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rp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rupture
1
作者 Nan Lv Yibin Fang +3 位作者 Ying Yu Jinyu Xu Jianmin Liu Qinghai Huang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 2015年第2期86-91,共6页
Objective: The conflicting findings of previous 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may be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of aneurysms.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aneur... Objective: The conflicting findings of previous 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may be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of aneurysms.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aneurysm rupture by focusing on only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 A) aneurysms. Methods: In 89 PcomA aneurysms(58 ruptured, 31 unruptured), clin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group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the rupture status of PcomA aneurysms. Results: In univariate analyses, the aneurysm dome size, aspect ratio, size ratio,dome‐to‐neck ratio, and inflow angle were significant parameters. With multivariate analyses, only the aneurysm dome size and inflow angl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upture status of PcomA aneurysms. Conclusions: Morphology was related with rupture of PcomA aneurysms. The aneurysm dome size and inflow angle were found to be the independent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rupture status of PcomA aneury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aneurysm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RUPTURE MORPHOLOGY
原文传递
Intentional Compartmentalized Embolization of Wide-neck Aneurysms Incorporating th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to Preserve Flow
2
作者 Feng Xiao Nestor Gonzalez +6 位作者 Ming Yan Wei-Jian Fan Jun Gu Josh Emerson Ling-Na He Ren-Ya Zhan Jian-Wei Pan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2020年第3期15-19,共5页
Background:Endovascular coiling for wide-neck aneurysms with a branch arising from the aneurysmal sac is challenging and sometimes considered impossible.This study aims to present our experience in treating wide-neck ... Background:Endovascular coiling for wide-neck aneurysms with a branch arising from the aneurysmal sac is challenging and sometimes considered impossible.This study aims to present our experience in treating wide-neck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aneurysms with a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arising from the sac using a strategy of stenting the ICA and intentional compartmentalization to preserve the flow in the PComA.Methods:Eight consecutive cases of wide-neck ICA aneurysms with a fetal-type PComA arising from the aneurysmal sac were embolized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8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College of Medicine,Zhejiang University.Demographics,angiographic technique,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reviewed.Results:There were 2 men and 6 women ranging from 56 to 81 years of age.Of the 8 cases,3 were ruptured and 5 were unruptured aneurysms.Stents were successfully deployed in all 8 cases.Near-complete occlusion was achieved in 3 cases(37.5%),neck remnant in 4(50%)and sac remnant in one(12.5%)of the cases.One case suffere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fter procedure completion.The clinical outcome was favorable in all 8 cases(modified Rankin scale 0-1).No rebleeding occurred during clinical follow-up.Conclusion:Stent-assisted compartmentalized embolization is feasibl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wide-neck ICA aneurysm with a PComA arising from the s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URYSM Compartmentalized embolization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原文传递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谦学 吴立权 +4 位作者 刘仁忠 陈治标 徐海涛 简志宏 田道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577-579,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此19例中,6例手术经颞下入路,7例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枕下旁正中入...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此19例中,6例手术经颞下入路,7例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枕下旁正中入路,1例经扩大颞瓣入路。结果9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5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后行瘤体切除,5例患者动脉瘤被成功包裹。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出现同向偏盲,3例出现偏瘫,1例死亡。3例患者术后因脑积水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3月~6年,3例行瘤颈夹闭者见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包裹者动脉瘤瘤体增大,1例患者在术后2年因动脉瘤突发破裂导致死亡。结论对于后循环动脉瘤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注意对神经及穿支血管的保护,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椎-基底动脉 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洪生 赵佩林 +4 位作者 孙晓峰 殷尚炯 杨昭伟 徐新文 王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39-242,264,共5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PCoA)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与方法,以及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16个)PCoA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PCoA镜像动脉瘤。...