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入路方式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
作者 甘泉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9期156-158,共3页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手术中不同入路方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法分为颈前组与颈后组,每组31例。颈前组行颈前入路,颈后组行...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手术中不同入路方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6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法分为颈前组与颈后组,每组31例。颈前组行颈前入路,颈后组行颈后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后24 h引流量)、颈椎功能指标(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颈后组手术时间长于颈前组,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后24 h引流量均多于颈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均大于术前,颈椎活动度均小于术前,但颈后组Cobb角、颈椎活动度[(12.05±3.81)、(40.78±3.70)°]均大于颈前组[(6.74±2.90)、(34.05±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颈后组JOA评分[(13.05±1.11)分]低于颈前组[(14.72±1.02)分],VAS评分[(2.31±0.72)分]高于颈前组[(1.07±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多样,颈前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后24 h引流量少,疼痛轻微、颈脊髓功能恢复好,而颈后入路能更好地改善颈椎活动度,且两种入路方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应根据患者颈椎病变程度及后凸畸形程度选择具体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畸形 颈椎切除融合术 颈椎活动度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退行性疾病Bryan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骁 田伟 +4 位作者 刘波 何达 吕艳伟 马驰 王晋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Bryan间盘置换后节段活动度、假体偏移程度及倾斜角度与椎旁骨化(PO)的关系。方法选取颈椎退行性疾病行Bryan间盘置换患者76例(手术节段90个),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0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Bryan间盘置换后节段活动度、假体偏移程度及倾斜角度与椎旁骨化(PO)的关系。方法选取颈椎退行性疾病行Bryan间盘置换患者76例(手术节段90个),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0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拍射X线光片,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重建CT图像上测量假体偏移程度及假体的倾斜角度,并采用Mc Afee分型判断末次随访时PO分级。回顾性分析末次随访时发生4级PO的影响因素,假体偏移程度及倾斜角度与PO分级及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2°±4.7°、8.2°±4.8°、8.7±5.1°,各时间段比较P均>0.05;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与术后3个月时节段活动度呈正相关(r=0.572,P<0.01)。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假体偏移程度的中位数为0.61(0~7.08)mm,假体倾斜角度的中位数为0.84°(0.01°~9.79°);末次随访时假体偏移程度与末次随访置换节段活动度呈负相关(r=-0.379,P=0.001)。末次随访时发生4级PO共17个节段(15例)、0~3级PO共73个节段(63例),PO 4级患者手术时年龄大于0~3级患者(P<0.05),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均低于0~3级患者(P均<0.01)。与冠状位假体偏移程度≤3 mm患者比较,>3 mm患者置换节段末次随访PO分级更高、节段活动度更低(P均<0.01)。与冠状位假体倾斜角度≤5°患者比较,>5°患者置换节段末次随访PO分级更高、节段活动度更低(P均<0.05)。结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后患者保持早期置换节段活动度,可有效避免4级PO的发生;假体安放偏离中心或在冠状位发生倾斜均会造成远期随访时PO分级更高,并对远期活动度产生影响,尤其避免偏移程度超过3 mm或倾斜程度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疾病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节段活动度 假体位置 异位骨化 椎旁骨化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C_(3-4)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丁琛 洪瑛 +5 位作者 龚全 李涛 马立泰 王贝宇 邓宇骁 刘浩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C_(3-4)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0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采用ACDR治疗C_(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含C_(3-4)的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C_(3-4)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0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采用ACDR治疗C_(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含C_(3-4)的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使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16例,使用Discover人工椎间盘5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5-60岁,平均42.8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7例,混合型6例;术前病程12-60个月,平均27.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在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观察假体稳定性并测量C_(3-4)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前凸角,在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C_(3-4)节段屈伸活动度。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8.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SF-36躯体及心理评分、JOA及NDI评分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置入的假体均保留了活动度,无假体沉降或移位。C_(3-4)节段FSU的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C_(3-4)节段屈伸活动度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术后4例患者出现咽部不适,2例患者出现C_(3-4)节段周围的异位骨化。结论 C_(3-4)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临床效果良好,维持了手术节段的生理曲度,且人工椎间盘在C_(3-4)节段仍能保持较好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C3-4节段 颈椎间盘置换术 临床效果 活动度
下载PDF
