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4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post-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 被引量:8
1
作者 Jiang PAN Yang CAO +4 位作者 Chuang FANG Yan ZHANG Jin-zhong TANG Wei ZHANG Cheng-xi WANG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20年第2期107-112,共6页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body 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Methods:A total of 90 SHS patients after stro...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body 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Methods:A total of 90 SHS patients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the moxibustion group,and the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group,with 30 cases in each.On the basis of rehabilitation and routine treatment,the patients in different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body 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respectively.Treatment was given once a day,5 times a week,and 4 weeks in all.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s,edema grading scores,and 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FMA)score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as well.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VAS and edema grading scor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all lower and the FMA score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all P<0.05).The VAS and edema grading scores of the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group were lower and the FMA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moxibustion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all 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group was 96.7%,higher than 80.0%of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and 83.3%of the moxibustion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both P<0.05).Conclusion:Body 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 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are all effective for post-stroke SHS,whil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is the best in relieving the pain and swelling,and improving effectively the joint movement of post-stroke SHS patients,which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 Body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原文传递
Sensory changes, C-and A-fiber function, and shoulder-hand syndrome in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2
作者 Yi Yuan Xiaohong Zi Xian 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7期760-763,共4页
BACKGROU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volving the sensory nerves depends primarily on subjective description, which cannot b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and is also less reproducible and s... BACKGROU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volving the sensory nerves depends primarily on subjective description, which cannot b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and is also less reproducible and specific.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methods can overcome these shortcomings and is currently used to identify the function of the C- and A-fibers. OBJECTIVE: To apply the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method for analyzing changes in temperature sensation, cryalgesia, thermalgesia, and vibration sense on the skin surface of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changes and shoulder-hand syndrome.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Clinic and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between June 2000 and April 2001. PARTICIPANTS: Thirty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houlder-hand syndrome and control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patients exhibited shoulder-hand syndrome, with 1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METHODS: A TSA2001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device (Medoc, Israel) was used for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All sensory testing employed limits, testing temperature sense on the palm thenar eminence and vibration sense on the thumb metacarpal. Cold threshold was ≤ 28 ℃, warmth threshold was ≥ 36 ℃, cold-evoked pain threshold was ≤ 5 ℃, heat-evoked pain threshold was ≥ 51 ℃, vibration threshold was ≥ 5 μm/s; if a patient met one of these items, he/she was considered to be hypoanesthesia. MAIN OUTCOME MEASURES: Cold, warm, cold-evoked pain, heat-evoked pain and vibration threshold changes on skin from the paralyzed upper extremity was measured in th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nd control groups. RESULTS: Incidence of sensory disability in the shoulder-hand syndrome group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ith the primary manifestations being decreased cold threshold (P 〈 0.05) and increased warmth threshold (P 〈 0.05). The value differences between cold and cold-evoked pain thresholds, as well as between warmth and heat-evoked pain threshold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houlder-hand syndrome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old-evoked pain, heat-evoked pain, or vibration thresholds. CONCLUSION: The primary manifestations of sensory impairment in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were displayed as thermohypesthesia and hyperalgesia. Functional impairments of nerve fibers that control pain and temperature sens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ulder-hand syndrome STROKE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下载PDF
扶正补土皮内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
3
作者 徐臻 李思娜 余金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目的研究扶正补土皮内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实施扶正补土皮内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运用简式Fugl-... 目的研究扶正补土皮内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实施扶正补土皮内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运用简式Fugl-Meyer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部水肿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情况及手部水肿程度,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分、VAS评分、水肿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的67.74%(21/31)(P<0.05)。结论扶正补土皮内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的肩部疼痛及水肿程度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 皮内针 康复训练 扶正补土
