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峰 谭明生 +3 位作者 唐向盛 姜良海 移平 郝庆英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4期333-338,共6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联合椎间孔切开组),21例采用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单纯单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其中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8)个月,单纯单开门组为(13.7±3.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和单纯单开门组的NDI评分分别为13.6±1.8和16.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5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4.2%(1/24),28.6%(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2/24),9.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解除脊髓压迫,亦可扩大椎间孔,松解受压神经根,缓解根性症状,同时在预防C_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出现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伴有神经根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椎间孔切开术
下载PDF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周非非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后肌群 横截面积 脂肪浸润
下载PDF
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系统在颈椎病单开门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杨雍 王炳强 +2 位作者 李东 李锦军 赵易 《颈腰痛杂志》 2006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评估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6年应用此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根据手术前后JOA评分;影像改变评价手术的优缺点。结果56例患者均为脊髓型颈椎病,病变... 目的评估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6年应用此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根据手术前后JOA评分;影像改变评价手术的优缺点。结果56例患者均为脊髓型颈椎病,病变范围均大于3个节段。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经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式,开门范围C3-7,同时行门轴侧短节段侧块系统内固定(C4-6)植骨融合术。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2提高到14.6分,优良率为78%。结论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应用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系统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此术式有以下优点:1.通过预弯的内固定系统能很好的维持颈椎生理前凸。2.侧块内固定增加了脊柱稳定性,相对稳定的力学环境利于植骨的融合,缩短患者下床活动及颈部外固定时间。3.掀开的椎板帘通过粗丝线结扎固定于钉杆上,增加了固定强度,避免了再关门现象。4.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属限制性固定,既解决了稳定又减少了颈部僵硬与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单开门 侧块内固定
下载PDF
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被引量:7
4
作者 董志辉 丁文元 +7 位作者 申勇 杨大龙 王辉 路宽 郭旭朝 王海莹 白智龙 张旭 《颈腰痛杂志》 2014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颈椎X线、CT、MRI,测量椎管前后径指数,开门角度,评估椎管扩大率,采用JOA评分观察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钛板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4±1.7),末次随访时为(13.6±2.2),改善率为60.5%。传统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5±1.5),末次随访时为(11.6±2.0),改善率为5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颈椎微钛板固定可有效维持术后开门角度,预防"再关门"出现,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板成形 微钛板 再关门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下载PDF
手术体位对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总出血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玉生 苏一帆 +4 位作者 尹东飞 李鹏辉 张少坤 苗金红 徐远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9-633,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体位对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总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全麻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49例,按手术体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俯卧位17例(A组,男13例、女4例),坐位组32例(B组,... 目的:探讨手术体位对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总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全麻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49例,按手术体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俯卧位17例(A组,男13例、女4例),坐位组32例(B组,男28例、女4例),为减少性别差异的影响,从B组28例男患者中随机选取13例与4例女患者组成C组。分别在手术日晨、全麻诱导后(仰卧位)5min和摆好体位后5min测量并记录患者收缩压及心率,记录A、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为总出血量。分别对A、B两组组内及A、C两组组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由仰卧位变为俯卧位后收缩压变化差值[d(BP)]为-19±21mm Hg,心率变化差值[d(HR)]为-7±10次/分,体位改变后收缩压及心率均下降,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由仰卧位变为坐位后d(BP)为-12±23mm Hg,收缩压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d(HR)为-3±9次/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总出血量、d(BP)、d(HR)分别为272.94±105.82ml、-19±21mm Hg、-7±10次/分,C组分别为194.12±79.69ml、-3±21mm Hg、-3±9次/分,A组手术总出血量大于C组(P<0.05),收缩压下降较C组更明显(P<0.05),两组间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俯卧位相比,坐位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减少手术总出血量,虽然两种体位下收缩压均下降且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安全范围内坐位能维持更高的血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手术体位 总出血量 收缩压 心率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白成瑞 费琦 +5 位作者 李东 杨雍 李锦军 孟海 苏楠 王炳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通过对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随访,探讨医方评价神经功能和患者自评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连续收治的8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24个月以上的回顾性分析,其... 