满足上部粮仓供冷需求的能源桩运行方案。结果表明:在1万t储粮规模下,粮仓能源桩储粮技术可满足2种供冷方案下的能源需求,对比谷物冷却机与地源热泵储粮,其初期投入成本更低;对比空调储粮,其初期投入成本增加,但能源桩储粮技术可利用绿色清洁能源,储粮能耗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桩技术 清洁供冷 低温储粮 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热管冷却反应堆系统研究进展和挑战
6
作者 田文喜 王成龙 +2 位作者 郭凯伦 秋穗正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40-354,共15页
热管是一种高效的非能动热量传递元件,热管冷却反应堆核动力系统在多场景特种应用领域具备独特优势。本文概述了热管冷却反应堆特种核动力系统发展情况。首先介绍了热管冷却反应堆概念提出以及在海陆空天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分析,同时总结... 热管是一种高效的非能动热量传递元件,热管冷却反应堆核动力系统在多场景特种应用领域具备独特优势。本文概述了热管冷却反应堆特种核动力系统发展情况。首先介绍了热管冷却反应堆概念提出以及在海陆空天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分析,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堆型的发展现状。其次探讨了当前热管冷却反应堆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包括高性能材料研究、高性能热管研制、高效能量转换技术研究、设计分析技术研究。最后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强调了整体系统一体化研制、发电器件特性研究以及智能自主控制技术在热管冷却反应堆领域的重要性。本文的系统性总结将推动热管冷却反应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未来特种核动力系统的应用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 热管冷却反应堆 特种核动力系统 关键技术挑战
下载PDF
冷却工艺、填充溶剂对钙钛氧化物的微观形貌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程卫桃 李济 胡其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1,共6页
以钛酸正丁酯和无水氯化钙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显微形貌的钙钛氧化物粉体。研究了冷却工艺与填充剂种类对钙钛氧化相结构、显微形貌和光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无外加填充溶剂引入,采用不同冷却工艺均可获得具有片状结构的... 以钛酸正丁酯和无水氯化钙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显微形貌的钙钛氧化物粉体。研究了冷却工艺与填充剂种类对钙钛氧化相结构、显微形貌和光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无外加填充溶剂引入,采用不同冷却工艺均可获得具有片状结构的CaTi_(2)O_(4)(OH)_(2)纯相;当分别引入20 mL乙醇或水作为填充溶剂时,制备的粉体相结构和微观形貌在不同的冷却工艺下存在较大差异,粉体的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经历了从无定型相的针网状形貌过渡到由纳米纤维聚积夹杂少量块状CaTiO_(3)物相组成的形貌,以及完全由具有片状结构的CaTi_(2)O_(4)(OH)_(2)物相过渡到具有片状结构的CaTi_(2)O_(4)(OH)_(2)以及少量方块状CaTiO_(3)组成的物相。光催化性能显示,引入20 mL乙醇作为填充溶剂,采用缓冷工艺制备的粉体在紫外可见光3 h下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效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氧化物 冷却工艺 溶剂组成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关键技术探索 被引量:2
8
作者 庄月芹 《时代汽车》 2024年第4期186-188,共3页
文章首先阐述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概念,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工作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系统故障成因,综合分析了导致冷却系统故障的各种因素及其具体表现,针对这些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诊断和维修关键技术。这不仅能显著提升发动... 文章首先阐述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概念,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工作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系统故障成因,综合分析了导致冷却系统故障的各种因素及其具体表现,针对这些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诊断和维修关键技术。这不仅能显著提升发动机的功率和效率,还能降低系统故障率,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同时实现安全、节能和延长发动机寿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故障诊断及维修 关键技术
下载PDF
干热岩定向钻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9
