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osteroanterior Locking for the Distal Humerus Nailing. Is It a Viable Option?
1
作者 Yogesh Salphale Jagannath Kaginalkar +1 位作者 Wasudeo Mahadeo Gadegone Kiran Janwe 《Surgical Science》 2017年第11期488-492,共5页
The distal interlocking is regarded as an inherent part of the antegrade humeral nailing technique. Traditionally the distal locking of intramedullary humeral nails is achieved using a freehand technique. The humerus ... The distal interlocking is regarded as an inherent part of the antegrade humeral nailing technique. Traditionally the distal locking of intramedullary humeral nails is achieved using a freehand technique. The humerus nailing locking options in the conventional nailing systems are placed in the anterior-posterior and lateral-medial directions. It exposes both the patient and surgeon to radiation, is time consuming, and has a potential risk of damaging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especially the radial and lateral cutaneous nerve when the anterior-posterior and lateral-medial locking constructs are used. We aim to present a technical tip to ease the distal locking procedure and avoid the possible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with the existing nailing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ERUS Fracture HUMERUS NAILING posteroanterior LOCKING INTERLOCKING NAILING
下载PDF
Morphometric Correlations of the Voice Category (VC) in Professional Singers with Oropharyngeal and Laryngeal Anatomy Using Stroboscopy and Cervical Posteroanterior Radiography
2
作者 Athina Zarachi Dionysios Tafiadis +5 位作者 Nafsika Ziavra Ioannis Kastanioudakis Efthymis Dimakis Angelos Liontos Maria Argyropoulou Georgios Exarchak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21年第4期277-299,共23页
<strong></strong><strong>Objective(s):</stro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if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ypical voic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oropharyngeal and laryngeal morpho... <strong></strong><strong>Objective(s):</stro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if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ypical voic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oropharyngeal and laryngeal morphology, using video laryngeal stroboscopy and cervical posterior-anterior radiography on professional singers in Greece. <strong>Methods:</strong> 55 professional singers (28 females: 7 sopranos, 12 mezzo-sopranos, and 9 contraltos;27 males: 8 tenors, 12 baritones and 7 basse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 All participants underwent stroboscopic and cervical posterior-anterior radiographic imaging of their oral pharyngeal and laryngeal area. Additionally, the voice classification and features (e.g., height, weight) of individuals were correlated statistically. <strong>Results:</stro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VC of the participants with the Phonetic Area (PA) (r = −0.451, p = 0.001) and the VC with the Oral-pharyngeal Cavity (OPC) area (r = −0.402, p = 0.001) in the total sample. Specifically, in male singers, the PA and VC correlation was r = −0.319, p = 0.047, and the VC and OPC area was r = −0.328, p = 0.044. Likewise, in female singers, the PA area and VC and PA were r = −0.336, p = 0.041 and the OPC area and VC were r = −0.344, p = 0.039. The analysis confirmed no correlations between VC and height and body weight. <strong>Conclusions:</strong> The cervical posteroanterior radiography in conjunction with laryngeal stroboscopy provided new morphometric correlations of the VC of professional singers with their Oropharyngeal and Laryngeal Ana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yngeal Anatomy Professional Singers Cervical posteroanterior Radiography STROBOSCOPY Voice Classification
下载PDF
神经根沉降征与重度中央型/混合型腰椎管狭窄受压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楠 刘娜 +5 位作者 丑凯平 王明达 郑伟 张雪娇 王玉呋 闫景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9-925,共7页
目的:评价神经根沉降征与重度中央型/混合型腰椎管狭窄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LSS)的87例患者的MRI图像,均... 目的:评价神经根沉降征与重度中央型/混合型腰椎管狭窄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LSS)的87例患者的MRI图像,均被确诊为中央型或混合型LSS,MRI明确显示L3/4或L4/5节段至少一个扫描层面的硬膜囊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80mm^2。患者均有间歇性跛行,行走距离≤500m。单节段狭窄61例,其中L3/4狭窄19例,L4/5狭窄42例;双节段(L3/4、L4/5)狭窄26例,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狭窄节段113个,分析其中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的发生率,并将其分为沉降征阳性组与沉降征阴性组。L3/4、L4/5节段各扫描3层,在横截面MRI T2加权相图像上测量最小硬膜囊CSA、最小椎管正中矢状径(PAD)、最大硬膜囊横截面积差(CSAD),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curve)即ROC曲线分析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发生率与最小硬膜囊CSA、最小椎管PAD、最大硬膜囊CSA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13个重度腰椎管狭窄节段中,28个狭窄节段沉降征阴性,85个狭窄节段沉降征阳性,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发生率为75.22%。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组最小椎管PAD为12.00±2.10mm,阴性组为11.47±2.04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组最大硬膜囊CSAD为36.94±13.97mm^2,阴性组为18.60±7.70mm^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阳性组最小硬膜囊CSA为47.34±12.55mm^2,阴性组为45.16±15.35mm^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小椎管PAD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64(P<0.05);最大硬膜囊CSAD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929(P<0.01);最小硬膜囊CSA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557(P>0.05)。结论:阳性神经根沉降征的发生与狭窄节段硬膜囊受压变窄的变化程度有关,硬膜囊最大CSAD可作为评估腰椎管狭窄节段硬膜囊受压变窄的变化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神经根沉降征 硬膜囊横截面积 椎管正中矢状径 硬膜囊横截面积差 相关性
下载PDF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髁突和下颌角横向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陈晓红 周彦恒 梁成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观察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下颌骨近心骨段的横向变化及长期稳定性。方法对42例行双颌手术+坚固内固定治疗的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术前、术后一周以及术后12个月以上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观察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下颌骨近心骨段的横向变化及长期稳定性。方法对42例行双颌手术+坚固内固定治疗的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术前、术后一周以及术后12个月以上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角间距及髁突间距在术中分别增加了4.04mm(P<0.01)和2.11mm(P<0.01);在术后观察期,二者分别减小了1.45mm(P<0.01)和1.80mm(P<0.01);下颌角间距术中增宽量越大,观察期减小的幅度越大。结论经过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骨远心骨段后,下颌骨近心骨段在横向上发生了一定的移位,后前位头颅定位片上表现为下颌角间距及髁突间距的明显增加;在平均20个月的观察期内,二者有不同程度的回复,下颌角间距较术前呈明显的净增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近心骨段 后前位头颅定位片
下载PDF
