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作者 陆晨星 陈凤华 +2 位作者 许炜民 刘琰 徐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40例选择仰卧位后内侧入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 目的:探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40例选择仰卧位后内侧入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选择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设为研究组。对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踝关节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用时、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对比,研究组均比对照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研究组的踝关节活动度、足踝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选择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可在不增加术中失血量的情况下,获得比后内侧入路更好的临床疗效,其对于患者足踝功能、踝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均可有效改善,还可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炎症反应,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使患者得以顺利出院,对骨折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后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下载PDF
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清华 钟南 曾辉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36-41,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三踝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n=40)和改良组(n=40)。改良组给予改良后外侧...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三踝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n=40)和改良组(n=40)。改良组给予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组给予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d、3d、1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6个月踝关节活动度及踝关节功能,术前、术后第1天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升高,改良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升高,改良组CRP、PCT水平略低于传统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肢感觉麻痹、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三踝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面,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具有与传统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当的手术效果,且不影响患者术后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但相较而言,改良后患者疼痛程度更轻,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快,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三踝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刘磊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14-18,共5页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9例患者施以...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9例患者施以切开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试验组59例患者施以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功能、临床效果、住院时长及骨折愈合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关节活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8.31%)高于对照组(86.44%)(P<0.05)。试验组住院时长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69%)低于对照组(15.25%)(P<0.05)。手术后1周,试验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闭合复位方法,通过股骨大粗隆入路结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闭合复位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临床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股骨大粗隆入路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下载PDF
改良K-L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4
作者 陈武林 阮成群 李光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55-1458,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将80... 目的比较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将80例患者分为改良K-L组(40例)和腹直肌外侧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 d时骨折复位质量,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直肌外侧组手术时间短于改良K-L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改良K-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外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改良K-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K-L入路和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应用于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各有优劣,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较好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腹直肌外侧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髋臼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改良Kocher-Langenbeck入路 腹直肌外侧入路
下载PDF
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刘刚 吕永祥 +1 位作者 李子昂 朱自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经前外侧扩展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24~79岁,平均55.9岁。病程11~14d,平均1... 目的观察经前外侧扩展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24~79岁,平均55.9岁。病程11~14d,平均12.1 d。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组(33例)和传统组(29例),改良组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传统组经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及随访过程中影像学、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86.89±1.32)min vs.(96.97±1.79)min、(94.70±6.27)mL vs.(218.59±8.47)mL(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0±1.27)d vs.(13.59±2.47)d,P>0.05]。改良组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SS)和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100.25±8.33)d vs.(150.24±9.42)d、(94.57±0.47)分vs.(88.39±0.46)分、(124.42±0.46)分vs.(115.39±0.41)分(P<0.05)。两组患者Rasmuss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9±0.58)分vs.(15.64±0.49)分,P>0.05],末次随访显示,改良组胫骨平台角、后倾角显著大于传统组(88.56±1.63)°vs.(85.54±1.39)°、(12.84±0.48)°vs.(11.02±0.42)°(P<0.05)。结论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能够改善显露,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手术安全高效,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骨块 开放复位内固定 手术入路 经前外侧扩展入路
下载PDF
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体位改变用于三踝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6
作者 陈纪念 林金火 +1 位作者 林奇益 谢志敏 《中外医疗》 2024年第30期28-32,共5页
目的 探讨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体位改变用于三踝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莆田九十五医院收治的8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选择... 目的 探讨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体位改变用于三踝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1—12月莆田九十五医院收治的8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选择传统入路配合仰卧位,研究组选择后外侧手术入路配合体位改变。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卧床、住院及骨折愈合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4%(1/41),低于对照组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3,P<0.05)。术后,研究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三踝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选择后外侧手术入路配合体位改变,能够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改善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三踝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后外侧手术入路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用于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7