作者 李宽 施山山 +3 位作者 张新刚 王跃伟 许洁 张恒春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为推动干热岩产业化步伐,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海共和盆地部署了我国首例干热岩试验性开发工程,采用一口直井注入和两口定向井采出的开发模式,文章就定向井钻井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主要为花岗岩,地层硬度大、研磨... 为推动干热岩产业化步伐,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海共和盆地部署了我国首例干热岩试验性开发工程,采用一口直井注入和两口定向井采出的开发模式,文章就定向井钻井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主要为花岗岩,地层硬度大、研磨性强、温度高,加上大规模储存改造的影响,定向井钻井作业存在机械钻速低、碎岩工具寿命短、测量仪器耐温差、信号不稳定、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为保证钻井作业顺利推进,从井眼轨迹控制、提高井下工具耐温耐磨能力、提高钻井液高温流变性能、钻井液主动降温等技术手段入手,创新研发了耐高温MWD、抗高温聚合物钻井液体系、螺旋板式钻井液冷却装置等关键技术与装备,优选了“牙轮钻头+单弯螺杆+MWD”钻具组合,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双靶点定向井施工,AB靶心的中靶精度分别为4.85 m和8.97 m,钻井周期缩短20%以上,并取得了最高进尺175.00 m、最快机械钻速3.74 m/h的提速增效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定向钻井 高温随钻测控 聚合物钻井液 钻井液冷却技术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技术研究综述
10
作者 何宇 《汽车文摘》 2024年第10期9-13,共5页
通过综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技术包括空气冷却技术、液体冷却技术、变相材料冷却、热管冷却技术以及冷媒直冷冷却,分析各种技术的优势、劣势及应用情况,总结动力电池冷却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动... 通过综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技术包括空气冷却技术、液体冷却技术、变相材料冷却、热管冷却技术以及冷媒直冷冷却,分析各种技术的优势、劣势及应用情况,总结动力电池冷却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技术需要对冷却介质进行研发,以取代现有的液冷系统,同时还需要将两种及以上的冷却方式相结合并研究更高效灵敏且智能化的预警装置,以得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冷却技术
下载PDF
国内铜板带发展现状与热轧技术的创新方向分析
11
作者 韩晨 《有色金属加工》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文章论述了国内铜板带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铜板带的热轧应分别从理论和技术,生产和工艺,设备设计制造,生产线配置和工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的研究和改进,并在工程项目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关键词 铜板带 热轧 控轧控冷 技术 创新
下载PDF
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5 MW低温核供热试验堆与10 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工程技术创新 被引量:1
12
作者 游战洪 刘年凯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3期354-363,共10页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先后在1989年和2000年建成了5 MW低温核供热试验堆与10 MW高温气冷实验堆。在建堆过程中,清华大学核研院坚持设计创新与工具创新、工艺创新、工序创新密切结合,完成了一系列关键设备和零部...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先后在1989年和2000年建成了5 MW低温核供热试验堆与10 MW高温气冷实验堆。在建堆过程中,清华大学核研院坚持设计创新与工具创新、工艺创新、工序创新密切结合,完成了一系列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制造与安装,使得整个工程项目顺利完工。在工程史研究中,技术工人做出的创新贡献并未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本文表明,技术工人在工具、工艺、工序、制造与安装阶段的技术创新,亦是工程创新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核研院 5 MW低温核供热试验堆 10 MW高温气冷实验堆 工程技术创新
下载PDF
高温矿井深部热源分析与降温措施模拟研究——以南方某硬岩铀矿井为例
13
作者 刘啸尘 康昊宸 +1 位作者 干雨杭 张谦 《铀矿冶》 CAS 2024年第4期76-84,共9页
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各类型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正在加快。然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高温热害问题逐渐凸显。高温热害问题不仅影响各类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笔者以南方某硬岩铀矿井为例,分析... 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各类型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正在加快。然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高温热害问题逐渐凸显。高温热害问题不仅影响各类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笔者以南方某硬岩铀矿井为例,分析了矿井热害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深入研究了该矿井的围岩热物性参数、矿井地温场及深部热环境等,分析了该矿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降温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铀矿山 高温矿井 热源分析 降温技术 数值模拟 COMSOL