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齐兵献 樊成虎 +2 位作者 唐晓栋 兰晓飞 葛黁黁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22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对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纳入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且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 目的:观察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对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纳入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且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2组颈椎功能,记录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ROM),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4周,2组VAS评分、NDI均降低(P<0.05),颈椎ROM均增大(P<0.05);治疗组VAS、NDI均低于对照组(P<0.05),颈椎ROM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疼痛症状,减少颈椎功能障碍,改善颈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 术后 轴性症状 身痛逐瘀汤 视觉模拟评分法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颈椎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的即刻运动范围
5
作者 曹师锋 贾连顺 +4 位作者 赵卫东 孔庆毅 李鉴轶 谢宁 陈雄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3期1319-1321,共3页
目的 :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 :采用 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 ,测量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 3种状... 目的 :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 :采用 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 ,测量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 3种状态上下相邻节段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范围。结果 :3种状态下相邻节段的即刻三维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和应用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即刻运动范围没有显著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 相邻节段 即刻运动范围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前路融合手术对相邻节段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卢腾 张廷 +5 位作者 董军 臧全金 杨宝辉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5,74,共8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正常人体下颈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后及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后活动度(ROM)和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方法建立正常人体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已发表的关于颈...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正常人体下颈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后及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后活动度(ROM)和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方法建立正常人体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已发表的关于颈椎ROM的文献相对比,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模型验证成功后,建立下颈椎ACDF、ACCF模型,并对比正常颈椎、ACDF及ACCF术后ROM和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结果所建立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各个方向上的ROM与已发表研究所测得的ROM数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ACDF和ACCF术后总体ROM和融合节段ROM显著低于正常下颈椎。ACDF及ACCF术后相邻节段各个方向的ROM显著高于正常下颈椎。ACDF、ACCF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在各个运动方向上高于正常下颈椎组。结论颈椎融合术后总体ROM减少、相邻节段ROM增加,并且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升高,显著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颈椎融合 相邻节段退变 活动度 应力峰值
下载PDF
保留双侧半棘肌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安忠诚 盛伟斌 +1 位作者 梁卫东 盛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5,共8页
目的 :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3~C6单开... 目的 :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3~C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C2、C7双侧半棘肌止点的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36例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及术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传统组手术时间为140.49±36.57min,改良组为122.35±46.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为233.66±165.39ml,改良组为281.18±208.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2例、改良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无脊髓损伤、门轴断裂、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无内置物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随访时间为17.10±3.57个月,改良组为16.40±2.5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1.36±8.14)%,改良组为(72.95±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传统组与改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传统组颈椎曲度较术前减少3.73°±1.38°,改良组较术前减少1.4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ROM较术前减少6.63°±2.09°,改良组较术前减少4.5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11例(30.56%)、改良组1例(3.33%)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单开门手术相比,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时,可最大限度保留颈椎后方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及ROM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活动度 颈椎曲度
下载PDF
单节段双节段颈椎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的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信 徐宏光 +4 位作者 郑权 方振 赵泉来 王弘 刘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3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单节段融合29例,双节段融合14例。根据症状及x线片评价手... 目的:探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3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单节段融合29例,双节段融合14例。根据症状及x线片评价手术的有效率及融合节段的融合率。使用颈椎活动度测量仪(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device,CROM)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24个月时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活动度。结果:从患者主诉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通过X线评价融合节段融合率为100%。与术前相比单节段融合术后患者颈椎左右侧弯方向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方向的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行双节段融合手术后患者颈椎在6个方向的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减低(P〈0.05)。对两种不同融合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双节段融合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在6个方向均较单节段融合患者降低(P〈0.05)。结论:颈椎融合手术能够降低患者颈椎的活动度,与单节段融合相比双节段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的降低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融合手术 融合节段 活动度
