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书正 范春英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对于弘扬以“八荣...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对于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义利观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先秦时期的牧草栽培利用考述 被引量:1
2
作者 陶雅 孙启忠 +4 位作者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李达 王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0-210,共11页
采集、渔猎和畜牧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最主要的3种谋生方式,由渔猎和畜牧进化到植物栽培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折。在原始社会,牧畜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男子由渔猎中发明了牧畜的事业,随着牧畜的发展,对草料的需求量也增加,就产生了刍秣... 采集、渔猎和畜牧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最主要的3种谋生方式,由渔猎和畜牧进化到植物栽培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折。在原始社会,牧畜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男子由渔猎中发明了牧畜的事业,随着牧畜的发展,对草料的需求量也增加,就产生了刍秣的栽培。因牧畜时代所养牲畜渐多,刍秣之需要亦愈切,当先民们偶然发现积存牧草之处长出了新的牧草,无形中产生了种植的观念,并逐渐由观察尝试而获得了种植的知识,最初种植牧草是圈一定的地,以野生植物加以培植当做牧草,因而发现了适于人类食用的谷粟。由此可见,禾黍菽麦的种植是在牧畜刍秣种植中发现和发展起来的。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畜牧业比较发达,卜辞中出现了刍牧刍秣的记载。马在商周时代是一种重要的家畜,人们要用粮食谷子等来饲喂。郭沫若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指出,在中国的文字上最初的田字不是后来的禾黍粟麦的田,而是供刍秣狩猎的田,刍秣的田,也就是最早的种植是以牧畜为对象的刍秣。从《诗经》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刍秣种植利用的现状,如《诗经·小雅·鸳鸯》中的"乘马在厩,秣之摧之"。由此可知我国用谷物喂马起源甚古,另一方面也看出,我国进行牧草加工渊源甚是久远。在西周我国就将火引入了草地的生态管理中,《周礼·夏官·牧师》有记载"孟春焚牧"。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天志上》有"莫不犓牛羊"的记载,在鲁国设有主管主苑囿刍牧之吏为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刍秣 刍牧 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
下载PDF
论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兆贵 吴学忠 李坚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5期25-29,共5页
先秦诸子根据自己学派思想而各有理想社会说。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包括理想天人关系、理想帝王、理想政府、普通百姓的理想生活等内涵。庄子及其后学既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说,又因学派内部思想分歧而使他们对理想内容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不... 先秦诸子根据自己学派思想而各有理想社会说。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包括理想天人关系、理想帝王、理想政府、普通百姓的理想生活等内涵。庄子及其后学既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说,又因学派内部思想分歧而使他们对理想内容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不过他们都认同"至治之世"天、人关系极其和睦;理想的帝王有的重视内圣,有的兼重外王;他们有的认为政府存在犹如不存在,有的主张无政府;有的认为理想社会里的百姓无知无欲,有的认为有知有欲。论述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同时比较先秦道家其他学派的相关说法,一方面能彰显庄子学派理想社会说的特色,另一方面能看出先秦道家对理想社会说既有共识,又有纷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子学派 先秦 道家 理想社会论
下载PDF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被引量:43
4
作者 刘泽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72,95,共11页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 ,“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系相联系 ,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 ,“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系相联系 ,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时代 ,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改组 ,然而 ,先哲们却把“私”视为万恶之源 ,进行了猛烈抨击。“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意识 ,取消了“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形成了君主、国家与民间社会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尖锐对立 ,使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公”、“私”悖论。“立公灭私”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共理性的高度概括和总体特征 ,它与君主制度互为表里 ,为专制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控制分配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立公灭私 社会整合 古代思想史
下载PDF
炭河里文化的发现与湖南先秦地方史重建 被引量:3
5
作者 向桃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共5页
以炭河里西周古城为代表的炭河里文化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湖南西周时期历史的空白,而且因为解决了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性质和地方青铜文明的形成等问题,证伪了史学界关于湖南历史上不曾经历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对于重新建构湖南先秦地方史... 以炭河里西周古城为代表的炭河里文化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湖南西周时期历史的空白,而且因为解决了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性质和地方青铜文明的形成等问题,证伪了史学界关于湖南历史上不曾经历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对于重新建构湖南先秦地方史的结构体系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炭河里文化 先秦史 奴隶社会
下载PDF
考古发现反映出的成都平原先秦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蔡靖泉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59,共10页
综合分析近数十年来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广泛参证相关文献资料,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原始社会末期,成都平原的土著先民已经创造出较为发达而具有文明因素的“宝墩村文化”,建立了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夏、商至西周,从汉... 综合分析近数十年来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广泛参证相关文献资料,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原始社会末期,成都平原的土著先民已经创造出较为发达而具有文明因素的“宝墩村文化”,建立了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夏、商至西周,从汉水上游迁徙而来的巴蜀人兴建了虽然仍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农业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古蜀王国,创造出由“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所反映的文明相当发达的“早期蜀文化”;东周时,楚人鳖灵取代蜀王杜宇建立开明王朝,兴农开国而致使蜀国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富裕国家,致使“晚期蜀文化”成为楚、蜀糅合、多元一体的混融型文化。历秦入汉,基本上华夏化并且体现出华夏文化发展趋向的蜀文化,也就很快消融在汉文化的统一体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考古发现 先秦社会 经济文化发展
下载PDF
先秦铅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汪常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6-30,共5页
结合考古资料及化学成分分析数据,对先秦时期铅器的种类、发展状况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先秦时期铅的冶炼状况以及目前考古学界铅锡混淆的原因.
