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rmatoscope for the diagnosis of erythema with purpura induced by lidocaine/prilocaine cream:A case report
1
作者 Xiu Lin Jin-Dou Jiang +1 位作者 Xue-Zhen Guo Kui-Kui H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22期5225-5228,共4页
BACKGROUND Lidocaine/prilocaine(EMLA)cream is a local anesthetic that is applied to the skin or mucosa during painful therapeutic procedures with few reported side effects.CASE SUMMARY Here,we report the use of dermat... BACKGROUND Lidocaine/prilocaine(EMLA)cream is a local anesthetic that is applied to the skin or mucosa during painful therapeutic procedures with few reported side effects.CASE SUMMARY Here,we report the use of dermatoscopy to identify a case of erythema with purpura,a rare side effect,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5%EMLA cream.CONCLUSION We conclude that erythema with purpura is caused by irritation and toxicity associated with EMLA,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 by which the toxic substance affects skin blood vessels is unclear.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and for cosmetic needs,we recommend tranexamic acid,in addition to routine therapy,to prevent changes in pigm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dermat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ythema PURPURA Lidocaine/prilocaine Dermatoscope Toxic reac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Necrolytic migratory erythema caused by pancreatic hyperglycemia with emphasis on therapeutic and prognosis:A case report
2
作者 Shi-Ping Zh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23期5404-5409,共6页
BACKGROUNDWith the incidence of pancreatic disease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pancreatichyperglycemia,a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is gradually gaining attentionfor its impact on the skin health of patients.CASE S... BACKGROUNDWith the incidence of pancreatic disease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pancreatichyperglycemia,a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is gradually gaining attentionfor its impact on the skin health of patients.CASE SUMMARYThis was the case of an elderly female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ecrolyticmigratory erythema,“three more and one less,”diabetes mellitus,hypertension,anemia,hypoproteinemia,and other syndromes,which had been misdiagnosedas eczema.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showed a pancreatic caudal spaceoccupyinglesion,and the magnetic resonance scanning of the epigastric regionwith dynamic enhancement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suggested a tumorof the pancreatic tail,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a neuroendocrine tumor orcystadenoma.The patient was referred to a more equipped hospital for laparoscopicpancreatic tail resection.Post-surgery diagnosis revealed a neuroendocrinetumor in the tail of the pancreas.To date,the patient’s general condition is good,and she is still under close follow-up.CONCLUSIONNecrolytic migratory erythema can be induced by endocrine system tumors orendocrine metabolic abnormalities,with complex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fficultdiagnosis,and easy misdiagnosis by dermatologists.The initial treatment principlesin dermatology include symptomatic supportive therapy and effectivedrugs to relieve skin lesions.After clarifying the etiology of glucagonoma,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 collaboration with endocrinologists,generalsurgeons,and oncologists can help provid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for patientsand improve their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UCAGONOMA Necrolytic loosening of wandering erythema Treatment PROGNOSIS
下载PDF
Neonatal erythema multiforme associated with a rotavirus infection:A case report
3
作者 Jung Jae Kim Joon Kee Le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24期5749-5754,共6页
BACKGROUND Erythema multiforme(EM)is an extremely rare condition in neonates,and studies suggest its association with certain infections and neonatal vaccinations;however,few specific etiological agents have been iden... BACKGROUND Erythema multiforme(EM)is an extremely rare condition in neonates,and studies suggest its association with certain infections and neonatal vaccinations;however,few specific etiological ag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Rotavirus,a common pathogenic gastrointestinal virus in the neonatal period that is preventable via vaccination,has not been identified as a possible etiology.We report the case of a neonate who was referred for skin lesions presenting as EM,where