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Extending Voluntary Waiting Period on Health of Holstein Friesian Dairy Cows
1
作者 Găvan Constantin Șonea Cosmin 《Open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CAS 2024年第6期124-136,共13页
The aim of this of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3 voluntary waiting periods (VWP) on health of dairy cows. A total of 100 lactations of 100 Holstein Friesian cows with high milk production (ave... The aim of this of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3 voluntary waiting periods (VWP) on health of dairy cows. A total of 100 lactations of 100 Holstein Friesian cows with high milk production (average 9.442 ± 620 kg) were randomly (based on the ear tags digits of cows) distributed to 1 to 3 experimental groups with VWP of 50 (VWPG50;n = 32), 100 (VWPG100;n = 34) or 150 days (VWPG150;n = 34). Observations relating to diseases of the cows were made by the farm veterinarian and research personnel. Were defined eight disease: puerperal fever, retained fetal membranes, displaced abomasum, metritis, clinical ketosis, clinical mastitis, ovarian cysts, and claw diseases. The experimental days (ED) were from 4 days in milk (DIM) to 100 days after the next calving. The experiment was managed at Dairy Research Farm ?imnic-Craiova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2. A clear set of clinical signs were used to define a case at the diseases without the need for laboratory confirmation. Values of Lactational incidence risk (LIR) median postpartum days at diagnosis and pairwise comparison of proportion between VWPs were calculated. LIR for puerperal fiver, retained fetal membranes, displaced abomasum, clinical ketosis, clinical mastitis, ovarian cysts and claw disease were 4;5;2;8;8;and 4% respectively. Numerically, cows with VWP of 100 and150 days had more disease cases compared with VWP of 50 day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s of cows regarding proportions of cows with disease cas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y of the eight disorders reported in this study was analyzed independently to other health problems. For all enrolled cows (n = 100) VWP was extended until 100 or 150 days postpartum with no effect on the lactational incidence risk for the eight disorders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untary Waiting period Dairy Cow Health Lactation Disorders Lactation incidence Risk for Cow Diseases
下载PDF
Incidence trend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from 1987 to 2011 in Sihui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South China: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被引量:48
2
作者 Li-Fang Zhang Yan-Hua Li +5 位作者 Shang-Hang Xie Wei Ling Sui-Hong Chen Qing Liu Qi-Hong Huang Su-Mei Cao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8期350-357,共8页
Introduction: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declining incidenc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have been observed in Chinese populations in Hong Kong,Taiwan,Los Angeles,and Singapore.A previou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 Introduction: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declining incidenc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have been observed in Chinese populations in Hong Kong,Taiwan,Los Angeles,and Singapore.A previou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NPC in Sihui County,South China remained stable until 2002,but whether age,diagnosis period,and birth cohort affect the incidence of NPC remains unknown.Methods:Age-standardized rates(ASRs) of NPC incidence based on the world standard population were examined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 in Sihui County from 1987 to 2011.Joinpoint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quantify the changes in incidence trends.A Poisson regression age-period-cohort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age,diagnosis period,and birth cohort on the risk of NPC.Results:The ASRs of NPC incidenc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ere 30.29/100,000 for males and 13.09/100,000 for females.The incidence of NPC remained stable at a non-significant 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of 0.2%for males and-1.6%for femal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period.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stimated annual percent change of 6.8%(95%confidence interval,0.1%-14.0%) was observed from 2003 to 2009 for males.The relative risk of NPC increased with advancing age up to 50-59 and decreased at ages >60 years.The period effect curves on NPC were nearly flat for males and females.The birth cohort effect curve for males showed an increase from the1922 cohort to the 1957 cohort and a decrease thereafter.In females,there was an undulating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risk from the 1922 cohort to the 1972 cohort.Conclusions:The incidence trends for NPC remained generally stable in Sihui from 1987 to 2011,with an increase from 2003 to 2009.The relative risks of NPC increased in younger fem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队列分析 中国人群 发病率 鼻咽癌 广东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龄期 回归分析
