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后矫正及美学效果分析
1
作者 李建学 薛涵 +1 位作者 李翔 孙胜广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后矫正效果及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在笔者医院诊治的84例先天性轻度单侧上睑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上睑提肌缩短术)和观察组(眶... 目的:探讨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后矫正效果及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在笔者医院诊治的84例先天性轻度单侧上睑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上睑提肌缩短术)和观察组(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各42例。比较两组矫正效果、眼睑生理功能、美学评分、上睑回缩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38/42),高于对照组73.81%(31/42)(P<0.05)。两组上睑活动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美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眼睑自然闭合状态下的睑裂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睑回缩量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上睑回缩量依次增加,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上睑回缩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76%(2/42),低于对照组21.43%(9/42)(P<0.05)。结论: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可有效改善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的眼睑生理功能,矫正效果和美学效果均优于上睑提肌缩短术,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睑下垂 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术 上睑提肌缩短术 矫正效果 美学评分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白伦浩 周凤华 +2 位作者 王佳时 傅永慧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4-335,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膝关节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操作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膝关节后中隔的关节镜入路,对31例患者进行了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早期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采用Lysholm评分法随访分析膝关节功能。结果:...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膝关节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操作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膝关节后中隔的关节镜入路,对31例患者进行了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早期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采用Lysholm评分法随访分析膝关节功能。结果:无术中神经血管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2个月,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3.65±12.21)和(89.27±8.96)分。结论: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可清楚观察膝关节后室腔内结构,视野清晰,扩大了关节镜下手术操作空间,操作具有安全性,与术后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结合,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镜 后中隔 经后中隔入路
下载PDF
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敏全 周军 +3 位作者 朱燕 王瑾 戎鑫 张小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4-486,共3页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起搏 心室 近后间隔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 起搏部位 心室 临床研究 缓慢性心律失常 QRS时限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梅琼 张建成 +4 位作者 陈林 林亚洲 吴卫 杨志平 陈建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07-610,共4页
目的:从经射频消融术确诊的右后间隔显性旁道病例中,回顾性分析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的体表心电图特点,为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08-01至2013-05在福建省立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显性右后间隔旁道的96... 目的:从经射频消融术确诊的右后间隔显性旁道病例中,回顾性分析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的体表心电图特点,为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定位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08-01至2013-05在福建省立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显性右后间隔旁道的96例住院患者作为受试对象。以射频消融术结果为标准,分析术前心电图相关特征对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路定位的符合程度。结果:96例右后间隔显性旁道患者中,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有11例,其中8例是冠状窦口旁道,3例是心中静脉显性旁道。在冠状窦口显性旁道8例中,Ⅱ导联δ波均显著负向,呈QS型。在心中静脉显性旁道3例中,Ⅱ导联δ波没有显著负向,呈qrS型。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中,胸前导联移行在V2导联有10例。Ⅱ导联δ波显著负向,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敏感性为72.7%(8/11),特异性为80%(68/85);移行在V2导联,且Ⅱ导联δ波显著负向,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敏感性为63.6%(7/11),特异性为100%(85/85)。