a meticulous workup identified rotavirus as the sole causative agent.CASE SUMMARY A 14-day-old male infant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ith a 1-day history of skin lesions.No medical history or medication intake was recorded.Except for the complaint of skin lesions,the caregivers denied any abnormal symptoms.Multiple tests,including routine laboratory evaluations,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cause of skin lesions.Serological tests for Immunoglobulin M for Toxoplasma,Rubella,Cytomegalovirus,Herpes Simplex Virus,and Epstein-Barr virus viral-capsid antigen were all negative.Multip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tests for respiratory viruses and bacterial pathogens were negative(including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Multiple PCR tests for gastrointestinal viruses and bacterial pathogens demonstrated evidence of rotavirus infection.No growth was reported in the blood and urine cultures.The patient received intravenous fluids for hydration;meanwhile,no other medications were prescribed.The lesions improved rapidly without specific treatment,and full recovery was achieved within a week.CONCLUSION The possibility of rotavirus,a major cause of pediatric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s,being a trigger for neonatal EM should b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ythema multiforme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NEONATE ROTAVIRUS Skin abnormalities Case report
下载PDF
强脉冲光不同脉宽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疗效分析
4
作者 王英 李咏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强脉冲光的不同脉宽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皮肤性病科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资料57例,根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采用... 目的探讨采用强脉冲光的不同脉宽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皮肤性病科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资料57例,根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采用较长脉宽治疗的患者为A组(29例),较短脉宽治疗的患者为B组(28例)。采用临床红斑评定量表(CEA)评价红斑改善情况,毛细血管扩张7点评分标准(TGS)评价毛细血管扩张改善情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两组CEA评分治疗后均降低,但A组CEA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S评分均增加,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随着治疗次数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EA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S评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患者,两种脉宽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均得到较好改善;长脉宽较短脉宽红斑改善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增加治疗次数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红斑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疗效 脉冲宽度
下载PDF
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陆洁 车启蕾 陈宇华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观察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稳定期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针导入组20例,强脉冲光组20例,药物对照组18例。贻... 目的观察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稳定期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针导入组20例,强脉冲光组20例,药物对照组18例。贻贝粘蛋白组采用1.0 mm滚轮微针治疗,每月1次,共3次。强脉冲光组采用波长为560~950 nm强脉冲光治疗,每月1次,共3次。药物对照组采用外用0.03%他克莫司药膏治疗共3月。分别于治疗前及3次治疗后1个月通过VISIA检测患者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皮损的消退情况,并由2名临床医师共同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贻贝粘蛋白组:VISIA检测评分(65.73±3.6)%,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治愈4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00%;强脉冲光组:VISIA检测评分(62.43±4.83)%,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治愈1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00%;药物对照组:VISIA检测评分(49.59±2.53)%,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治愈2例,好转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33.33%。3组的VISIA检测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较传统药物治疗及强脉冲光有效率高,面部红区数值改善明显,具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贻贝粘蛋白 微针 强脉冲光 他克莫司
下载PDF
误诊为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的海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于越乾 暴芳芳 +1 位作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25-427,共3页
患者,女,48岁。左膝结节16个月。患者曾在外院接受伊曲康唑及氨苯砜治疗9个月,无效。患者在我院通过皮肤组织分枝杆菌培养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序技术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口服利福平和克拉霉素治疗4个月,皮损明显好转。患者从... 患者,女,48岁。左膝结节16个月。患者曾在外院接受伊曲康唑及氨苯砜治疗9个月,无效。患者在我院通过皮肤组织分枝杆菌培养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序技术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口服利福平和克拉霉素治疗4个月,皮损明显好转。患者从出现皮肤症状到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的时间为16个月,提醒皮肤科临床医生应注意海分枝杆菌感染的非典型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分枝杆菌感染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误诊
