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思想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1
作者 林胜华 《理论观察》 2024年第3期130-133,共4页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学说之一,儒家学说体系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全方位的内容,其不仅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教化标准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随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学说之一,儒家学说体系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全方位的内容,其不仅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教化标准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随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学生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怀仍需加强、学生诚实守信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价值观易受不良思想浪潮影响,据此,文章从儒家思想出发探寻实践策略,具体包括以“仁爱”“舍生取义”思想涵养爱国情感,明确学生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君子”修为,注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管理方式的应用,构建以和为贵、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百家 儒家学说 教育管理 因材施教 以和为贵
下载PDF
智者学派与先秦儒家德育比较与启示
2
作者 王梦文 任凤琴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4-49,共6页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德育内容丰富、方法独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以先秦儒家学派与智者学派为代表,通过比较分析二者在产生背景、德育内容、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上的差异,吸收借鉴他们德育思想的长足之处,去芜存菁,对于进一...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德育内容丰富、方法独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以先秦儒家学派与智者学派为代表,通过比较分析二者在产生背景、德育内容、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上的差异,吸收借鉴他们德育思想的长足之处,去芜存菁,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比较 智者学派 先秦儒家
下载PDF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田海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31-34,共4页
先秦儒家富有深厚的生态伦理底蕴,具有贵人贱畜的特点。这一道德等级论由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决定,由其生态价值观规定,有着独特的感情心理基础。在当代,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先秦儒家富有深厚的生态伦理底蕴,具有贵人贱畜的特点。这一道德等级论由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决定,由其生态价值观规定,有着独特的感情心理基础。在当代,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生态伦理 动物 贵人贱畜 现代价值
下载PDF
语录体形成刍议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子开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7-521,共5页
有关语录体的产生,至今仍然存在着盲点或误区,且多将诸子语录、禅宗语录和宋儒语录混淆。实际上,三种语录的出现原因各不相同:春秋末期私学兴起,受巫史记录传统和"述而不作"观念影响,孔门弟子遂将教学内容形诸文本,是为《论语... 有关语录体的产生,至今仍然存在着盲点或误区,且多将诸子语录、禅宗语录和宋儒语录混淆。实际上,三种语录的出现原因各不相同:春秋末期私学兴起,受巫史记录传统和"述而不作"观念影响,孔门弟子遂将教学内容形诸文本,是为《论语》;唐代禅宗沿袭印度佛教教学方法,以语言文字为方便法门,故而模仿结集,采用散文、韵文相间的佛经体裁以总结禅师生平言说;宋代理学家受禅宗启发,兴建书院以论道,再仿照诸子语录而记录师徒问答。语录体乃中印文化传统既分头独立发展、又最终撞击融合的结晶,体现出中印不同的语言文字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录体 先秦诸子 印度文化 禅宗 理学
下载PDF
司马迁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4
5
作者 彭昊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司马迁的义利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中合理的部分,如:“义以生利”,“好利恶害,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先义后利;另一方面又扬弃其空疏之处而成一家之言,如:求利求富的人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对官营工商与民争利,提出具体的求... 司马迁的义利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中合理的部分,如:“义以生利”,“好利恶害,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先义后利;另一方面又扬弃其空疏之处而成一家之言,如:求利求富的人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对官营工商与民争利,提出具体的求利途径和原则等,从而构建起独具卓识远见的义利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义利观 先秦儒家 继承 创新
下载PDF
先秦儒家道论与汉代经学的兴起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祥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91,共5页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了经书的真理性。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道论 ,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和“微言大义”的经学解释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汉代经学 道论 认识论 经学解释学
下载PDF
先秦儒家富民思想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甄尽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64,共4页