结论:右后间隔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同时具备胸前导联R/S比值>1的移行带在V2导联、Ⅱ导联δ波显著负向这两个特征,高度提示旁道位于冠状静脉,且多是冠状窦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旁道 右后间隔 冠状静脉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鼻内镜下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成形术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谢成彬 彭洁 唐凤翔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47-1049,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成形术的疗效和优点。方法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成形术。结果对48例患者术后6~24个月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法可安全、彻底地矫正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满意地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有...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成形术的疗效和优点。方法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成形术。结果对48例患者术后6~24个月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法可安全、彻底地矫正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满意地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有效地控制鼻腔粘连的发生。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成形术具有安全和疗效持久等优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高位 后段偏曲 鼻内镜 中隔成形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1 位作者 郑和平 刘经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为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瓣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观测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胫后动脉发肌间隙支2~7支,... 目的:为胫后血管肌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瓣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观测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胫后动脉发肌间隙支2~7支,平均每侧2.2支,外径1.1±0.2mm。肌间隙主分出升支、降支,分布胫骨内侧中、下段骨膜,形成骨膜动脉网。结论:以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设计胫骨内侧骨膜瓣,可修复胚骨中、下段骨不连,已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血管 肌间隙支 胫骨膜瓣 转位术 胫骨骨折
下载PDF
膝关节后纵隔与后交叉韧带下止点的解剖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罗浩 余家阔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619,共4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纵隔与后交叉韧带(PCL)下止点的解剖关系及其在PCL重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解剖22例新鲜冷冻膝关节,将PCL在屈膝90°下按纤维张力的不同分为前外束和后内束,解剖出它们在胫骨上的足迹,并用墨汁标记足迹的轮廓;使用...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纵隔与后交叉韧带(PCL)下止点的解剖关系及其在PCL重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解剖22例新鲜冷冻膝关节,将PCL在屈膝90°下按纤维张力的不同分为前外束和后内束,解剖出它们在胫骨上的足迹,并用墨汁标记足迹的轮廓;使用带标尺的数码相机测量PCL前外束、后内束胫骨止点中心点与后纵隔的水平距离,并同时测量两束止点中心点与外侧胫骨平台后软骨缘上表面的垂直距离。结果膝关节存在一个从前至后的纵隔结构,其前方与脂肪垫、翼状皱襞或黏膜韧带相连,中间位于前、后交叉韧带之间,后方形成膝关节的后纵隔。在22个膝关节中,8个膝关节的后纵隔从PCL的外缘绕过以后止于后关节囊,占36.36%;14个膝关节的后纵隔在PCL前方分叉,包绕PCL后止于后关节囊,占63.64%。PCL前外束胫骨止点中心点距离后纵隔内侧的水平距离(0.90±2.40)mm,距离外侧胫骨平台后软骨缘上表面的垂直距离是(3.25±1.20)mm。后内束胫骨止点中心点距离后纵隔内侧的水平距离为(4.35±2.46)mm,距离外侧胫骨平台后软骨缘上表面的垂直距离为(6.91±1.57)mm。结论膝关节后纵隔与PCL下止点的解剖关系密切,后纵隔可以成为PCL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手术中胫骨止点定位的重要解剖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 纵隔 解剖 重建 测量
下载PDF
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胫骨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钟桂午 张发惠 +3 位作者 郑和平 刘经南 闫毅 胡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为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提供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并设计以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的胫骨内侧骨膜瓣转位术。结果:通过解剖学研究,应... 目的:为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提供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并设计以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的胫骨内侧骨膜瓣转位术。结果:通过解剖学研究,应用该骨膜瓣移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12例,胫骨骨皮缺损1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术式解剖容易,血供可靠,适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血管 肌间隙支 胫骨膜瓣 移位术 下肢
下载PDF
