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babilistic tractography of the posterior subthalamic area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1
作者 M.G.GarcIa-Gomar Luis Concha +4 位作者 S.Alcauter J.Soto Abraham J.D.Carrillo-Ruiz G.Castro Farfan Francisco Velasco Campos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3期381-390,共10页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is a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for Parkinson’s disease (PD), and its efficacy depends largely on which anatomical structure (target) is stimulated.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 is on...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is a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for Parkinson’s disease (PD), and its efficacy depends largely on which anatomical structure (target) is stimulated.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argets, but stimulation of new targets within the posterior sub-thalamic area (PSA), comprising a group of white matter fibers known as prelemniscal radiations (Raprl), as well as the caudal zonaincerta nucleus (Zic), have proven to be superior at improving certain clinical symptoms. Despite their clinical usefulness, their anatomical connectivity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described in humans. We performed constrained spherical deconvolution of the signal in diffusion-weighted images and subsequent tractography as a means to non-invasively define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Raprl and Zic in a group of five patients with PD. Further, we used track-density imaging, a novel method to improv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acquired images, in order to visualize the small subregions that comprise the PSA with a voxel resolution of 0.2 × 0.2 × 0.2 mm3. Both Raprl and Zic demonstrated high probability of connectivity with the dorsal brainstem, cerebellum, subcortical nuclei (globus pallidum ventral, lateral thalamic nuclei), and cortical areas (orbitofrontal cortex, primary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 areas). The connectivity patterns were re-producible between patients and were discretely organized as the tracts entered/exited the PSA, depending on their end point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SA is part of the neuronal circuitry controlling movement, and the precise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connectivity will aid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s involved in PD and how they can be modulated with DBS in order to alleviate symp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 Disease(PD) posterior Subthalamic area(PSA) TRACTOGRAPHY Track-Density Images(TDI)
下载PDF
倾斜种植在上颌后牙区的应用现状
2
作者 陈娇 雷爱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296,共4页
上颌后牙区缺牙患者通常由于牙槽骨病理性吸收萎缩、增龄性骨丧失、上颌窦气化等原因导致牙槽骨高度降低,在对这类患者进行种植修复时,因骨量的不足,导致种植修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难度增大。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有学者提出倾斜种植的治疗... 上颌后牙区缺牙患者通常由于牙槽骨病理性吸收萎缩、增龄性骨丧失、上颌窦气化等原因导致牙槽骨高度降低,在对这类患者进行种植修复时,因骨量的不足,导致种植修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难度增大。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有学者提出倾斜种植的治疗方案来满足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需求。文章从应用类型、优势、生物力学等方面出发,对倾斜种植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种植 上颌后牙区 种植牙
下载PDF
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3
