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rn posterior screw techniques in the pediatric cervical spine 被引量:1
1
作者 Daniel J Hedequist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4年第2期94-99,共6页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vical spine disorders requiring fusion is a challenging endeavo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size of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abnormal bony anatomy, the inherent ligamentous laxi...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vical spine disorders requiring fusion is a challenging endeavo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size of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abnormal bony anatomy, the inherent ligamentous laxity of children, and the relative rarity of the disorders all play a part in difficulty of treatment. The benefits of modern posterior cervical instrumentation in children, defined as rigid screw–rod systems, have been shown to be many including: improved arthrodesis rates, diminished times in halo-vest immobilization, and improved reduction of deformities. The anatomy of children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thology seen frequently is at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and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given the relatively large head size of children and the horizontal facets at these regions predisposing them to instability or deformity. Posterior screw fixation, while challenging, allows for a rigid base to allow for fusion in these upper cervical areas which are predisposed to pseudarthrosis with non-rigid fixati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of the cervical spine, the morpholog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available screw options is paramount for placing posterior cervical screws in children.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discuss both the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descriptions re-lated to posterior screw placement in the cervical spine in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IATRIC cervical spine cervical screw fixation posterior cervical TECHNIQUES
下载PDF
Treatment of Anderson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by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被引量:1
2
作者 Dun Liu Yong Wang +1 位作者 Bing Hu Jinju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7年第11期572-582,共11页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and relate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and relate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7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ho underwent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6. 17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trauma before surgery, and they all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or subluxation and varying degrees of neck occipital pain and limited mobility. Result: No spinal cord or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occurred during surgery. Follow-up information is complete.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6 to 48 months (mean 27.4 ± 12.4 months). Postoperative imaging review prompted a good reduction of cervical spine, stable sequence;no pedicle screw loosening, fracture, iliac bone graft at the location of the situation, odontoid fracture and bone healing at the good, the patient after cervical rotation are limited to varying degrees. Conclusion: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can achieve good stability, and the prognosis is good, but long-term cervical rotation function may be affected to varying deg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RSON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 cervical posterior Approach PEDICLE screw fixation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外、后踝骨折
3
