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odel of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Pre-Caspian Basin 被引量:12
1
作者 Wang Shuqin Zhao Lun +2 位作者 Cheng Xubin Fan Zifei He L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61-169,共9页
The widespread Carboniferous KT-I dolomit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Pre-Caspian Basin is an important hydrocarbon reservoir. The dolomite lithology is dominated by crystalline dolomite. The δ18O values range from... The widespread Carboniferous KT-I dolomit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Pre-Caspian Basin is an important hydrocarbon reservoir. The dolomite lithology is dominated by crystalline dolomite. The δ18O values range from -6.71‰ to 2.45‰, and average 0.063‰, obviously larger than -2.5‰, indicating low-temperature dolomite of evaporation origin. Stable strontium isotope ratios (87Sr/86Sr) range from 0.70829 to 0.70875 and average 0.708365, very consistent with 87Sr/86Sr ratios in Carboniferous seawater. Chemical analysis of Ca and Mg elements shows that the dolomite has 9.1 mole% excess Ca or even higher before stabilization. The degree of order of dolomite is medium–slightly poor, varying in a range of 0.336-0.504 and averaging 0.417. It suggests that the dolomite formed under near-surface conditions. There are two models for the origin of the Carboniferous KT-I dolomite reservoir. These are 1) the evaporation concentration – weathering crust model and 2) the shoal facies – seepage reflux model. The former is mainly developed in restricted platforms – evaporate platforms of restricted marine deposition environments with a representation of dolomite associated with gypsum and mudstone. The latter mainly formed in platform edge shoals and intra-platform shoals and is controlled by dolomitization due to high salinity sea water influx from adjacent restricted sea or evaporate plat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TOPE DOLOMITE CARBONIFEROUS genetic model eastern margin of pre-caspian Basin
下载PDF
Effect of crude oil pollution on organic carbon and humus content in grey-brown soils in Mangyshlak, Pre-Caspian Sea Region 被引量:2
2
作者 Saimbulek DOSBERGENOV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0年第2期133-136,共4页
The organic carbon and humus content in oil polluted brown and grey-brown soils in Mangyshlak,Pre-Caspian Sea Region,was analyzed from 2000 to 2008.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itumen substances from crude oil pollutio... The organic carbon and humus content in oil polluted brown and grey-brown soils in Mangyshlak,Pre-Caspian Sea Region,was analyzed from 2000 to 2008.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itumen substances from crude oil pollution deteriorated the soil property,however,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products of oil pollution changed the composition of car-bonaceous substances which formed soil humus,and changed the ratios of the humus components.Residual insoluble carbon increased with the rise of oil organic carbon.The mobility of humus component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high oxidation-reduction process in the topsoil,and the humus content and microorganism activity increased.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while it decreased with the distance away from the oil well.The rearrangement of physical,physical-chem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lluted soils was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chemical pollution HUMUS TRANSFORMATION degradation pre-caspian Sea Region
下载PDF
Pore-throa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 of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eastern edge of Pre-Caspian Basin 被引量:1
3