先秦儒家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惠民、富民的思想主张。他们认为民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富国,必先富民。为实现富民的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轻徭薄赋、制民之产、富而后教等措施。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发... 先秦儒家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惠民、富民的思想主张。他们认为民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富国,必先富民。为实现富民的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轻徭薄赋、制民之产、富而后教等措施。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富民 思想
下载PDF
清代思想史上的诸子学 被引量:2
8
作者 罗检秋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6,共12页
清代学者对子书的校勘、注释不完全排除义理,而对诸子地位的尊贬、诸子学说的阐发,更是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从清初相对于理学的异端,到少数乾嘉学者超越以子证经,进而在晚清经世致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彰显价值,发展为"古学复兴&qu... 清代学者对子书的校勘、注释不完全排除义理,而对诸子地位的尊贬、诸子学说的阐发,更是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从清初相对于理学的异端,到少数乾嘉学者超越以子证经,进而在晚清经世致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彰显价值,发展为"古学复兴"的主体,清代诸子学始终关联时代思潮,成为培育新思想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思想史 诸子学 经子关系 古学复兴
下载PDF
思孟学派考辨 被引量:2
9
作者 谢耀亭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6,共7页
思孟学派是儒学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一直以来由于文献不足征而无法深入研究。近年来先秦儒家材料的不断出土,使思孟学派再度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何为"思孟学派"?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结合先秦文献中对"学派"... 思孟学派是儒学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一直以来由于文献不足征而无法深入研究。近年来先秦儒家材料的不断出土,使思孟学派再度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何为"思孟学派"?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结合先秦文献中对"学派"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到,思孟学派的成立是以思想的相近性为基础,旁及师承关系。通过对孔门弟子思想的分析及去向的梳理,思孟学派可以看作是以子思、孟子为代表,其可溯源于孔子、曾子,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仲弓、子游等人思想影响,在战国前中期儒学发展中占有较强优势的一个儒家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学 孔门弟子 子思 孟子 学派
下载PDF
从祭祀乐到雅乐——先秦儒家乐教传统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书惠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39-42,47,共5页
在初始时期"乐"主要以"祭祀乐"的形态呈现,抒发的是一种宗教情感。随着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乐"更多的以"礼乐一体"的面貌存在。为了保持"乐"的独立性并提升其价值,儒家在&qu... 在初始时期"乐"主要以"祭祀乐"的形态呈现,抒发的是一种宗教情感。随着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乐"更多的以"礼乐一体"的面貌存在。为了保持"乐"的独立性并提升其价值,儒家在"制礼作乐"的基础上将"祭祀乐"转化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雅乐","乐"便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紧密相连,体现出儒家"乐教"理性与神性杂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教 祭祀乐 雅乐 礼乐一体 先秦儒家 理性与神性
下载PDF
先秦儒家仁礼关系的嬗变与当代学校德育观照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洪霖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9年第3期3-8,共6页
儒家提倡的"仁"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关系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期已经呈现出关系变化的趋势:从"仁礼"的统一到"仁"与"礼"各自... 儒家提倡的"仁"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关系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期已经呈现出关系变化的趋势:从"仁礼"的统一到"仁"与"礼"各自异军突起而造成分化。分化一方面适应时代理论发展和个体理论主张的需要而具有认知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存在关系异化导致道德实践的风险。仁礼分化带来的学校德育问题表现为忽视道德现实而盲目追求道德境界和只守道德底线而缺乏超越和个体道德享用的道德庸俗主义。基于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追求,一种适应于时代道德发展要求的仁与礼的内涵及其关系的重构是当代学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道德基本范畴的仁与礼,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必须走向互补与整合,并形成一种互为体用、内外并进、多向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先秦儒家思想 仁礼关系 仁礼分化
下载PDF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2
作者 郑洁 徐仲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07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分析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基本内容,阐明了其对于我们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等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先秦儒家 道德教育 基本内容 现实价值
下载PDF
论汉代隐逸文化对先秦隐逸文化的改造与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霍美丽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第8期154-156,共3页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则与道家隐逸思想中的自由理念,对先秦儒、道隐逸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重组,并促成了隐逸与政治的和解与合作,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新型隐逸文化体系,对此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汉代 儒家 道家 隐逸 政治
下载PDF
从三重维度看先秦儒家心学精髓