下载PDF
Improving attosecond pulse reflection by large angle incidence for a periodic multilayer mirror in the extreme ultraviolet region
3
作者 林承友 陈淑静 刘大禾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78-282,共5页
The improvement of attosecond pulse reflection by large angle incidence for a periodic multilayer mirror in the extreme ultraviolet region has been discuss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both spectral and temporal reflec... The improvement of attosecond pulse reflection by large angle incidence for a periodic multilayer mirror in the extreme ultraviolet region has been discuss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both spectral and temporal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riodic multilayer mirrors under various incident angle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compar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eriodic multilayer mirror under a larger incidence angle can provide not only higher integrated reflectivity but also a broader reflection band with negligible dispersion, making it possible to obtain better a reflected pulse that has a higher pulse reflection efficiency and shorter pulse duration for attosecond pulse reflection. In addition, by increasing the incident angle, the promotion of attosecond pulse reflection capability has been proven for periodic multilayer mirrors with arbitrary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osecond pulse periodic multilayer large angle incidence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和美国胰腺癌发病率长期趋势分析
4
作者 尚卿 王小磊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2433-2438,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人群胰腺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为中国胰腺癌的防控提供有效的建议。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中1990-2019年中国和美国胰腺癌发病率相关数据,采用美国国家癌症中心提供的Joinpoin... 目的: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人群胰腺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为中国胰腺癌的防控提供有效的建议。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中1990-2019年中国和美国胰腺癌发病率相关数据,采用美国国家癌症中心提供的Joinpoint软件计算胰腺癌年度百分比变化(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来估计胰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的时间趋势,以及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工具评估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胰腺癌发病率的独立效应。结果:中国胰腺癌发病率增幅高于美国,上升趋势明显高于美国,男性人群发病例数增长约3.4倍,女性约3.1倍。Joinpoint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AAPC为2.1%,男性为2.3%,女性为1.9%。中国与美国胰腺癌发病率的年龄效应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85~89岁年龄组时年龄效应最大;时期效应整体随着时期的推移而上升,中国呈明显变化趋势而美国几乎保持稳定;队列效应呈现先上升后波动式下降的趋势,中国男性胰腺癌发病率RR值增长最大。结论:中国人群胰腺癌发病率趋势显著上升,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需要重点加强我国55岁以上男性人群胰腺癌的相关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发病率 变化趋势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2008-2022年徐州市艾滋病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莹 张培栋 +2 位作者 周志伟 柴菲菲 孙传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目的:分析徐州市2008-2022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其的影响,为有效控制艾滋病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Joinpoint回归方法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徐州市2008-2022年艾滋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结果:2008-202... 目的:分析徐州市2008-2022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其的影响,为有效控制艾滋病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Joinpoint回归方法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徐州市2008-2022年艾滋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结果:2008-2022年徐州市艾滋病总人口和男性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13.93%[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13.93%,P<0.001]和18.78%(AAPC=18.78%,P<0.001);总人口和男性死亡率平均每年增长6.15%[年度变化百分比(APC)=AAPC=6.15%,P=0.001]和10.48%(AAPC=10.48%,P=0.001),女性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4.93%(APC=AAPC=-4.93%,P=0.016)。2008-2022年徐州市艾滋病总人口发病率纵向年龄曲线呈“J”形上升趋势,死亡率纵向年龄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艾滋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期RR值均先上升后下降。队列效应显示男性发病风险峰值在2003-2007年出生的队列;女性发病风险峰值在1968-1972年出生的队列。总人口和男性死亡风险出生队列效应整体呈现平稳状态;女性出生队列死亡风险波动较小。结论:2008-2022年徐州市总人口艾滋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发病和死亡风险均高于女性。老年群体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风险较大,在2003-2007年出生的男性队列艾滋病发病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Joinpoint回归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发病率 死亡率 徐州
下载PDF
斜入射情形场地基本周期的计算
6
作者 梁富源 谢志南 +4 位作者 卢建旗 单振东 齐文浩 章旭斌 吕国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3-1111,共9页
场地基本周期是场地效应模型的重要变量,是场地分类的重要指标。已有基本周期的计算假定基岩地震波为垂直入射,常用方法包括利用垂直入射情形下场地内SH波竖向一维传播模型建立的模拟与经验方法,其中逐层单自由度法这一经验方法因计算... 场地基本周期是场地效应模型的重要变量,是场地分类的重要指标。已有基本周期的计算假定基岩地震波为垂直入射,常用方法包括利用垂直入射情形下场地内SH波竖向一维传播模型建立的模拟与经验方法,其中逐层单自由度法这一经验方法因计算简易、结果与模拟方法相当而被日本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纳。然而垂直入射假定大多与实际不符,为此给出可考虑基岩地震波斜入射的场地基本周期计算方法。首先利用Snell定律将基岩斜入射地震波作用下场地内的SH波二维传播表征为一维竖向视传播建立了斜入射情形场地内SH波传播模型。其次利用这一模型给出了斜入射情形基本周期计算的模拟和修正逐层单自由度法并应用于KiK-net台站场地,结果表明基本周期随入射角的增加而变小,就统计所得平均入射角57°而言,基本周期将缩减11%;修正逐层单自由度法可准确考虑斜入射的影响且计算简易度和原方法相当。最后,讨论了基岩面选取对基本周期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若依据土体首次达到给定剪切波速以确定基岩面,当剪切波速大于700m/s时,不同基岩面所对应的基本周期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基本周期 地震波入射角 场地分类 场地效应模型 场地基岩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7
作者 白金姝 秦丽岩 +4 位作者 史光忠 王锋 王福双 李瑞 赵江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2期76-82,共7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为中国利什曼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提取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为中国利什曼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提取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人数、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等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标化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数从4487例减至904例,降幅79.85%;粗发病率从0.38/10万降至0.06/10万,降幅84.21%;标化发病率从0.37/10万降至0.08/10万,降幅78.38%。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全人群、男性和女性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5.00%、-5.06%、-4.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65、-90.70、-90.82,P均<0.01)。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人群利什曼病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RR值从5.24降至0.23),随着时期的推移而降低(RR值从2.14降至0.67),越晚出生的队列其发病风险越小(RR值从7.86降至0.12)。结论1990—2019年我国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利什曼病防治效果显著,但仍需加强对重点区域传播媒介的干预和高危人群的防护,以降低我国利什曼病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病 发病率 Joinpoint回归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中国
下载PDF
中心管振荡水柱式波浪能装置外形设计性能试验
8
作者 周逸伦 张亚群 +2 位作者 李显豪 盛松伟 刘天骄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17-2122,共6页
为了探索中心管振荡水柱式波浪能装置的结构外形对其性能的影响,本文进行了装置外形结构设计,通过入射波要素、浮筒吃水深度、尾管高度、水下结构比例等类型的多种工况的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不同参数对装置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设计... 为了探索中心管振荡水柱式波浪能装置的结构外形对其性能的影响,本文进行了装置外形结构设计,通过入射波要素、浮筒吃水深度、尾管高度、水下结构比例等类型的多种工况的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不同参数对装置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模型对入射波周期变化敏感,对特定入射波高响应较优越,且在波高为65 mm,周期为1.1 s时,获得最大俘获宽度比为67.64%;模型浮筒吃水深度越大,则俘获宽度比越小,通频带越窄;锥形尾管高度值对模型的俘获宽度比和通频带宽影响较小;不同水下结构比例的模型之间俘获宽度比数值差距较小,比例为0.3时,模型的俘获宽度比通频带最宽。模型试验结果对装置的进一步优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能 振荡水柱 波浪能发电装置 俘获宽度比 模型试验 入射波周期 入射波高 浮筒吃水深度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中国睾丸癌疾病负担研究
9
作者 程双蕾 陈龙 +2 位作者 徐远铮 李明林 李征 《循证医学》 2024年第4期251-256,共6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率为1.21/10万,死亡率为0.08/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比1990年升高了348.15%和14.29%。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标化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平均每年升高5.23%,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睾丸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12%,但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升高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60岁以后呈快速升高趋势,在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时期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风险的时期变化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atio,RR)呈升高趋势,在2015-2019年发病风险最高,发病风险RR=2.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31~2.56];睾丸癌死亡风险的时期变化RR值趋势呈下降趋势,1995-1999年死亡风险最高,死亡风险RR=1.09(95%CI 0.99~1.19)。队列效应结果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高,死亡风险越低。结论1990-2019年,中国居民睾丸癌的标化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睾丸癌流行病学模式和趋势可能为公共卫生提供新的见解,这些发现可为进一步减轻睾丸癌负担的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癌 中国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发病率 死亡率