心脏房室隔不同区域细胞复极异质性及其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松梅 牛小麟 +2 位作者 张超英 党寅虎 凌凤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研究房室隔内不同部位细胞复极特性及相应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对30只家兔房室隔内普通房肌、房室结 (atrioventricularnode ,AVN)、射频消融慢径的有效靶点部位 ,即 :希氏束与冠状窦口连线的中 1/3(M区 ... 目的 研究房室隔内不同部位细胞复极特性及相应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对30只家兔房室隔内普通房肌、房室结 (atrioventricularnode ,AVN)、射频消融慢径的有效靶点部位 ,即 :希氏束与冠状窦口连线的中 1/3(M区 )及下 1/3(P区 )进行细胞动作电位的引导 ,之后行组织连续切片 ,光镜下观察M区和P区的形态学特点。结果 房室交界区中不同部位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特性 :AVN细胞的动作电位复极 90 %时程 [APD90 ,( 182± 17)ms]分别长于M区、P区及普通房肌细胞的APD90 [( 16 0± 9)ms,( 15 7± 8)ms ,( 15 1± 10 )ms ,P <0 .0 5 ]。普通房肌细胞的APD50 和APD3 0 [( 90± 6 )ms和 ( 70± 7)ms]分别短于AVN、M及P区过渡细胞的APD50 和APD3 0 [( 12 8± 13)ms和 ( 10 9± 12 )ms ,( 114± 9)ms和 ( 93± 8)ms ,( 10 6± 6 )ms和 ( 87± 6 )ms ,P <0 .0 1]。此外 ,在APD50 和APD3 0 上 ,AVN与P区的细胞间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M区可见一大束疏松平行排列的过渡细胞束 ,为房室结后延伸。P区可见一些过渡细胞束分别来自冠状窦口前方、下方和左房后壁。结论 房室交界区不同区域细胞间存在复极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房室隔 复极异质性 形态学 房室结后延伸 房结束 复极时程 房肌细胞
下载PDF
鼻内窥镜下“L”形切口鼻中隔后段偏曲纠正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永 叶辉信 +1 位作者 谢声权 吴海云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0年第3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鼻中隔后段偏曲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6例鼻中隔后段偏曲的患者,在算内窥镜引导下,采用"L"形切口,粘膜下切除偏曲部位。结果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L"形切口视野清晰,手术操作便利,术后效果良好...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鼻中隔后段偏曲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6例鼻中隔后段偏曲的患者,在算内窥镜引导下,采用"L"形切口,粘膜下切除偏曲部位。结果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L"形切口视野清晰,手术操作便利,术后效果良好。结论对于鼻中隔后段偏曲,鼻内窥镜下"I"形切口的鼻中隔矫正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良好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窥镜 鼻中隔后段偏曲 矫正术
下载PDF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中自噬相关蛋白9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文杰 龙海权 +4 位作者 宋代富 区德锦 江岚 陈晞明 黄炯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浆中自噬相关蛋白9a(ATG9a)水平与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IVSd)和舒张期末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的关系,进一步评估其对高血压患者LVH的临床预测作用。方法:高血压住院患者128例,根据心脏彩色超声结...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浆中自噬相关蛋白9a(ATG9a)水平与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IVSd)和舒张期末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的关系,进一步评估其对高血压患者LVH的临床预测作用。方法:高血压住院患者128例,根据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分为LVH组66例和非LVH组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ATG9a水平,分析高血压LVH患者血浆ATG9a水平与IVSd和LVPWd的相关性,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高血压LVH组患者血浆中ATG9a水平高于非LVH组(P<0.05);高血压LVH患者血浆中ATG9a平均水平与患者IVSd和LVPWd均呈正相关关系(r=0.774,P<0.01;r=0.685,P<0.01);测定高血压LVH患者血浆ATG9a水平的AUC为0.976(95%CI:0.923~0.996),预测高血压LVH的最佳临界值为1.69μg·L-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8%和90.6%。结论:血浆ATG9a可能作为自噬诱导因子参与心肌肥厚的发病。血浆ATG9a水平与高血压LVH患者室壁厚度呈正相关关系,血浆ATG9a水平可预测高血压患者LV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 自噬相关蛋白9a 室间隔厚度 左心室后壁厚度
下载PDF
中国育龄期女性直肠阴道间隔应用解剖
12
作者 刘海防 陈旭 刘彦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8-530,共3页
目的:为直肠阴道间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腹腔镜手术中实时测量97名育龄期妇女阴道后壁和直肠阴道间隔长度,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结果:97名育龄期妇女阴道后壁长度为(89.74... 目的:为直肠阴道间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腹腔镜手术中实时测量97名育龄期妇女阴道后壁和直肠阴道间隔长度,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结果:97名育龄期妇女阴道后壁长度为(89.74±11.47)mm(60-120mm),直肠阴道间隔长度为(30.29±8.17)mm(15~50mm),直肠阴道间隔占阴道后壁长度百分比为(33.89±8.48)%(15%~57%)。阴道后壁及直肠阴道间隔长度均与患者体质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9(P=0.024)和0.307(P=0.002)。