14
作者 涂可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7,共13页
近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步展开了对先秦儒家心学的研究,许多论著都有涉猎,不过已有研究或是还不够深透、较为零散,或是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或是尚未上升到心学的自觉高度,或是未能完全挖掘出它的精义,而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先秦儒家心学的... 近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步展开了对先秦儒家心学的研究,许多论著都有涉猎,不过已有研究或是还不够深透、较为零散,或是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或是尚未上升到心学的自觉高度,或是未能完全挖掘出它的精义,而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先秦儒家心学的精髓主要包括三重维度:一是心学本质论。就先秦儒家的心学本质而言,主要包括用心做事、尽心力而为、我不动心和虚壹而静四方面的要义。二是心学功能论。先秦儒家心性功能论的精髓首先体现为孟子所说的“心官则思”的理念,还展现在荀子阐述的心生有知、心有征知、心可知道、心为形君、心虑善伪、心可制止等一系列理念上。三是心学工夫论。在儒家话语体系中,正心、诚意、尽心、存心、养心、自省、自觉、自得以及不可无耻等,既是儒家的道德工夫论,也是儒家提倡的重要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心学 责任 伦理
下载PDF
先秦墨家法律学说述评——墨家对儒家礼治学说的反动及其解析
15
作者 李晓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15,共7页
对先秦墨家学说及其与儒家礼治学说的学术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系统解析,认为墨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儒家礼治学说的畸形变种,是对儒家礼治学说的一种理论反动,其学术进步性并没有现代某些学者所认定的那么夸张。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墨家 儒家 法律学说 礼治学说 人道主义 功利主义 教化功能
下载PDF
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
16
作者 吴凡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28-32,41,共6页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都不反对忠孝道德,但是二者在忠孝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人性认同上,儒家以人性善为其忠孝观的理论基础,法家的忠孝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在忠与孝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忠孝合一,法家认为忠孝相互矛盾;儒家持相对主...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都不反对忠孝道德,但是二者在忠孝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人性认同上,儒家以人性善为其忠孝观的理论基础,法家的忠孝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在忠与孝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忠孝合一,法家认为忠孝相互矛盾;儒家持相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臣、父子的权利与义务,法家持绝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在忠孝道德的实现方式上,儒家主张道德教化,法家提倡法律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法家 忠孝 比较
下载PDF
孔子学说与先秦“显学”的关系
17
作者 赵宗来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00-102,共3页
将孔子学说与先秦所谓显学的儒、道、墨、法四家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可以看出 ,虽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 ,但是不应该把孔子确定为诸子之中的一子 ;代表他思想的不是《论语》 ,而是“六经” ;四家所谓显学与孔子学说不是并列关系 ,而是侧... 将孔子学说与先秦所谓显学的儒、道、墨、法四家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可以看出 ,虽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 ,但是不应该把孔子确定为诸子之中的一子 ;代表他思想的不是《论语》 ,而是“六经” ;四家所谓显学与孔子学说不是并列关系 ,而是侧重强调了孔子学说中的某个或某些部分 ;今天 ,我们应该重视对诸子学说的求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学说 先秦显学 诸子求同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的推类理论
18
作者 訾其伦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10-112,共3页
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谈说论辩实践中都特别重视推类思维方法的运用。他们对类和推类的认识体现了儒家的推类理论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与其他学派相比,儒家的推类主要是推"仁"、推"爱"... 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谈说论辩实践中都特别重视推类思维方法的运用。他们对类和推类的认识体现了儒家的推类理论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与其他学派相比,儒家的推类主要是推"仁"、推"爱"的推理,是用来阐发其政治伦理思想和主张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推类 政治伦理主张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义利观发展的心路历程
19
作者 卢运山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1-73,共3页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形成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义利思想。若拂去其上的时代烟尘和偏见,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先秦...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形成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义利思想。若拂去其上的时代烟尘和偏见,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对促进今天新型义利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义利观 心路历程
下载PDF
先秦儒家“性”“欲”之辨——兼与周德清先生商榷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世平 王春梅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66-68,共3页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和之欲 贪之欲 性善 性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