上颌快速扩展最佳时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陆静 龚方方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目的:通过患者年龄、牙龄、骨龄,对上颌快速扩展扩弓效应的相关性分析,期望发现应用上颌快速扩展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需上颌横向扩展的患者30例,年龄11~14岁,平均12.30岁,进行上颌快速扩展。摄左手腕掌指骨片,扩展矫治前后的上颌前... 目的:通过患者年龄、牙龄、骨龄,对上颌快速扩展扩弓效应的相关性分析,期望发现应用上颌快速扩展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需上颌横向扩展的患者30例,年龄11~14岁,平均12.30岁,进行上颌快速扩展。摄左手腕掌指骨片,扩展矫治前后的上颌前部咬合片、头颅正位定位片。利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相近,扩展效应不一;骨龄与扩展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偏回归系数为-6.440,P值为0.045;牙龄与扩展效应具有高度相关性,偏回归系数为-1.289,P值为0.000。随着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生长和建牙合,扩展效应明显下降。结论: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进行上颌快速扩展,可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骨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快速扩展 头颅正位定位片 牙龄 骨龄 年龄
下载PDF
伴口呼吸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牙颌面横向结构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晓君 姚霜 +4 位作者 杨霜 杨苹 徐青 王冰 王文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比较伴口呼吸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儿与正常儿童的牙颌颅面硬组织横向结构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借助头颅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对12例伴口呼吸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儿的牙颌颅面硬组织结构进行... 目的比较伴口呼吸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儿与正常儿童的牙颌颅面硬组织横向结构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借助头颅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对12例伴口呼吸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儿的牙颌颅面硬组织结构进行测量分析,并与15例正常儿童相应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伴口呼吸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儿的上颌基骨宽度、上磨牙间距、下尖牙间距及骨性鼻腔宽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1);与正常相比,错患儿的下颌骨宽度、下磨牙间距的测量值也低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口呼吸可引起儿童牙颌面横向结构上发育的异常,临床诊治时应对此异常给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呼吸 安氏Ⅱ类1分类错he 头颅后前位片
下载PDF
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新华 冯庆辉 焦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2-134,共3页
目的 :探讨头颅定位后前位 (posteroanterior,PA)片的 X线头影测量在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 6例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 (实验组 ,男女各 8例 )和 1 6例颜面对称、牙牙合关系正常的成人 (对照组 ,男女各 8... 目的 :探讨头颅定位后前位 (posteroanterior,PA)片的 X线头影测量在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 6例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 (实验组 ,男女各 8例 )和 1 6例颜面对称、牙牙合关系正常的成人 (对照组 ,男女各 8例 )进行 PA片的 X线头影测量分析 ,测量结果用 SASS6 .0 3统计软件进行 StudentT检验。结果 :PA片 X线头影测量 ,实验组和对照组 Dif Man M- Y、Dif Max M- Y,Dif Go- Y、Me- Y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L I- Y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不对称/放射摄影术 测颅法/方法 头颅定位后前位
下载PDF
胸/腹片检测气腹:站立侧位与后前位投影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谈高 刘永华 +2 位作者 包耀德 章作铨 朱纯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3期329-331,共3页
目的 探讨站立侧位胸 /腹片在少量气腹检测的应用价值并与站立后前位胸 /腹片相比较。方法 前瞻性评价了站立侧位和后前位胸 /腹片在连续 10 0例已知各种原因气腹中显示膈下游离气体的能力。用McNemar’stest方法评价了两者间敏感性... 目的 探讨站立侧位胸 /腹片在少量气腹检测的应用价值并与站立后前位胸 /腹片相比较。方法 前瞻性评价了站立侧位和后前位胸 /腹片在连续 10 0例已知各种原因气腹中显示膈下游离气体的能力。用McNemar’stest方法评价了两者间敏感性的差异。结果 站立侧位胸 /腹片对患者气腹的显示率为 98% ;站立后前位胸 /腹片的显示率仅为 80 % ;站立侧位胸 /腹片显示气腹明显优于站立后前位胸 /腹片 (P <0 .0 5 )。结论 在检测少量气腹时 ,站立侧位胸 /腹片较站立后前位胸 /腹片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片 气腹 站立侧位 站立后前位 投影检测 X线诊断
下载PDF