目的通过对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随访,探讨医方评价神经功能和患者自评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连续收治的8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24个月以上的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38例,平均年龄(58.6±9.1)岁。评估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包括躯体健康总评(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和精神健康总评(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并进行Pearson 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接受24个月以上的随访,各随访指标较术前持续改善。术后12个月时JOA和PCS、MCS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P=0.000)、0.148(P=0.168)。术后24个月时JOA和PCS、MCS相关系数为0.361(P=0.001)、0.388(P=0.000)。结论术后12个月时的医方评价系统主要反映患者躯体健康状况而不能反应精神健康状况,而24个月时可以反映整体生活质量状况。同时进行医方评价和患者自评可以使生活质量评价更加全面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生活质量SF-36评分 后路单开门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白成瑞 王炳强 +6 位作者 杨雍 费琦 李锦军 孟海 苏楠 范子寒 李东 《颈腰痛杂志》 201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单纯应用传统的JOA评分系统只能反应颈椎患者神经功能变化而忽略了社会和心理因素,并不能准确反应生活质量变化。本研究应用JOA评分和SF-36健康调查量表等相结合的方法对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进行... 目的单纯应用传统的JOA评分系统只能反应颈椎患者神经功能变化而忽略了社会和心理因素,并不能准确反应生活质量变化。本研究应用JOA评分和SF-36健康调查量表等相结合的方法对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对2008-01-2011-03共97例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59男,38女,51.8±13.5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JOA、SF-36及VAS评分,探讨颈椎术后不同时期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变化的规律和特点。结果 97例患者随访时间均在24个月以上。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JOA、SF-36、VAS评分呈逐步改善趋势,但变化不完全同步,术后6个月时神经功能已显著提高,疼痛明显缓解,但生活质量并无明显改善。直到术后24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疼痛情况及躯体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状况均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神经功能迅速改善,疼痛快速缓解,但生活质量因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而变化缓慢。术后24个月随访总体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应用JOA评分和SF-36等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生活质量更加全面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JOA VAS SF-36 颈椎后路单开门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华杰 徐荣明 刘观燚 《医学综述》 2012年第3期383-385,共3页
单开门手术适应证广泛,疗效肯定,临床常用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手术方式多样,包括棘突与椎旁肌、关节囊丝线缝合,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植于椎板开门侧,微型钢板和螺钉系统固定开门椎板以及棘突椎板螺钉加侧块螺钉... 单开门手术适应证广泛,疗效肯定,临床常用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手术方式多样,包括棘突与椎旁肌、关节囊丝线缝合,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植于椎板开门侧,微型钢板和螺钉系统固定开门椎板以及棘突椎板螺钉加侧块螺钉钉棒系统技术的应用等,但各有优缺点。再关门、继发椎管狭窄和颈椎后凸畸形伴不稳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主要并发症。现对该术式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以便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颈椎管狭窄外伤后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9
作者 梁亮科 关宏刚 吕印格 《临床医学工程》 2009年第8期31-32,共2页
目的分析无骨折、脱位的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探讨其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月12月共96例颈椎管狭窄外伤后颈髓损伤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A级中5例进步至B级,6例进步至C级,5例进步... 目的分析无骨折、脱位的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探讨其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月12月共96例颈椎管狭窄外伤后颈髓损伤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A级中5例进步至B级,6例进步至C级,5例进步至D级;B级中7例进步至C级,10例进步至D级,11进步至E级;C级中14例进步至D级,20例进步至E级;D级均进步至E级。结论颈椎管狭窄具有一定隐蔽性;是颈髓损伤的潜在高危因素之一;是无骨折、脱位的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加关节突间植骨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外伤后颈髓损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能广泛减压,充分扩大椎管;对颈椎的稳定性破坏不大,而且颈椎后路手术后再行前路减压也是必要和可行的。同时本术式操作简单、方便、安全,便于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 外伤 颈髓损伤 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
下载PDF