作者 何晶 高胜飞 +1 位作者 吴云刚 刘涛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434-438,共5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外、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4例外、后踝骨折患者,记录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外、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4例外、后踝骨折患者,记录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117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因切口渗出延长拆线时间至术后3周,2例因皮肤坏死行清创治疗,1例因切口感染行清创+负压引流。术后2例腓骨肌腱炎,均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未发现[足母]长屈肌挛缩者。124例骨折均愈合,时间3~5个月。末次随访时,124例均可完全负重行走,其中5例轻度跛行;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34°~45°;采用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优99例,良18例,可7例,优良率为94.4%。结论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外、后踝骨折简便易行,软组织损伤小,且内固定物可获得良好的软组织覆盖,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入路 钢板内固定 空心钉内固定 外、后踝骨折
下载PDF
后路椎间盘镜通道下解除关节突关节交锁联合前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在单侧关节突关节交锁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陈勤 伍耀宏 +2 位作者 丁毅 陈荣春 刘宁 《当代医学》 2023年第3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通道下解除关节突关节交锁联合前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侧关节突关节交锁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后路MED通道下解除关节突关节交锁联合前路椎...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通道下解除关节突关节交锁联合前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侧关节突关节交锁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后路MED通道下解除关节突关节交锁联合前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3例单侧关节突关节交锁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完善X线、三维CT、MRI等检查,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手术前后损伤节段椎体脱位复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体间脱位均完全复位,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160~260min,平均(205±45)min;术中出血量为30~310ml,平均(120±75)ml;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6)个月;2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A级患者中,1例术后恢复至ASIAB级,1例恢复至ASIAC级,2例ASIAB级患者恢复至ASIAD级,2例ASIAC级患者改善至ASIAD级,3例ASIAD级患者均完全恢复,4例ASIAE级患者无加重;椎体间植骨在8个月内牢固融合(平均6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椎间序列良好。结论后路MED通道下解除关节突关节交锁联合前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侧关节突关节交锁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生物力学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 关节突关节交锁 椎间盘镜通道 侧块钉 颈椎后路
下载PDF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 被引量:2
5
作者 鲍凯 宋文慧 +2 位作者 刘昌文 梁凯恒 王佳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4-599,共6页
背景: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已从C_(1)-C_(2)或C_(0)-C_(2)融合发展到现在尽可能保留运动节段,然而,无论是经口入路还是后路入路,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单节段... 背景: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已从C_(1)-C_(2)或C_(0)-C_(2)融合发展到现在尽可能保留运动节段,然而,无论是经口入路还是后路入路,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5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查阅病历和术前、术后X射线片,并通过术前和术后CT扫描,根据Spence标准即张口位X射线片寰椎两侧块移位之和≥6.9 mm判定为不稳定寰椎骨折,同时明确骨折类型,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来评估寰枢关节是否稳定。结果与结论:①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1.0±6.4)个月,术后复查颈椎X射线片及CT均可见内固定位置良好,复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②目测类比评分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74.4±4.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颈部屈伸70°-88°(79.7±6.0)°;颈部左右侧屈76°-85°(82.1±2.8)°;左右旋转129°-155°(143.5±8.4),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未见寰枢关节存在任何不稳定的影响学表现;术后4例患者主诉颈部僵硬伴活动受限,在规范康复及指导治疗下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④提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复位效果也较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患者颈部屈伸及旋转功能基本不受限;对于C_(1)骨折,横韧带断裂可能不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禁忌证,但C_(1)-C_(2)不稳定的长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 颈后路 单节段 内固定 椎弓根钉 骨折复位
下载PDF
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江雨剑 张玙 +5 位作者 刘晨 肖良 李逸峰 赵泉来 吴仲宣 耿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25-331,共7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DD...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根据PI-LL的差值判断PI与LL是否匹配将患者分为匹配组和失匹配组。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以及PI-LL、LL、SS、PT、SVA、DH和FH均有变化(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L和D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匹配组中,术前的LL、FH与VAS评分呈正相关;失匹配组中,术前的LL与VAS、ODI评分和PI-LL均呈负相关,末次随访的LL与VAS、ODI评分和PI-LL均呈负相关,PT与PI-LL呈正相关。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作为一种新的组合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脊柱矢状面的平衡。同时明确了LL与临床疗效间的相关性,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下载PDF
术中计算机断层扫描和C臂透视辅助颈椎后路置钉的准确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钱向辉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410-413,共4页
目的比较术中计算机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iCT)和C臂透视辅助颈椎后路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后路固定术治疗的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4)和... 目的比较术中计算机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iCT)和C臂透视辅助颈椎后路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后路固定术治疗的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9)。研究组采用iCT导航下螺钉置入;对照组在C臂透视引导下,参照椎管内和椎管外解剖标志完成螺钉置入定位。观察两组患者螺钉置入准确率。结果研究组螺钉置入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_(1)~C_(2)螺钉置入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颈椎螺钉置入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T导航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钉和侧块螺钉的准确性明显优于C臂透视辅助置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手术 螺钉置入 椎弓根螺钉 侧块螺钉 术中CT导航
下载PDF
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2
8
作者 谭明生 移平 +5 位作者 王文军 谭远超 张恩中 韦宏宇 杨峰 蒋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寰枢椎脱位并有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 目的:探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寰枢椎脱位并有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其中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经口腔前路松解,一期后路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融合。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42例8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36例获3 ̄42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患者均在3 ̄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4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1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5例好转。结论: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后弓 侧块 螺钉固定 椎弓根钉 寰枢椎脱位 经寰椎“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CT测量 被引量:161
9
作者 谭明生 王慧敏 +5 位作者 张光铂 移平 梁立 韦宏宇 杨峰 李子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提供国人寰椎CT测量的数据,探讨寰椎经后弓侧块行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采用50具寰椎骨标本,对经寰椎后弓侧块的螺钉固定通道进行多个切面的CT断层扫描并测量。结果:将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mm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上方2mm处的... 目的:提供国人寰椎CT测量的数据,探讨寰椎经后弓侧块行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采用50具寰椎骨标本,对经寰椎后弓侧块的螺钉固定通道进行多个切面的CT断层扫描并测量。结果:将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mm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上方2mm处的水平面的交线在后弓后方的投影点确定为进钉点;进钉方向保持与冠状面垂直,在矢状面上钉尖向头侧倾斜约5°,是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较理想的置钉通道。结论:寰椎具备行经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后弓 侧块 螺钉固定 CT测量
下载PDF
Axis系统治疗下颈椎不稳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尹庆水 张余 +3 位作者 刘景发 曹正霖 夏虹 权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研究下颈椎侧块的解剖特点 ,评估Axis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 16具成人正常下颈椎防腐标本 ,观察解剖特点 ,探查并测量改良Magerl法进针点和进针角度、深度以及与血管、神经的关系。临床应用Axis系统治疗下颈椎不... 目的 :研究下颈椎侧块的解剖特点 ,评估Axis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 16具成人正常下颈椎防腐标本 ,观察解剖特点 ,探查并测量改良Magerl法进针点和进针角度、深度以及与血管、神经的关系。临床应用Axis系统治疗下颈椎不稳 18例。结果 :改良Magerl法进针点选在术中可视侧块中点内下 1~ 2mm处 ,深度13 2~ 16 4mm ,进针角度分别为矢状面角度 45° ,水平面角度 2 9°。距动脉和神经根的距离分别约为 4 1mm和1 9mm。临床应用 18例 ,平均随访 8个月 ,无并发症 ,15例获骨性融合 ,脊髓功能除 1例无改善外 ,余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改良进针法更适合于国人。Axis系统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需后路减压的下颈椎不稳。侧块固定有一定风险 ,但只要熟悉解剖特点 ,规范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不稳 颈椎侧块 后入路 内固定 治疗
下载PDF
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与侧块螺钉拔出试验比较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景堂 唐天驷 +2 位作者 刘兴炎 葛宝丰 王以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抗拔出力,探讨颈椎经椎弓根短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5具C3~C5共15节新鲜颈椎标本,用长度为28mm和20mm的皮质骨螺钉分别置入椎弓根,并用20mm的螺钉行侧块双皮质固定,螺钉进入侧块深度约1... 目的:比较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抗拔出力,探讨颈椎经椎弓根短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5具C3~C5共15节新鲜颈椎标本,用长度为28mm和20mm的皮质骨螺钉分别置入椎弓根,并用20mm的螺钉行侧块双皮质固定,螺钉进入侧块深度约14mm.