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经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军胜 董晖 +2 位作者 张冲 凡志伟 张陆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6期31-34,共4页
目的 比较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2020-01间郑州人民医院骨科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6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2组,观察组经... 目的 比较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2020-01间郑州人民医院骨科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6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2组,观察组经多裂肌间隙置钉(32例),对照组经后正中入路置钉(2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前及术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 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获3-6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第1天、1周、3个月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及第1周、3个月、6个月时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同样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对椎旁软组织剥离少、损伤小,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更有利于术后腰背疼痛迅速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 后正中入路 椎弓根钉内固定
下载PDF
枕下远外侧入路处理斜坡中央凹陷区病变的数量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爱民 颜士卫 +1 位作者 刘希光 李宁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17-219,共3页
目的量化分析枕下远外侧入路(FLA)中不同程度骨切除对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以及手术操作空间的影响。方法利用CT和立体定向仪对20例甲醛溶液固定的头颅标本标记斜坡中央凹陷区中心点,采用FLA入路,骨切除分四步进行:磨除颈静脉结节,... 目的量化分析枕下远外侧入路(FLA)中不同程度骨切除对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以及手术操作空间的影响。方法利用CT和立体定向仪对20例甲醛溶液固定的头颅标本标记斜坡中央凹陷区中心点,采用FLA入路,骨切除分四步进行:磨除颈静脉结节,部分乳突切除,枕髁全切,C1侧块切除;分别于每一步骨切除及血管神经牵拉完成后测量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和位于中心点上方15cm处术者的操作范围。结果颈静脉结节磨除后,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面积为(123±35)mm2,占FLA入路完成后显露总面积的89%;提供的手术操作空间为(6095±247)mm2,占FLA入路完成后总操作空间的69%。结论磨除颈静脉结节为经FLA入路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的关键步骤;部分乳突切除可进一步改善操作空间,但未能显著增加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全切枕髁和侧块不能显著增加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和操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窝 中央凹陷 数量化研究 枕下远外侧入路
下载PDF
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杨运平 钟红发 +4 位作者 胡稷杰 钟子毅 许道荣 曹生鲁 王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 女3例;年龄31... 目的探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 女3例;年龄31~65岁, 平均46.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术后即刻依据Matta评分系统评估双柱及后壁骨折的复位情况, 测量正常侧及术后患侧髋关节股骨头中心点的垂线与髋臼外侧边缘的夹角(CE角)及股骨头包容度变化情况, 以评价骨折复位效果;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16~52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和髋臼骨折的复位固定, 后壁骨折间接复位满意, 髋臼包容度满意。手术时间为130~270 min, 平均155.5 min;术中出血量为600~5 600 mL(平均1 150.5 mL);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平均6 U(2~12 U)。术后即刻根据X线片按Matta标准评估复位质量:髋臼后壁骨折解剖复位4例, 满意复位9例。根据术后即刻X线片, 患侧髋关节CE角(43.53°±3.46°)与正常侧(43.19°±3.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股骨头包容度(76.56%±15.50%)与正常侧(75.32%±16.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为12~18分, 平均16.5分;其中髋关节功能优9例, 良3例, 一般1例。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骨折复位均未丢失, 骨折内固定牢固, 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 可达到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包容性好的目的, 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髋脱位 髋臼 中心性脱位 后壁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
原文传递
经颈椎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严正村 张恒柱 +7 位作者 关靖宇 顾加祥 刘宏君 孟兆祥 罗文苗 王晓东 王杏东 魏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3期138-143,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特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6~72岁、平均66岁。模拟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和显...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特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6~72岁、平均66岁。模拟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和显露左侧C7神经至末端分叉处,测量左侧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缘的直线最短距离,测量颈椎后路引出的左侧C7神经长度与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测量椎间孔后壁磨除的最小宽度以及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计算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长度的比例。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1例应用经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的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45岁,右上肢肌痉挛伴右侧肢体偏瘫,右上肢肌力0级、肌张力3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1级。观察患者术后健侧和患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情况。结果C7神经的远端定位于锁骨中点深部,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侧缘的直线最短距离为1.8~2.5(2.1±0.4)cm,颈椎后路引出C7神经长度为6.6~7.4(7.1±0.4)cm,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为3.9~4.3(4.0±0.2)c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为4.6~5.3(4.8±0.3)mm,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为12.0~15.8(13.6±0.5)m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的比例为33.6%~38.2%(35.8%±0.4%)。1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顺利完成颈椎后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术后健侧(左侧)上肢肌力正常,伴有左示指及中指麻木感,1个月后完全恢复,患侧(右侧)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肌力0级、肌张力1级。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健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患侧上肢肌力恢复至I级,肌张力1级,感觉正常,运动功能在康复中。结论C7神经位置相对恒定,颈椎后路解剖相对简单,具备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条件,且神经移位距离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移位 颈7神经 颈椎后路 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