下载PDF
基于行政管理数据识别慢性病发病病例背景下确定洗脱期时长最佳策略的系统综述
10
作者 杨文怡 王敬鑫 +1 位作者 艾丽梅 万霞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0-467,共8页
背景使用行政管理数据时,确立清晰、适当的慢性病洗脱期时长是正确确定反复就医的慢性病患者发病时点、确定新发病例的基础。目的通过系统文献回顾,综述确定洗脱期时长的方法,以期为我国研究者后续使用行政管理数据识别慢性病新发病例... 背景使用行政管理数据时,确立清晰、适当的慢性病洗脱期时长是正确确定反复就医的慢性病患者发病时点、确定新发病例的基础。目的通过系统文献回顾,综述确定洗脱期时长的方法,以期为我国研究者后续使用行政管理数据识别慢性病新发病例时确认洗脱期长短、正确识别新发病例提供思路。方法于2021年10月,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获取有关利用行政管理数据探究慢性病发病、患病情况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10-01。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并采用定性研究报告评价标准(SRQR)评价文献方法学质量后,使用描述性分析法总结洗脱期时长的确定方法。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纳入文献的SRQR评分均≥15分,方法学质量较好。文献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行政管理数据完整、丰富的国家(地区),聚焦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肿瘤、精神分裂症等多种慢性病。研究指出,设定合适的洗脱期时长是准确识别发病病例的基础。目前,文献中确定洗脱期时长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限定法、一致性检验法和逆向生存函数法三大类,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限定法,逆向生存曲线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结论直接限定法、一致性检验法和逆向生存函数法均有相应的优势和局限性,方法的选择标准、判断标准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行政管理数据 医疗保险数据 洗脱期 发病率 患病率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发病趋势及2020~2030年预测
11
作者 张杰 丁祥龙 +3 位作者 龙妍 段朝晖 熊文婧 让蔚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5-320,共6页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流行特征及其原因,预测2020~2030年发病趋势,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数据库,用联结点回归模型分析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及年龄别发病率...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流行特征及其原因,预测2020~2030年发病趋势,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数据库,用联结点回归模型分析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及年龄别发病率变化趋势,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20~2030年发病情况。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全人群、女性、男性2型糖尿病粗发病率及标化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粗发病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68%、1.65%、1.64%,标化发病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0.44%、0.16%、0.67%,年龄别发病率在15~44岁组段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5~29岁人群上升速度最快,其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63%;2020~2030年中国全人群、女性、男性标化发病率将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1990~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的标化发病率与粗发病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男性及15~44岁低年龄人群上升趋势较明显。2020~2030年间中国2型糖尿病标化发病率将不断下降,女性下降将较男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发病率 联结点回归模型 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2000—2030年中国胰腺炎疾病负担趋势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婧磊 柴长鹏 +3 位作者 王陈宇 李晓 李琎 申屠晨阳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 分析2000—2019年中国胰腺炎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2020—2030年的发展趋势。方法 下载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国人群胰腺炎发病和死亡相关数据,应用Joinpoint模型计算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评估胰腺炎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 目的 分析2000—2019年中国胰腺炎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2020—2030年的发展趋势。方法 下载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国人群胰腺炎发病和死亡相关数据,应用Joinpoint模型计算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评估胰腺炎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胰腺炎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利用R软件的“BAPC”包对2020—2030年中国人群胰腺炎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2000—2019年,中国胰腺炎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年龄效应显示胰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队列效应显示2000—2019年胰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时期效应显示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胰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2030年,中国胰腺炎发病人数将继续上升,其中男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预计略有上升,女性略有下降。结论 2000—2019年中国胰腺炎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2020—2030年胰腺炎发病人数可能上升,应重视饮酒等危险因素对胰腺炎流行病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疾病负担 发病率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2006—2020年中国居民丙肝发病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
13
作者 姚媛媛 杨仙湖 +1 位作者 刘辉 刘兴荣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14,共4页