下载PDF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电化学水质稳定技术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延进 张泽坤 +4 位作者 徐星 韩英强 高宪 江波 徐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水垢沉积和金属腐蚀会导致循环冷却水系统传热效率下降和能耗增加,严重影响工业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以某厂循环水系统的电化学除垢设备为案例,通过分析其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电化学技术处理循环冷却水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现场所得... 水垢沉积和金属腐蚀会导致循环冷却水系统传热效率下降和能耗增加,严重影响工业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以某厂循环水系统的电化学除垢设备为案例,通过分析其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电化学技术处理循环冷却水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现场所得运行数据表明,该厂所采用的电化学除垢设备能够有效改善水质,防止结垢,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情况。每年减少循环水系统补水量和排污量各4.38×10^(5) t,并显著降低药剂投加量。经济核算显示该电化学系统每年可节省约212.9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水 电化学除垢 水质稳定技术
下载PDF
超深井矿山井下降温技术研究
15
作者 程东旭 段进超 李华华 《黄金》 CAS 2024年第8期40-45,共6页
针对某超深井矿山井下热害问题,利用Ventsim^(TM) DESIGN 5.4三维通风软件对矿山井下通风系统进行通风和热模拟计算,并通过热负荷计算对比需风量焓差,分析得到:矿山一期工程通过加大风量可以降低井下工作面气象环境至国家相关安全规程... 针对某超深井矿山井下热害问题,利用Ventsim^(TM) DESIGN 5.4三维通风软件对矿山井下通风系统进行通风和热模拟计算,并通过热负荷计算对比需风量焓差,分析得到:矿山一期工程通过加大风量可以降低井下工作面气象环境至国家相关安全规程允许范围内(湿球温度不高于27℃)。二期工程通过加大风量不能解决井下高温问题,通过热模拟计算和分析后,根据矿山现状,在3个位置设置制冷站并进行核算,得到了每个制冷站所需负荷,最终对各个制冷机组进行了选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矿山 热害 矿井降温 通风模拟 降温技术 热模拟 热负荷
下载PDF
基于定子全浸式及绕组内冷式的蒸发冷却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优化设计研究
16
作者 程自然 阮琳 +2 位作者 杨劼 高剑 黄守道 《大电机技术》 2024年第1期22-28,39,共8页
为了充分发挥蒸发冷却技术在风力发电领域中高效的散热性能以及免维护的自循环特性,本文基于发电机定子全浸泡以及绕组空心导线内冷的两种散热形式,对一系列不同功率等级下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并对不同冷却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蒸发冷却技术在风力发电领域中高效的散热性能以及免维护的自循环特性,本文基于发电机定子全浸泡以及绕组空心导线内冷的两种散热形式,对一系列不同功率等级下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并对不同冷却技术路线下的电机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技术路线下不同蒸发冷却系统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及优势;之后基于电磁场和传热学理论建立了发电机电磁参数及温度场的分析计算模型,并基于冷却系统的结构布局分析了不同技术路线下发电机定子的传热特性;最后基于发电机电磁场和温度场的耦合分析建立了风力发电机的优化设计模型,通过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对2MW、5MW和10MW三种不同功率等级下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进行了以材料和成本为目标的电机系统优化设计。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表明,针对兆瓦级直驱式风力发电机而言,采用空心导线内冷式技术更具有设计成本和冷却性能上的优势,本文中的优化方法和策略可以为蒸发冷却永磁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直驱式风力发电机 蒸发冷却技术 电机散热性能 电磁参数模型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涡流冷却静电润滑复合干式钻削技术研究
17
作者 张晏晴 吕海峰 +2 位作者 韩占龙 韩振宇 陈桂涛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0,共7页
