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Effect of Intelligent Emergency Nursing Mod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1
作者 Lijuan Xuan Shuiping Lou +6 位作者 Guifei Huang Ming Zhao Chao Wei Feiping Shou Xuchao Yu Yuefang Zhang Xuemei Jin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2022年第4期271-278,共8页
Objective: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 is one of the common acute and critical diseases in neurosurgery. So we aim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lligent emergency care model in patients with... Objective: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 is one of the common acute and critical diseases in neurosurgery. So we aim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lligent emergency care model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 who were treated in Zhuji People’s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first-aid nursing mode intervention, and the intelligent emergency nursing mode was used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s were conduc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he time of arrival to the emergency room, the time from the emergency room to the operating room,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 before surgery, GCS score when leaving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the average length of ICU stay,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the total hospital costs. Results: The time of arrival to the emergency room, the time from the emergency room to the operating room, the average length of ICU stay,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the total hospital cos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Conclusion: Intelligent emergency nursing mode can shorten the time of sTBI rescue, the length of ICU stay,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reduce the total hospitalization cost, improve the prognosis, with good efficacy, reduce the total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with better effic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telligent emergency nursing Mode Curative Effe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下载PD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among Emergency Nurses: An Integrative Review 被引量:1
2
作者 Hamza F. Ratrout Ayman M. Hamdan-Mansour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2017年第11期1209-1226,共18页
Background: Emergency nurses are exposed to traumatized patients as part of their job. Secondary exposure to trauma may lead to traumatic stress similar to those experienced by the primary victim. Emergency nurses dev... Background: Emergency nurses are exposed to traumatized patients as part of their job. Secondary exposure to trauma may lead to traumatic stress similar to those experienced by the primary victim. Emergency nurses develop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more than other nurses due to natur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s. The consequences of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can be noticed at personal, interpersonal, or organizational level. Objectives: This integrative review aimed to explore the literature on the factors attenuate or enhanc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among emergency nurses, to identify these factors, and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 in the field. Method: 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on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in emergency nurses were published in English language between 2000 and 2017 through the following data bases: 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 (CINAHL), ProQuest, Medline, PubMed, