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入定观音像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4
1
作者 齐庆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80,共14页
本文从具有特定造型和内涵的入定观音像入手,梳理了以蒙头趺坐为特征的入定观音像的形成与发展。入定观音像造型在北宋晚期禅宗大发展的背景下,来源于打坐禅僧并被赋予禅定与般若意涵,两宋之际传布江南地区。南宋、元代造像增加了宝冠... 本文从具有特定造型和内涵的入定观音像入手,梳理了以蒙头趺坐为特征的入定观音像的形成与发展。入定观音像造型在北宋晚期禅宗大发展的背景下,来源于打坐禅僧并被赋予禅定与般若意涵,两宋之际传布江南地区。南宋、元代造像增加了宝冠、璎珞等细节刻画,在江浙、江西、巴蜀等禅宗发达区域广为流传。明清时期入定观音像造型趋向多样化,双手施禅定印及披风与外衣分开表现成为新时代特征。其在发展过程中与水月观音、紫竹观音融合,并出现与十六罗汉组合现象,乃为补陀洛迦山观音信仰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定观音 蒙头趺坐 禅定与般若 补陀洛迦山
下载PDF
观音补怛洛迦山的空间布局——基于华严世界观的考察本
2
作者 敖仕恒 《建筑与环境》 2022年第3期41-54,共14页
本文基于佛教世界观的研究,尤其以《华严经》所示世界观为主,探讨出现在《入法界品》中的补怛落迦山的空间位置和空间意义,由此引出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古代观音补怛洛迦山空间构建的基本理路、构成要素、场景特色的探讨,着重以长安... 本文基于佛教世界观的研究,尤其以《华严经》所示世界观为主,探讨出现在《入法界品》中的补怛落迦山的空间位置和空间意义,由此引出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古代观音补怛洛迦山空间构建的基本理路、构成要素、场景特色的探讨,着重以长安南五台、昆明圆通山、浙江普陀山三个案例进行阐释,并对其他国内观音道场略有涉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弥山王大千世界华藏世界 补怛洛迦山国土空间名山建设
下载PDF
多元信仰中的净土追求:日本历史上的补陀落渡海
3
作者 杨小平 《日本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61-177,368-369,共19页
在日本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观音菩萨补陀落的信仰受佛教舍身思想和末法观的影响,集合了即身成佛论、修验道、他界观以及传统丧葬习俗等多种元素,在9~18世纪形成了被称为“日本宗教史之谜”的补陀落渡海。补陀落渡海是特殊的观音净... 在日本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观音菩萨补陀落的信仰受佛教舍身思想和末法观的影响,集合了即身成佛论、修验道、他界观以及传统丧葬习俗等多种元素,在9~18世纪形成了被称为“日本宗教史之谜”的补陀落渡海。补陀落渡海是特殊的观音净土信仰,是东亚净土信仰的特殊形态,有助于我们了解平安时代以后佛教在日本的本土化情况。补陀落渡海也是一种复杂的宗教实践和民俗行为,是考察日本宗教与民俗文化的又一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陀落信仰 补陀落渡海 民俗葬仪 修验道
原文传递
重构布达拉——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空间布置与象征结构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煦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8-135,共8页
通过对建筑空间布置和宗教供奉配置的考察,揭示了普陀宗乘之庙并非是简单地对其原型——布达拉宫的仿造,而是出于政治目的进行了各种变更和独创。在这一过程中,达赖的象征元素有所弱化,有利于清帝方面的宗教叙事则被映射到建筑实体上,... 通过对建筑空间布置和宗教供奉配置的考察,揭示了普陀宗乘之庙并非是简单地对其原型——布达拉宫的仿造,而是出于政治目的进行了各种变更和独创。在这一过程中,达赖的象征元素有所弱化,有利于清帝方面的宗教叙事则被映射到建筑实体上,重新建立了一套象征结构,从而具象地阐释了乾隆帝心中理想的王统观定义,同时,采用向心化空间模式对藏式建筑的"都纲法式"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帝国样式。所有这些象征性处理均非明确直白的表达,而是通过宗教阐释和建筑空间布置进行的抽象转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陀宗乘之庙 象征结构 乾隆 王统观 都纲
原文传递
热河普陀宗乘之庙乾隆朝建筑原状考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煦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63,158,共23页
清乾隆年间在热河修建的普陀宗乘之庙,经清中晚期变迁及20世纪修缮工程,建筑现状与乾隆朝已有较大出入。本文基于田野考察、修缮工程师访谈、清宫档案文本和历代图像资料,对该庙乾隆朝的建筑原状进行了细致考证,包括已塌毁的无量福海殿... 清乾隆年间在热河修建的普陀宗乘之庙,经清中晚期变迁及20世纪修缮工程,建筑现状与乾隆朝已有较大出入。本文基于田野考察、修缮工程师访谈、清宫档案文本和历代图像资料,对该庙乾隆朝的建筑原状进行了细致考证,包括已塌毁的无量福海殿、九间房,形制发生改变的大红台群楼、御座楼区域、平台殿,非原始设计而属后续添建的塔罩亭、千佛阁以及档案名称失载或功能被误判的"呀达噶楼"、"哑巴院"等组成部分,捋清了该庙原初形制、变化时间节点和称谓指代。对原状的考证为进一步的建筑史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河 普陀宗乘之庙 乾隆 建筑原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