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PCoA)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与方法,以及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16个)PCoA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PCoA镜像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①PCoA镜像动脉瘤均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两侧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完全对称(Ⅰ型)的有6例,不完全对称(Ⅱ型)的有2例。动脉瘤大小:0.5~1.5 cm的有9个,>1.5~2.0 cm的有5个,>2.0 cm的有2个。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Ⅱ级的有2例,Ⅲ级的有4例,Ⅳ级的有2例。②直接夹闭PCoA镜像动脉瘤15个,未处理的有1个。一期手术5例,均经双侧开颅,夹闭PCoA动脉瘤10个,对其中2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二期手术2例,第1次手术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2个,对其中1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第2次手术夹闭另一侧PCoA动脉瘤2个。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者1例。③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的有6例,轻残的有1例,重残的有1例。随访3~48个月,动脉瘤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PCoA镜像动脉瘤效果显著,将PCoA镜像动脉瘤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患者Hunt-Hess分级及周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二期手术,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镜像动脉瘤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5
作者 田道锋 陈谦学 +5 位作者 张申起 吴立权 陈治标 王龙 王军民 蔡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正中入路...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正中入路手术6例,经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2例。动脉瘤瘤颈夹闭6例,动脉瘤孤立切除2例;脑室出血急性期行脑室外引流3例。随访3个月至2年,三维CT血管造影复查示5例患者动脉瘤消失,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6例。结论 PICA远端动脉瘤以第四脑室内出血或小脑蚓部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合并脑积水,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7
6
作者 刘维生 陈善文 +1 位作者 赵继宗 王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1997年5月到2005年5月收治的1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1997年5月到2005年5月收治的1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有15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占位为首发症状者4例。19例患者均经全脑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证实诊断,其中囊状动脉瘤17例,梭状2例,发生于第1段5例,第3段1例,第4段2例,第5段11例,其中有5例合并其他血管发育异常。手术入路采用后正中开颅15例,远外侧开颅4例;采用动脉瘤夹闭术8例,动脉瘤夹闭切除术9例,动脉瘤夹闭并动静脉畸形切除术1例,动脉瘤夹闭切除并动静脉瘘切除术1例。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较轻的并发症。结论PICA动脉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为出血和占位,脑内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多为囊状动脉瘤。动脉瘤部位以PICA第1段和第5段多见,易并发其他血管发育异常。开颅方式与动脉瘤所在区段有关,手术方式与动脉瘤形态及蒂宽有关,应尽量同时处理并发的其他血管发育异常,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2 位作者 徐荣华 李志立 王振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8期467-469,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显微手术夹闭的3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延髓前段9例、延髓侧段6例、扁桃体延髓段5例、终末扁桃体段7例、扁桃...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显微手术夹闭的3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延髓前段9例、延髓侧段6例、扁桃体延髓段5例、终末扁桃体段7例、扁桃体上端区域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7例;采用远外侧入路15例、乳突后枕骨下入路7例、枕骨后正中入路9例。结果术后6个月,运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Hunt-Hess分级Ⅱ级),6分2例(1例死于肿瘤感染,1例死于)。结论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破裂常表现脑干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仅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小脑后下动脉常有变异,CT血管造影不易发现动脉瘤;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位置和解剖变异的影响,手术入路应给予个性化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手术
下载PDF
经枕下旁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16例 被引量:5
8
作者 顾建军 张世明 +5 位作者 王中 周幽心 虞正权 李向东 崔岗 周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2期710-712,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14例为破裂动脉瘤;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后颅窝占位。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0级2...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14例为破裂动脉瘤;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后颅窝占位。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0级2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头颅CT表现为天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第四脑室出血,脑血管造影提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均采用枕下旁正中入路进行手术。14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孤立术。结果 3例术后出现切口一过性脑脊液漏;2例轻度后组颅神经受损,3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3个月至2年,2例孤立术患者术后偏瘫、后组颅神经麻痹和长期昏迷;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熟悉小脑后下动脉瘤区域的解剖关系,术中对后组颅神经和小脑后下动脉的有效保护,可明显提高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 动脉瘤 显微外科 疗效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53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卢明巍 洪涛 +1 位作者 曾春辉 李东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12期718-719,723,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的方法、时机、并发症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和多发动脉瘤的处理。方法采用常规翼点及其改良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51例,其中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从一侧入路夹闭;行动脉瘤孤立术2例。...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的方法、时机、并发症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和多发动脉瘤的处理。方法采用常规翼点及其改良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51例,其中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从一侧入路夹闭;行动脉瘤孤立术2例。结果本组51例均顺利夹闭瘤颈。术中有6例出现动脉瘤破裂,其中2例因动脉瘤无法夹闭而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患者术后死亡,总死亡率1.89%(1/53)。结论显微手术仍具有介入治疗无法替代的优点,早期手术不仅可以降低等待手术期间再次出血的机率,还有利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2
10