下载PDF
以结节性红斑为首发的结核性中耳炎1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姜媛 耿猛 +4 位作者 杜希同 张思琪 王建涛 崔卫娜 朱庆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52,共2页
耳鼻咽喉结核以喉结核多见,咽结核次之,耳、鼻结核相对最少,随着广泛抗结核治疗,其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现报道1例以结节性红斑为首发的结核性中耳炎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中耳结核感染的警惕性。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 耳鼻咽喉结核以喉结核多见,咽结核次之,耳、鼻结核相对最少,随着广泛抗结核治疗,其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现报道1例以结节性红斑为首发的结核性中耳炎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中耳结核感染的警惕性。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因右耳间断流脓伴听力下降、耳闷16个月于2021年10月25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二科就诊。患者曾多次于外院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行冲洗、抗炎治疗均无效。查体见右外耳道深部苍白肉芽样组织,鼓膜窥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结核 结节性红斑 淋巴结结核
下载PDF
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继发结节性红斑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李玲丽 李佳惠 +6 位作者 周城 邹彬镔 刘广花 黄康乐 雷平 周明 刘灿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033-1038,共6页
回顾分析1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MZBL)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endamustine and rituximab,BR)治疗后继发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EN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 回顾分析1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MZBL)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endamustine and rituximab,BR)治疗后继发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EN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可能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该患者61岁,女,经骨髓活检、淋巴结活检等诊断为MZBL,予BR方案治疗后出现皮肤改变,且伴有发热、咽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明显增高,经皮肤活检确诊为EN,未发现感染证据,原发病部分缓解,EN与化学治疗药物相关,经甲泼尼龙等抗炎治疗后迅速控制,后未再出现此类不良反应。淋巴瘤患者治疗后出现皮肤红斑表现,需结合临床表现、皮肤活检,尽早识别病因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红斑 淋巴瘤 B细胞
下载PDF
AOPT联合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牧桑 祁薇 +1 位作者 黄荣 乔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MAP)治疗联合超完美脉冲光(Advanced optimal pulse technology,AOPT)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2年12月就诊于笔者医院门诊玫瑰痤疮患者共60例,随机分... 目的:观察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MAP)治疗联合超完美脉冲光(Advanced optimal pulse technology,AOPT)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2年12月就诊于笔者医院门诊玫瑰痤疮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AOPT治疗,观察组采用AOPT联合皮肤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每4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疗程结束后4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完成治疗。治疗后两组面部皮肤灼热、刺痛、瘙痒、紧绷症状均有改善,红色区计数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OPT联合滚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玫瑰痤疮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超完美脉冲光 贻贝粘蛋白 皮肤滚针 持续性红斑 主观感受
下载PDF
以皮肤改变、肌肉痛及关节痛表现起病的心房黏液瘤的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10
作者 马建鹏 孙金梅 +2 位作者 朱先进 张拥波 脱厚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9期2034-2037,共4页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引起皮肤改变、关节、肌肉疼痛的机制。方法搜集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表现关节痛、肌肉痛、皮肤改变的5例心房黏液瘤患者资料。并通过搜集Pubmed、web science等网站发表的以皮肤...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引起皮肤改变、关节、肌肉疼痛的机制。方法搜集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表现关节痛、肌肉痛、皮肤改变的5例心房黏液瘤患者资料。并通过搜集Pubmed、web science等网站发表的以皮肤改变或关节痛或肌肉疼痛为特征表现的心房黏液瘤患者15例。对以上20例患者在病例及文章中给出的临床症状、化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3,诊断年龄6~77岁,平均(43.59±19.97)岁;14例患者表现皮肤改变,5例起病表现为反复的关节疼痛,关节痛或皮肤改变合并肌肉痛6例。仅1例患者皮肤改变合并肌肉疼痛、关节痛。其中11例患者进行了皮肤活检,7例真皮血管内发现黏液瘤组织。9例患者出现明确的大血管栓塞事件包含脑血管、肺动脉、下肢近段大血管等。20例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9例行黏液瘤摘除术治疗,并完善病理检查确诊。1例因高龄拒绝手术,长期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结论心房黏液瘤早期表现为皮肤改变、肌肉疼痛,可能是黏液瘤组织脱落栓塞至微小动脉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 黏液瘤 肌痛 紫癜 红斑 皮肤血管栓塞 微小动脉
下载PDF
以手掌痛性红斑为首发症状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
11
作者 杨雁南 窦清惠 +1 位作者 杨静 王俊慧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4期462-465,共4页
患者男,66岁,右手掌红斑水肿疼痛1个月。皮肤科情况:右手掌弥漫潮红,大、小鱼际可见暗紫红色水肿斑块,皮温略高,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生及扩张,血管周围见少量淋巴细胞及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浸... 患者男,66岁,右手掌红斑水肿疼痛1个月。皮肤科情况:右手掌弥漫潮红,大、小鱼际可见暗紫红色水肿斑块,皮温略高,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生及扩张,血管周围见少量淋巴细胞及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9.82×10^(9)/L,血红蛋白测定196 g/L,血小板计数494×10^(9)/L;骨髓活检考虑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可能性大;基因检测提示JAK2基因上检测到错义突变。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予中药口服2次/d,外用0.05%卤米松乳膏1g,1次/d,3周后皮损逐渐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疼痛 红斑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1例克罗恩病合并多形红斑患者的药物治疗与监护