作者 张黎龙 邵睿 +1 位作者 耿彦南 徐天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8.5岁。于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测量C7/T1椎间孔面积,根据C7/T1椎间孔面积分为两组:A组,C7/T1椎间孔面积≤平均值(40例),B组,C7/T1椎间孔面积大于平均值(3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计算JOA改善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不同C7/T1椎间孔面积的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后是否存在疗效的差异性。结果:C7/T1椎间孔面积A组为35.2±9.7mm^(2),B组为65.7±13.1mm^(2);术前C2~C7 Cobb角A组为14.0°±3.6°,B组为16.0°±5.5°,两组间椎间孔面积和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127.5±23.6min,B组120.3±32.6min;出血量A组176.8±88.2mL,B组183.6±100.2mL,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A组10.9±2.0分,B组10.3±2.1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12.8±1.5分,B组14.0±2.2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A组14.1±1.5分,B组15.9±1.7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2.5%和19.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好,JOA改善率更高,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C7/T1椎间孔面积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程天 郭瑞萍 +2 位作者 郭安琪 洪颖 张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721-1727,共7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2018-01/2022-12间接受Phaco+IOL手术且在手术前后愿意接受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2018-01/2022-12间接受Phaco+IOL手术且在手术前后愿意接受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的白内障患者44例88眼,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轴、角膜曲率和IOL资料。采用UBM测量手术前后各眼前节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CD)、巩膜睫状突角(SCP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睫状体最大厚度(CBTmax)和巩膜突睫状体厚度(CBT0),图像处理软件Image J计算后房面积(PCA)。结果:术后ACD为3.50(2.89,3.68)mm,CBTmax为1.199±0.233 mm,CBT0为1.11(0.964,1.23)mm,PCA为1.21(0.926,1.57)mm^(2),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01)。术后ILCD为0.00(0.00,0.794)m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术后SCPA为37.9°(33.4°,46.6°),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908)。PCA增量在性别间存在差异(P=0.045),术后男性平均PCA增量为0.679 mm^(2),女性平均PCA增量为0.304 mm^(2)。年龄与术后SCPA、CBTmax、CBT0显著相关(P=0.002、0.004、0.009)。结论:Phaco+IOL术后后房面积扩大,CBTmax和CBT0均有显著增长,ACD增加,ILCD减小。术后PCA增加量与年龄、术前ACD、SCPA呈正相关,与术前CBT0呈负相关。不同品牌IOL对眼前节结构影响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眼前节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 后房面积 睫状体厚度
下载PDF
上颌窦解剖结构及其与上颌后牙显微根尖手术的关系
5
作者 成应琪 黄正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上颌后牙区与上颌窦关系密切,解剖结构复杂,因而该区域显微根尖手术难度较大。上颌窦的一些解剖特征也使得显微根尖手术对临近解剖结构造成伤害的风险增加,影响手术的过程和预后。因此,本文对上颌窦的解剖特征包括其形态与发育、上颌窦... 上颌后牙区与上颌窦关系密切,解剖结构复杂,因而该区域显微根尖手术难度较大。上颌窦的一些解剖特征也使得显微根尖手术对临近解剖结构造成伤害的风险增加,影响手术的过程和预后。因此,本文对上颌窦的解剖特征包括其形态与发育、上颌窦口、施耐德黏膜、上颌窦分隔、上牙槽后动脉及其与上颌后牙的关系等进行简要综述,同时就上颌窦对上颌后牙区显微根尖手术的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并发症、手术预后及成功率等的影响进行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根尖手术 上颌窦 上颌后牙区 解剖关系 根尖周疾病 手术入路 预后因素
下载PDF
显微镜辅助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对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研究
6
作者 常跃文 朱文俊 +1 位作者 顾伟 冯俊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析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接受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局限型OPLL患者105例,按照ACDF治疗过程中是否辅助使用显微镜分为显微镜组56例... 目的探析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接受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局限型OPLL患者105例,按照ACDF治疗过程中是否辅助使用显微镜分为显微镜组56例和常规组49例,观察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健康调查评估量表(SF-36)评分、椎管最狭窄处椎管面积与脊髓前后径、颈椎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关节功能[日本骨科医师协会评分(JOA)颈椎病评分及颈部障碍指数(NDI)]及并发症风险。结果显微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41.85±18.35)min、平均住院时间(10.18±1.58)d短于常规组的(159.46±21.42)min、(12.03±1.82)d,显微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80.65±7.28)mL少于常规组的(103.52±10.4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2.82±0.53)分、SF-36评分(79.56±5.68)分优于常规组的(3.51±0.60)、(72.35±4.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与常规组在术后椎管面积、脊髓前后径上比较[(138.24±24.32)mm^(2)与(123.62±18.74)mm^(2),(5.42±0.46)mm与(4.73±0.5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与常规组在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上比较[(25.21±3.37)°与(28.65±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6%,低于常规组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与常规组JOA、NDI评分在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限型OPLL患者实施ACDF治疗过程中借助显微镜提供清晰视野,并对骨化灶采用磨钻磨除、打薄处理,能更有效地解除脊髓压迫,改善近期疼痛和关节功能状况,降低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 显微镜 椎管面积 脊髓前后径 关节功能