结论:腹腔镜手术中实体测量的直肠阴道间隔的解剖数据准确,对于直肠阴道间隔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阴道间隔 阴道后壁 应用解剖 腹腔镜手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与室间隔及左室壁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由天辉 陆亚琴 +2 位作者 周玉兰 田作军 曾昭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9-702,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室间隔(IVS)及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查冠脉CTA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76例,根据Holter上有无发作性ST段压低为标准将资料分为有无心肌缺血两组,分析其与IVS及LVPW厚度之间的...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室间隔(IVS)及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查冠脉CTA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76例,根据Holter上有无发作性ST段压低为标准将资料分为有无心肌缺血两组,分析其与IVS及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间IVS及LVPW厚度的大小;然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最后建立ROC曲线评估IVS及LVPW厚度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价值。结果高血压患者心肌有无缺血与IVS及LVPW的厚度均呈正相关(r=0.362,P=0.001;r=0.298,P=0.009),伴有心肌缺血组IVS及LVPW厚度与无心肌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P=0.002;t=2.369,P=0.020);伴有IVS增厚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IVS增厚的患者(2=9.694,P=0.002);多因素分析中只有IVS厚度被筛选出来(OR=1.710,P=0.002);以IVS厚度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5±0.067,P=0.002,最佳分界值为10.5 mm,以IVS≥10.5 mm来预测心肌缺血,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89.8%。LVPW厚度预测心肌缺血的AUC为0.675±0.065,P=0.012。结论高血压患者有无心肌缺血与IVS及LVPW厚度均呈正相关,但与IVS厚度相关性更密切;以IVS厚度预测高血压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肌缺血 室间隔 左心室后壁
下载PDF
家兔房室隔内过渡细胞束的形态学及细胞动作电位特征
14
作者 谢松梅 牛小麟 +2 位作者 党寅虎 张超英 凌凤东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3期207-210,共4页
为研究房室隔形态学特点和细胞电生理学特性 ,选用 10只家兔做房室隔连续切片观察形态学特征后 ,在 30只家兔房室隔标本上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引导细胞动作电位 (AP) ,配合微电泳技术等方法对所记录细胞进行定位判断。结果 :①光镜... 为研究房室隔形态学特点和细胞电生理学特性 ,选用 10只家兔做房室隔连续切片观察形态学特征后 ,在 30只家兔房室隔标本上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引导细胞动作电位 (AP) ,配合微电泳技术等方法对所记录细胞进行定位判断。结果 :①光镜下 ,房室隔内可见三条主要由过渡细胞 (TC)组成的房结束 (ANBs) ,向前延续成一大束TC束 ,为结后延伸 (PNE) ,其与AVN后端自然延续。②PNE及ANBs中TC的AP特性与AVN细胞相似 ,最大舒张电位 (MDP)负值 (- 6 2± 4 ,- 6 3± 9,- 6 2± 6mV)小于普通右房肌细胞 (- 70± 6mV ,P <0 .0 5 ) ;动作电位幅度 (APA)较低 ;0期最大上升速度 (Vmax) (19± 2 ,18± 1,14± 1V/s)明显慢于普通右房肌细胞 (93± 2V/s,P <0 .0 1) ;有 4期缓慢自动除极 ,但PNE及ANBs中TC的 4期自动除极速度 (V4) (5 7± 4 ,5 7± 1mV/s)明显慢于AVN细胞 (92± 5mV/s,P<0 .0 5 )。结论 :①PNE、ANBs中TC有自律性 ,传导性低。②结合形态学特点 ,认为PNE和ANBs共同参与房室交界区大折返环路中的慢径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房室隔 过渡细胞束 形态学 细胞动作电位 电生理学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前间隔和后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治疗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子瑞 陈同峰 +5 位作者 韩宇 江继承 蒋亚鹏 张静 高传玉 刘煜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3-748,共6页
目的:对比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67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比较两组... 目的:对比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67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封堵手术前,与前间隔组相比,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3.05(1.40)cm^(2)vs.3.09(1.60)cm^(2)]、三尖瓣反流面积[4.05(3.50)cm^(2)vs.6.60(2.80)cm^(2)]更大,血压更低[收缩压(:108.86±14.93)mmHg vs.(97.04±11.23)mmHg;舒张压(:68.80±9.46)mmHg vs.(56.09±6.47)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7例患者中,介入封堵术失败4例。其中,前间隔组2例,原因均为术中心脏破裂;后间隔组2例,1例因术中反复心室颤动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治疗。63例介入封堵成功的患者中,院内死亡7例。前间隔组6例死亡,其中4例因二尖瓣、三尖瓣大量反流引起心力衰竭,最终死亡;2例严重溶血,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间隔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二天因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封堵手术后,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仍明显大于前间隔组[3.10(2.40)cm^(2)vs.2.17(1.28)cm^(2),P=0.002]。两组在手术时间、X线辐射量、封堵器直径、院内死亡率、术后残余分流、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及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的再次住院率、脑血管事件及二次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曲线分析也显示,两组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解剖学特点,后间隔穿孔患者较前间隔穿孔患者术前及术后瓣膜反流更严重,但介入封堵术的远期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封堵术 前间隔 后间隔 穿孔