作者 LI Weiqiang MU Longxin +8 位作者 ZHAO Lun LI Jianxin WANG Shuqin FAN Zifei SHAO Dali LI Changhai SHAN Fachao ZHAO Wenqi SUN M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5期1027-1041,共15页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s at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Pre-Caspian Basin have undergone complex sedimentation,diagenesis and tectonism processes,and developed various reservoir space types of pores,cavities and...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s at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Pre-Caspian Basin have undergone complex sedimentation,diagenesis and tectonism processes,and developed various reservoir space types of pores,cavities and fractures with complicated combination patterns which create intricate pore-throats structure.The complex pore-throat structure leads to the complex porosity-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bringing great challenge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rvoirs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cores,thin sections,SEM,mercury intrusion,routine core analysis and various test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feature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ore-throats structure and its impact on the porosity-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 of the four reservoir types which were pore-cavity-fracture,pore-cavity,pore-fracture and pore,and three progresses are made.(1)A set of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ve approach for pore-throat structure of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s applied to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Pre-Caspian Basin was established.Four types of pore-throat structures were developed which were wide multimodal mode,wide bimodal mode,centralized unimodal mode and asymmetry bimodal mode,respectively.The discriminant index of pore-throat structure was proposed,realizing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throat structure types.(2)The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of pore reservoir was the strongest and four types of pore-throat structures were all developed.The pore-fracture and pore-cavity-fracture reservoirs took the second place,and the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of pore-cavity reservoir was the weakest.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pore-throat structure was the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reservoir space types formed by sedimentation,diagenesis and tectonism.(3)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ore-throat structure types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poroperm relationship of reservoirs.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of permeability of reservoirs can be improved remarkably by subdividing the pore-throat structure types.This stud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pore-throat structure of complicated carbonate reservoirs,and is conducive to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establishment of precise porosity-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 and highly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aspian Basin CARBONIFEROUS carbonate reservoir pore-throat structur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porosity-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eismic sedimentology in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king the eastern area of Pre-Caspian Basin as an example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一博 朱筱敏 +2 位作者 王继平 郭兵 王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I0001-I0007,117,共7页
滨里海盆地东部盐下下二叠统层序SⅢ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海沉积,该区钻井分布少、砂体厚度薄、典型地震相标志少,常规的沉积相研究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沉积砂体分布范围不明确.利用90°相位转换和地层切片技术,对层序SⅢ的... 滨里海盆地东部盐下下二叠统层序SⅢ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海沉积,该区钻井分布少、砂体厚度薄、典型地震相标志少,常规的沉积相研究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沉积砂体分布范围不明确.利用90°相位转换和地层切片技术,对层序SⅢ的高位体系域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研究,通过对地层切片的解释,精细刻画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在不同时期的平面分布范围,预测了沉积相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下载PDF
