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re-needle acupuncture for upper limb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12
1
作者 Xin-yu Yue Zhuo-qi Feng +3 位作者 Xi-yi Yu Jia-min Hu Xiao-Jing He Shi S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67-172,共6页
Background: Fire-needle acupuncture, an important kind of acupuncture therapy, has been clinically used to treat upper limb spastic paralysis(ULSP) after stroke. Clinical experience has indicated that fire-needle acup... Background: Fire-needle acupuncture, an important kind of acupuncture therapy, has been clinically used to treat upper limb spastic paralysis(ULSP) after stroke. Clinical experience has indicated that fire-needle acupuncture treatment takes less time, requires fewer visits, and has more rapid results and fewer side effects compared to chemical medicine alternatives. This study will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ire-needle acupuncture for ULSP in the context of standardized clinical research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data to inform clinical procedures and future study design.Methods/Desig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ll b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ire-needle acupunctur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LSP from stroke. ULSP patients(n = 120) will be recruited at Changhai Hospital in Shanghai, China. Patients will b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cluding fire-needle acupuncture group(FAG), filiform-needle acupuncture group(FFAG)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RTG). During the 3-week treatment, the FAG will be treated every two days, while FFAG and RTG will be treated 5 d in a row and then rest for 2 d. The Simplifie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 and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will be used as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Statistical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by an independent statistician.Discussion: Through this study, the utility of fire-needle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ULSP after stroke will be tested, and some specific claims of fire-needle acupuncture therapy will be evaluated, such as relieving spasm and muscular tension, improv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apidity of response and less frequency o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e-needle ACUPUNCTURE upper limb spastic paralysis STROK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tudy protocol
原文传递
刘氏毫火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及机制
2
作者 谢淦全 梁智跃 +5 位作者 付晴 廖仲波 周锐钧 张振钊 胡斌彬 周光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刘氏毫火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对... 目的:探讨刘氏毫火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刘氏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第2、4、8周临床效果及治疗前、治疗第2、4、8周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E)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治疗第2、4、8周,观察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8周,观察组FMA-UE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8周,观察组NHI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8周,两组血清TC/HDL-C、Apo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刘氏毫火针可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有效修复神经缺损,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TC/HDL-C、ApoB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氏毫火针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瘫痪 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载脂蛋白B
下载PDF
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刘峻 周鸿飞 +1 位作者 张威 金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30-435,共6页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肩髃、臂臑、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等穴治疗,2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肢肌张力及其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2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P<0.05),且治疗组对上肢肌张力(痉挛程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对上肢Fugl-Meyer评分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上肢肌张力和改善患侧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毫火针 夹脊穴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健 包永欣 +2 位作者 相永梅 郝长宏 侯志鹏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699-702,共4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经解痉法 上肢痉挛性瘫痪 中风后遗症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针刺联合应象刺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5
作者 潘喻珍 俞红五 +4 位作者 朱艳 吴炳坤 杨佳 曹云燕 胡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应象刺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应象刺血和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应象刺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应象刺血和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上肢肌张力的变化、运动功能的变化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ADL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应象刺血可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状态,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针刺 刺血疗法 董氏奇穴
下载PDF
针刺结合经筋推拿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健芸 许军峰 楚佳琪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筋推拿改善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观察。[方法]收集2018年1—6月在院的缺血性卒中后并伴有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采...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筋推拿改善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观察。[方法]收集2018年1—6月在院的缺血性卒中后并伴有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采用经筋推拿,6 d为1个疗程,休息1 d,8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上肢痉挛改善的程度;对照组采取中风病一般护理常规及针刺治疗,疗程与观察组相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痉挛量表(CSI)评分、Ashworth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平衡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评分、Ashworth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治疗配合经筋推拿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同时降低了肌张力,提高了日常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经筋推拿 缺血性卒中 上肢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井穴麦粒灸联合康复踏车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患肢肌肉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余昕 罗伦 +2 位作者 龙睿 徐枫 吴静 《四川中医》 2019年第11期182-184,共3页
