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诊断与治疗
1
作者 周律 程宏伟 +6 位作者 王先祥 张义泉 王晓洁 王斌 王卫红 张科 高鲁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spinal 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脊髓MPE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脊... 目的探讨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spinal 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脊髓MPE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脊髓MPE (WHOⅠ级)。随访9例,时间3~60个月;1例出现局部转移,但无临床症状,继续随访;余8例病人无复发。结论脊髓MPE是临床少见的室管膜瘤类型,手术全切肿瘤是病人获得良好预后的主要因素,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和术中超声的运用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全切率,无法全切的病人建议术后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室管膜瘤 黏液乳头型 入路 后正中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Cobb角前缘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钱重阳 杜瑞利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76-78,91,共4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3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分别施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正中入路...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3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分别施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正中入路全推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观察72 h.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于术前及术后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检测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随时记录术后72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地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1),术后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术后72 h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施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疼痛,缩短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型 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 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 术中出血量 手术时间 术后下地时间 疼痛程度 伤椎前缘高度 COBB角 并发症
下载PDF
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邹文锋 牛丰 +1 位作者 吴权 王科艇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8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改良...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改良椎旁肌入路开展手术,对照组使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开展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bb角、Frankel分级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及6个月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手术部位血肿、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手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相似,但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疼痛感更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改良椎旁肌入路 后正中入路 并发症
下载PDF
颈侧后联合入路在颈椎管沟通性肿瘤一期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殷勇 张宇 +8 位作者 吴笛 陈建 倪兰春 严耀华 杨柳 达鹏 倪昊生 施炜 吴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12期793-798,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侧后联合入路手术一期切除颈椎管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5年7月—2022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2例颈椎管沟通性肿瘤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33~74(51.2±11.9)岁;ToyamaⅡb型2例、Ⅱc型7例... 目的探讨经颈侧后联合入路手术一期切除颈椎管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5年7月—2022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2例颈椎管沟通性肿瘤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33~74(51.2±11.9)岁;ToyamaⅡb型2例、Ⅱc型7例、Ⅲb型3例;肿瘤位于C2节段以上4例、C2~4节段3例、C4~7节段5例。患者均采用颈侧后联合入路一期切除手术治疗:神经外科采用经典后正中入路,磨除病变节段半椎板,切除位于椎管内和椎间孔处的肿瘤;头颈外科对于肿瘤完全位于下颌骨平面以上者采用颈腮腺入路,其余采用单纯颈侧入路切除向椎旁颈部间隙延伸的肿瘤组织,并与后正中入路会师,切除顺序为先椎管内、后椎管外。观察肿瘤一次性全切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颈椎X线摄片评估脊柱稳定性。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均一期彻底切除,肿瘤一次性全切率为12/12。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10例,软骨瘤和神经纤维瘤各1例。手术时间215(183,315)min,术中出血120(85,188)mL。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局部感染1例,均经对症处理痊愈后出院。5例患者因切除2个节段半椎板术后佩戴颈托6~12周。术后随访6~90个月,12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一例肿瘤复发;12例中,有1例患者术后手部麻木缓解不明显、运动功能正常,其余患者原神经受累症状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复查颈椎X线片,随访期内未见脊柱畸形,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对于累及颈椎管内外的沟通性肿瘤,采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协作颈侧后联合入路手术,不仅可以一期彻底切除肿瘤,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头颈部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以及术后颈椎不稳,体现了多学科合作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颈椎 颈椎管沟通性肿瘤 多学科联合手术 颈侧入路 后正中入路
原文传递
髓内占位切除术中脊髓后正中沟定位技术的改良及应用效果分析(附四例报道) 被引量:1
5
作者 蒋伟超 林立慧 +5 位作者 杨晓翠 郭剑峰 李玉魁 陈曦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25-829,共5页
髓内占位切除术通常需沿着脊髓后正中沟切开脊髓.以防止脊髓背索功能受损,确保手术人路的安全。脊髓后正中沟通常可以通过背正中沟静脉以及两侧神经根中点等标志来识别。然而,髓内肿瘤、囊肿或积液的压迫可能导致脊髓局部发生推挤、旋转... 髓内占位切除术通常需沿着脊髓后正中沟切开脊髓.以防止脊髓背索功能受损,确保手术人路的安全。脊髓后正中沟通常可以通过背正中沟静脉以及两侧神经根中点等标志来识别。然而,髓内肿瘤、囊肿或积液的压迫可能导致脊髓局部发生推挤、旋转,脊髓后正中沟的解剖位置发生扭曲或者是水肿、表面新生血管、局部瘢痕等形成,使术者很难通过肉眼准确辨别脊髓后正中沟的位置。曾有研究报道,在髓内占位患者中,仅凭肉眼和经验辨别脊髓后正中沟的位置,可能会有40%的误判率。而手术中若沿着错判的脊髓后正中沟行脊髓切开.势必会损伤脊髓背索,导致患者术后深感觉功能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占位 脊髓后正中沟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