Thermo-Gravimetric Model for Sedimentary Basins: Case Study of the Pre-Caspian Depression
5
作者 Valentina Svalov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年第9期538-543,共6页
关键词 动力学数学模型 沉积盆地 热重 抑郁症 案例 里海 深部地幔 天然气发电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层序地层与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烨菲 赵伦 +3 位作者 侯珏 李毅 王淑琴 李建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4,共17页
根据三维地震、测井及钻井取心等资料,结合Vail的层序划分方案,在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台地内识别出7个地震层序界面及7个钻井层序界面,并将KT-Ⅰ油层组划分为3个半三级层序,KT-Ⅱ油层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纵向上... 根据三维地震、测井及钻井取心等资料,结合Vail的层序划分方案,在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台地内识别出7个地震层序界面及7个钻井层序界面,并将KT-Ⅰ油层组划分为3个半三级层序,KT-Ⅱ油层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纵向上层序格架内沉积环境由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至蒸发台地演化。根据研究区层序格架内的古地貌恢复及沉积演化研究,将研究区古地貌—沉积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台地初始隆坳分异期(SQ2-SQ3层序)、差异抬升与沉积分异定型期(SQ4层序)及继承发育期(SQ5-SQ7层序)。进一步分析认为,层序格架控制下的隆坳格局分异控制了白云岩亚类在平面上的分布,低部位以泥晶云岩—膏盐岩组合和泥晶云岩—泥晶灰岩组合为主,主要为潟湖相沉积;而高部位则以泥粉晶云岩、细粉晶云岩和残余颗粒泥晶云岩为主,发育云坪相及云化颗粒滩相沉积。结果表明,区内KT-Ⅰ油层组沉积期并非前人认为的西高东低剥蚀后沉降充填,而是继承性差异沉降的结果,古地理格局总体具有“东台西槽、北高南低”特征,其始终控制着有利相带和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展布。这一认识对滨里海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战略选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古地貌—沉积演化 隆坳分异 碳酸盐岩台地 石炭系 北特鲁瓦油田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油气富集域早古生代以来的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成藏的控制:南美-北非-中东-中亚特提斯域古地理与油气资源
7
作者 鲍志东 王光付 +3 位作者 冯志强 郑秀娟 李新坡 孙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鉴于中国的油气需求与国内外油气资源禀赋,合理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以缓解国内能源需求压力,顺应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各类油公司的时代责任与义务。地质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因此组织了国外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专栏。为... 鉴于中国的油气需求与国内外油气资源禀赋,合理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以缓解国内能源需求压力,顺应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各类油公司的时代责任与义务。地质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因此组织了国外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专栏。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领悟本期刊发的5篇海外区域研究论文,部分编者撰写了这篇关于5篇海外论文的整体研究背景、各自成果特色及其创新认识相关性的推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 北非 滨里海 海外古地理与油气 文章推荐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早二叠世孔谷期盐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8
作者 王首良 李元昊 +1 位作者 马婷钰 段祎乐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8,共14页
滨里海盆地为自寒武系以来多期沉降的大型叠合含盐盆地,也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大型沉积盆地之一。下二叠统孔谷阶含盐层系在全盆皆有分布,岩盐层具有厚度大、分布广、后期变形构造样式多等特征,但厚层岩盐形成机制尚有争议,盐构造... 滨里海盆地为自寒武系以来多期沉降的大型叠合含盐盆地,也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大型沉积盆地之一。下二叠统孔谷阶含盐层系在全盆皆有分布,岩盐层具有厚度大、分布广、后期变形构造样式多等特征,但厚层岩盐形成机制尚有争议,盐构造变形类型、空间组合分布规律、变形主控因素等尚不明确。为了研究盆地巨厚盐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在深入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利用二维地震剖面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方法,从全盆地的角度分析盆地演化过程与盐构造变形样式及分布规律,并探讨了盆地盐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盐岩变形程度由盆地中央向盆地边缘减小,由盆缘盐滚、盐背斜构造向盆地中心盐墙构造变化,呈现分带特征。盐岩层的变形对盐下地层影响较小,地层连续性较好;对盐上地层穿插切割较强,导致盐上地层连续性差,形变剧烈。先存斜坡和盆缘的挤压作用是盐岩层最初开始形变的因素,而上覆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是盐岩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滨里海盆地连续且巨厚的致密盐岩层是一个天然盖层,阻止了油气向上运移,盐下地层应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同时,局部岩盐变形消失后使上下地层连接,利于油气向上运移成藏,形成盐上油气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盐构造 构造变形 平衡剖面 形成机制
下载PDF
碳酸盐岩早期差异成储路径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以滨里海盆地N油田石炭系KT-Ⅰ与KT-Ⅱ层系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卢家希 谭秀成 +4 位作者 金值民 陈烨菲 王淑琴 赵文琪 李长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6-244,共19页
