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4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sis of Pre -Qin Confucian Ecological Thoughts A Perspective fro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Sun Bingwen Wang Xiuh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4-293,共10页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ism is famous and rich in ecological thoughts,which include the holistic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thought of"benevolence for people and caring for animal...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ism is famous and rich in ecological thoughts,which include the holistic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thought of"benevolence for people and caring for animals and plants" and "ecological ethics of respecting nature"; the thought of "conforming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prote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s a forthcoming civilization form,highligh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re-Qin Confucian ecological thought can provide useful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历史 生态思想 自然环境保护
下载PDF
Connotations and Internal Cultural Meanings of Chinese Jade in Chu Culture at Pre-Qin Period
2
作者 Li Zhongy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5-319,共5页
The thesis conducts its analysi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 state of Pre-Qi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The culture of Chu,usually focusing on ceremony sacrifice and several other activities,p... The thesis conducts its analysi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 state of Pre-Qi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The culture of Chu,usually focusing on ceremony sacrifice and several other activities,presen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Actually,the jade artifact at that time shows cultural features both at artistic and spiritual level and bears promin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like national spirit of solemnness and generosity.Chinese jade of Chu state of Pre-Qin period due to its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meanings,poses to be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shows artistic and nation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jade culture and can directly influenc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楚文化 中国 社会文化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 玉器 文化特征 民族精神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Agricultural Religion in the Pre-Qin Period of China
3
作者 Longsheng W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7年第3期112-114,共3页
Since ancient times,agricultural religion has been infil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economic,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in China. Using rich historical data such as archeology,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this paper discu... Since ancient times,agricultural religion has been infil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economic,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in China. Using rich historical data such as archeology,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religion in the pre-Qin period from animal worship to agricultural worship. It also discussed the agricultural objects,land,celestial nature,and labor ghosts.Finally,it reveale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ombination of social sacrificing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re-qin period Agricultural religion WORSHIP
下载PDF
“正名”以“立言”--先秦政治哲学论证分析
4
作者 陈建洪 曾宪坤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8,共6页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 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墨辩注·叙》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讲名学的作用,即通过“正名”以“立言”。先秦诸子“别同异”各有偏向,“明是非”是他们说辩的目标,呈现先秦名学“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的双重作用,即先秦名学既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论证的工具,又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学 正名 论证 政治哲学