目的:观察井穴麦粒灸联合康复踏车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患肢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的方法将其分为井穴麦粒灸组(n=19)、FE... 目的:观察井穴麦粒灸联合康复踏车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患肢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的方法将其分为井穴麦粒灸组(n=19)、FES康复踏车组(n=19)、井穴麦粒灸+FES康复踏车组(n=19)及健康空白组(n=19)。比较研究井穴麦粒灸结合关松对改良Ashworth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FMA评分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井穴麦粒灸+FES康复踏车组的改良Ashworth评定等级分布情况显著优于井穴麦粒灸组和FES康复踏车组(P<0.05),井穴麦粒灸组和FES康复踏车组改良Ashworth评定等级分布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井穴麦粒灸+FES康复踏车组的ADL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井穴麦粒灸组和FES康复踏车组(P<0.05),井穴麦粒灸+FES康复踏车组和空白组、井穴麦粒灸组和FES康复踏车组ADL及F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井穴麦粒灸联合康复踏车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肌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瘫痪 井穴麦粒灸 康复踏车 患肢肌肉功能
下载PDF
针灸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兴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第8期1252-1253,共2页
目的:分析针灸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某院收治的64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实行康复训... 目的:分析针灸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某院收治的64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实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8%)相比于对照组(75.0%)更高,SF-MA评分与BI指数相比于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给予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上肢痉挛性瘫痪 针灸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研究概况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秀莲 任媛媛 +1 位作者 杨晓波 安军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11期91-93,共3页
从药物疗法、体针疗法、电针疗法、其他疗法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研究概况,电针治疗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针治疗痉挛性瘫痪只停留在一般的临床总结或疗效观... 从药物疗法、体针疗法、电针疗法、其他疗法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研究概况,电针治疗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针治疗痉挛性瘫痪只停留在一般的临床总结或疗效观察上,对于电针的刺激强度没有明确给出;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评价指标单一化;临床方法多是各自经验,不易重复验证和总结规律;缺乏临床诊疗规范,结论的可信度不高。今后应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前瞻性的、大样本的、多中心的、标准化的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中医药治疗 药物疗法 体针疗法 电针疗法 综述
下载PDF
论以经筋理论指导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中医康复治疗 被引量:18
10
作者 高森 刘琪 +2 位作者 苏鑫童 马晓晶 薛立功 《中医药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75-77,共3页
经筋理论是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用于指导经筋病的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属于经筋病的范畴,经筋理论可指导本病的中医康复。笔者通过探讨以经筋理论指导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并附以病案加... 经筋理论是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用于指导经筋病的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属于经筋病的范畴,经筋理论可指导本病的中医康复。笔者通过探讨以经筋理论指导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并附以病案加以说明,以期丰富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手段,为本病的中医康复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理论 上肢痉挛性瘫痪 中医康复
下载PDF
筋骨三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仝敬月 杜慧萍 +4 位作者 李瑞国 赵胜杰 靳新悦 游月 王翌琼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第3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筋骨三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分析。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将本院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16例分为对照组(58例,Bobath疗法)和治疗组(58例,筋骨三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对比治疗后临床... 目的:探讨筋骨三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分析。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将本院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16例分为对照组(58例,Bobath疗法)和治疗组(58例,筋骨三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FMA评分、MBI评分、CSI评分、MAS分级及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29例显效,19例好转,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76%(48/58);治疗组32例显效,23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83%(55/58);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MBI评分和C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升高,CS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和CS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A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分级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GF-β1和NSE水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TGF-β1和NSE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筋骨三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三针疗法 BOBATH疗法 中风 上肢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局部取穴规律 被引量:8
12
作者 夏晨 舒适 周庆辉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10期2622-2629,共8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针灸局部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从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09年1月至6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21.0、SPSS modele...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针灸局部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从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09年1月至6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21.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统计描述、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针灸处方237个,涉及上肢穴位65个,取穴频次1519次;选穴频次最多的为合谷、肩髃、外关、曲池、手三里,且多互相配伍作为主穴;配穴多为内关、极泉、尺泽、大陵;所取穴位多归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且以特定穴为主,其中合穴为多。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上肢瘫痪总体思路体现了“重取阳明”及“阴可柔痉”的宗旨,取穴上多以特定穴及痉挛侧腧穴为主,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瘫痪 针灸 取穴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1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应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应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SF-MA(29.34±4.06)分、BI(61.24±5.22)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存质量(88.96±5.68)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96.67%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确切,利于提高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提升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训练 中风 上肢痉挛性瘫痪 疗效 运动功能 预后