12
作者 李彬彬 许翠林 +2 位作者 胡乃中 任晓非 汪燕燕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074-1080,共7页
临床药师参与1例克罗恩病合并多形红斑患者的药物治疗与监护。患者既往诊断克罗恩病多年,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至今,此次入院时周身皮肤出现散在皮疹,大便正常,粪钙卫蛋白>1800μg·g^(-1),通过收集患者病史信息、查阅国内外文献... 临床药师参与1例克罗恩病合并多形红斑患者的药物治疗与监护。患者既往诊断克罗恩病多年,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至今,此次入院时周身皮肤出现散在皮疹,大便正常,粪钙卫蛋白>1800μg·g^(-1),通过收集患者病史信息、查阅国内外文献,临床药师协助医师排除药物因素,明确诊断为克罗恩病合并肠外表现。结合患者情况和指南推荐,临床药师协助医师进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确定该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方案为乌司奴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持续监护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出院前病情即得到有效控制,多形红斑明显好转,3个月后随访,多形红斑完全消失,大便正常,无特殊不适。克罗恩病肠外表现与其他系统疾病和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似,需要进行仔细甄别。对该病例的分析梳理,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多形红斑 英夫利西单抗 乌司奴单抗 肠外表现 药学监护
下载PDF
IPL联合他克莫司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13
作者 窦鹏 蔡瑶 杨枭萍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3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3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0.03%他克莫司软膏涂抹联合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IPL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症状评分、皮肤屏障功能以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颜面部瘙痒、灼热、紧绷感等症状均明显缓解,面颊部持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显著消退;且观察组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红斑指数和皮肤经皮水分流失量(Trans 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油脂及表皮含水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皮肤屏障修复精华乳治疗ETR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提高皮肤屏障功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强脉冲光 他克莫司 临床效果
下载PDF
Sweet综合征口腔黏膜表现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14
作者 牛玉芬 杨芳 +2 位作者 董磊 樊继彩 张春艳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8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Sweet综合征的口腔黏膜病损表现,为临床早发现并正确诊断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60岁女性Sweet综合征患者的口腔黏膜病损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Sweet综合征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双下肢皮肤红斑伴口腔黏膜破溃疼痛3 d,患者皮损... 目的探讨Sweet综合征的口腔黏膜病损表现,为临床早发现并正确诊断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60岁女性Sweet综合征患者的口腔黏膜病损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Sweet综合征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双下肢皮肤红斑伴口腔黏膜破溃疼痛3 d,患者皮损症状较轻,但口腔黏膜多发性大面积糜烂,疼痛明显,故首诊于口腔科。患者发病过程中伴有发烧,体温38.5℃;实验室检查示C反应蛋白升高(35.2 mg/L),血沉加快(77.00 mm/h);患者两侧膝盖及下肢可见散在分布红色斑块,轻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全层见散在不成熟中性粒细胞聚集灶浸润。根据患者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皮损组织病理结果的镜下符合Sweet综合征的表现,诊断为Sweet综合征。给予患者1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肌肉注射仅1次;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反应良好;口腔采用复方氯己定溶液含漱,病损黏膜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溶液外用,3次/d,疗程为1周;用药4 d后复诊,体温恢复正常,口腔病损明显减轻;2周后复诊,小腿及膝盖处红斑几乎全部消退,口腔黏膜病损基本消失;半年后随访,结果显示皮损未复发;2年后随访,病情稳定,病损未见复发。回顾相关文献表明,Swee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炎性反应性皮病,临床上可分为3种类型:特发型、肿瘤相关型以及药物诱导型,男女患病比为1∶4,典型临床表现为急性出现的疼痛性红色斑块或结节,病损多位于四肢,常伴发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本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改善皮损,但可能会存在潜在感染或停药后复发的情况。部分Sweet综合征患者可伴有口腔病损,但目前有关Sweet综合征在口腔黏膜表现的病例报道却很少,使得临床容易误诊。结论口腔黏膜病损可能为Sweet综合征的皮肤外表现,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尽快完善皮肤活检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ET综合征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口腔糜烂 红斑 口腔黏膜 C反应蛋白 糖皮质激素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日光性荨麻疹二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冉德琳 赵伟 王广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38-440,共3页
报道2例青年男性患者,面颈部、上肢日晒后红斑伴痒,行MED测定,2例患者均在30分钟内于检测部位出现红斑、风团,诊断为日光性荨麻疹。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日光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目前新的治疗进展进行了归纳,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 日光性荨麻疹 MED 治疗
下载PDF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致大面积红斑1例及文献分析
16
作者 孙海宁 曹建英 苏秀贞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4期125-128,I0001,共5页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肌肉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致注射部位大面积(26 cm×25 cm)红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案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肌肉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致注射部位大面积(26 cm×25 cm)红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案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患者出现的注射部位大面积红斑与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因果关系为“很可能相关”(Naranjo量表评分为8分)。文献显示,该ADR可能与药品因素(辅料苯甲醇及成分氨丁三醇)、给药方式(肌肉注射)及个体差异[高龄(>30岁)、肥胖(体质量>70 kg)、顺产]等有关。结论该ADR属该药新的ADR,临床应加强用药安全监测及风险识别,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 大面积红斑 药品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文献分析