行拔出试验,比较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椎弓根长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650N,椎弓根短螺钉为585N,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侧块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360N,与椎弓根短螺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颈椎椎弓根短螺钉固定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其安全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侧块 螺钉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下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的“两点法”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魏亦兵 周建伟 +2 位作者 张志玉 黄煌渊 顾玉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获得安全的下颈椎侧块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取28具C3~7标本,年龄28~79岁.解剖确定安全的入、出针点--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为出针点,以克氏针代替螺钉置入,摄取标本侧位片和各椎...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获得安全的下颈椎侧块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取28具C3~7标本,年龄28~79岁.解剖确定安全的入、出针点--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为出针点,以克氏针代替螺钉置入,摄取标本侧位片和各椎体的横断面片,测量X线片上克氏针在矢状面和横断面成角.同时测量标本上克氏针在侧块内的长度(进针深度).结果以C3~7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克氏针向头侧成角(头倾角)18~39°、向外侧成角(外倾角)为14~37°,针尖可自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穿出,该处与神经根和椎动脉均隔以横突后结节.C3~7侧块内进针深度为9.4~14.8 mm.结论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在C3~7较安全的置钉技术是以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处为入钉点,外倾25~35°、头倾20~30°置入,深度为11~1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点法” 解剖研究 螺钉固定 颈椎后路 侧块钢板螺钉 进针深度 解剖学研究 克氏针 侧块螺钉 螺钉置入 同时测量 横断面 C3 下颈椎 安全 内侧 横突 侧位片 取标本 成角 矢状面 X线片 椎动脉 神经根 入钉点 置钉 出针 后方
下载PDF
寰椎后路两种螺钉固定的解剖学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胡勇 谢辉 +3 位作者 杨述华 徐荣明 马维虎 阮永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对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进行解剖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寰椎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16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螺钉的最大进钉长... 目的对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进行解剖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寰椎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16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L1)、侧块螺钉进钉点到寰椎后弓后缘的长度(L2)、椎弓根螺钉在寰椎侧块内部分的长度(L3)、椎弓根螺钉在寰椎后弓内的长度(L4)、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L3+L4)、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外倾角(α°)和上斜角(β°)等14项内容。进行寰椎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和钉道长度。结果L1为(25.01±0.23)mm、L2为(9.85±1.31)mm、L3为(19.58±1.63)mm、L4为(10.47±1.51)mm、L3+L4为(29.81±1.27)mm、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外倾角(α°)和上斜角(β°)分别为10°、5°和15°、20°。双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1 686.0±425.3)N,单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为(1 082.5±292.7)N;双皮质寰椎侧块螺钉最大拔出力为(1 127.2±367.1)N,与单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无明显差异,单皮质寰椎侧块螺钉最小,为(785.2±402.7)N。结论由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的位置不同,使得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较寰椎侧块螺钉要长。寰椎侧块螺钉的长度大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在寰椎侧块内部分的长度,是因为寰椎侧块螺钉的上斜角度和外倾角度均较大之故。在同时适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从手术操作和螺钉固定强度考虑,宜首先选择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次选寰椎侧块螺钉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寰椎 上颈椎 椎弓根螺钉 侧块螺钉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慧敏 谭明生 +3 位作者 张光铂 移平 梁立 韦宏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 :提供国人寰椎CT测量的数据 ,评价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 :针对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 ,对 5 0具寰椎骨标本进行多个切面的CT断层扫描并测量。结果 :将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 18~ 2 0mm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的上方... 目的 :提供国人寰椎CT测量的数据 ,评价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 :针对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 ,对 5 0具寰椎骨标本进行多个切面的CT断层扫描并测量。结果 :将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 18~ 2 0mm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的上方 2mm处的冠状面的交线在后弓后方的投影点确定为进钉点 ;于冠状面上保持垂直进钉 ,矢状面上钉头向头侧倾斜约 5° ,是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较理想的置钉通道。结论 :寰椎具备行经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后弓 侧块 螺钉固定通道 影像学测量 CT
下载PDF