下载PDF
现代汉语承古词初探--以先秦时期产生的承古词、承古义为例
5
作者 丁雪妮 《现代语文》 2023年第5期53-61,共9页
现代汉语承古词是分历史层次的,它们来自殷商、西周、东周等不同历史时期。有些现代汉语承古词自产生至今,语义一直未变;有些承古词的语义则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内部承古义与其相关的其他词语的繁化与简化。在现代... 现代汉语承古词是分历史层次的,它们来自殷商、西周、东周等不同历史时期。有些现代汉语承古词自产生至今,语义一直未变;有些承古词的语义则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内部承古义与其相关的其他词语的繁化与简化。在现代汉语承古词中,既有基本词汇,也有一般词汇。虽然基本词汇比较稳定,但是也会出现新旧交替,有些基本词汇还能转化为一般词汇,与此同时,一般词汇也有可能会转化为基本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古词 承古义 现代汉语 先秦时期 基本词汇 一般词汇
下载PDF
从“氏族之人”到“编户齐民”——试论先秦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的变迁 被引量:3
6
作者 晁福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这些族,夏商时期称为“氏族”,西周时期则多称为“宗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民”多混用无别,但两者的使用却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民”能够以地域为称,但并不以族为称...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这些族,夏商时期称为“氏族”,西周时期则多称为“宗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民”多混用无别,但两者的使用却出现了有所侧重的情况。“民”能够以地域为称,但并不以族为称,它所表现的是社会成员的地域特征,而“人”则可以表现其作为某族的血缘关系特征。社会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影响在削弱,而国家地域关系的影响在增强。社会成员身份的巨大变化是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编户齐民”肇端于战国时期诸国授田制度的实施,到秦代则成为国家控制天下民众的最主要的制度。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氏族之人” “编户齐民” 土地制度改革 居民身份变化
下载PDF
先秦时期生态文化述论
7
作者 马成俊 刘子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扩土、探索生态环境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华大地优越的生境保证了先民的稳态延续,而先民在与纷繁的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钻木取火和...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筚路蓝缕、开疆扩土、探索生态环境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华大地优越的生境保证了先民的稳态延续,而先民在与纷繁的自然环境互动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钻木取火和刀耕火种提高了生计水平,治水保卫了生境安全,历法和节气提高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掌握,生态保护律法减小了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专门的生态论著则使生态保护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等。而其中蕴含的敬畏自然、艰苦探索、遵德循礼、居安思危的生态理念维护了先秦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生态文化尽管历史久远,但是仍对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了诸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生境 生态文化 生态思想
下载PDF
功能冲突论视域下先秦冲突的军事考古学观察
8
作者 赵丛苍 祁翔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科塞功能冲突论可为以古代军事遗存及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军事考古学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在简要梳理其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从先秦冲突的原因、影响和调控诸方面切入,探讨其对军事考古学研究的启示,以期深化古史研究及认识当今面... 科塞功能冲突论可为以古代军事遗存及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军事考古学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在简要梳理其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从先秦冲突的原因、影响和调控诸方面切入,探讨其对军事考古学研究的启示,以期深化古史研究及认识当今面临的问题。先秦冲突爆发的原因可主要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大类,其中物质性原因主要与各方对资源占有和(或)使用的规则存在异议有关,不同的异议可能会影响冲突的模式和新规则的制定,神权因素在早期社会和国家形态的冲突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先秦时期冲突和角逐对华夏文化圈、早期文化共同体以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有着较显著的激发作用,但其形式上的暴力性、残酷性和复杂性也在日益增长,春秋战国以降尤其如此。冲突双方的会盟誓诅、和亲、质物交换等敌意替代、转移或释放机制可一定程度地调控冲突,但往往因未彻底解决核心矛盾难以取得稳定长效,特别在神权和王权逐渐淡出盟誓核心后。而一些对外冲突的原因中,不排除存在因统治者不愿或不敢直面自身内部矛盾,试图将敌对情绪转移至外部的可能,属于激进极端的敌意替代举措,未及矛盾根本。在军事考古学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和平导向,以史为鉴,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学科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冲突论 军事考古学 先秦冲突 文明整合 和平导向
下载PDF
先秦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错地带的变迁及特点
9
作者 李春梅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先秦时期,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北方各族与华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发生地。这一区域具有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及其文化积淀,并呈现出局部稳定和整体波动的变迁过程。近两千年的交往互动,使各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 先秦时期,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北方各族与华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发生地。这一区域具有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及其文化积淀,并呈现出局部稳定和整体波动的变迁过程。近两千年的交往互动,使各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多民族的融合奠定了深厚的经济、政治、人文基础。到战国中后期,秦赵燕长城修筑后,该区域皆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北方地区 民族交错地带
