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同位素示踪方法应用于考古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金正耀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8-551,共4页
应用Pb同位素示踪方法对中国青铜时代考古遗址出土青铜器进行研究 ,在商代青铜器中发现很多器物含有十分罕见的高放射成因铅 ;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出土含高放射成因铅青铜器的这些商代遗址串联起来 ,可以得到一条“青铜之路”
关键词 铅同位素示踪 考古 商代青铜器 高放射成因铅 青铜之路
下载PDF
论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段渝 刘弘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119,共6页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 南方丝绸之路 青铜文化
下载PDF
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学堂 李文瑛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8,共10页
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远距离迁徙,初步奠定了内陆欧亚人类及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青铜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迁徙更加频繁,这时期欧亚大陆西东向的文化交流可以用史前"青铜之路"来概括。史前"青铜之路"主要指的是欧亚西... 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远距离迁徙,初步奠定了内陆欧亚人类及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青铜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迁徙更加频繁,这时期欧亚大陆西东向的文化交流可以用史前"青铜之路"来概括。史前"青铜之路"主要指的是欧亚西部青铜技术东向的传播途径、方式与过程,同时随着史前"青铜之路"的开辟,自西向东传播的还有小麦和大麦的人工种植技术、羊和牛的驯养,它们共同构成了史前"青铜之路"研究的内容。史前"青铜之路"的形成和繁荣时期,正是中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原文明的起源是多种因素碰撞交融与发展的结晶。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中亚的东西部及中原黄河流域考古新发现和科技考古的重要突破,学术界不断意识到中原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史前"青铜之路"繁荣有内在关系。史前"青铜之路"的研究,对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青铜之路” 小麦西东向传播 黄牛与绵羊西东向传播 中原早期文明
下载PDF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甘肃丝路铜器文创设计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书涛 王帆 +2 位作者 王世杰 刘世锋 王洪倩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5-65,共11页
目的 为降低设计师主观性偏差,从用户需求角度解析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因素,建立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文创产品设计指标评价体系,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方法与案例参考。方法 首先,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梳理甘肃丝路文化符号,构建... 目的 为降低设计师主观性偏差,从用户需求角度解析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因素,建立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文创产品设计指标评价体系,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方法与案例参考。方法 首先,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梳理甘肃丝路文化符号,构建甘肃丝路文化符号库;其次,利用文献分析法、用户访谈法解析用户需求,结合专家评估构建甘肃丝路文创设计指标体系;再次,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分别求解设计指标主客观权重,并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求解设计指标综合权重;最后,运用上述分析结果进行设计方案创新性表达,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结果 基于上述方法,以铜制餐具为案例开展设计实践,所得方案在审美需求、功能需求、用户偏好等方面表现较好。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甘肃丝路文化铜器文创产品设计,有助于提升文创设计过程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文化 铜器 层次分析法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下载PDF
北方草原金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早期丝绸之路的开通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景明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56-62,共7页
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学资料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至夏代,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不仅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还能铸造各种器物,金银器就是在青铜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而产生的,并形成了最初的类型。到... 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学资料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至夏代,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不仅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还能铸造各种器物,金银器就是在青铜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而产生的,并形成了最初的类型。到西周至春秋中期,随着青铜文明的高度发展,金银器的制作和装饰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并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草原 金银器 青铜器 历史条件 早期丝绸之路
下载PDF
金玉合璧三星堆——在广汉市“三星堆与文学”论坛的演讲 被引量:1
6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10,共10页
三星堆考古大发现表明古代文献丝毫没有记录的古蜀国文化。依据文学人类学倡导的四重证据法,可以给三星堆文化的解读带来重建"民族志"效果:从文化大传统的物质证明方面梳理玉文化与金属文化的前后渊源关系与组合流变关系,提... 三星堆考古大发现表明古代文献丝毫没有记录的古蜀国文化。依据文学人类学倡导的四重证据法,可以给三星堆文化的解读带来重建"民族志"效果:从文化大传统的物质证明方面梳理玉文化与金属文化的前后渊源关系与组合流变关系,提示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在"金玉合璧"方面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传统 文化传播 金器 四坝文化 半月形文化带 铜鼓之路