下载PDF
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术的应用解
16
作者 向宇燕 徐达传 +3 位作者 黄凤玲 张心宽 欧阳四新 彭田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5-376,379,共3页
目的 :为鼻中隔严重出血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 2 0侧成人鼻中隔的动脉。结果 :鼻中隔血供属多源性 ,主要来自鼻后中隔动脉上支、下支 ,筛前、筛后动脉 ,它们入鼻中隔处外径分别为 (0 .... 目的 :为鼻中隔严重出血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 2 0侧成人鼻中隔的动脉。结果 :鼻中隔血供属多源性 ,主要来自鼻后中隔动脉上支、下支 ,筛前、筛后动脉 ,它们入鼻中隔处外径分别为 (0 .9± 0 .2 )、(0 .7± 0 .1)、(0 .4± 0 .1)、(0 .3± 0 .1)mm ,筛前、筛后动脉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前缘距离分别为 (5 .1± 0 .3 )cm和 (6.3± 0 .3 )cm ,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基底连线和鼻腔底壁的夹角分别为 (5 5 .5°± 4.4°)和 (4 5 .0°± 3 .5°) ,鼻中隔段主干长分别为 (1.3± 0 .4)、(1.0± 0 .2 )cm。筛前、筛后动脉主要分布于鼻中隔上部。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动脉结扎术 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 功能性鼻内窥镜 鼻出血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孔令伟 牛希华 徐林刚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1月期间接收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的57例患者作为悬吊组,接受上睑提肌缩短徙前矫正术治疗的55...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1月期间接收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的57例患者作为悬吊组,接受上睑提肌缩短徙前矫正术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提肌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状况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上睑回缩量。结果与提肌组76.36%(42/55)相对比,悬吊组总有效率92,98%(53/57)明显升高(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悬吊组上睑回缩量少于提肌组(P<0.05);悬吊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1%(2/57),较提肌组18.18%(10/55)少(P<0.05)。结论与上睑提肌缩短徙前矫正术治疗相比较,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上睑回缩量,并确保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 上睑提肌缩短徙前矫正术 先天性上睑下垂
下载PDF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矫正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恒英 陈运英 《实用医技杂志》 2006年第8期1299-1300,共2页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的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常规切口,经鼻内窥镜引导,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矫正术。结果:对86例术后患者半年以上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手术方法可有效地矫正高位、后段的中隔偏曲,改...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的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常规切口,经鼻内窥镜引导,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矫正术。结果:对86例术后患者半年以上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手术方法可有效地矫正高位、后段的中隔偏曲,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嗅觉,减少鼻腔术后粘连的发生和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结论:该法与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相比,具有疗效良好、并发症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高住 后段偏曲 鼻内窥镜术 鼻中隔矫正术
下载PDF
鼻中隔端端移植在鼻尖成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旭东 宫风勇 《中国医疗美容》 2018年第4期6-9,共4页
目的通过鼻中隔移植物在鼻中隔尾侧端的进行端端移植术,建立稳定的鼻尖支撑结构,并使鼻中隔在长度和高度两个方向上得到延伸,以获得美观持久的鼻尖形态。方法使用鼻中隔移植物,使鼻中隔前脚在及尾侧缘的长度和高得到延伸,同时将保留的L... 目的通过鼻中隔移植物在鼻中隔尾侧端的进行端端移植术,建立稳定的鼻尖支撑结构,并使鼻中隔在长度和高度两个方向上得到延伸,以获得美观持久的鼻尖形态。方法使用鼻中隔移植物,使鼻中隔前脚在及尾侧缘的长度和高得到延伸,同时将保留的L形支架进行加强,再将下外侧软骨穹窿,下外侧软骨内侧脚延伸的中隔移植物缝合固定,从而形成稳定的鼻尖支撑结构。结果 39例受术者随访3-18个月,其中4例出现鼻尖突度略有下降,但形态良好,2例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在2个月后再次出现偏斜。其余32例均鼻尖形态良好。结论利用鼻中隔移植物行鼻中隔端端的移植抬高和延长鼻尖,鼻尖形态稳定,并且能够减少鼻中隔软骨的浪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端端移植 中隔尾侧 中隔前脚 下外侧软骨穹窿 双侧seg
下载PDF
房室隔疏松组织间隙及其有关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奇 凌凤东 +1 位作者 赵根然 贺建广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72-374,共3页
利用4例人心房室隔水平连续组织切片,观察了房室隔内的疏松组织间隙和与其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心房肌至房室结的过渡性心肌纤维,冠状窦末段的形态结构以及冠状窦口后方的右房后窝等。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房室隔 疏松组织间隙 冠状窦 右房后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