CSM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巩腾 苏学涛 +1 位作者 夏群 王景贵 《武警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147-1150,1154,共5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ten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影响术后颈肩轴性痛(postoperative axial pain,PAP)病程长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2至2010-0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ten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影响术后颈肩轴性痛(postoperative axial pain,PAP)病程长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2至2010-0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市天津医院因颈椎管狭窄行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联合连续节段开门侧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患者344例,其中出现32例PAP患者,平均随访3年以上,根据PAP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2~5个月较快和6~16个月内较慢恢复组,比较PAP两组术后6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日本矫形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增长率、末次随访较首发PAP疼痛(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矫正值,术后即刻较术前颈椎屈伸度、曲度和椎管矢径矫正值,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患者术前颈椎曲度、椎管矢径、颈椎屈伸度和术后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对PAP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 32例PAP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其中21例PAP术后2.8~4.8个月缓解,11例PAP术后6.9~15.5个月恢复,PAP较快改善组骨槽融合率高于较慢恢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P=0.04),门轴侧骨槽融合率系预测PAP病程长短的危险因素(OR=4.9619,P=0.0465)。结论门轴侧骨槽愈合率显著提高并获尽早确切融合,有助于缩短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PAP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轴性痛 单开门成形 脊髓型颈椎病 门轴侧骨槽融合率 持续时间 棘突韧带复合体
下载PDF
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轴性痛诱因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巩腾 苏学涛 +1 位作者 夏群 王景贵 《武警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后轴性痛(postoperative axial pain,PAP)发作诱因,以及对短期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后轴性痛(postoperative axial pain,PAP)发作诱因,以及对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至2010-06,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因多节段OPLL行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联合连续节段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患者106例,至少随访3年,比较PAP组和非PAP组间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术后较术前椎管正中矢径、椎板开门角、Pavlov比值、硬膜囊横截面积、颈椎生理曲度、颈髓后移距离、术后3个月JOA评分矫正值差异。结果 19例PAP患者首发时VAS2分者10例,2.5分5例,3分3例,3.5分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于术后3.7~10.9个月缓解,PAP组术前合并颈椎短节段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4);PAP和非PAP两组间术后3个月较术前JOA评分矫正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20,P=0.22),其他观测参数亦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多节段OPLL患者术前合并颈椎单节段不稳时更易诱发PAP发生,未对术后早期疗效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造成负面持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轴性痛 单开门扩大成形 颈椎不稳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椎弓根固定
下载PDF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减压术后轴性痛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巩腾 苏学涛 +2 位作者 夏群 王景贵 阚世廉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DM)患者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开门侧Centrepiece微型板钉固定术后轴性痛(PAP)临床特点、病理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对79例MCDM患者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开门侧Centrepiece微型板钉固定,手术节段均≥4个。...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DM)患者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开门侧Centrepiece微型板钉固定术后轴性痛(PAP)临床特点、病理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对79例MCDM患者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开门侧Centrepiece微型板钉固定,手术节段均≥4个。根据是否发生PAP分为两组,PAP组(12例)和非PAP组(67例)患者,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颈椎屈伸、侧弯和侧旋活动度差异,评估术前C_(2~7)节段颈椎曲度类型、大小及术前合并颈椎不稳与PAP发作的关系。结果 PAP组均接受非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基本改善。PAP组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P组术后颈椎屈伸活动度下降幅度大于非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颈椎不稳的MCDM患者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开门侧Centrepiece微型板钉固定,术后更易继发颈椎屈伸活动度的下降和颈肩P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轴性痛 单开门扩大成形 颈椎不稳 微型板钉 后柱韧带复合体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成形术后轴性痛发作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巩腾 夏群 +1 位作者 王景贵 阚世廉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6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PAS)发生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行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联合连续开门侧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治疗79例OPLL患者,12例术后发生PAS。比较PAS和非PAS患者术中指...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PAS)发生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行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联合连续开门侧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治疗79例OPLL患者,12例术后发生PAS。比较PAS和非PAS患者术中指标:减压节段数量,椎板开门角,C_2和C_7棘突处理方式;手术前后参数:合并颈椎不稳比例,C_(2~7)节段Cobb角,颈椎前凸指数,矢状垂直轴线,K线类型,C_(4~6)部分节段占C_(2~7)整体屈伸活动度比例。