下载PDF
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上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孙玲 张青 +1 位作者 郭艮春 张文慧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分析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上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01—2023-01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 目的分析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上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01—2023-01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上肢运动训练,2组患者康复治疗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上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s EMG)、肩手功能与关节活动度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三角肌等上肢肌肉s EMG的RMS、M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HSS评分[(3.87±0.95)分]低于对照组[(5.32±1.04)分](P<0.05),肩、腕ROM评分[分别为(2.21±0.47)分、(2.26±0.49)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8±0.55)分、(1.82±0.50)分](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上肢运动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功能和肩腕活动度,促进上肢肌肉sEMG指标恢复,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低频脉冲电刺激 上肢运动训练 上肢功能
下载PDF
针刺联合药透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5
作者 张娟 刘明 +1 位作者 赵学东 王子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1期131-133,共3页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药透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河东区上杭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2020年1月—2022年10月诊治的卒中后SHS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为两组,各40例。单纯予以常规康复治疗的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药透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河东区上杭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2020年1月—2022年10月诊治的卒中后SHS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为两组,各40例。单纯予以常规康复治疗的为对照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联合药透治疗的为观察组。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治疗后两组FMA、VAS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FMA、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38/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30/40)(P<0.05)。结论针刺联合药透治疗卒中后SHS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常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肩手综合征 针刺疗法 中医药透疗法
下载PDF
Bobath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奚娟 乔娇娇 陈璐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Bobath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 目的 探讨Bobath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患者均实施基础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锻炼,研究组同时联合Bobath康复训练。干预前后,对比2组患者Fugl-Meyer量表(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定量表(SHSS)评分及患侧上肢Ashworth分级。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角度均大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S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患者中不同Ashworth分级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Ashworth分级0~Ⅰ+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SHS患者实施Bobath康复训练可提高上肢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可改善患者患侧上肢痉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Bobath康复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高依赖病房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7
作者 肖萃 邵银进 +2 位作者 袁礼洪 吴桂华 陈喜旺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高依赖病房(high dependency unit,HDUs)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SHSAS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高依赖病房(high dependency unit,HDUs)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SHSAS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HDUs康复护理,两组均干预4周。比较两组肩部疼痛、手部肿胀、临床干预效果、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干预前肩部疼痛、手部肿胀、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患手肿胀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24/25),高于对照组的76%(19/25,P<0.05)。观察组干预后上肢简化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HDUs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高依赖病房 集束化护理
下载PDF
基于“同气相求”理论巨刺法治疗手太阳经证肩周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任燕 江旭 +3 位作者 韩菲 张健 朱成慧 朱慧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1期56-61,共6页
目的:分析以“同气相求”理论为基础巨刺法治疗手太阳经证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手太阳经证急性期肩周炎98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常规针刺法)和观察组(以“同气相求”理... 目的:分析以“同气相求”理论为基础巨刺法治疗手太阳经证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手太阳经证急性期肩周炎98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常规针刺法)和观察组(以“同气相求”理论为基础巨刺法)各49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量表(VAS)得分、肩关节功能评分、血清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比容、血浆黏附、全血低切以及高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外展、后伸、前屈和外旋时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展、后伸、前屈和外旋时的肩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及2周,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6、IL-8、TNF-α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TNF-α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附、全血低切和全血高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附、全血低切及全血高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同气相求”理论为基础巨刺法对手太阳经证急性期肩周炎疗效理想,能提高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减轻其疼痛感及炎症反应,改善其肩关节功能及局部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同气相求 巨刺法 手太阳经证 疼痛 肩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取穴规律
9
作者 黄树武 高玉广 +3 位作者 杜涵哲 黄奕菲 覃美相 崔俊武 《微创医学》 202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取穴规律。方法 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筛选有关针刺治疗SHS的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用Excel建立矩阵数据进行腧穴规范化处理、频次统计和穴位归经...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取穴规律。方法 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筛选有关针刺治疗SHS的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用Excel建立矩阵数据进行腧穴规范化处理、频次统计和穴位归经,对特定穴位使用情况进行频次分析,建立矩阵数据库,再将矩阵转化为数据透视表后导入SPSS Modeler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腧穴复杂网络可视化展示,并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高频腧穴间的关联规则分析;运用Origin 2021软件中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101篇文献,共提取出处方101条,涉及腧穴67个,所有腧穴累计出现总频次为815次。应用频次排名前5的腧穴依次为肩髃(86次)、合谷(70次)、曲池(69次)、外关(69次)、手三里(49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曲池-合谷、外关-合谷、肩髃-合谷支持度最高;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个有效聚类组,分别为肩髃-肩髎-合谷-外关-曲池-手三里-臂臑、肩贞-八邪-天宗-肩井、后溪-中渚、内关-尺泽-极泉-肩前-阿是穴。结论 针刺治疗中风后SHS取穴以局部取穴和手三阳经穴为主,这些穴位的使用和组合规律可能是治疗SHS最简便有效的针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针刺 取穴规律 数据挖掘 可视化