作者 王争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5期62-65,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用于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用于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观察组的CD4^(+)、CD4^(+)/CD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远期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提升髋臼骨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髋臼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3D打印模型 后柱螺钉内固定 腹直肌旁入路 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8
作者 朱健荣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9期65-68,共4页
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选取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2015年9月1日—2022年8月1日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接受手术治疗并接受随访的85例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 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选取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2015年9月1日—2022年8月1日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接受手术治疗并接受随访的85例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以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5例患者为研究组,以后正中入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背部肌肉疼痛V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半年、1年的胸腰椎功能改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发现,行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中,以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减轻腰背肌肉疼痛的严重程度,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优化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GartlandⅢ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效果对比
9
作者 孙少松 邓斌 张星晨 《西藏医药》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治疗GartlandⅢ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GartlandⅢ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闭合复位外侧两枚克氏针固定术)和对照组40例(采用切...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治疗GartlandⅢ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GartlandⅢ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闭合复位外侧两枚克氏针固定术)和对照组40例(采用切开复位双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两组术式对效果差异不大,但观察组并发症较多,而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长且术中出血较多,两种术式对GartlandⅢ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治疗均有优劣,可根据患儿状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外侧两枚克氏针固定术 切开复位双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
下载PDF
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方法的进展与选择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国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99-301,共3页
跟骨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后足损伤,多为高处坠落所致,占全身骨折的1%~2%^([1]),占足踝部骨折的60%,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其中75%为关节内骨折^([2])。目前研究表明,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是适当的,虽然文献中关于跟骨骨折的... 跟骨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后足损伤,多为高处坠落所致,占全身骨折的1%~2%^([1]),占足踝部骨折的60%,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其中75%为关节内骨折^([2])。目前研究表明,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是适当的,虽然文献中关于跟骨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存在许多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成功的关节复位和重建正常的跟骨结构对良好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扩大外侧入路 跗骨窦入路 经皮固定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改良Henry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研究
11
作者 沈敏 胡文林 +2 位作者 周沈佳 钟建明 丁丽英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7期1234-1236,共3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中使用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桡骨远端骨折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中使用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桡骨远端骨折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选择直接掌侧入路,研究组选择改良Henry入路。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损伤(DASH)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腕关节活动度、DASH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背伸、掌屈、旋后、旋前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DAS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中使用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及上肢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改良Henry入路 腕关节 上肢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骶髂关节脱位外科入路选择及并发症解决方案
12
作者 杨德猛 张浩 +5 位作者 刘玉静 刘雨蝶 李琳 张姜尚 马建军(综述) 陈志国(审校)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43-449,共7页
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不稳定的骨盆环损伤,关节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和骶骨畸形的存在使手术更具挑战性。随着研究的进展,许多新兴技术被用于骶髂关节脱位的外科治疗,但目前尚未提出系统公认的治疗方案,而且固定方法采用的手术入路众多,了... 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不稳定的骨盆环损伤,关节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和骶骨畸形的存在使手术更具挑战性。随着研究的进展,许多新兴技术被用于骶髂关节脱位的外科治疗,但目前尚未提出系统公认的治疗方案,而且固定方法采用的手术入路众多,了解不同手术入路可揭示的解剖范围和潜在的并发症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本文旨在从骶髂关节脱位的分类、每种入路的暴露范围及适应症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策略,并总结入路相关并发症的避免方法以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脱位 术后并发症 手术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两种内固定治疗儿童12周内肱骨外髁陈旧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怀志 陈文建 +2 位作者 张思成 袁亮 孙军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65-369,共5页
目的比较克氏针内固定和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12周内肱骨外髁陈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伤后12周内的肱骨外髁陈旧骨折患儿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克氏针组(48例,采用外侧入路2~3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空心钉组(33... 目的比较克氏针内固定和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12周内肱骨外髁陈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伤后12周内的肱骨外髁陈旧骨折患儿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克氏针组(48例,采用外侧入路2~3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空心钉组(33例,采用外侧入路1枚空心加压螺钉联合1枚横向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Baumann角、提携角、肘关节Dhillon评分、肘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2~5(3.44±0.89)年。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aumann角、提携角、肘关节Dhillon评分以及肘关节各项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3例(6.25%)、空心钉组8例(24.24%)发生术后短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空心钉组高于克氏针组(P<0.05)。结论克氏针内固定和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12周内肱骨外髁陈旧骨折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短期并发症少,且无需二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髁陈旧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克氏针 空心加压螺钉 儿童
下载PDF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4
作者 申君熙 于诗洋 潘德悦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793-798,共6页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损伤之一,多数由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导致,通常为粉碎性骨折,预后差。由于跟骨骨折较复杂、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其治疗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近年来扩展外侧入路、跗骨窦入路等入路及经...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损伤之一,多数由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导致,通常为粉碎性骨折,预后差。由于跟骨骨折较复杂、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其治疗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近年来扩展外侧入路、跗骨窦入路等入路及经皮复位内固定、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等微创手术逐渐流行,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致残率。本文就近年国内外针对跟骨粉碎性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扩大外侧入路 副骨窦入路 经皮复位内固定 微创治疗