青少年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头颅定位颏顶位和正位片的测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贾海潮 孙新华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研究青少年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颌骨骨骼特征。方法实验组为恒牙初期面部不对称患者20人,男8人,女12人,年龄12~16岁。对照组男女各10人,年龄13~15岁,颜面对称。每位患者拍头颅定位颏顶位片和正位片并测量分析,比较左右两... 目的研究青少年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颌骨骨骼特征。方法实验组为恒牙初期面部不对称患者20人,男8人,女12人,年龄12~16岁。对照组男女各10人,年龄13~15岁,颜面对称。每位患者拍头颅定位颏顶位片和正位片并测量分析,比较左右两侧骨骼的对称性。结果正位片分析显示,面部不对称组dif Go—Y、Me—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LtMx—Y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颏顶位片显示面部不对称组dif Pg—Go、difPg—CM、dif∠Pg—CM、Pg—Z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少年面部不对称患者变异主要在下颌,上颌基骨对称;下颌发生移位和变形,颏部向反殆侧偏斜,反殆侧下颌体、下颌总长较对侧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不对称 颏顶位片 正位片
下载PDF
山东地区成人正常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晓艳 李梦华 王邦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64-467,471,共5页
目的:建立山东地区成人正常人群颅面宽度正常值、颅面部左、右结构生理性非对称率范围。方法:选择80例山东地区成人正常,男性44例、女性36例。由同一操作者严格定位拍摄头颅后前位X线片,确立X-Y坐标系,分析成人正常颅颌面横向结... 目的:建立山东地区成人正常人群颅面宽度正常值、颅面部左、右结构生理性非对称率范围。方法:选择80例山东地区成人正常,男性44例、女性36例。由同一操作者严格定位拍摄头颅后前位X线片,确立X-Y坐标系,分析成人正常颅颌面横向结构特征及性别差异。结果:建立山东地区成人正常头颅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数据库。结论:正常人群在水平向及垂直向呈较高的对称性,非对称率<10%。各项骨测量线距均值,男性均大于女性。男女组间,角度测量值及面部比率呈较高的一致性,提示正常颅面结构关系的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牙合] 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 非对称率
下载PDF
A Comparison between 2D and 3D Images to Study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Widths: A Pilot Study 被引量:1
11
作者 Ilaf Al Mawaldi Sawsan Tabbaa +1 位作者 C. Brian Preston Mayssa Salti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7年第3期186-196,共11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transverse dimensions of the jaws, obtained from traditional posteroanterior (PA)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and with the similar respective measurements obtained by mea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transverse dimensions of the jaws, obtained from traditional posteroanterior (PA)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and with the similar respective measurements obtained by means of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Data of twelv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clinical records of Orthodontic Department. All of the subjects had their permanent teeth in occlusion and had good quality regular (2D), and CBCT (3D) images as part of their initial records. Subjects were divided to a posterior cross-bite and non-cross bite groups. The ratio of the maxillary, to mandibular transverse widths was calculated for the sample. In subjects without dental cross-bites the average ratio of the maxillary, to mandibular jaw widths was 0.75 on the standard radiographs and 1.04 on the CBCT scans. In subjects with dental cross-bites the average ratio of these widths was 0.70 on the standard radiographs and 0.9 on the CBCT scans. The ratios of the maxillary, to mandibular widths differ when obtained from conventional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as compared to the respective ratios obtained from CBCT scans. Maxillary, to mandibular width ratio is in the order of 1:1 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CBCT sc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oanterior CEPHALOMETRIC (PA) RADIOGRAPH CBCT 2D 3D Transverse JAW Measurements Posterior Cross-Bite