下载PDF
四坝文化与青铜之路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学堂 《百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1-27,共7页
青铜技术与器物,自西亚文明出现,自西向东传播,绵延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以2104年玉帛之路考察为基础,综述河西走廊的史前文化四坝文化对于青铜之路的意义,兼及权杖头之路与喇叭状铜耳环等的文... 青铜技术与器物,自西亚文明出现,自西向东传播,绵延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以2104年玉帛之路考察为基础,综述河西走廊的史前文化四坝文化对于青铜之路的意义,兼及权杖头之路与喇叭状铜耳环等的文化传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之路 玉帛之路 权杖头 喇叭状铜耳环 四坝文化
下载PDF
传承文化遗产 坚定文化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
8
作者 赵逵夫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45-48,共4页
习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讲话包含着数千年历史发展的经验,又立足当下,要我们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整理和研究要深入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张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怀,以增强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讲话包含着数千年历史发展的经验,又立足当下,要我们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整理和研究要深入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张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怀,以增强文化自信。贯穿整个甘肃的丝绸之路、玉石之路上留下了从史前时代起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足迹,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在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建设富饶美丽的新甘肃上努力工作,奋勇向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丝绸之路 玉石之器 最早的铜器 感知整理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丝路文明交流互鉴:基于史前遗存的分析
9
作者 刘学堂 《新丝路学刊》 2021年第1期63-81,共19页
中华文明不是在绝对封闭状态孤立地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相关。近年来,学术界将史前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流称为“史前丝绸之路”,包括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史前石器之路、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青铜时代和... 中华文明不是在绝对封闭状态孤立地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相关。近年来,学术界将史前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流称为“史前丝绸之路”,包括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史前石器之路、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史前彩陶之路和史前青铜之路。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交流,为丝路沿线人群杂居共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对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东向西发展的史前彩陶之路,把中国早期文化圈的西部疆界拓展到了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新疆纳入中国行政版图、中国政府对西域有效的统治管理奠定了文化基础。由西向东发展的史前的青铜之路,是中国获取西来技术、制度等文明要素的重要通道,西来的这些文明要素,参与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和文明模式的形成过程。在东西方文化互动背景下,中国早期文明在中原大地深厚的传统乐曲与西方外来的乐章的合奏中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丝绸之路 史前石器之路 史前彩陶之路 史前青铜 之路 中国文明的起源
下载PDF
岭南古文化拾遗——以贺州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陶红云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9-41,共3页
贺州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已经有人类聚居。从考古发掘表明,先秦时期贺州经济发达,青铜冶炼铸造技术高,以致形成了沙田青铜文化区。潇贺古道交通线是沟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要道,从秦朝到南唐开元年间,兴盛达千年之久。古道上的临贺... 贺州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已经有人类聚居。从考古发掘表明,先秦时期贺州经济发达,青铜冶炼铸造技术高,以致形成了沙田青铜文化区。潇贺古道交通线是沟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要道,从秦朝到南唐开元年间,兴盛达千年之久。古道上的临贺故城有2000年历史。梳理岭南古文化的遗存和遗址,以期更好梳理贺州历史的脉络,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文化 潇贺古道 临贺故城
下载PDF
6000~2000a B.P.丝绸之路国内段人类活动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董广辉 芦永秀 +1 位作者 刘培伦 李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共16页