以滨里海盆地N油田石炭系KT-Ⅰ与KT-Ⅱ层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例,综合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规物性分析以及各类测试资料,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以及早期成储路径展开系统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成储路径与储集层孔喉结构和质量的... 以滨里海盆地N油田石炭系KT-Ⅰ与KT-Ⅱ层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例,综合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规物性分析以及各类测试资料,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以及早期成储路径展开系统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成储路径与储集层孔喉结构和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KT-Ⅰ层系以云岩类储集层为主,颗粒灰岩次之,其中云岩类储集层以晶间(溶)孔、小型溶洞为主,孔喉连通性好,为高孔—高渗的孔洞型储集层,而颗粒灰岩类储集层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及生物体腔孔发育为特征,孔喉连通性差,属中孔—低渗的孔隙型储集层。KT-Ⅱ层系以粒间(溶)孔和生物体腔孔发育的颗粒灰岩为特征,为中高孔—高渗的孔隙型储集层。进一步分析表明,KT-Ⅰ层系云岩与灰岩储集层单旋回厚度小,皆受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驱动的早成岩期岩溶的控制,而KT-Ⅱ层系单旋回厚度大,颗粒滩未经历早期岩溶的改造。3类储集层的成储路径分别为:(1)KT-Ⅰ云岩类储集层,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导致矿物相转变并使得部分矿物更易遭受溶蚀→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控制储集层的形成→云岩抗压溶岩石骨架有利于储集层的保护;(2)KT-Ⅰ颗粒灰岩储集层,早成岩期岩溶作用优化储集层→初期压实控制胶结流体通道进而控制胶结作用—粒间孔与粒内孔差异胶结控制储集层的保护;(3)KT-Ⅱ颗粒灰岩储集层,原始沉积环境控制储集层的形成→初期压实与早期胶结作用控制储集层的保护。成储路径差异控制了不同的孔渗特征与孔喉结构,而孔喉结构进一步控制了早期岩溶型云岩、早期岩溶型颗粒灰岩、原生孔保存型颗粒灰岩3种储集层的质量。研究结果将为具类似特征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分析提供参考,也因发现了云岩较灰岩更易早期溶蚀的现象而具有较为重要的岩溶地质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集性能 成储路径 早成岩期岩溶 石炭系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雪柯 王震 +4 位作者 计智锋 尹微 姜仁 侯珏 张艺琼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62,共9页
根据地震、钻井及薄片等资料,采用地震波阻抗储层反演技术,对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下一步风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可分为灰岩类、云... 根据地震、钻井及薄片等资料,采用地震波阻抗储层反演技术,对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下一步风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可分为灰岩类、云岩类、云灰岩/灰云岩类、硅化硅质岩类等,储层孔隙度为4%~12%,渗透率通常小于1 mD,属于低—中孔、低渗孔洞-孔隙型储层。②研究区阿克若尔构造带主要发育岩性油气藏,无统一油水界面,油层呈薄层状分散分布,对比性和连续性均较差,优质储层多为高频三级层序旋回中上部的高生长率滩体及不整合面附近的岩溶储层。③采用基于层位-测井约束的初始模型的地震波阻抗储层反演技术预测碳酸盐岩薄储层,可更清晰地呈现KT-Ⅰ和KT-Ⅱ油层组储层的纵、横向展布特征。研究区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KT-Ⅱ油层组顶部的G1和G4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阻抗储层反演 孔洞-孔隙型储层 滩体 岩溶储层 成藏规律 岩性油气藏 盐下碳酸盐岩 石炭系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台缘带识别及展布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凯 范乐元 +3 位作者 金树堂 程晓东 盛善波 吴嘉鹏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3期23-30,共8页
滨里海盆地东缘X区块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且钻井资料有限,分析沉积相带及展布特征对于评价该区勘探潜力及优化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地层厚度变化、剖面地震相分析及平面波形分类等方法开展石炭系KT... 滨里海盆地东缘X区块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且钻井资料有限,分析沉积相带及展布特征对于评价该区勘探潜力及优化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地层厚度变化、剖面地震相分析及平面波形分类等方法开展石炭系KT-Ⅱ段台地边缘相带识别,明确了相带展布及有利区分布范围。研究表明,该区KT-Ⅱ段Γ层东部发育具多个建隆区的台地边缘,是下部Д层缓坡台地上发育起来的沉积型镶边台地。自西向东地震反射主要由平行-亚平行反射、亚平行-丘形反射向丘形-斜交型前积反射变化,反映了由台内到台缘斜坡的相带变化特征。东部台缘带以中弱振幅、中低连续与中高频反射为主,而西部台内则相反,台缘带北东向展布大于45 km,宽约5~9 km。有利相带分布及储层发育受台地边缘演化控制明显,主力层Γ层下部有利相带主要为西部台内滩,而上部有利相带主要为东部台缘藻丘滩与颗粒滩,其次为西部台内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石炭系 台地边缘 地震反射构型 波形分类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49
12
作者 刘洛夫 朱毅秀 +4 位作者 熊正祥 孙建平 陈利新 朱胜利 孔祥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9-290,共12页
滨里海盆地内充填了巨厚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物。在剖面上可分为三套地层组合 ,即盐下层系、含盐层系和盐上层系。盐下层系为下古生界—下二叠统 ,包括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在泥盆纪—早二叠世 ,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 滨里海盆地内充填了巨厚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物。在剖面上可分为三套地层组合 ,即盐下层系、含盐层系和盐上层系。盐下层系为下古生界—下二叠统 ,包括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在泥盆纪—早二叠世 ,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遍发育碳酸盐沉积 ,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 ,说明这一时期盆地的滨、浅海地带具有浅、清、暖的沉积环境 ,盆外陆源碎屑供应较少。含盐层系为下二叠统上部孔谷阶。早二叠世中—后期由于持续构造抬升 ,盆地气候变得干旱 ,海水变浅 ,潮上带蒸发环境发育 ,以致这一时期广泛发育盐类沉积 ,形成含盐层系 ,主要由盐岩和硬石膏层构成 ,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盐丘构造。盐上层系为上二叠统—第四系。晚二叠世—三叠纪盆地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 ,为浅海陆棚环境 ,局部为海陆过渡三角洲相。侏罗纪—白垩纪在总的浅海陆棚环境下 ,盆地不同地区也形成了湖泊和湖环境。晚二叠世以后形成的盐上层系沉积 ,主要为碎屑岩 ,在局部地区有碳酸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特征 演化 滨里海盆地 沉积特征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集层复杂孔渗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滨里海盆地台地相为例 被引量:36