目的:分析2006—2020年中国居民丙肝发病趋势,为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丙肝发病率数据,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丙肝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中国居民丙肝发病率由2006... 目的:分析2006—2020年中国居民丙肝发病趋势,为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丙肝发病率数据,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丙肝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中国居民丙肝发病率由2006年的5.41/10万上升至2020年的13.82/10万,纵向年龄曲线呈“J”字形上升趋势,时期RR值随着时间先上升后下降,出生队列效应呈倒“W”变化趋势。结论:中国居民丙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受年龄和出生队列效应的影响较大,对此,应加强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落实丙肝防治措施,控制传播途径,有效推动和助力实现2030年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各项工作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 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发病率 传染病防治
下载PDF
民国时期黔东南民族地区的国家治理与地方回应——以黔东事变为中心
14
作者 孙腾蛟 马廷中 《文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4-71,共8页
“黔东事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湘黔边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场大规模民变,震惊整个大后方。国家行政力量早期的暴力进入以及苗疆、汉地客观存在的异质性使得这一地区在“国家化”进程中苗汉、官民冲突不断。国民政府以“国族主义”为... “黔东事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湘黔边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场大规模民变,震惊整个大后方。国家行政力量早期的暴力进入以及苗疆、汉地客观存在的异质性使得这一地区在“国家化”进程中苗汉、官民冲突不断。国民政府以“国族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接续整合,超越了前清却无法超越时代,并在“抗战建国”目标下出现利益分化和冲突。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并不是总与国家认同保持一致的,甚至还会出现相互抵牾的状况,总结吸收国民政府在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上的经验教训,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黔东事变 黔东南 民族地区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变”与“不变”: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七七事变纪念话语研究
15
作者 杨杰 俞祖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57-65,共9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借助《晋察冀日报》(原名《抗敌报》)刊登七七事变纪念相关文章,构建了特征鲜明的七七事变纪念话语体系。《晋察冀日报》七七事变纪念话语始终聚焦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在不同...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借助《晋察冀日报》(原名《抗敌报》)刊登七七事变纪念相关文章,构建了特征鲜明的七七事变纪念话语体系。《晋察冀日报》七七事变纪念话语始终聚焦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在不同的抗战阶段,《晋察冀日报》七七事变纪念话语内涵侧重有所不同:在战略防御阶段,着重动员根据地军民积极投身抗战,坚定抗战必胜信念;在战略相持阶段,强调反投降、反分裂,以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在战略反攻阶段,力倡发展生产、实现民主。《晋察冀日报》对七七事变纪念话语的宣传,有助于激发晋察冀根据地以及全国民众投身抗战的热情,塑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建构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民族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晋察冀日报》 七七事变 纪念话语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妇科疾病负担趋势
16
作者 李妮 王榆平 +1 位作者 任娟娟 李淑馨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女性1990—2019年妇科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妇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采用Joinpoint... 目的:了解中国女性1990—2019年妇科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妇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妇科疾病发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率的变化趋势,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发病率和DALY率的影响,并分析经前期综合征、生殖器脱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率和DALY率的顺位。结果:1990—2019年中国妇科疾病发病率和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63%(95%CI:-0.73%~-0.54%,P<0.05)和0.34%(95%CI:-0.43%~-0.24%,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妇科疾病发病率和DALY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34岁达高峰。随着时期的推移,妇科疾病的发病风险和DALY风险均呈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RR=1),2015—2019年时期发病风险下降至最低(RR=0.73,95%CI:0.74~0.71)。1905—1909至1985—1989年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和DALY风险呈下降趋势,1990—1994至2000—2004年出生队列略呈上升趋势。1990和2019年常见妇科疾病中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率(7245.53/10万、5695.02/10万)和DALY率(222.21/10万、197.95/10万)居于首位。结论:我国减少妇科疾病负担的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疾病负担仍然严重,应加强对年轻女性妇科疾病的健康宣传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查,提高诊断和治疗技术,继续降低我国的妇科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疾病 女(雌)性 患病代价 发病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17