下载PDF
大理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最小红斑量和光斑贴试验分析
17
作者 杨成林 胡婕 +2 位作者 王静 黄玲 王敏华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1-54,共4页
目的:检测大理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最小红斑量(MED)及光斑贴试验,探讨CAD患者致病光谱差异及可能的致敏物质。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25例CA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ED检测,应用瑞敏标准光斑贴试剂盒进行光斑贴试验。结果:CA... 目的:检测大理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最小红斑量(MED)及光斑贴试验,探讨CAD患者致病光谱差异及可能的致敏物质。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25例CA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ED检测,应用瑞敏标准光斑贴试剂盒进行光斑贴试验。结果:CAD患者的长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UVA-MED)为25.63 J/cm^(2),中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UVB-MED)为20.56mJ/cm^(2),健康志愿者UVA-MED为49.92 J/cm^(2),UVB-MED为38.80 mJ/cm^(2),CA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相比MED值均显著降低(P<0.05);CAD患者光斑贴试验阳性率为44%,常见的光变应原为:2-(4-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盐酸异丙嗪和2-羟基-4-甲氧基苯酮。结论:CAD患者对UVA、UVB均敏感,光接触变应原的暴露可能是CAD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光化性皮炎 最小红斑量 光斑贴试验
下载PDF
透疹浅辨
18
作者 韩婷婷 刘梦 +1 位作者 张池金 孙慧茹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透疹一法原指使透发不畅之麻疹均匀布散,后多用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治疗。文章通过对透疹定义、原理及用药特点的分析,认为透疹意在透发邪气,斑疹是否显露取决于其疾病特点,斑疹出现是其内在气机变化的象征,而非邪气的外出通路。在临床... 透疹一法原指使透发不畅之麻疹均匀布散,后多用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治疗。文章通过对透疹定义、原理及用药特点的分析,认为透疹意在透发邪气,斑疹是否显露取决于其疾病特点,斑疹出现是其内在气机变化的象征,而非邪气的外出通路。在临床应用时首当辨病种,总结透疹一法适用于诸多温热邪气郁滞于内所致的炎症性红斑等,于出血类疾病并不适用。其次辨病势,谨遵叶氏“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需凉血散血”之原则,邪尚在卫气营时,尚可以芳香透络、辛凉解肌、透热转气之法透发疹之邪气,待热入血分,便不可再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疹 麻疹 卫气营血 炎症性红斑
下载PDF
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萧瑜晔 宋继权 谢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83-87,共5页
目的:观察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tous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武汉中南医院收治的90例ET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1组采用修护... 目的:观察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tous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武汉中南医院收治的90例ET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对照1组采用修护保湿霜,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湿敷治疗;对照2组采用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湿敷治疗;实验组采用调Q激光,同时予以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三组持续性红斑评估量表(Clinician’s erythema assessment,CEA)、丘疹脓疱研究者整体评估分级量表(Investigator’s global assessment,IGA)、临床疗效、皮肤屏障功能、生活质量[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Acne-Quality of Life,Acne-QoL)]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CEA和IGA评分均降低,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对照2组(80.00%)>对照1组(53.33%),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皮肤含水量、表皮皮脂含量均增加,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三组经皮水分流失量均减少,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Acne-QoL评分中的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痤疮症状等各维度评分均升高,实验组>对照2组>对照1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调Q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ETR可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够减轻皮损症状,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Q激光 强脉冲光 氨甲环酸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下载PDF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羟氯喹治疗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红斑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
作者 程露 徐继鹏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1期1305-1306,共2页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_(2))点阵激光联合羟氯喹治疗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红斑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40例)和联合组(40例)。单一组给予羟氯喹治疗,联合组给予CO_...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_(2))点阵激光联合羟氯喹治疗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红斑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40例)和联合组(40例)。单一组给予羟氯喹治疗,联合组给予CO_(2)点阵激光联合羟氯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的面部红斑情况、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CEA评分、DLQI评分均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与单一组的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_(2)点阵激光联合羟氯喹治疗可明显改善玫瑰痤疮患者的面部红斑情况,提升其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CO_(2)点阵激光 羟氯喹 面部红斑 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