13
作者 何伶 赵伦 +4 位作者 李建新 马纪 刘瑞林 王淑琴 赵文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6-214,共9页
以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为例,在大量岩心分析资料基础上,研究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纪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白云岩储集层孔隙组合类型主... 以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为例,在大量岩心分析资料基础上,研究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纪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白云岩储集层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溶蚀孔、晶间微孔、晶间微孔-晶内孔,以晶间孔-溶蚀孔组合类型物性最好。灰岩储集层孔隙空间组合类型为:粒间孔、粒间孔-粒内孔、铸模孔,铸模孔缺少喉道连通,渗透性差。白云岩储集层裂缝、溶洞均较发育,对储集层渗透性改善显著。孔隙度相近情况下,各类储集层渗透率明显受大—中孔喉所占的比例和孔喉半径的控制。灰岩储集层裂缝以微裂缝为主,连通孔隙占总孔隙比例与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白云岩储集层二者没有明显的关系。沉积成岩环境控制储集层类型分布特征,是造成复杂孔渗关系的最根本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碳酸盐岩储集层 孔渗关系 储集空间组合 孔隙结构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的滨里海盆地东南油气储层评价 被引量:18
14
作者 朱伟 顾韶秋 +1 位作者 曹子剑 张国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7-362,共6页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地处东欧地台东南部边缘,为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是里海地区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滨里海盆地东南部三叠系-侏罗系广泛发育陆源碎屑岩地层。储集层岩性主要为浅海陆棚、海滩砂坝及三角洲沉积相的砂岩和粉砂岩,储层物...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地处东欧地台东南部边缘,为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是里海地区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滨里海盆地东南部三叠系-侏罗系广泛发育陆源碎屑岩地层。储集层岩性主要为浅海陆棚、海滩砂坝及三角洲沉积相的砂岩和粉砂岩,储层物性特征总体表现为中孔-中渗型。测井结果显示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变化较大,储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基于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优化地质要素,确定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砂岩厚度作为关键地质因素,建立了模糊数学关系模型,克服了常规的储层含油气性评价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复杂化和主观性问题。通过多个模型比较,作出判断,确定了J2Ⅱ和TⅡ储层为本区优势储层,为该区进一步油气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学 侏罗系 三叠系 储层评价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肯基亚克地区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瑞 朱筱敏 +1 位作者 陈烨菲 李孔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5-235,共11页
利用岩心、岩矿薄片、扫描电镜、孔渗和地化等多种资料,对滨里海盆地肯基亚克地区A井取心段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为纵向上非均质性强的开阔台地相颗粒灰岩和泥... 利用岩心、岩矿薄片、扫描电镜、孔渗和地化等多种资料,对滨里海盆地肯基亚克地区A井取心段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为纵向上非均质性强的开阔台地相颗粒灰岩和泥晶灰岩储层,可划分为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的Ⅰ类好储层和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的Ⅱ类中等或差储层。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是控制两类储层形成的主要成岩作用,前者主要包括正常海水叶片状-纤维状方解石胶结作用、埋藏期镶嵌状、粒状、半自形方解石胶结作用,后者主要包括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埋藏期溶蚀作用。其中,埋藏期溶蚀作用是形成Ⅰ类储层的关键,Ⅱ类储层则具胶结作用发育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 石炭系 肯基亚克地区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赵中平 牟小清 陈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8-834,共7页
滨里海盆地是世界上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是良好的油气储层。通过对肯基亚克油田和扎纳若尔中区块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和储层控制因素的分析,指出混合白云岩化作用是研究区最主要的、也是... 滨里海盆地是世界上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是良好的油气储层。通过对肯基亚克油田和扎纳若尔中区块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和储层控制因素的分析,指出混合白云岩化作用是研究区最主要的、也是最普遍的白云岩成因类型,其形成的白云岩是最有利的储层。白云岩化作用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白云岩的分布对沉积微相展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由于沉积环境和相带不同,孔隙水的流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成岩作用在不同的相带对孔隙的发育与演化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沉积作用是控制储层的决定因素,平面上的成岩作用差异与沉积微相相关;距石炭系顶部不整合面愈近,则后期有利的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改造更为彻底。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顶部碳酸盐岩储层是最具潜力的油气储层,有望进一步发现更多的油气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南部盐上层系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建球 米中荣 +1 位作者 周亚彤 饶轶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5期58-62,80,共6页