下载PDF
颈椎后前向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和生物力学分析
12
作者 陈勇 黄晓琳 +2 位作者 郑光 张靖慧 彭轩 《中国康复》 2013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椎后前向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受试者12例,均采用多功能颈椎康复治疗仪给予后前向颈椎关节松动,力量为10~30N;松动前后,采用静态颈椎侧位片,比较运动节段矢状面的角度旋转及前...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椎后前向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受试者12例,均采用多功能颈椎康复治疗仪给予后前向颈椎关节松动,力量为10~30N;松动前后,采用静态颈椎侧位片,比较运动节段矢状面的角度旋转及前后椎间隙变化。结果:松动后,C3~C6节段矢状面旋转角度均大于松动前(P<0.05);C3、C5节段前椎间隙均显著大于松动前(P<0.05),C5节段后椎间隙显著小于松动前(P<0.05)。结论:后前向松动明显增加C3~C7脊柱的前凸,在伸展同时椎体产生旋转,前椎间隙增宽,后椎间隙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前向松动 X线分析 椎间运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青少年患者的下颌偏斜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绍楠 李佩伦 +3 位作者 谢千阳 陈浚 钱子悦 杨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57-1561,共5页
目的·评价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青少年患者的下颌偏斜特征,探索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与下颌偏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12~15岁青少年患者资料。根据临床症... 目的·评价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青少年患者的下颌偏斜特征,探索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与下颌偏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12~15岁青少年患者资料。根据临床症状以及磁共振表现,将患者分为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组、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组,以无关节症状且磁共振显示正常关节盘髁关系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收集3组患者的头颅正侧位片,由2名测量者独立完成患者的头颅正位片头影测量。使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Shapiro-Wilk检验其正态性,利用Pearson′s chi-square检验分析患者下颌偏斜的分布情况,比较其颏下点水平偏斜程度。通过对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青少年患者与正常盘髁关系的患者下颌偏斜的差异,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下颌偏斜的分布特征。结果·共收集得到1011例研究对象的资料,根据磁共振检查结果,分为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组患者192例,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组患者255例,对照组患者564例。3组下颌偏斜程度(Me_(H))均呈偏态分布。其中对照组Me_(H)平均值为2.1 mm。将对照组Me_(H)第75百分位数(3.6 mm)作为区分下颌偏斜与非偏斜的界值,下颌偏斜患者在对照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组以及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53%、27.08%、19.22%,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组和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组的下颌偏斜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以3.6 mm、5.8 mm、8.2 mm作为界值,所有偏斜患者中,68.16%(167/245)为轻度偏斜(3.6 mm≤Me_(H)<5.8 mm),21.22%(52/245)为中度偏斜(5.8 mm≤Me_(H)<8.2 mm),10.61%(26/245)为重度偏斜(Me_(H)≥8.2 mm)。结论·约75%青少年人群的下颌偏斜在3.6 mm以内,单侧关节盘前移患者较一般人群偏斜概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下颌偏斜 髁突吸收 头颅正位片 Pearson Chi-Square检验
下载PDF
螺旋扩大器快速打开腭中缝后口颌系统横向变化的研究
14
作者 秦德川 王洪玲 《广东牙病防治》 201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半托式螺旋扩大器快速打开腭中缝后,口颌系统中牙齿、颌骨、肌肉的变化。方法 20例上颌骨发育不足伴上颌牙弓狭窄患者在快速打开腭中缝前后拍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同时测量颊肌压力变化。结果上颌中切牙冠间距... 目的探讨支架半托式螺旋扩大器快速打开腭中缝后,口颌系统中牙齿、颌骨、肌肉的变化。方法 20例上颌骨发育不足伴上颌牙弓狭窄患者在快速打开腭中缝前后拍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同时测量颊肌压力变化。结果上颌中切牙冠间距和根间距分别增大了(4.34±1.18)mm和(3.74±1.75)mm;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和上颌骨宽度分别增大了(7.83±1.49)mm和(5.07±1.07)mm;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了(6.79±1.82)mm;牙槽嵴间距、前鼻嵴间距和鼻腔宽度分别增大了(4.32±0.98)mm、(3.69±0.83)mm和(2.08±0.72)mm;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处颊肌压力分别增大了(857.01±300.96)Pa和(772.06±296.93)Pa。结论支架半托式螺旋扩大器可以快速打开腭中缝,牙齿、颌骨、颊肌压力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上颌扩大术 口颌系统 后前位头颅定位片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正位X线片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长度的应用