作者 洪涛 徐春华 +3 位作者 曾而明 李东海 周东伟 周良辅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1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86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伴同侧动眼神经麻痹18例,Hunt&Hess分级Ⅰ级12例、Ⅱ级68例、Ⅲ级6例)手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夹闭。结果 86例手术中神经内镜辅助均...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86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伴同侧动眼神经麻痹18例,Hunt&Hess分级Ⅰ级12例、Ⅱ级68例、Ⅲ级6例)手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夹闭。结果 86例手术中神经内镜辅助均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随访3~12个月: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6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术后GOS评分:4~5分84例,2~3分2例;无死亡病例,未出现内镜相关的并发症,无动脉瘤残留及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可减少视野死角,防止损伤邻近血管及神经,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后交通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胎儿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永光 杜奇勇 +1 位作者 刘旭东 代天军 《西部医学》 2011年第7期131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胎儿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4例胎儿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完全夹闭,后交通动脉保留完好。随访时间3~72个月,平均26个月,... 目的探讨胎儿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4例胎儿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完全夹闭,后交通动脉保留完好。随访时间3~72个月,平均26个月,未见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对于胎儿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在夹闭动脉瘤的同时,必须重视对粗大后交通动脉的保护,减少手术后脑梗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顾大群 张扬 +4 位作者 晁迎九 魏建军 傅先明 牛朝诗 余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0期587-589,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ONP)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ONP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33例,开颅手术治疗19例。结果术后ONP完全恢复25例(48.1%),部分恢复2...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ONP)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ONP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33例,开颅手术治疗19例。结果术后ONP完全恢复25例(48.1%),部分恢复21例(40.4%),无变化6例(11.5%)。血管内栓塞33例中,ONP完全恢复15例,部分恢复14例,无变化4例;手术夹闭19例中,ONP完全恢复10例,部分恢复7例,无变化2例;两组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和ONP持续时间与术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夹闭对改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的ONP效果无显著差异;术前动眼神经部分麻痹和ONP持续时间短患者术后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显微手术 预后
下载PDF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成 秦尚振 +4 位作者 徐国政 龚杰 潘力 张戈 刘征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8期473-475,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PCA动脉瘤14例,其中经翼点入路手术2例,颞下人路手术11例,Poppen.A.路手术1例。10例动脉瘤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例...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PCA动脉瘤14例,其中经翼点入路手术2例,颞下人路手术11例,Poppen.A.路手术1例。10例动脉瘤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例梭形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术,3例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1周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偏瘫及动眼神经麻痹4例,无明显并发症8例;术后1周至6月,6例行DSA复查,5例行CT血管造影复查,其中7例动脉瘤完全夹闭,2例瘤颈仍残留;1例动脉瘤夹位置移位。12例病人成功随访2-9年,7例恢复良好,3例肢体偏瘫,1例动眼神经仍麻痹,1例术后昏迷卧床3年发生肺部感染后死亡。结论PCA动脉瘤发病率较低,手术入路的选择与动脉瘤的位置密切相关,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脑干、大脑后动脉的穿支及动眼神经等颅内重要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动脉瘤 显微手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硬膜外途径磨除前床突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腾华 王少兵 +1 位作者 刘红朝 欧阳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硬膜外途径磨除前床突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开颅手术的42例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磨除前床突,20例未磨除前床突,分析术中夹闭动脉瘤难易程度及术后疗效... 目的探讨经硬膜外途径磨除前床突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开颅手术的42例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磨除前床突,20例未磨除前床突,分析术中夹闭动脉瘤难易程度及术后疗效。结果在22例磨除前床突术中,动脉瘤均得到满意夹闭,术中均未使用脑牵开器,术后仅有1例出现脑梗死,无动眼神经麻痹病例,无动脉瘤夹闭不全病例。20例未磨除前床突病例中,3例瘤夹置入困难造成动脉瘤夹闭不全,2例出现脑梗死,1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结论经硬膜外途径磨除前床突给PCoAA夹闭手术带来便利,术中能有效避免瘤夹置入困难,应用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磨除前床突
下载PDF
显微手术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敬斌 海燕 《中国疗养医学》 2014年第10期926-927,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显微手术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01—2013-12收治的10例行显微手术的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有... 目的探讨分析显微手术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01—2013-12收治的10例行显微手术的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有5例行动脉瘤夹闭,3例行动脉瘤夹闭并实施瘤体切除术,2例行动脉瘤包裹术。术后9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仍存在不全象限性偏离。结论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行显微手术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将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充分显露,并注意保护神经以及穿支血管,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生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巨大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16
作者 王鸿生 武永康 +1 位作者 秦洪 彭爱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23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I级1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1例。首次出血9例,未出血1例。采用一期与二期,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后处理未破裂动...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I级1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1例。首次出血9例,未出血1例。采用一期与二期,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后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的原则,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结果所有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经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8例,轻残1例,重残1例。术后随访1年,并发脑积水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疗效确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镜像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278例报告