下载PDF
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在后牙区义齿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7
作者 邓大贵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6期35-37,共3页
目的:分析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在后牙区义齿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北京泰康拜博口腔医院行义齿种植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延期种植,研究组采取即... 目的:分析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在后牙区义齿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北京泰康拜博口腔医院行义齿种植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延期种植,研究组采取即刻种植。比较两组牙槽骨吸收情况、种植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牙体植入6个月与12个月后牙槽骨吸收值均低于对照组,种植总有效率、患者主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结论:即刻种植在后牙区义齿种植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延期种植,患者牙槽骨吸收值低,主观满意度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刻种植 延期种植 后牙区 牙槽骨吸收
下载PDF
不同针刺方法联合西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生活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白晶晶 王向阳 +1 位作者 苏小强 龚福太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1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方法联合西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20例CS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两组...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方法联合西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20例CS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颈肩部常规取穴针刺,研究组给予颈肩部及枕后三角区取穴针刺。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与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肩部及枕后三角区取穴针刺联合西药治疗CSA的效果显著,更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枕后三角区 针刺
下载PDF
股后区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被引量:12
9
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1 位作者 梅劲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股后区共有穿支(外径≥0.5mm)27支,其中65%为皮穿支,35%为肌皮穿支。平均外径为0.8mm,平均蒂长为2.93cm。自股深动脉之穿动脉发出者平均长度为6.81cm。每侧穿动脉在股后区供血面积平均为229cm2,平均每个穿支供血面积为43cm2。结论:股后区的皮肤穿支管径较粗,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股后诸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为下肢或身体其它部位皮肤移植提供:①游离皮瓣;②近端蒂皮瓣;③远端蒂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后区 股深动脉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位点保存技术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彬娉 徐普 +5 位作者 王秀丽 陆丽英 郁豆 王雅雯 程亚楠 郑统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2-805,共4页
目的:观察后牙区拔牙同期在拔牙窝内充填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行位点保存,预防牙槽嵴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要求拔除后牙区患牙后作牙种植修复的病例,拔牙后即刻在牙槽窝内充填PRF进行位点保存,4~6个... 目的:观察后牙区拔牙同期在拔牙窝内充填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行位点保存,预防牙槽嵴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要求拔除后牙区患牙后作牙种植修复的病例,拔牙后即刻在牙槽窝内充填PRF进行位点保存,4~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牙槽骨宽度和高度的变化。结果:后牙区拔牙同期行PRF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与拔牙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很好地维持后牙区牙槽嵴骨量,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牙槽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后牙区 位点保存
下载PDF
上颌后牙区、上颌窦、颧骨及颧骨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被引量:9
11
作者 储顺礼 周延民 +1 位作者 孟维艳 张兴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骨后牙区、上颌窦、颧骨及颧骨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正常成人颅颌骨,利用3D-Doctor软件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导入ABAQUS软件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建立颧骨种植体模型。结果:建立的三维有... 目的:探讨上颌骨后牙区、上颌窦、颧骨及颧骨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正常成人颅颌骨,利用3D-Doctor软件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导入ABAQUS软件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建立颧骨种植体模型。结果: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在操作平台上可随意观察。结论:采用CT扫描技术及ABAQUS建模技术可以建立切实可行的上颌骨后牙区、上颌窦、颧骨及颧骨种植体的生物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后牙区 上颌窦 颧骨 颧骨种植体 三维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离散时间探测随机恒速目标的最优搜索算法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建勇 王健 单志超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27-1630,共4页