15
作者 陈晓芬 陶永君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第11期1476-1480,共5页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正位X线片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长度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0月于温州市中医院诊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55例,所有患者拍摄全脊柱正位X片,评估计算机辅助测量脊柱长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正位X线片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长度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0月于温州市中医院诊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55例,所有患者拍摄全脊柱正位X片,评估计算机辅助测量脊柱长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表示。结果由1名医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式与2名医师采用手工测量方式,在55例患者中随机选择6例行5次重复测量,结果显示手工测量1、手工测量2、计算机辅助测量脊柱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143、0.151、0.052、0.141、0.072、0.041,均P>0.05);由同1名医师对55例患者分别采用手工测量、计算机辅助方式测量脊柱长度,结果显示手工测量、计算机辅助测量脊柱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3,P>0.05);由同1名医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式对55例患者到院次日与间隔28d后测量脊柱长度,结果显示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段的ICC值及95%CI为0.992(0.990~0.996);由3名培训后医师对55例患者使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式测量脊柱长度,结果显示不同观察者的ICC值及95%CI为0.922(0.913~0.974)。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正位X线片方法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长度,操作简单,其测量结果与手工测量结果相近,且具有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正位X线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长度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不同测量方法分析上下颌宽度关系的一致性研究
16
作者 韩雨珈 崔宇彤 +2 位作者 李倩雯 赵婉婷 田玉楼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 应用石膏模型牙槽嵴中心点(center of the alveolar crest,CAC)测量法、头颅正位片Ricketts测量法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锥形束C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one beam CT,Penn CBCT)测量法对上下颌宽度关系进行分析诊断及一致性评价... 目的 应用石膏模型牙槽嵴中心点(center of the alveolar crest,CAC)测量法、头颅正位片Ricketts测量法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锥形束C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one beam CT,Penn CBCT)测量法对上下颌宽度关系进行分析诊断及一致性评价。方法 选择2017—202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拟行正畸治疗的恒牙期初诊患者93例,应用石膏模型CAC测量法、头颅正位片Ricketts测量法和Penn CBCT测量法分别测量患者上下颌宽度并得出宽度差值,再与理论上的理想参考值比较得出宽度不调量。宽度不调量> 0诊断为上颌宽度不足,≤0诊断为无上颌宽度不足,并对3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在上下颌宽度关系分析诊断方面,3种方法的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445),石膏模型CAC测量法和Penn CBCT测量法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710),头颅正位片Ricketts测量法和Penn CBCT测量法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353),石膏模型CAC测量法和头颅正位片Ricketts测量法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289)。结论 对于无CBCT资料的患者,应用石膏模型CAC测量法进行上下颌宽度关系的分析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临床中不建议单独使用头颅正位片进行上下颌宽度关系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模型 头颅正位片 锥形束CT 上下颌宽度
原文传递