17
作者 徐春华 曾而明 +4 位作者 刘越 孟伟 段剑 黄学锋 李东海 《当代医学》 2012年第36期41-42,共2页
目的总结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8例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78例手术患者中,269例行瘤颈夹闭术,9例行包裹加固术,术中辅助使用神经内镜86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术后GOS评分:4~5分256例,2~3分15... 目的总结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8例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78例手术患者中,269例行瘤颈夹闭术,9例行包裹加固术,术中辅助使用神经内镜86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术后GOS评分:4~5分256例,2~3分15例,死亡7例。无动脉瘤残留及复发。结论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并辅助使用神经内镜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内镜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乔卫东 刘珍 云望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7期1134-1136,1141,共4页
目的比较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在经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72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是观察组,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比较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在经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72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是观察组,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是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Glucose、NSE、IUPAC情况,以及术后动眼神经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lucose水平分别为(1.28±0.22)(1.73±0.40)mmol/l,IUPAC水平分别为(5.33±0.46)(6.77±1.22)mmol/l,NSE水平分别为(17.84±5.10)(26.13±8.9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拔除导管时间和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动眼神经恢复率分别为80.56%和6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主要并发症为脑水肿、脱水、脑梗死和血管痉挛,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11%和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介入组在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中比开颅夹闭更有优势,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介入栓塞 动脉瘤夹闭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Nomogram model for predicting oculomotor nerve palsy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19
作者 Yuan-Yue Cui Bin Wang +1 位作者 Bo Jiang Shi-Hong 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2年第8期1316-1321,共6页
AIM: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IA)and develop a nomogram model for predicting ONP of IA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329 IA patients were included.L... AIM: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IA)and develop a nomogram model for predicting ONP of IA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329 IA patients were included.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independent factors,which were then integrated into the nomogram model.The performance of the nomogram model was evaluated by calibration cur ve,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and decision curve analysis.RESULTS: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 A)aneur ysm[hazard ratio(HR)=17.13,P<0.001]and aneurysm diameter(HR=1.31,P<0.001)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ONP in IA patient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a nomogram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ONP in IA patients was constructed.The calibration curve indicated the nomogram had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predictions and observations.The nomogram showed a high predictive accuracy and discriminative ability with an area under the curve(AUC)of 0.863.The decision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nomogram was powerful in the clinical decision.PCo A aneurysm(HR=3.38,P=0.015)was identified to be the onl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ONP severity.CONCLUSION:PCo A aneurysm and aneurysm diameter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ONP in IA patients.The nomogram established is performed reliably and accurately for predicting ONP.PCo A aneurysm is the onl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ONP seve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aneurysm oculomotor nerve pals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NOMOGRAM
下载PDF
微血管多普勒监测下手术治疗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雪波 刘建刚 +6 位作者 张世明 王中 虞正权 周幽心 李向东 崔岗 周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 总结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 10例中P1段3例,P2段5例,P3段2例.P1段动脉瘤采用颞下+翼点联合入路,P2、P3段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在微血管多普勒监测下7例行动脉... 目的 总结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 10例中P1段3例,P2段5例,P3段2例.P1段动脉瘤采用颞下+翼点联合入路,P2、P3段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在微血管多普勒监测下7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血管塑形动脉瘤夹闭术,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其中3例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切除术.结果 10例患者中6例恢复良好,2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例出现同向偏盲,1例出现轻偏瘫,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术前1例存在动眼神经麻痹和1例存在同向偏盲者手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大脑后动脉瘤的主要方法,经颞下入路暴露充分,是一种安全、简便的入路.微血管多普勒在动脉瘤夹闭术中是一种直接、有效和便捷的监测方法,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微血管多普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