关键词 先秦 铅器 化学成分 冶炼 社会
下载PDF
先秦社会弓矢藏礼及其文化意蕴考论 被引量:4
8
作者 邹芙都 刘进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2,共8页
在器以藏礼的先秦社会,弓矢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礼仪活动,衍生出兵器之外的另一种社会属性,内化了辨尊卑、别贵贱、表祈祷、达礼敬、明约信、示敬奉、喻征伐、彰德行、抗天命、蕴威仪等丰富的礼仪内涵。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可以窥见,弓矢... 在器以藏礼的先秦社会,弓矢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礼仪活动,衍生出兵器之外的另一种社会属性,内化了辨尊卑、别贵贱、表祈祷、达礼敬、明约信、示敬奉、喻征伐、彰德行、抗天命、蕴威仪等丰富的礼仪内涵。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可以窥见,弓矢成为了表达礼差的物化载体,具有明显的等差性;同时,因其本身的自然与文化属性,弓矢也成为了时人表达思想观念、社会情感的具象化载体。可以说,弓矢藏礼现象是反映先秦礼乐社会特性的一个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社会 弓矢藏礼 文化意蕴 礼意 尊卑
下载PDF
宗法血亲礼制与城邦公民法制——先秦与古希腊社会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清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79-84,共6页
由于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主导性作用,先秦与古希腊社会通过分别承扬原始氏族制度中血缘关系与民主习俗两种不同的因素,形成了宗法血亲礼制与城邦公民法制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导致了血亲等级与血统等级两种不同的血缘等级制度,对... 由于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主导性作用,先秦与古希腊社会通过分别承扬原始氏族制度中血缘关系与民主习俗两种不同的因素,形成了宗法血亲礼制与城邦公民法制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导致了血亲等级与血统等级两种不同的血缘等级制度,对于中西社会结构的后续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社会 古希腊社会 宗法血亲礼制 城邦公民法制
下载PDF
先秦女性社会地位研究中的两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发荣 史莉琴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89-94,共6页
在先秦女性社会地位研究中,存在两个亟待重新认识的问题:女性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是否决定女性的社会地位?女神信仰真的说明了早期社会中女性具有很高的甚至是支配性的社会地位?实际上,女性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不能单独决定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先秦女性社会地位研究中,存在两个亟待重新认识的问题:女性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是否决定女性的社会地位?女神信仰真的说明了早期社会中女性具有很高的甚至是支配性的社会地位?实际上,女性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不能单独决定女性的社会地位,它要通过社会评价系统起作用;"女神"信仰理论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并不能因此而断定考古材料中的泥塑都是所谓的"女神",也不能因此而断定早期社会中女性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世界史和人类学的视野来看,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女性社会地位 社会分工 社会评价系统 女神
下载PDF
先秦艺术精神之“和谐”及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维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6-158,共3页
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挖掘先秦艺术精神的"和谐"价值。认为先秦艺术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立足以人为本,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促成人的内心和谐,进而所形成天人和谐、为政和谐、为人和谐等"和谐"思想。它对当前建设社... 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挖掘先秦艺术精神的"和谐"价值。认为先秦艺术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立足以人为本,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促成人的内心和谐,进而所形成天人和谐、为政和谐、为人和谐等"和谐"思想。它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艺术精神 和谐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先秦诸子的“王道”智慧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汉民 匡宏 任向阳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82-84,共3页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先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王道"是春秋战国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不仅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先秦诸子各家共通之话语以及经世的根本道理。先秦诸子各家关于"王道"...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先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王道"是春秋战国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不仅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先秦诸子各家共通之话语以及经世的根本道理。先秦诸子各家关于"王道"的种种主张及其智慧,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应然"之政治生活的理性判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也不乏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王道” 智慧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技术与社会:环珠江口先秦手工业史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向安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32-140,共9页