作者 孙禹琪 王艳兰 庄忆君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4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发病变化,为制定相关预防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1990至2019年分年龄段中国宫外孕发病的趋势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宫外孕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 目的: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发病变化,为制定相关预防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1990至2019年分年龄段中国宫外孕发病的趋势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宫外孕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降低53.0%和46.1%,1990至2019年中国标化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1.9%(95%CI为-2.8~-0.9),分年龄段的发病率趋势中10~14岁、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和35~39岁年龄组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1.9%(95%CI为-2.3~-1.4)、-3.4%(95%CI为-4.3~-2.5)、-4.0%(95%CI为-4.7~-3.4)、-2.0%(95%CI为-2.8~-1.2)和-1.1%(95%CI为-1.7~-0.5),45~49岁和50~54岁年龄组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0.8%(95%CI为0.1~1.6)和1.0(95%CI为0.3~1.8)。年龄效应可以看出25~29岁年龄组发病风险最高,相对危险度由10~14岁的0.02升至25~29岁的10.96后降至50~54岁的0.03。时期效应显示1990至2019年间发病的效应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相对危险度由1990至1994年的1.12降至2000至2004年的0.76后升至2015至2019年的1.53。队列效应显示宫外孕发病率随出生年份的后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970至1979年达到高峰,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62。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标化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变化率在全球范围的下降幅度较高。结论:对宫外孕人群进行更多层次的分析,从而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健康从业人员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以期降低宫外孕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外孕 发病 Joinpoint回归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
18
作者 董军令 杨惠 李娜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93-597,共5页
目的分析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其长期趋势的影响,为中国胃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21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21,GBD 2021)数据库中1992—... 目的分析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其长期趋势的影响,为中国胃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21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21,GBD 2021)数据库中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的数据,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胃癌发病率的影响。结果1992—2021年中国胃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34.35/10万上升至2021年的43.00/10万,平均每年上升0.79%(95%CI:0.74%~0.83%)。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年龄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85~89岁达高峰(207.42/10万,95%CI:197.18/10万~218.20/10万);时期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胃癌发病风险随着时期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以2002—2006年的时期为对照组,2017—2021年时期的发病风险最低(RR=0.69,95%CI:0.67~0.71);队列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以1952—1956年的出生队列为对照组,2002—2006年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最低(RR=0.40,95%CI:0.17~0.91)。结论我国胃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群发病风险较高,较晚出生队列的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需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降低胃癌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发病 疾病负担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19
作者 孙小霞 王榆平 +2 位作者 思美丽 朱静 钟梅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GBD 2019)数据,选择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分析指标,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变化情况,并计...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GBD 2019)数据,选择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分析指标,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变化情况,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结果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上升2.80%和1.79%。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0~74岁达到峰值29.09/10万(95%CI:23.66/10万~35.75/10万);死亡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呈上升趋势,85~89岁达到峰值31.85/10万(95%CI:28.30/10万~35.84/10万)。1990—2019年我国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逐渐上升,死亡风险在1990—1994年至1995—1999年时期呈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RR=1.00)为对照组,2005—2009年时期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出生越晚的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越高,死亡风险越低。结论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且越晚出生的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越高,应进一步加强宫颈癌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疾病负担 发病率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狭长型港池低频波浪分布数值研究
20
作者 薛智博 吕靖 +1 位作者 刘远超 唐硕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文依托港池物理模型试验结果,采用MIKE21-BW数值模型进行港池长周期波浪产生机制研究。对比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BW数值模型,二者吻合度较高。将192 s的长周期波浪作为入射波,港域发生长周期波浪振荡,最大波高可达到入射波的3.7倍。在... 本文依托港池物理模型试验结果,采用MIKE21-BW数值模型进行港池长周期波浪产生机制研究。对比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BW数值模型,二者吻合度较高。将192 s的长周期波浪作为入射波,港域发生长周期波浪振荡,最大波高可达到入射波的3.7倍。在入射波频率分别为f_(1)和f_(2)的双色波作用下,由于波浪间的非线性作用,产生了频率为Δf、2f_(1)-f_(2)、2f_(2)-f_(1)、3f_(2)-2f_(1)、f_(1)+f_(2)等波浪成分,当低频波浪趋于港池固有频率时,在港池内发生长波振荡。在谱峰周期为10.2 s的波群作用下,波浪之间非线性作用产生长周期波浪,长波波高与入射波陡H0/L成正比,与波浪方向分布范围大小成反比,且单向不规则波产生的长波振荡最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波浪 数值模型 双色波 非线性作用 波群 波浪方向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