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曹俊明 张英泽 +4 位作者 申勇 李晓明 丁文元 杨大龙 张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44-849,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平均年龄57.5岁,分别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17例)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15例)治疗。随访观察并比较...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平均年龄57.5岁,分别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17例)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15例)治疗。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的生理曲度及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进行评估。结果: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开门再闭发生,B组患者术后植骨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脱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JOA评分显示,A组由术前的7.06±0.9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62±1.22分,B组由术前的7.23±1.1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73±0.98分,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改善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A组、B组术前分别为3.81±1.14mm和3.67±1.28mm,末次随访时为3.62±1.08mm和7.26±1.52mm,B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1),与A组相比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颈部轴性症状A组发生率为65.71%,B组为2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项肩背部疼痛程度的VAS评分A组为5.64±3.19分,B组为2.92±3.00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能取得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似的疗效,并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供坚强的内固定,防止术后颈椎不稳,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症 侧块螺钉 手术疗效 轴性症状
下载PDF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童杰 季伟 +3 位作者 周若舟 黄志平 刘社庭 朱青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7-842,共6页
目的 :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最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 目的 :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最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切除(B组)、C5~C7经关节螺钉固定(C组)、C5~C7侧块钉棒系统固定(D组),测量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在C6椎体前缘粘贴应变片,测量不同状态下椎体前柱载荷变化。结果:A组C5/6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3.6°±1.2°、6.1°±0.5°、4.2°±1.6°;B组为14.4°±1.2°,6.4°±0.6°,4.8°±0.8°,C组为2.8°±0.7°、0.7°±0.3°、0.4°±0.1°,D组为1.2°±0.3°、0.5°±0.2°、0.8°±0.3°,在屈伸方向上B组的ROM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和D组在各方向上均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小(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C组和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6/7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2.3°±1.4°、5.5°±1.2°、2.7°±0.9°;B组为12.0°±1.3°、5.6°±1.0°、2.8°±0.9°,C组为2.9°±0.9°、0.4°±0.2°、0.4°±0.1°,D组为1.2°±0.3°、0.4°±0.1°、0.7°±0.3°,A、B两组在各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和D组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C6椎体前柱的应变在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D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C、D组在前屈方向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可造成屈伸和侧弯方向上失稳,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轴向旋转和侧弯方向上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效果相似,但限制屈伸运动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经关节螺钉 侧块螺钉 生物力学 后路融合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宾宾 杨进城 +1 位作者 杨浩志 马向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5-1120,共6页
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上颈椎疾患,可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临床上多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后路复位植骨内固定为主。后路内固定技术主要包括线缆技术、椎板夹技术、经C1-C2关节螺钉技术(Magerl... 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上颈椎疾患,可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临床上多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后路复位植骨内固定为主。后路内固定技术主要包括线缆技术、椎板夹技术、经C1-C2关节螺钉技术(Magerl技术)、钉板系统以及钉棒系统,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及不足。钉棒技术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文章就常见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演进、特点以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后路内固定 螺钉固定 侧块螺钉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下颈椎椎板和侧块作为椎弓根置钉角度参考标志的可靠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裕成 马军 +2 位作者 李涛 王冰 杨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板和侧块作为椎弓根置钉角度参考标志的可靠性。方法:完整成人颈椎骨性标本10具,男、女各5具,模拟施行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手术;术前对C3~C7进行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确定椎弓根进钉轴,并以椎板和侧块作为椎弓...