下载PDF
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小关节退变的长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韩骁 王祺龙 +1 位作者 王立芳 田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4-1080,共7页
目的: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颈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评价其对颈椎节段运动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ACDR术的颈椎退行性... 目的: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颈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评价其对颈椎节段运动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ACDR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术后随访时间129±14(105~165)个月;年龄55.7±8.4(37~76)岁。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整体活动度;术前、末次随访时通过CT影像根据颈椎小关节定量评分系统评估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术前及末次随访同时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在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标准评价分级和颈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术前小关节无或轻度退变患者41例,中度退变患者28例,重度退变患者1例;末次随访时,小关节轻度退变患者16例,中度患者退变35例,重度关节退变患者19例。通过斯皮尔曼双变量相关性检验发现小关节退变与性别、年龄有相关性。高龄、男性是小关节退变增加的危险因素,手术节段与小关节退变程度无相关性。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9.7°±4.5°vs 8.7°±5.4°,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6.5°±15.2°vs 46.1°±13.0°,P>0.05)。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小关节退变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1.5±0.8分vs 2.6±1.2分,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13.5±1.9分vs 16.5±1.4分,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NDI存在统计学差异(0.27±0.08 vs 0.16±0.10,P<0.05)。末次随访时Odom分级为优秀的有35例患者,为良好的有29例,为尚可的有6例,没有分级为差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3.47±1.55分。ACDR术后末次随访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手术节段活动度呈负相关(r=-0.392,P=0.001),与整体活动度也呈负相关(r=-0.388,P=0.001),与JOA评分、NDI、Odom分级、VAS评分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高龄和男性是ACDR术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小关节的退变程度与患者术后的颈椎活动度存在负相关,小关节退变程度与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疾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小关节退变 节段活动度
下载PDF
C_(3)椎板切除与改良Y型骨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术后活动度及曲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通 周育巧 +6 位作者 许强 赖仲宏 陈宇 朱文清 赖金良 陈金财 姬广林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918-923,共6页
目的:探讨C_(3)椎板切除与改良Y型纳米骨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术后颈椎活动度、曲度、神经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69例因多节段脊髓型脊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入院后行颈后路单开... 目的:探讨C_(3)椎板切除与改良Y型纳米骨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术后颈椎活动度、曲度、神经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69例因多节段脊髓型脊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入院后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将33例行C_(3)椎板切除、C_(4)~C_(6)或C_(4)~C_(7)改良Y型纳米骨板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患者作为A组,36例行传统C_(3)~C_(6)或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为B组。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采用X线测量颈椎活动度、C_(2)~C_(7) Cobb角,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及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均大于B组(P<0.05),A组术后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颈椎活动度(CROM)及CCI均大于B组,A组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C_(2)~C_(7) Cobb角均大于B组(P<0.05),但A组CROM、CCI及颈椎曲度丢失值均小于B组(P<0.05);A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组内术后6个月、术后1年mJOA评分逐渐上升(P<0.05)。结论:C_(3)椎板切除、C_(4)~C_(6)或C_(4)~C_(7)单开门改良Y型骨板固定椎管扩大术治疗MSCM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相同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保留了术后的颈椎活动度及曲度,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切除 纳米骨板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曲度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微创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建喜 方弘伟 +2 位作者 朱元 黄晓东 高骏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2期1766-1768,共3页
目的探究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微创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中出血量、颈痛量表(NPQ)评分及术后颈椎节段屈伸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颈椎骨折脱位患者56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 目的探究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微创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中出血量、颈痛量表(NPQ)评分及术后颈椎节段屈伸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颈椎骨折脱位患者56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微创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微创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血清肌酸激酶(CK)、NPQ评分及术后ROM。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切口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及7d,观察组血清CK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N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ROM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微创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效果良好,手术创伤轻,术中出血量少,且能够有效减轻颈痛,提高颈椎节段屈伸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并重理论 微创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节段屈伸活动度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昊 巩腾 《武警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27-131,135,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发生特点、病理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1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开门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间均在24个月以上...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发生特点、病理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1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开门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间均在24个月以上,减压范围不低于4个节段。比较术后轴性痛组和非轴性痛两组患者间,术前合并颈椎失稳与否、术后颈椎曲度、前凸指数、屈伸活动度、椎管正中矢径、Pavlov比值、椎板开门角、硬膜囊面积不同变化幅度内病例分布构成比,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对PAP发作的影响程度,选取初筛P<0.10的参数,再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与PAP发作的相关性。评估术前已合并和未合并颈椎失稳两组间,术后屈伸度不同矫正范围内患者所占比例。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有颈椎失稳、椎板开门角大小、术后屈伸度和颈椎前凸指数变化程度均与术后轴性痛发生相关(P<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后屈伸度明显下降和术前有颈椎失稳系预测术后轴性痛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轴性痛患者术前合并颈椎失稳比例高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轴性痛患者颈椎屈伸活动度显著下降比例高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颈椎失稳患者,其术后屈伸度显著下降比例高于术前无失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如术前合并颈椎失稳,更易因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屈伸度显著下降而继发轴性痛。建议微型钛板仅用于固定非失稳节段,而术前失稳节段可选择侧块或椎弓根钉棒固定,以减少继发术后失稳和轴性痛发生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轴性痛 单开门扩大成形 术前颈椎失稳 颈椎活动度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颈前路融合节段数对上位邻近节段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晋才 海涌 +5 位作者 裴葆青 逄川 李慧 祖丹 朱罡 夏旭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92-696,共5页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当延长颈椎前路融合节段数时对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小关节应力的影响,探讨导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方法 利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T1),模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钢板螺钉内固定、椎间...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当延长颈椎前路融合节段数时对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小关节应力的影响,探讨导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方法 利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T1),模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钢板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每具标本依次进行C4~s单节段融合、C4~6双节段融合、C4~7三节段融合,利用特制颈椎三维运动测试系统模拟人体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运动,使用混合测试方法,测量并记录此时标本整体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及小关节内压力、下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变化.结果 当依次进行单节段融合、双节段融合、三节段融合后,标本整体活动度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邻近节段C3~4随融合节段的延长活动度逐渐升高,呈递增趋势,在前屈、后伸、侧屈运动中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3~4小关节内平均压力和峰值压力的测量发现单节段组、双节段组、三节段组于后伸和侧屈运动中较完整组升高,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当颈椎前路融合的节段数延长,会导致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以及小关节内压力逐渐增加,可能因此而加速邻近节段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物力学 邻近节段退变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小关节 活动度
原文传递
颈前路分段减压双钢板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9
14
作者 梁博伟 赵劲民 +2 位作者 殷国前 李宁宁 胡朝晖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80-1484,共5页
目的评价颈前路分段减压双钢板固定术(anterior segmental decom pression and double-plate fixation,ASDDF)治疗"跳跃"型脊髓型颈椎病(skip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SCSM)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 目的评价颈前路分段减压双钢板固定术(anterior segmental decom pression and double-plate fixation,ASDDF)治疗"跳跃"型脊髓型颈椎病(skip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SCSM)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月,采用ASDDF治疗17例SCSM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41~74岁,平均58.8岁。病程6~39个月,平均9.7个月。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病情严重2例,重度7例,中度7例,轻度1例。MRI显示共有42个病变节段,其中T2像高信号改变26个节段,T1像低信号改变4个节段,脊髓明显受压但无信号改变12个节段;NagataⅠ级病变5个节段,Ⅱ级21个节段,Ⅲ级16个节段。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植骨融合率、颈椎Cobb角及测量颈椎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即刻出现吞咽困难2例,1个月后症状缓解;声音嘶哑1例,使用甲钴胺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8个月,平均28.6个月。3例出现无临床症状的邻近节段退变,未作特殊处理。X线片示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无植骨块移位、吸收、下沉等改变,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松脱发生。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分别为(13.3±10.4)、(15.8±10.8)、(15.4±11.4)°,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分别为(41.3±17.4)°和(23.8±18.8)°,术前、术后12个月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8.2±2.9)、(13.7±3.0)、(13.9±2.8)分;以上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14%~88%,平均66.8%;获优8例,良6例,好转2例,差1例。结论采用ASDDF治疗SCSM,可获得充分的脊髓减压、较高的植骨融合率、良好的力学稳定性,可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跃”型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分段减压双钢板固定术 颈椎活动度