从沿海考古和科技史研究的角度讨论了环珠江口先秦手工业史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述评,指出现有研究存在注重技术史分析却轻视技术与社会互动考察的局限性,提出要运用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研究方法,对其先秦手工业史进行"技... 从沿海考古和科技史研究的角度讨论了环珠江口先秦手工业史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述评,指出现有研究存在注重技术史分析却轻视技术与社会互动考察的局限性,提出要运用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研究方法,对其先秦手工业史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的综合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考古 环珠江口 手工业 技术与社会
下载PDF
论先秦诸子对“社会和谐”的探索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绪义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4,共6页
社会是文化表演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和谐。早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概念,但其思想都指向“社会和谐”,可以说是今天“和谐社会”在观念上的最早萌芽和... 社会是文化表演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和谐。早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概念,但其思想都指向“社会和谐”,可以说是今天“和谐社会”在观念上的最早萌芽和文化渊源。其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是古人的天下观和天人合一思想。其思想内涵包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修身正己的社会人格;义利协和的社会准则;务本节用、重农富民的生计原则等。这些思想对于形成文化中国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予 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先秦时代的中国职业教育——一种基于发生学视角的探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金树祥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4-48,共5页
本文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出发,结合恩格斯关于人类历史三次大分工的科学论述,使用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材料,论证了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在先秦时期的萌芽及发展情况,对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具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先秦 典籍 考古 起源 社会分工
下载PDF
先秦美育理念与理想社会观的起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霍然 《美育学刊》 2013年第5期28-33,共6页
舜既是远古氏族部落首领中的首位音乐家,又是远古音乐家中首位最注重音乐审美教育作用的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从思想源流上考察,舜任命夔为乐官时发表乐教理论,其中涵蕴的先秦美育理念和理想社会观,皆为中国美育思想和理想社会观的源头。
关键词 先秦 美育 理想社会观
下载PDF
“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发荣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8-71,75,共5页
在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中,"男女有别"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直到今天,这一观念仍然制约着两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把"男女有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先秦历史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诞生礼仪从一开始就灌输... 在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中,"男女有别"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直到今天,这一观念仍然制约着两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把"男女有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先秦历史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诞生礼仪从一开始就灌输了"男女有别"的观念,教育则不仅巩固已有的差别而且还增加新的内容;居处隔离的存在从生活的细节上强化了这一观念,而左右方位的内涵转变则成了又一显明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社会 男女有别 诞生礼仪 教育 居处隔离 左右
下载PDF
前现代社会两个不同时期的舆论传播形式比较
18
作者 司国安 苏金远 李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7-111,共5页
为了考察历史上的舆论传播形式,运用传播学理论,历史纵向地回溯先秦时期与秦汉以降封建社会的舆论传播形式,揭示舆论传播形式的合理性与文化繁荣度和社会稳定性的主面关系。认为:君主虚己纳言、郑人乡学议政、学派以论治世,是先秦时期... 为了考察历史上的舆论传播形式,运用传播学理论,历史纵向地回溯先秦时期与秦汉以降封建社会的舆论传播形式,揭示舆论传播形式的合理性与文化繁荣度和社会稳定性的主面关系。认为:君主虚己纳言、郑人乡学议政、学派以论治世,是先秦时期多渠道的舆论运动形式;防民之口与君臣谏纳、君主微服私访与窒阻下情上达、民间横向清议与官方粉饰太平,是秦汉以降封建社会的舆论运动形式。舆论传播以思想意识的运动力量曾经促动了社会矛盾走向激化,成为封建王朝更替的诸多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封建社会 舆论 传播形式
下载PDF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论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书正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7-29,共3页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人格的完善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道德修养的内容、目的、方法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先秦时期的人殉现象述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俊然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5-28,共4页
人殉现象是一种非常野蛮、落后的风俗。这种风俗在先秦时期有个历史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考查,可以发现人殉现象是伴随着父权的确立而产生的。它随着父权的日益膨胀,日益扩展到政治领域之中,并成为大屠杀的一种新形式。春秋战... 人殉现象是一种非常野蛮、落后的风俗。这种风俗在先秦时期有个历史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考查,可以发现人殉现象是伴随着父权的确立而产生的。它随着父权的日益膨胀,日益扩展到政治领域之中,并成为大屠杀的一种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日益提高,文明进程也日益加快。虽然人殉事件仍层出不穷,但作为一种风俗已经开始趋于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人殉 社会 大屠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