下载PDF
温针经筋刺法联合Bobath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观察
10
作者 王国琴 彭拥军 王楠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2253-2258,共6页
【目的】观察温针经筋刺法联合Bobath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康复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针... 【目的】观察温针经筋刺法联合Bobath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康复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针经筋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8周。治疗2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关节肿胀程度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肿胀程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关节肿胀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B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42/45),对照组为77.78%(35/4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经筋刺法联合Bobath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关节肿胀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Ⅰ期 温针经筋刺法 Bobath康复手法 运动功能 关节肿胀程度 生活质量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护肩载药用于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毛美琴 王燕平 +2 位作者 许燕飞 黄媛媛 鲍华丽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587-589,共3页
目的评估护肩载药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外敷组与护肩载药组,每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基础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予传统康复治疗,中药外敷组予传统康复治... 目的评估护肩载药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外敷组与护肩载药组,每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基础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予传统康复治疗,中药外敷组予传统康复治疗和中药外敷治疗,护肩载药组予护肩载药、传统康复治疗和中药外敷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后2、4周疼痛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手部肿胀情况,以及治疗后满意度和舒适度。结果4周后,护肩载药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外敷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护肩载药组和中药外敷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较治疗前下降,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提高(P<0.05),护肩载药组效果优于中药外敷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提高(P<0.05)。护肩载药组在改善VAS评分和FMA评分方面优于中药外敷组和对照组(P<0.05)。护肩载药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高于中药外敷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护肩载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治疗效果满意,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减轻肿胀、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增强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I期 中药外敷 护肩
下载PDF
康复训练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王霞 吴梦玲 王望红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9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康复训练结合中医特色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手肿胀程度、手功能、疼痛程度及有效率。结果护理7 d及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简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上肢功能评分、简单手功能检查(STEF)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肿胀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均<0.05),且2组均优于护理前(P均<0.05)。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屈曲、外展、外旋及内旋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2组均较护理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减轻手肿胀程度和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训练 中医特色护理 肩手综合征
下载PDF
疼痛护理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王喆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9期101-104,共4页
目的:观察疼痛护理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6例卒中后SHS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锻炼,... 目的:观察疼痛护理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6例卒中后SHS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锻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肿胀程度(MRC)评分、上肢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手等速肌力和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MRC和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肢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肩关节外展、前屈活动度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肩、手的屈肌群平均功率、峰值力矩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QOLI-74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应用于卒中后SHS患者,可减轻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和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肩手等速肌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纯早期康复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护理 早期康复锻炼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肩关节活动度 生命质量
下载PDF
浮针法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薇 朱文宗 +2 位作者 金永喜 宋成城 傅海群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目的评估浮针联合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恢复期肩手综合征(PSH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80例脑卒中恢复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试验组4... 目的评估浮针联合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恢复期肩手综合征(PSH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80例脑卒中恢复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试验组40例使用浮针法联合经颅磁刺激;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借助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与运动功能量表(FMA-UE)来评估患者干预前后上肢的损伤程度、运动功能、疼痛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并使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SHSS评分、McGill量表评分均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SHSS评分、McGill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未干预时进行组内对比,两组FMA-UE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量表评分皆显著提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在这两项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两组皆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浮针法联合经颅磁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PS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浮针 肩手综合征 经颅磁刺激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针灸联合精细化体位管理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伍海庆 杜晓梅 +3 位作者 沈录峰 刘娇 游洋 罗丹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精细化体位管理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12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4例...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精细化体位管理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12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联合精细化体位管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联合精细化体位管理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测法(FMA)、关节活动度、改良巴氏指数(B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MA[(59.44±5.82)分]、关节活动度[(90.35±13.14)°]、BI[(84.79±8.44)分]均高于对照组[(50.14±5.03)分、(80.52±11.97)°、(65.18±7.21)分],观察组的VAS评分[(1.14±0.22)分]低于对照组[(2.36±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精细化体位管理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肢肿胀、疼痛症状,有利于提升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Ⅰ期 针灸 精细化体位管理 应用研究 临床疗效 上肢运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下载PDF