原文传递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十年随访及适应证选择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韩骁 王祺龙 +3 位作者 段芳芳 刘波 何达 田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816-1821,共6页
目的通过对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回顾性探讨术前因素对ACDR术后长期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影响,进一步完善ACDR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71例行单节段Bryan... 目的通过对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回顾性探讨术前因素对ACDR术后长期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影响,进一步完善ACDR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71例行单节段Bryan ACDR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0年临床随访。其中男44例,女27例;术后随访时间(129±14)个月;手术时年龄(45±8)岁。术前及随访影像学评估包括通过颈椎动力位X光片测量颈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度,通过颈椎侧位中立位X光片测量术前椎间隙高度,通过CT及影像学重建评价椎旁骨化(PO)等级,临床症状评估包括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计算其最佳截断值。结果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4.5°和8.7°±5.4°,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ACDR术后患者长期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术前症状学诊断、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JOA及NDI评分无相关性(均P>0.05),与患者影像学诊断(1:颈椎间盘突出症;2: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和术前PO评级存在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OR=1.228,95%CI:1.012~1.489,P<0.05)与PO分级在总体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OR=0.190,95%CI:0.085~0.424,P<0.05),影像学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计算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与PO分级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185°和2.5级,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和0.72。结论ACDR术对于颈椎退行性疾病可取得满意的长期疗效,有效保留了颈椎整体活动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节段活动度好、椎旁骨化等级较低的患者术后远期获得良好的节段活动度的机会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退行性疾病 人工间盘置换术 适应证 节段活动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国旗 刘羽 +3 位作者 王红辉 李鹏 王腾飞 张学登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2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9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n...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9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n=43)、研究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n=4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随访期间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关节活动度(ROM),统计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3、6、12个月时颈椎ROM升高,NDI指数降低(P<0.05);研究组JOA改善优良率为77.78%,对照组为72.09%(P>0.05);研究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20.93%(P<0.05)。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颈椎ROM、NDI指数,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疗效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关节活动度
原文传递
Prodisc-C Vivo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零切迹Zero-P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早期疗效比较
17
作者 马宇龙 王文豪 +2 位作者 官志平 黄永灿 俞莉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32-1143,共12页
目的比较研究Prodisc-C Vivo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零切迹Zero-P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及其对颈椎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 目的比较研究Prodisc-C Vivo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零切迹Zero-P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及其对颈椎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27例,采用Prodisc-C Vivo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对照组(29例,采用零切迹Zero-P融合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颈椎病类型、病程、累及节段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及颈椎曲度等一般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及临床疗效指标(VAS评分、JOA评分、NDI及各评分改善率)和影像学指标(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曲度及假体位置、骨质吸收、异位骨化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4个月,平均26个月。均未出现肢体脏器功能损害、内植物失败及相邻节段退变严重需再次手术等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各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同程度维持了手术节段活动度,对照组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基本消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两组颈椎整体活动度及颈椎曲度在术后3个月有所下降,末次随访时又有不同程度增加,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CT检查示,所有患者未见假体松动、下沉或移位等;研究组发生人工椎间盘下椎体终板前缘部分骨质吸收2例(7.4%),未影响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异位骨化3例(11.1%)。结论Prodisc-C Vivo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零切迹Zero-P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早期疗效均满意,前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同时减少术后相邻节段代偿性过度活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椎间融合 活动度 相邻节段退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