针对随机恒速运动目标条件下已知的目标初始位置分布密度和速度分布密度,建立了时变的运动目标分布密度模型和在离散时间点上实施有限区域探测后的目标分布密度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依次探测的单次探测发现概率最大的最优搜索准则,... 针对随机恒速运动目标条件下已知的目标初始位置分布密度和速度分布密度,建立了时变的运动目标分布密度模型和在离散时间点上实施有限区域探测后的目标分布密度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依次探测的单次探测发现概率最大的最优搜索准则,计算在该准则下的离散时间点上有限探测域的最优探测位置。最后,给出了一个二维空间搜索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搜索 运动目标 后验分布 探测域
下载PDF
CAD-CAM基台对后牙种植患者龈乳头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鲍利红 陶庭亮 +2 位作者 郝新河 张磊 边华琴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研究观察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个性化基台与成品基台在后牙区种植修复食物嵌塞的效果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取30例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的共计50颗种植体,将患者分为实... 目的研究观察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个性化基台与成品基台在后牙区种植修复食物嵌塞的效果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取30例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的共计50颗种植体,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颗。实验组给予CAD-CAM个性化基台在后牙区种植修复,对照组给予成品基台进行修复。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3个月后复诊情况,依照牙龈乳头指数(PIS)对2组龈乳头形态的差别进行评价,并记录2组食物嵌塞的发生情况,探讨并分析龈乳头形态与食物嵌塞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3个月复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龈乳头形态良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龈乳头形态不良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后牙区种植修复3个月后食物嵌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牙区种植修复3个月后龈乳头形态良好食物嵌塞比例显著低于龈乳头形态不良食物嵌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CAD-CAM个性化基台对后牙区种植修复,有利于形成更好的龈乳头形态,减少食物嵌塞,有效促进后牙区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生长,值得临床广泛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CAM 个性化基台 成品基台 后牙区 种植修复
下载PDF
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对照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丹 邓雪飞 +3 位作者 王娜 刘斌 陈方宏 韩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8-602,共5页
目的通过对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中保护基底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颈内静脉灌注蓝色明胶溶液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和20例(40侧)CTV图像进行... 目的通过对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中保护基底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颈内静脉灌注蓝色明胶溶液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和20例(40侧)CT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以显微解剖结果作为对照标准,DSA、CTV分别观察到89.79%、94.89%的基底静脉,测得的直径值分别大37.28%、36.72%。根据基底静脉注入大脑大静脉系的分布特点,将基底静脉分为3型:①Ⅰ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大静脉中段,占36.11%(13侧);②Ⅱ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大静脉起始段,占27.78%(10侧);③Ⅲ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内静脉,占36.11%(13侧)。DSA和CTV均能显示基底静脉注入处的分布规律。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对基底静脉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静脉 小脑幕切迹后区 显微解剖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后牙区线性体层X线影像在牙种植术前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粤海 潘丽娜 +3 位作者 尹玉承 邱小燕 张新薇 李朝钧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0年第1期23-25,43,共4页
目的:分析后牙区线性体层X线影像在口腔种植术前设计的应用价值。方法:54例上下颌后牙区缺牙,拟行种植修复的患者,接受术前X线检查,采用sirona公司数字化牙科X线机ORTHOPHOSXGplus对拟手术区行线性体层及曲面体层X线摄影,对得到两种X线... 目的:分析后牙区线性体层X线影像在口腔种植术前设计的应用价值。方法:54例上下颌后牙区缺牙,拟行种植修复的患者,接受术前X线检查,采用sirona公司数字化牙科X线机ORTHOPHOSXGplus对拟手术区行线性体层及曲面体层X线摄影,对得到两种X线影像,利用SIDEXIS5.0软件的测量功能和定位钢珠在拟种植方向上的影像放大率校正后,分别测得种植区骨量,即牙槽嵴顶到下颌管上缘或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测量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两种投照方法得到的X线影像上,测得的骨量值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线性体层x线影像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拟种植区重要解剖结构,便于指导种植体植入的方向,尽可能地利用牙槽骨骨量,同时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结论:在后牙区,应用线性体层X线影像结合曲面体层X线影像的方法,做牙种植术前设计,可以近一步降低种植手术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后牙区 放射影像学检查 线性体层摄影 手术设计