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术前OPLL最狭窄处骨化物形态、病理分型、术前颈椎不稳及术中C_2或C_7棘突处理方式对PAS发作的影响。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后颈椎屈伸度变化幅度与PAS严重度和发生率间存在关联性。结果 PAS患者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术前C_(4~6)椎间占C_(2~7)活动度比例、术后C_(2~7)屈伸度矫正值均高于非PAS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椎不稳系预测PAS发作的独立易感因素,术后C_(2~7)屈伸度显著下降与PAS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颈椎不稳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继发PAS独立风险因素。术后发生PAS患者颈椎屈伸度下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轴性痛 单开门扩大成形术 术前颈椎不稳 微型钛板固定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下载PDF
带线锚钉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郝占寅 韩树峰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19期88-90,共3页
目的比较带线锚钉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带线锚钉固定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35例病例,比较两组... 目的比较带线锚钉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带线锚钉固定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35例病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最窄椎管面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带线锚钉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微型钛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带线锚钉组JOA评分与微型钛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年,微型钛板组评分高于带线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最窄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年,微型钛板组最窄椎管面积大于带线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两种固定方法均能增加脊髓受压患者病变部位的椎管面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微型钛板固定虽有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等缺点,但能有效防止再关门现象,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钛板 带线锚钉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晓龙 徐辰 +8 位作者 吴卉乔 钟华建 王睿哲 张一智 张子凡 刘洋 王新伟 陈华江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2-409,共8页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通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龄61.4&...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通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龄61.4±8.2岁.其中31例采用单侧显露完全保留一侧椎旁肌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纳入肌肉保留(muscle-preserved,MP)组;45例采用常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纳入常规(open-door laminoplasty,LP)组,随访16.3±5.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颈肩部及上肢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CT横断面上测量椎管面积,比较两组椎管面积的增加百分比.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P组手术时间为75.4±19.3min,出血量为97.8±36.2ml,术后引流量为134.2±40.3ml;LP组手术时间为88.3±21.2min,出血量为182.5±47.8ml,术后引流量为225.8±49.0ml.MP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L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及随访期间各时间点NDI及JOA评分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个月时MP组的颈痛VAS评分低于LP组(P<0.05),但在1年时无显著差异(P>0.05).MP组和LP组术后早期轴性颈痛发生率分别是19.7%和28.5%,有统计学差异(P<0.05);MP组和LP组术后1年轴性颈痛发生率13.2%和14.6%,无统计学差异(P>0.05).MP组术后即刻C2-C7 Cobb角为9.8°±8.4°,末次随访为8.1°±7.9°;LP组术后即刻C2-C7 Cobb角为9.5°±8.4°,末次随访为4.0°±7.7°.两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C2-C7 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MP组术后即刻平均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109.6±18.4)%,末次随访较术前增加(105.2±19.8)%;LP组术后即刻平均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115.2±19.0)%,末次随访较术前增加(111.4±20.9)%,两组椎管面积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可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及术后引流量,降低术后早期轴性颈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后路手术 单侧显露 椎管扩大术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梁斌 李健 +7 位作者 张亮 吕玉明 张志 曾勉东 张平 潘永谦 梁海翔 余升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管后路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36例;17分计算法(JOA)标准判定术后疗效,参考Hirabayashi计算恢复率。结果:随访3个月至6年。优19例,良8例,可7例,无效2例。无复发。优良率75%。结论...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管后路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36例;17分计算法(JOA)标准判定术后疗效,参考Hirabayashi计算恢复率。结果:随访3个月至6年。优19例,良8例,可7例,无效2例。无复发。优良率7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通过扩大矢状径达到减压目的,又不易损伤神经,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颈椎管狭窄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后路 椎板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颈后路 结论 目的 参考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刚 孙川江 金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9期412-414,共3页