上海市成年人胸部正位X射线摄影的剂量水平与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鹏 高林峰 +1 位作者 卓维海 陈波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掌握上海市成年人胸部后前位(正位)X射线摄影的剂量水平现状,分析影响剂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方法用热释光剂量元件测量照射野中心的最大剂量(入射体表剂量)。根据普通X射线机、计算机摄影设备CR和数字摄影设备DR3大类设备数量... 目的掌握上海市成年人胸部后前位(正位)X射线摄影的剂量水平现状,分析影响剂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方法用热释光剂量元件测量照射野中心的最大剂量(入射体表剂量)。根据普通X射线机、计算机摄影设备CR和数字摄影设备DR3大类设备数量及其在各级医院分布的比例,共测量1032名成年人在接受胸部正位x射线摄影时的入射体表剂量,并记录相应的主要摄影参数及相关信息。分析入射体表剂量均值与医院等级、设备类型以及主要摄影参数的差异情况。结果上海市成年人胸部正位X射线摄影的入射体表剂量算术均值为0.23mGy,其第75百分位数为0.28mGy,小于我国目前推荐的诊断参考水平0.40mGy。入射体表剂量均值与医院等级、设备类型以及常用摄影参数等显著相关。结论与20世纪末相比,上海市成年人胸部正位X射线摄影的入射体表剂量水平下降明显,并存在可进一步下降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照射 胸部X射线摄影 后前位 入射体表剂量 诊断参考水平
原文传递
颈椎后前向松动术和牵引后颈椎后前向松动术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18
作者 陈勇 夏俊文 +2 位作者 汤智伟 郭铁成 洪恺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研究单纯的后前向松动(单纯松动术)和持续牵引的同时行后前向关节松动(牵引松动术)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单纯松动术和牵引松动术干预,2种干预方案的顺序随机,每种干预间歇2d。于... 目的研究单纯的后前向松动(单纯松动术)和持续牵引的同时行后前向关节松动(牵引松动术)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单纯松动术和牵引松动术干预,2种干预方案的顺序随机,每种干预间歇2d。于每次干预前、后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采集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单纯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6.32±4.98)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7.47±3.39)cm/s]、平均血流速度[(27.12±9.01)cm/s]、阻力指数[(0.70±0.06)]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5.98±5.10)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8.01±4.27)cm/s]、平均血流速度[(26.09±6.89)cm/s]、阻力指数[(0.70±0.09)]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椎后前向松动和牵引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对椎动脉血流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前向松动手法 牵引松动 椎动脉血流量
原文传递
CT对胸片诊断右下气管旁区淋巴结肿大准确性的评估
19
作者 李功杰 季凤雏 席先焕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观察分析了114例患者肺后前(PA)位相右上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征象与CT所见的关系。淋巴结正常58例,增大(直径>10mm)56例。以下6项指标的准确性分别为:右气管旁线(RPS)增宽81%,其边波浪状67%,奇静脉球... 观察分析了114例患者肺后前(PA)位相右上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征象与CT所见的关系。淋巴结正常58例,增大(直径>10mm)56例。以下6项指标的准确性分别为:右气管旁线(RPS)增宽81%,其边波浪状67%,奇静脉球增大67.7%,上腔静脉(SVC)轮廓凸起68.2%,区密度增高71.8%,SVC外缘至气管内壁的距离增宽(>2.2cm)60.7%。若当上述6个征象中至少一个出现时定为阳性,肺PA位相发现淋巴结肿大44例,敏感性最高,为84.6%,特异性77.8%,准确性81.1%。淋巴结肿大组上述征象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x ̄2检验,P<0.01)。CT示肿大淋巴结在气管前、前外、外侧及后方4个位置中,好发于气管前外侧,这可解释肺后前位相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肿大 CT 诊断
原文传递
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后前位片诊断下颌骨不对称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颖荷 钟小龙 +2 位作者 刘克谨 彭伟 周月虹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后前位片在分析下颌不对称畸形中的作用。方法:人头颅骨标本5具,常规方法分别拍摄有钢珠标志和无钢珠标志的头颅标本的X线后前位定位片(PAC)和曲面断层片(Pa)。选取25例下颌不对称畸形患者的PAC和Pa。分别测... 目的:探讨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后前位片在分析下颌不对称畸形中的作用。方法:人头颅骨标本5具,常规方法分别拍摄有钢珠标志和无钢珠标志的头颅标本的X线后前位定位片(PAC)和曲面断层片(Pa)。选取25例下颌不对称畸形患者的PAC和Pa。分别测量颅骨标本实体、颅骨标本的PAC和Pa、以及患者的PAC和Pa中的髁突长、下颌升支长和下颌体长。对颅骨标本测量项目的实际值和相应的影像测量值进行相关性检验,比较25例患者PAC和Pa的相应测量值的差异指数,用图表观察不同测量者测量同一样本所得测量结果的离散度。结果:当颅骨标本有钢珠标志时,其大部分影像测量值与实际值显示很强的相关性(0.96~0.99,P<0.01)。当颅骨标本无钢珠标志时,Pa测量的髁突长和下颌升支长与实际值有很强的相关性,PAC所测下颌升支长和下颌体长与实际值的相关性降低,髁突长无法测量。不同测量者测量下颌升支长时,在Pa所测的可重复性要比在PAC所测者高,测量下颌体长时,在PAC所测的可重复性则比在Pa高。结论:PAC对评价下颌骨水平向不对称较有价值,对评价下颌骨垂直向不对称的作用有限;Pa对评价下颌骨水平向不对称的价值不高,但对评价下颌骨垂直向不对称有确切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断层片 头颅后前位片 不对称畸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