下载PDF
后牙区短种植体种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海云 徐欣 +3 位作者 马跃 杨丕山 兰晶 霍丽德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8年第4期186-188,191,共4页
目的:观察短种植体在上下颌后牙区的成功率。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种植牙病例52例,89颗短种植体,所有的种植体由同一个有多年种植经验的外科医生操作,修复医生也有成熟的经验。观察的指标包括性别、... 目的:观察短种植体在上下颌后牙区的成功率。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种植牙病例52例,89颗短种植体,所有的种植体由同一个有多年种植经验的外科医生操作,修复医生也有成熟的经验。观察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种植系统、种植位置、修复方法。种植体成功率的分析采用生命表法(Wilcoxon test)。对于失败的种植体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所有种植体均发生骨结合并完成了上部结构修复,在1~5年的观察中,脱落种植体1枚,为上颌,累积成功率95.8%;下颌种植体无1例脱落,累积成功率为100%。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短种植体在上下颌后牙区可获得和标准种植体同样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种植体 后牙区 成功率
下载PDF
大鼠投射到垂体后叶的加压素样免疫反应神经元与第三脑室室管膜及软脑膜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宏 鞠躬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3-27,共5页
本文运用WGA-HRP逆行标记与加压素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了大鼠投射到垂体后叶的加压素神经元在第三脑室周围的分布及其形态特点。发现双标记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前区平面、室旁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处第三脑室的背侧份、交... 本文运用WGA-HRP逆行标记与加压素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了大鼠投射到垂体后叶的加压素神经元在第三脑室周围的分布及其形态特点。发现双标记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前区平面、室旁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处第三脑室的背侧份、交叉上核平面处第三脑室的腹侧份。细胞为圆形、梭形、多角形和梨形。它们嵌入室管膜细胞之间,或紧贴室管膜下层,部分突起伸向第三脑室。在视上核主部和交叉后部,均见到较多的双标记细胞,主部细胞发出许多突起形成丛,伸向脑腹侧面,与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非常接近。作者认为,位于第三脑室周围和软脑膜下投射到垂体后叶的加压素神经元,与脑脊液非常接近,提示它们自脑脊液获得信息,调节垂体后叶加压素的释放,还可能向脑脊液中分泌加压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素 垂体后叶 周围神经元 脑室
下载PDF
后牙纤维桩桩核冠修复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毛莹莹 刘淼 +1 位作者 姚贵良 李睿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规范后牙大面积缺损时纤维桩修复的适应证范围。方法:选取后牙大面积缺损并要求进行桩核冠修复的患者,前磨牙1/2牙体缺损组纤维桩核修复共29例,磨牙1/2牙体缺损组纤维桩核修复共38例,磨牙2/3牙体缺损组纤维桩核修复共21例,金属桩... 目的:规范后牙大面积缺损时纤维桩修复的适应证范围。方法:选取后牙大面积缺损并要求进行桩核冠修复的患者,前磨牙1/2牙体缺损组纤维桩核修复共29例,磨牙1/2牙体缺损组纤维桩核修复共38例,磨牙2/3牙体缺损组纤维桩核修复共21例,金属桩核组金属桩核修复共20例,随访3年。通过对脱落率、折断率、成功率等三方面的观察,进行比较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纤维桩核修复的患牙有2例脱落,1例桩折断;金属桩核修复的患牙有2例脱落,3例根折。结论:后牙大面积缺损需要行桩核冠修复时,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纤维桩核修复效果明显优于金属桩核,修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牙 大面积缺损 纤维桩核 金属桩核
下载PDF
成人房室交点区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奇 赵根然 +2 位作者 杨月鲜 段保国 凌凤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进一步研究并积累人心脏房室交点区的有关资料,为临床心内、外科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80例健康成人心脏标本,进行局部解剖,观察、测量了有关数据,同时还取3例标本作连续组织切片,镜下进一步观察该区域的结构和内容... 目的:进一步研究并积累人心脏房室交点区的有关资料,为临床心内、外科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80例健康成人心脏标本,进行局部解剖,观察、测量了有关数据,同时还取3例标本作连续组织切片,镜下进一步观察该区域的结构和内容。结果:冠状沟左侧高于右侧平均为7.3mm;后房间沟较后室间沟偏左,平均为12.4mm;上下交点连线(即房室交点区长度)平均长17.7mm;右房后端(右房后窝)比左房后端向后突出8.9mm;房室交点区平均深度为19.9mm等。本文还就该区所见形态结构及内容作了描述。结论:观察表明,传统的房室文点处实为一个区域,称房室交点区较为合适。该区是血管、神经入心的门户之一,附近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交点区 冠状窦 右房后窝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勇 张娜 +1 位作者 苏婧 王光杰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894-895,共2页
目的 探讨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38例上颌后牙缺失就诊患者共计42颗种植位点分为两组,实验组:Bicon短种植体(L≤8)植入者共22颗,对照组:采用Osstem TSⅢ植体(L>8mm)植入者共20颗.术后6个月Ⅱ期... 目的 探讨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38例上颌后牙缺失就诊患者共计42颗种植位点分为两组,实验组:Bicon短种植体(L≤8)植入者共22颗,对照组:采用Osstem TSⅢ植体(L>8mm)植入者共20颗.术后6个月Ⅱ期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24 -48个月平均观察时间为36个月,检查种植体骨整合及行使功能情况,X线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结果 两组种植体骨结合均良好,测量两组种植体近远中骨高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种植中的临床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满意,与常规种植体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种植体 Bicon种植体 后牙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