目的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32例颈椎管狭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4年。从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手术前和手术... 目的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32例颈椎管狭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4年。从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的JOA评分方面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JOA平均改善率:(55.8±22.3)%。平均手术出血量205 mL,手术时间75 min,轴性症状1例、椎板骨折1例、硬膜外血肿1例。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相对安全、简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JOA评分 并发症
下载PDF
侧卧位单侧固定椎间融合在老年患者腰椎退变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明锋 黄栢通 +3 位作者 赖德生 黎志权 梁富耀 黄培祥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24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究侧卧位单侧固定椎间融合在老年人腰椎退变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人腰椎退变疾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45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45例患者行双侧椎弓根螺... 目的探究侧卧位单侧固定椎间融合在老年人腰椎退变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人腰椎退变疾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45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45例患者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B组),对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短于B组(P<0.05)。其中,A组住院费用(25 000.69±64.95)元,B组(40 000.94±87.22)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手术方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可有效减少出血量,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板扩大开窗椎体间融合术 单侧固定 腰椎退行疾病 VAS评分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后路单开门术治疗节段脊髓型颈椎手术疗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葛海龙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4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后路单开门术治疗节段脊髓型颈(MSCSM)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经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患者中选取74例开展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设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均实施后路单开门术...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后路单开门术治疗节段脊髓型颈(MSCSM)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经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患者中选取74例开展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设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均实施后路单开门术,内固定方式中,对照组采取侧块或椎弓根钉棒法,观察组则采取微型钛板法,比较两组围手术指标水平、颈椎矢状面平衡性、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状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脊髓漂移距离及椎板开门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至末次随访,两组C2~7 SVA均有一定升高,颈椎活动度则呈下降趋势,观察组C2~7 SVA、颈椎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呈上升趋势(P<0.05),但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M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术治疗内固定方式中,侧块或椎弓根钉棒法及微型钛板法均可获有确切疗效,功能恢复较好,且并发症较少。但颈椎活动度及颈椎矢状面平衡性保持方面,微型钛板法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后路单开门术 微型钛板法 钉棒法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路椎管扩大预后的相关因素
20
作者 沈晓龙 魏磊鑫 +8 位作者 徐辰 吴卉乔 钟华建 王睿哲 张子凡 刘洋 王新伟 陈华江 袁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58-1162,共5页
[目的]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C-OPLL)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unilateral open door laminoplasty,UODL)临床恢复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 [目的]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C-OPLL)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unilateral open door laminoplasty,UODL)临床恢复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接受UODL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3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作者创立的脊髓后方压迫评分(posterior compression score of spinal cord,PCS)对MRI影像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评价影响临床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3.7±23.3)个月,根据术后2年时J0A评分恢复率,160例J0A评分恢复率≥50%的患者为恢复好组,另外156例J0A评分恢复率<50%的患者为恢复差组。恢复好组的病程[(20.3±7.6)个月vs(29.2±8.7)个月,P<0.001]显著短于恢复差组、脊髓高信号的发生率[例,有/无(36/124)vs(70/86),P<0.001]显著低于恢复差组、PCS评分[(10.7±3.4)vs(5.7±2.6),P<0.001]显著大于恢复差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BMI、高血压病史比率、糖尿病病史比率、吸烟史比率、脑卒中比率、术前C2~7 Cobb角、C2~7 SVA、T1 slope、K线、骨化累及椎体数、骨化占位率、骨化厚度、术后康复训练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程为:Y=7.395-0.306×病程+5.832×术前PCS评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长(B=-0.306,P<0.001)和术前PCS评分低(B=5.832,P<0.001)是术后神经恢复差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病程长是术后神经恢复差的危险因素,而术前PCS评分高是术后神经恢复好的积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临床恢复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