下载PDF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娄安华 刘懿欣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探析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11月至2020年9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治疗的12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接... 目的探析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11月至2020年9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治疗的12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采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估量表(FMA)以及上肢功能障碍量表(DASH)评估其治疗前后上肢功能恢复情况,以改良Ashworth上肢功能分级(MAS)评估患者肌张力改善情况,并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估其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DASH评分低于对照组,其治疗后MAS分级1~2级患者占比[75.38%(49/65)]高于对照组[60.00%(36/60)],3~4级患者占比[24.62%(16/65)]低于对照组[40.00%(24/60)],其治疗后FCA、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功能,在促进其肌张力恢复同时也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瘫痪 针刺治疗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崔莎莎 王东新 樊瑞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第2期330-334,共5页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瘫痪 穴位埋线 针刺
下载PDF
基于筋络理论指导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品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16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基于筋络理论指导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康复干预中的应用。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90例进行分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基于筋络理论指导给予... 目的探究与分析基于筋络理论指导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康复干预中的应用。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90例进行分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基于筋络理论指导给予康复干预,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scale,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及患者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NIHSS评分较低、FMA评分较高、CSI评分较低,患者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筋络理论指导应用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肢体功能,缓解痉挛程度,患者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较高,易于被接受与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络理论指导 中风 上肢痉挛性瘫痪 康复干预 肢体功能 满意度
下载PDF
大秦艽汤配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申世军 仝道普 《河南中医》 2021年第12期1882-1885,共4页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配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7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配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7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秦艽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分级、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有效率为82.86%,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 1级所占比例高于治疗前,改良Ashworth 2级所占比例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 1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 2级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秦艽汤配合功能锻炼能够提高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大秦艽汤 功能锻炼
下载PDF
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野 《光明中医》 2020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观察通经解痉针刺法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改... 目的观察通经解痉针刺法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odified Ashwoah Scale,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及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MAS分级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性瘫痪 通经解痉针刺法 上肢肌张力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19
作者 严正村 顾加祥 +6 位作者 刘宏君 罗文苗 王晓东 王杏东 魏民 王永祥 张恒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1-917,共7页
目的模拟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的距离,探讨该手术方式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选择6具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采用双侧锁骨中点上方直线切口(约5 cm),模拟神经内镜下经... 目的模拟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的距离,探讨该手术方式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选择6具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采用双侧锁骨中点上方直线切口(约5 cm),模拟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以锁骨中点上缘为中心点,测量其与颈7神经远端分叉处的距离,与臂丛神经上干和下干近端的距离,与颈6神经、颈7神经和颈8神经椎间孔出口处的距离。(2)采用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1例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1)神经内镜下向远端探查可以显露颈7神经的远端分叉处,测量显示锁骨中点上缘与颈7神经远端分叉处的距离为(2.20±0.11)cm,与臂丛神经上干近端的距离为(2.62±0.10)cm,与臂丛神经下干近端的距离为(2.72±0.11)cm。神经内镜下向近端探查可以显露颈7神经近端(椎间孔出口处),测量显示锁骨中点上缘与颈7神经近端(椎间孔出口处)的距离为(7.22±0.15)cm,与颈6神经近端(椎间孔出口处)的距离为(7.84±0.12)cm,与颈8神经近端(椎间孔出口处)的距离为(6.96±0.12)cm。(2)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2 h,出血量约20 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患侧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1个月左右逐步消退。术后患侧上肢的痉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肌张力较前下降。患者出院后随访14个月,患侧上肢肌力恢复至1+级。结论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可以显露颈7神经的近端和远端,具有微创化优势。临床病例初步证实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颈7神经移位手术 解剖研究 临床应用 上肢痉挛性瘫痪
原文传递
恢刺结合麦粒灸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屈肌表面肌电及双上肢F波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晓伟 余小柱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2558-2561,共4页
目的:探讨恢刺结合麦粒灸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屈肌表面肌电及双上肢F波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恢刺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恢刺结合麦粒灸... 目的:探讨恢刺结合麦粒灸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屈肌表面肌电及双上肢F波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恢刺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rating scale,FMA)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以及患侧上肢F波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MAS得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较试验组更高(P<0.05)。伸肘时,试验组患者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 EMG)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屈肘时,试验组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i EM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上肢F波的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波波幅和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恢刺结合麦粒灸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增加患者肌力,提高患者表面肌电值,改善患侧F波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性偏瘫 恢刺 麦粒灸 屈肌表面肌电 双上肢F波 针刺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