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亚辉 谭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14-319,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配为运动想象疗法组(A组)、电针治疗组(B组)和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组(C组),每组20例。3组都给予常规...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配为运动想象疗法组(A组)、电针治疗组(B组)和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组(C组),每组20例。3组都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A组增加运动想象治疗,B组增加电针治疗,C组增加电针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2周后,比较数字疼痛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患手肿胀程度评定、关节被动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pper fugl-meyer assessment,U-FMA)、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3组患者在NR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C组NRS评分低于A组(P<0.05),C组较B组在N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手部肿胀程度低于B组(P<0.05),C组较A组手部肿胀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NR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3组在肩关节各被动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P<0.01);C组在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和内外旋的被动活动度较A、B组增大(P<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3组的U-FMA评分和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3组的U-FMA和BI评分结果显示,C组较A、B组更高(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总有效率是85%,B组总有效率是90%,C组总有效率是95%,C组较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组患者经治疗在疼痛、手部肿胀、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且与单独的电针和运动想象疗法相比,电针联合运动想象治疗肩手综合征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针刺 电针 运动想象疗法 疼痛 康复
下载PDF
肩手综合征的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华晓琼 李彦杰 +2 位作者 牛丽 张淑芹 刘昊源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5期119-122,共4页
通过检索国内外有关肩手综合征物理治疗的文献,从物理治疗及其联合应用进行综述,指出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运动治疗、操作治疗和仪器治疗,但临床还需合理优化物理治疗方案,以提高康复效果。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运动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 进展 综述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对肩手综合征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18
作者 王艺莹 李婧雯 +3 位作者 梅紧紧 任彬彬 冯晓东 李瑞青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6期89-93,共5页
目的:通过对已发表的防治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推测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热点、转变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3月间防治卒中后SHS的相关文献,将检索后的文献去重筛... 目的:通过对已发表的防治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推测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热点、转变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3月间防治卒中后SHS的相关文献,将检索后的文献去重筛选,用CiteSpace 5.7.R2软件对导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对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区演化和突现词的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结果:共检索出2469篇SHS相关文献,经去重筛选后,共纳入分析1750篇。2005年后文献数量开始较快增长,2020年达到峰值,为181篇。发文量最多及稳定合作的团队是倪斐琳团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关键词的各项分析显示针刺、艾灸、推拿、中药熏蒸、中药泡洗、康复护理等是现阶段防治SHS的关注重点。结论:从文献可以看出临床治疗SHS仍以针灸为主,并且逐渐从治疗过渡至早期预防治疗,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传统中医药治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康复 针灸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益气活血中药膏摩治疗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Ⅰ期SHS的临床效果
19
作者 童亭亭 尤敏 +5 位作者 张闻东 程红亮 沈志强 王婷 潘红萍 刘艺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4期101-106,共6页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中药膏摩治疗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3年3月-2024年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Ⅰ期SH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中药膏摩治疗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3年3月-2024年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Ⅰ期SH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膏剂(由院内制剂十一味活血酊制作而成)进行膏摩疗法干预;对照组患者选用50 mL生理盐水+100 g黄凡士林搅拌均匀进行膏摩疗法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4周时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上肢Fugl-Meye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时,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手部排水体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时,2组患者手部排水体积差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S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时,2组患者S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屈曲、外展、内旋、外旋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时,2组患者屈曲、外展、内旋、外旋ROM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时,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膏摩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膏摩对脑卒中后气虚血瘀型Ⅰ期SHS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膏摩 肩手综合征 气虚血瘀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刘氏毫火针联合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
作者 何烨欣 白伟杰 +1 位作者 孙春梅 张志强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5期838-841,共4页
目的观察刘氏毫火针结合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卒中后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毫火针组、冲击波组和联合组。3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3组分别采用刘氏毫火针治疗、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和... 目的观察刘氏毫火针结合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卒中后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毫火针组、冲击波组和联合组。3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3组分别采用刘氏毫火针治疗、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和刘氏毫火针与骨骼肌冲击波联合治疗,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毫火针组(80.00%)、冲击波组(73.33%)(P<0.05)。联合组的mRS、SS-QOL、NRS评分及肩关节PROM优于冲击波组(P<0.05),联合组mRS、SS-QOL、NRS评分及肩关节外展PROM优于毫火针组(P<0.05),肩关节前屈PROM与毫火针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刘氏毫火针联合骨骼肌冲击波治疗卒中后SHS能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刘氏毫火针 骨骼肌冲击波 针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