下载PDF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疗效比较
15
作者 张成年 李雪城 +1 位作者 张政 张岱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506-2510,共5页
目的探究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 目的探究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经肘关节外侧入路)和研究组(n=30,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长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6、12个月,研究组患者Mayo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随访12~27个月,平均(14.8±2.2)个月,骨性愈合时间6~10周,平均(10.8±2.7)周;对照组随访12~31个月,平均(15.5±3.1)个月,骨性愈合时间8~21周,平均(12.4±3.2)周,研究组骨性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情况,研究组发生关节僵硬、骨折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肘关节外侧入路比较,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进行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且并发症发生概率不高,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肘关节外侧入路 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小切口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 被引量:2
16
作者 莫贤跃 黄勇斌 +5 位作者 姜权 蒋荣玉 黎贤发 许昕 廖秀玉 左恩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47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活动度。采用Hardacre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患儿均获得随... 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47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活动度。采用Hardacre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时间40~70 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时间4~6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130°~150°、伸展0°~10°,前臂内旋80°~90°、外旋80°~90°;43例肱骨远端外侧有骨突形成,其中JakobⅡ型16例、Ⅲ型27例,均无明显不适,对患肘活动无影响;采用Hardacre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43例,良4例。结论采用小切口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具有显露好、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髁骨折 克氏针 切开复位内固定 儿童
下载PDF
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敬煌 王贤月 彭方成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0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58例(61足)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典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58... 目的分析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58例(61足)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典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58例(61足)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5个月;跟骨骨性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1个月;完全负重时间3~4个月,平均3.3个月。近期并发症:皮瓣坏死1足(范围1.0 cm×2.0 cm),在术后第10天,皮瓣坏死后积极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持续负压吸引,积极预防感染,术后2.5个月取出钢板,行局部旋转皮瓣术,术后恢复良好。远期并发症:距下关节炎并疼痛5足,腓骨长短肌腱肌腱炎3足。Maryland Foot Score系统评分:优29足,良24足,可3足,差5足,优良率为86.9%(53/61)。术后1年,患者的跟骨Bohler角(29.5±2.9)°、高度(57.4±3.8)mm、长度(57.2±3.2)mm大于术前的(8.2±8.6)°、(48.3±3.5)mm、(43.1±4.3)mm,Gissane角(123.8±8.7)°、宽度(35.3±2.3)mm小于术前的(142.2±10.2)°、(42.3±3.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通过经典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够获得较满意的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外侧“L”形切口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鹏 康治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比较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肱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24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B组(24例,肱三头肌... 目的比较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肱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24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B组(24例,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的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的术中出血量多于B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长于B组(P<0.05)。术后3 d,A组的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B组(P<0.05)。A组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表(MEP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评分高于B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2、C3型骨折的优良率更高,术后肘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水平改善程度更高,但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较长,对机体的炎性损伤更大,并发症也更多,故建议对肱骨远端C3型骨折实施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手术方式,对肱骨远端C2型骨折,可根据具体损伤情况酌情使用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肱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掌侧与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勇鑫 周超 +3 位作者 范天昌 刘贵聪 胡军 周维山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586-588,593,共4页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及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武警西藏总队医院2016-06至2021-06收治的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59例,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移位趋势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31例)...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及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武警西藏总队医院2016-06至2021-06收治的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59例,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移位趋势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31例)和背侧入路组(28例)。比较两组手术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偏角、术后1个月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腕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及尺偏角、住院天数及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掌侧组(85.50±11.21)min短于背侧组(94.75±15.55)min,术中出血量掌侧组(125.54±28.78)ml大于背侧组(110.78±25.7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近期并发症比较,掌侧组正中神经损伤4例,多于背侧组,但是肌腱损伤率少于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桡动脉损伤、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远期并发症及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移位趋势选择不同入路均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恢复腕关节稳定性,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金恒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8期135-137,141,共4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70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ORIF...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70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ORIF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ORIF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时足部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与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足部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ohler角均大于术前,Gissane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ORIF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跗骨窦入路ORIF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入路 外侧L形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足部功能 跟骨结节关节角 跟骨交叉角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