下载PDF
先秦时期婚姻中媒人谫论
10
作者 朱彦民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58-66,共9页
媒人在古代婚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基础。最早的媒人,当出现于人类进入族外婚的史前时代。每个部族的女性祖先,应该就是该部族祭祀的负责人口繁衍与男女婚姻的女神“高禖”(高媒),比如夏人的涂山氏、商人的简狄、周... 媒人在古代婚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基础。最早的媒人,当出现于人类进入族外婚的史前时代。每个部族的女性祖先,应该就是该部族祭祀的负责人口繁衍与男女婚姻的女神“高禖”(高媒),比如夏人的涂山氏、商人的简狄、周人的姜嫄等。《周礼》中的“媒氏”,是周代官方的婚姻媒介组织,负责婚姻男女的统计与管理工作,实施劝导早婚多育,为适龄单身男女提供组成婚姻家庭的机会,其最高长官应是由颇有生育管理经验的老年女性担任。《仪礼·士昏礼》中的“使者”“使”“宾”,应该是在贵族婚姻过程中担任说合任务的媒人。《左传》记载了一些诸侯国君之间的跨国婚姻,媒人级别也比较高,一般由该国的执政大臣或宰相担任。《诗经》“国风”中反映家庭、婚姻、爱情的诗篇,多有平民阶层婚姻的媒人,应是当时社会主要的媒人群体。作为一个古老且重要的社会角色,媒人需要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语言能力,非一般人所能胜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婚姻 媒人
下载PDF
沈长云先生在先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
11
作者 李禹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先秦史研究领域进入一个思想解放、鼎故革新的阶段。沈长云先生伴随这一历程,通过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和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先秦历史的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学术观点,为先秦史研究做...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先秦史研究领域进入一个思想解放、鼎故革新的阶段。沈长云先生伴随这一历程,通过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和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先秦历史的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学术观点,为先秦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起源等重要问题上,沈先生既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主张理论与实际结合,同时还结合塞维斯“酋邦”理论和最新考古发现。作为中国古代“无奴派”早期代表性学者,沈先生提出中国古代不同于希腊、罗马,虽存在一定数量的奴隶制经济,但并非以奴隶制为主。相比五种社会形态说,中国古代社会演进道路更接近亚细亚生产方式。我国直接由血缘氏族组织进入早期国家形态,是氏族、部落首领由“公仆”蜕变为统治阶层,这种“家国同构”的权力结构成为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基础。在三代族源考索方面,沈先生坚持认为夏代是存在的,且夏族兴起于古河济地区,商族起源于晋中地区,周人、夏人没有族属方面的传承关系,周族起源于白狄。沈长云先生注重古典文献的考订、甄别,他参与点校的《国语集解》是海内外学者研究春秋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长云 先秦史 求实创新 重要贡献
下载PDF
先秦时期的浙江饮食文化研究
12
作者 金晓阳 叶俊士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2-37,共6页
在经历良渚文化的高峰之后,先秦时期的浙江饮食文化一度陷入停滞,直到商周以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越国建立之后,於越先民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渔业、制盐业,形成了以稻米为主食,贝类、蛤蜊、鱼蟹等水产... 在经历良渚文化的高峰之后,先秦时期的浙江饮食文化一度陷入停滞,直到商周以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越国建立之后,於越先民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渔业、制盐业,形成了以稻米为主食,贝类、蛤蜊、鱼蟹等水产品,猪、狗、牛、鸡等禽畜,以及各类果蔬为主要副食的饮食结构,饮酒之风盛行,烹调技艺完备,创制出的原始瓷烧制技术开创了瓷质饮食器具的先河,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饮食思想上接受了中原食礼制度的熏陶。先秦时期浙江饮食文化的发展既体现了自身的区域特点,又表现出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一面,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现在浙江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浙江 饮食文化 越文化
下载PDF
先秦儒家理论中“文”字的思想内涵
13
作者 朱金发 朱汉若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8-58,共11页
“文”字是先秦儒家理论中的“文”“文学”“文章”等概念的理论核心。殷商甲骨文中以“文”作为美称来赞美先王,西周初年沿袭“文”字的这种用法,并以有礼为“文”,以有“文”为德,大力提倡明德精神,提出“文德”概念。春秋时期,以个... “文”字是先秦儒家理论中的“文”“文学”“文章”等概念的理论核心。殷商甲骨文中以“文”作为美称来赞美先王,西周初年沿袭“文”字的这种用法,并以有礼为“文”,以有“文”为德,大力提倡明德精神,提出“文德”概念。春秋时期,以个人道德操守、个人品行、文化素养与言辞文采为“文”,同时认为《诗》《书》等典籍的学习可以培养这种品性,“文”概念的礼仪与文化的思想观念有了分化趋势,《论语》中提出的“文学”概念是礼的范畴,是孔子授徒课业的主要内容,《论语》中多以“文”指代这种课业中《诗》《书》等典籍学习,以“礼”字指礼仪学习,“文”概念理论内涵分化趋势更明显。战国时代,“礼文”与艺文被区分开来,以“文章”指礼,以“文学”指学子课业的《诗经》《尚书》等典籍,“文学”概念就逐渐脱离了礼学的理论阈限,特别是《荀子》一书中,“文学”直接与《诗》《书》经典相关联,为后代文艺理论的文学概念的提出,开创了理论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文采 文德 文学
下载PDF
试论出土先秦简帛文献的“牛”
14
作者 吴红松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出土先秦简帛文献记有的农业资料是先秦农业及其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但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记载,搜集整理出土先秦简帛文献所记的牛的资料,具体分析其中疑难文字的形音义,逐一探讨“■”“戠牛”“■”“■”... 出土先秦简帛文献记有的农业资料是先秦农业及其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但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记载,搜集整理出土先秦简帛文献所记的牛的资料,具体分析其中疑难文字的形音义,逐一探讨“■”“戠牛”“■”“■”等不同称法的牛,阐释总结牛的社会功用,以期为出土先秦简帛文献、先秦农业史和先秦农业科技史等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先秦 简帛
下载PDF
“犬”“豚”辨异——兼论勾践生育奖励政策中蕴含的性别观
15
作者 叶娇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传世名篇《勾践灭吴》中有关生育奖励的措施影响深远,但生男生女分别奖励犬豚的做法却广受争议,颇多分歧。从语言、历史、文化多角度辨析“犬”“豚”之异,明确先秦时期犬、豚同为重要肉食来源,但越人纵狗行猎,在越国,犬的地位高于豚;... 传世名篇《勾践灭吴》中有关生育奖励的措施影响深远,但生男生女分别奖励犬豚的做法却广受争议,颇多分歧。从语言、历史、文化多角度辨析“犬”“豚”之异,明确先秦时期犬、豚同为重要肉食来源,但越人纵狗行猎,在越国,犬的地位高于豚;犬阳豚阴的动物阴阳观念乃汉人习气,并不适用于当时的越国;勾践分别奖励是出于犬、豚的不同文化蕴含,体现的是男尊女卑思想下男女分工的不同。勾践各尽其用的性别观对当今社会亦有借鉴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勾践灭吴》 先秦 越国 生育奖励
下载PDF
重构天下文明图景——晚清春秋公法观再审视
16
作者 孙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6-54,共9页
《万国公法》所引发的晚清经世儒者对西方国际法的争论,值得从文明与国际法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春秋公法观蕴含的文明主体性尤其值得重视。以康有为、唐才常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公法观,致力于以儒家普遍主义的仁学构建公法基础,援引《春秋... 《万国公法》所引发的晚清经世儒者对西方国际法的争论,值得从文明与国际法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春秋公法观蕴含的文明主体性尤其值得重视。以康有为、唐才常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公法观,致力于以儒家普遍主义的仁学构建公法基础,援引《春秋》中的“性法”和“例法”,从仁义法的层面对西方国际法的强权主义展开批判。以廖平和宋育仁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公法观,以《周礼》济《公羊》之穷,援引《周礼》中的人伦与政教观,致力于构建以此为基础的家国天下逐级扩展的伦理性世界秩序。宋育仁以此对以个体权利和功利为本的西方国际法所导致的公法不公的危机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批判。晚清春秋公法观是现代中国国际法书写中最具有文明主体意识的先行者,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重构天下文明图景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国公法》 春秋公法观 康有为 廖平 国际法
下载PDF
寻找上古诗歌发展的依据——《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序
17
作者 赵逵夫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6-7,共2页
《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一书从历史文化等理论方面对先秦文学尤其是诗歌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礼俗仪式探索、考察上古诗歌的发展,可以看到更早的诗歌存在、演进的情形,亦可了解从春秋前期至战国之末我国诗歌发展中缺环一段的大体状况。
关键词 上古诗歌 《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 发展依据
下载PDF
论先秦工匠精神形成的文化氛围
18
作者 梅其君 韩赫明 Zhu Yihua(译) 《孔学堂》 2024年第1期25-37,134-143,共23页
先秦社会并不像其后的社会那样贬低工匠及其技术活动。“圣人创物”不仅表明早期先民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发明创造者的尊崇,也为工匠的造物活动树立了榜样,影响着工匠对自身职业的认知。“工执艺事以谏”一方面表明工匠的社会地位不低,另... 先秦社会并不像其后的社会那样贬低工匠及其技术活动。“圣人创物”不仅表明早期先民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发明创造者的尊崇,也为工匠的造物活动树立了榜样,影响着工匠对自身职业的认知。“工执艺事以谏”一方面表明工匠的社会地位不低,另一方面与“圣人创物”的观念相契合,共同形成一种有利于工匠精神形成的文化氛围。诸子百家对待工匠及其技术活动的态度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肯定。工匠精神得以产生与社会对工匠及其技术活动的这种肯定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先秦 文化 技术
下载PDF
先秦商人的儒商精神
19
作者 黎红雷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95-101,271,272,共9页
春秋战国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解体和儒家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先秦商人将儒家学说与经商之道相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儒商精神”,包括子贡“赐不受命”的开拓精神、“亿则屡中”的经营谋略、“博施于民”的济世情怀,范蠡“与时逐利... 春秋战国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解体和儒家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先秦商人将儒家学说与经商之道相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儒商精神”,包括子贡“赐不受命”的开拓精神、“亿则屡中”的经营谋略、“博施于民”的济世情怀,范蠡“与时逐利”的经营策略、“诚信立世”的经营原则、“富好行德”的仁义情怀,白圭“智与权变”的经营策略、“勇以决断”的经营战略、“仁以取予”的经营方略、“强有所守”的经营原则等,为中国传统儒商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儒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商人 儒商精神 子贡 范蠡 白圭
下载PDF
儒家思想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20
作者 林胜华 《理论观察》 2024年第3期130-133,共4页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学说之一,儒家学说体系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全方位的内容,其不仅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教化标准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随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学说之一,儒家学说体系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全方位的内容,其不仅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教化标准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随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学生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怀仍需加强、学生诚实守信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价值观易受不良思想浪潮影响,据此,文章从儒家思想出发探寻实践策略,具体包括以“仁爱”“舍生取义”思想涵养爱国情感,明确学生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君子”修为,注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管理方式的应用,构建以和为贵、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百家 儒家学说 教育管理 因材施教 以和为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