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板和侧块作为椎弓根置钉角度参考标志的可靠性。方法:完整成人颈椎骨性标本10具,男、女各5具,模拟施行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手术;术前对C3~C7进行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确定椎弓根进钉轴,并以椎板和侧块作为椎弓根内倾角和上倾角的参考标志,测量椎弓根进钉轴与同侧椎板的夹角(PL角)及与侧块后表面的夹角(PLM角),术中以相同参考标志和置钉角度置入 椎弓根螺钉。术后复查CT并评估椎弓根螺钉置钉的7停确率:0级,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1级,穿破柞弓根的部分〈螺钉直径的25%;2级,螺钉直径的25%.50%穿破椎弓根:3级,螺钉直径〉50%穿破椎弓根;2级和3级螺钉为误置。对颈椎标本各节段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分级与椎弓根的宽度与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12月,用同样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手术,评估置钉准确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0具颈椎标本的下颈椎椎弓根的PL角,C3、C4〉C5、C6〉C7:PLM角,C3、C4〈C5〈C6〈C7。10具颈椎标本C3~C7共置入椎弓根螺钥‘100枚,术后CT判断螺钉位置,0级65枚,1级26枚,2级6枚,3级3枚,误置率为9%。误置节段分布:C34枚,C43枚,C51枚.C61枚。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分级与椎弓根的宽度呈负相关(r=-0.356,P=0.000),与椎弓根的高度无显著相关性(r=-0.187,P=O.058)。6例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4枚,其中0级21枚,1级9枚,2级3枚,3级1枚,椎弓根螺钉误置率11.7%。术后随访14~19个月(平均16.5个月),无椎动脉损伤、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术后遗留上肢神经根性疼痛。结论:下颈椎椎板、侧块可以作为相应椎弓根螺钉置入角度的可靠参考标志:下颈椎椎弓根的置钉角度并不都垂直于同侧柞板和侧块,不同节段椎弓根的置钉角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椎板 侧块 置钉角度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尤传飞 袁峰 +2 位作者 葛保健 陈宏亮 王立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1-644,650,共5页
目的:研究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特征,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男14例,女13例)骶尾椎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测量以第2骶后孔上缘上方5mm为进钉点的经骶1-2侧块螺钉(the sacr... 目的:研究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特征,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男14例,女13例)骶尾椎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测量以第2骶后孔上缘上方5mm为进钉点的经骶1-2侧块螺钉(the sacral 1-2 translateral mass screw,STMS)固定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外倾角(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连线在水平面上与骶骨正中线的夹角)、上倾角(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连线与S1椎体上终板在矢状位上的夹角)及钉道长度(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距离)。对不同性别间及左右侧别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在三维图形上观察钉道轨迹,并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在15例骶骨标本上置入STMS,观察螺钉与椎管、骶前后孔及耳状面关系。结果:平均外倾角男性为30.39°±5.01°,女性为35.81°±4.45°,男性左侧为31.14°±5.25°,右侧为29.64°±4.86°;女性左侧为36.46°±4.94°,右侧为35.15°±4.00°,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的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上倾角男性为26.71°±16.50°,女性为19.48°±9.09°;左侧为23.67°±14.81°,右侧为22.22°±12.89°;平均钉道长度男性为54.48±3.01mm,女性为53.02±2.89mm;左侧为53.99±2.78mm,右侧为53.56±3.28mm。上倾角及钉道长度在性别及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维重建图形上观察钉道位于侧块内,置钉实验中STMS均未穿透至椎管、骶前后孔及耳状面。结论:在S1椎弓根螺钉不能提供有效固定的情况下,术前行CT三维测量以获得进钉参数,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可以安全的应用于骶骨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侧块 解剖学 螺钉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侧块的应用解剖及其在后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章庆峻 罗卓荆 李明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为经颈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在颈椎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10套成年C3~ 7段 5 0节防腐颈椎标本的颈椎侧块和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长度、椎弓根轴线的角度及进钉点定位等作了三维形态学观测。结果 :颈椎侧块的斜径线为... 目的 :为经颈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在颈椎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10套成年C3~ 7段 5 0节防腐颈椎标本的颈椎侧块和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长度、椎弓根轴线的角度及进钉点定位等作了三维形态学观测。结果 :颈椎侧块的斜径线为 (10 .5 7± 1.41)mm、其倾斜角为 5 .14°± 0 .82° ,后表面中心点距椎动脉距离为 (13 .99± 1.63 )mm ;颈椎椎弓根的高为 (6.77± 0 .61)mm、宽为 (5 .18± 0 .5 9)mm、侧块后表面经椎弓根至椎体前缘间距为 (3 1.70± 1.44 )mm、椎体矢状面与经椎弓根轴线的夹角为 42 .90°±3 .2 1°。颈椎经侧块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进钉的深度、方向、以及螺钉的选择上均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根据不同节段颈椎后侧路侧块和椎弓根的解剖特点 ,合理设计经颈椎侧块和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 ,准确选择相应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 ,可以保证颈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下颈椎的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侧块 椎弓根 内固定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