丝绸之路国内段主要包括丝路东段(西安至敦煌)和丝路中段(新疆地区),是丝路文明演化的主体地段,也是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跨大陆交流的关键地段。丝路东段和中段降水的时空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活动历史也有明显区别。然而,6000 a B.P.(&... 丝绸之路国内段主要包括丝路东段(西安至敦煌)和丝路中段(新疆地区),是丝路文明演化的主体地段,也是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跨大陆交流的关键地段。丝路东段和中段降水的时空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活动历史也有明显区别。然而,6000 a B.P.("B.P."为"距今(1950 A.D.)年")左右丝路东段农业强化之后,至古丝绸之路开通(约2000 a B.P.)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时空过程和动力尚不清晰。文章通过总结丝绸之路国内段沿线地区已发表的碳十四测年与植物考古资料,结合丝路东段和中段古气候记录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该地区6000~2000 a B.P.人类活动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丝路东段6000~4000 a B.P.的粟黍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人群的广泛扩张,人类活动强度还受到降水变化的影响;4000~2000 a B.P.该地区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跨大陆交流带来的生业模式多样化、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地缘政治形势变化,而不是气候变化。丝路中段6000~4000 a B.P.人类活动强度很低,4000~2000 a B.P.人类活动强度显著提升,与降水变化呈现较为一致的特征,青铜时代的降温则可能导致人类定居空间的南向移动。本研究显示丝绸之路国内段不同时间与空间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和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有助于理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其核心区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变化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核心区 新石器晚期 青铜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 生业模式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夏文明研究的困局与突破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学堂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24,共4页
夏文明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尚存许多难点。史前时期"青铜之路"的开辟,青铜冶制、小麦种植等技术因素输入中原,推进了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对中原文明体系有重构效应。夏文... 夏文明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尚存许多难点。史前时期"青铜之路"的开辟,青铜冶制、小麦种植等技术因素输入中原,推进了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对中原文明体系有重构效应。夏文明最终在中原大地深厚的传统乐曲与主要西来的外来乐章的合奏中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明起源 史前“青铜之路” 外来文化因素 夏文明结构
原文传递
成都金沙遗址星河路地点东周墓葬铜兵器的生产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黎海超 崔剑锋 +2 位作者 周志清 王毅 王占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7-95,共9页
前言成都平原东周时期铜兵器发现的数量较多,历来为学界所关注。以往多按剑、戈、矛等不同器类进行专题研究。围绕这些兵器的分期、分区、起源、图像、制作工艺等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构建起该时空范围内铜兵器的考古... 前言成都平原东周时期铜兵器发现的数量较多,历来为学界所关注。以往多按剑、戈、矛等不同器类进行专题研究。围绕这些兵器的分期、分区、起源、图像、制作工艺等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构建起该时空范围内铜兵器的考古学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星河路地点 东周墓葬 铜兵器 生产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与早期铜铁技术的交流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坤龙 梅建军 潜伟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7,150,共11页
本文根据中外考古学和金属史等领域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围绕铜、铁两种金属的生产和使用,综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沿史前丝绸之路金属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公元前2000年前后,欧亚草原地带的青铜文化对铜和青铜技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出现和早期... 本文根据中外考古学和金属史等领域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围绕铜、铁两种金属的生产和使用,综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沿史前丝绸之路金属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公元前2000年前后,欧亚草原地带的青铜文化对铜和青铜技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出现和早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后,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在中西互动的技术交流中持续发挥着桥梁作用,铜鍑和铜镜的向西传播与此有关,早期块炼铁技术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出现也复如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辟,生铁原料和技术的西向传播,对中亚地区钢铁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早期铜、铁技术的传播与交流表明:文化与技术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形式,经由不同的交通路线和中介人群,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和深度也大为相异。中西互动源远流长,对东西文明的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丝绸之路 冶金技术 中西交流 镔铁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多元文化元素及其交流、传播的青铜之路
15
作者 甄自明 张震州 郝雪琴 《前沿》 2021年第2期111-124,共14页
本文探讨了近年来对鄂尔多斯青铜器名称由来、地域分布和时代延续的研究情况。综述了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鄂尔多斯青铜器遗迹,并绘制分布示意图,分析了鄂尔多斯青铜器遗存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分布规律。依据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剖析... 本文探讨了近年来对鄂尔多斯青铜器名称由来、地域分布和时代延续的研究情况。综述了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鄂尔多斯青铜器遗迹,并绘制分布示意图,分析了鄂尔多斯青铜器遗存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分布规律。依据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剖析出其中的原创文化元素和外来多元文化元素。绘制了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欧亚草原青铜器文化的双向交流、传播所形成的鄂尔多斯高原、周边的青铜之路示意图,并对鄂尔多斯青铜之路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青铜器 多元文化元素 青铜之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