从纵向上、平面上的差异性出发,通过研究滨里海盆地东南部盐上层系油气藏的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指出盐上层系油气运移具有以下5个明显特征:①盐体活动形成的"有效盐窗"是盐上层系获得油气的重要途径;②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关... 从纵向上、平面上的差异性出发,通过研究滨里海盆地东南部盐上层系油气藏的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指出盐上层系油气运移具有以下5个明显特征:①盐体活动形成的"有效盐窗"是盐上层系获得油气的重要途径;②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分别在二叠纪—三叠纪、三叠纪末—早侏罗世沉积时期、中侏罗世—白垩纪,三叠纪末期成藏期最重要;③油气在平面展布分带性强,总体趋势是盐丘核部仅发育K1、J2稠油油藏,向盐丘侧翼盐檐部位及盐间分别发育T2气藏、油气藏和T1、P2油藏;④后期的保存条件是形成盐上优质经济油气储量的关键;⑤盐岩边部的盐檐部位稳定的侏罗系覆盖之下的三叠系背斜、断背斜圈闭,是盐上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盐上层系 油气运移聚集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与油气特征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洛夫 郭永强 朱毅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53-58,63,共7页
在晚泥盆世—石炭纪—早二叠世,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遍发育各类碳酸盐岩,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这些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和生物礁厚度大,分布广,物性好,是盆地的主要储集层.在盆地南部和东部,盐下层系的产层以上泥盆统和石... 在晚泥盆世—石炭纪—早二叠世,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遍发育各类碳酸盐岩,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这些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和生物礁厚度大,分布广,物性好,是盆地的主要储集层.在盆地南部和东部,盐下层系的产层以上泥盆统和石炭系为主,而西北及北部边缘带上则以下二叠统为主.盐下层系的深部储层温度总体上是从北向南提高,从东向西升高;地层压力是盆地南部和东部比西部和北部的要高.在同一地区,盐下层系地层中往往表现为在盐下顶部沉积层比深部地层有更高的地层压力值.盐下层系的大油气田均具有异常高压性质,可大大改善储层的储集性.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储层可划分为3个油气远景层段,它们的厚度均较大,物性均好,是良好的油气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生物礁体 储集层 盐下层系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北部盐下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生友 杨秀梅 +2 位作者 马艳 孔凡军 陈桂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4-308,共5页
目的分析滨里海盆地北部盐下油气成藏条件,建立成藏模式。方法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地震和测井解释等近年来的勘探资料进行地质分析。结果明确了该地区油气生、储、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提出了"一"字型成... 目的分析滨里海盆地北部盐下油气成藏条件,建立成藏模式。方法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地震和测井解释等近年来的勘探资料进行地质分析。结果明确了该地区油气生、储、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提出了"一"字型成藏模式(自生自储,油气横向运移)、"Z"字型成藏模式(自生自储,油气横向运移)、"人"字型成藏模式(下生上储,油气垂向运移)、"从"字型成藏模式(自生自储,油气侧向运移)、"众"字型成藏模式(自生上储,油气侧向运移)5种油气成藏模式。结论滨里海盆地北部地区盐下层系处于烃源岩和碳酸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且具有厚层的盐岩层作为优质盖层,是盐下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滨里海盆地 北部地区 油气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南部S区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特征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洛夫 尚晓庆 +4 位作者 孟江辉 陈治军 宁松华 王萍 李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4-311,共8页
S区块位于滨里海盆地的东南部,油气富集,但是近年来勘探工作突破不大。从地震和地质资料及其油气藏解剖入手,系统研究了本区块盐岩特征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本区盐岩的特点为:就整个盆地而言,盐岩的形成模式属... S区块位于滨里海盆地的东南部,油气富集,但是近年来勘探工作突破不大。从地震和地质资料及其油气藏解剖入手,系统研究了本区块盐岩特征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本区盐岩的特点为:就整个盆地而言,盐岩的形成模式属于深盆浅水成盐模式;S区块盐构造的形成模式主要属差异负荷模式,其次为断层阻挡的顺层流动模式;盐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次性;S区块盐岩层厚度总体表现为东南薄、西北厚,即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加厚;S区块盐窗较为发育,总体上表现为东部盐窗面积大,西部盐窗面积小。盐岩对S区块盐上层系(包括盐上地层和盐间地层)油气成藏的影响很大,盐岩控制了S区块盐上层系圈闭的类型及分布,盐窗的规模对周围的油藏或含油气构造的聚集程度产生影响。对比盐上层系各种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关系,可以推断本区盐上层系的油气藏共有3次成藏期,分别为三叠纪末期至早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末期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盐上层系 油气成藏 下二叠统空谷阶 S区块 油气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