为降低机械加工过程中切削液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处理切削液时高昂的成本,提出一种兼有涡流冷却效应和静电润滑效应的干式钻削技术与装置。将气体离子化、臭氧化后吹到切削加工区域,代替切削液实现润滑、冷却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断屑效果... 为降低机械加工过程中切削液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处理切削液时高昂的成本,提出一种兼有涡流冷却效应和静电润滑效应的干式钻削技术与装置。将气体离子化、臭氧化后吹到切削加工区域,代替切削液实现润滑、冷却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断屑效果,同时延长刀具的寿命。基于结构参数对系统放电性能、臭氧浓度以及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优化装置结构,形成干式辅助钻削装置。实验结果表明:当电极锥度为15°、电极直径为1 mm、铜帽内径为3 mm、气体流量为20 L/min、驱动电压为6 kV时,臭氧浓度达到峰值34.2×10^(-6)。通过与纯干式切削对比发现:所提技术的切削温度降低40.9%,刀具刃口基本没有损伤,切屑微观表面切痕分布清晰、条理均匀。所设计的涡流冷却静电润滑干式钻削技术在切削效应、冷却效果、刀具磨损以及切屑形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干式钻削技术,可以用于六系铝材的钻削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润滑 涡流冷却 干式钻削技术
下载PDF
煤气间接冷却改造后脱硫系统副盐升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8
作者 武志胜 袁强强 《煤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5-18,共4页
传统固定层常压间歇式气化炉半水煤气采用循环水直接冷却,存在有害物质向空气中逸散的问题。根据国家环保政策要求,山西晋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将煤气直接冷却改造为间接冷却。改造后,煤气循环水有害气体逃逸问题得以解决,但煤气中氰化... 传统固定层常压间歇式气化炉半水煤气采用循环水直接冷却,存在有害物质向空气中逸散的问题。根据国家环保政策要求,山西晋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将煤气直接冷却改造为间接冷却。改造后,煤气循环水有害气体逃逸问题得以解决,但煤气中氰化氢被带往一次脱硫工段,并形成硫氰酸钠副盐,造成脱硫塔堵塞与物料消耗过高。介绍了硫氰酸盐的形成机理,并重点就脱硫溶液分盐技术和NHD溶液脱硫技术两种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间歇式气化炉 半水煤气 间接冷却 直接冷却 硫氰酸钠 溶液分盐技术 NHD脱硫
下载PDF
液体浸没条件下锂离子电池新型热灾害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19
作者 周彪 葛慕滢 +1 位作者 王凯 任常兴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7-773,共7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浸没式液冷技术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之一。在新一代热管理系统中,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诱导火灾依然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全面梳理了当前浸没式液冷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浸没条...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浸没式液冷技术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之一。在新一代热管理系统中,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诱导火灾依然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全面梳理了当前浸没式液冷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浸没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热灾害的多种模式,提出锂离子电池新型热灾害的研究趋势。首先,介绍了浸没式液冷技术及其优劣势、液冷方法以及液冷介质,重点介绍了相变液冷技术以及部分常用液冷剂的物性参数;其次,梳理了近年来浸没式液冷技术的进展与政策;再次,从浸没条件下锂离子电池老化、热失控以及二次灾害等方面对浸没条件下新型锂离子电池热灾害的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未来浸没式液冷条件下,新型锂离子电池安全防护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文章有助于提升浸没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组热安全性,增强热灾害发生后的应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火灾 液冷剂 浸没式液冷技术 新型热灾害模式
下载PDF
局部制冷降温技术在井下长距离掘进中的应用
20
作者 郭忠磊 崔嵛 王春龙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6-925,共10页
为解决玲珑金矿深部长距离掘进巷道的高温问题,结合井下低温涌水条件,通过对输冷方式和换热方式进行分析,制定了以水源热泵技术为基础的局部制冷降温技术方案,采用理论计算和模拟仿真方法,模拟不同供风温度和供风量条件下巷道的温度场... 为解决玲珑金矿深部长距离掘进巷道的高温问题,结合井下低温涌水条件,通过对输冷方式和换热方式进行分析,制定了以水源热泵技术为基础的局部制冷降温技术方案,采用理论计算和模拟仿真方法,模拟不同供风温度和供风量条件下巷道的温度场变化情况,分析得出了最佳制冷参数,并开展了制冷系统的设备选型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750 m中段长距离掘进工作面的制冷最佳温度为10℃,供风量为5.0 m3/s;根据制冷方案和制冷参数分析结果对局部制冷降温技术进行了应用,有效解决了系统供水不足和供风沿途冷损大等难题,掘进工作面温度由37.0℃降至26.2℃,降幅达10.8℃,距工作面50 m范围内运输巷道温度平均降幅分别为8.9℃和2.9℃,掘进巷高温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该局部制冷通风降温技术的应用对类似矿山的深部热害治理具有技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工程 深井 热害 长距离掘进 局部制冷降温技术 玲珑金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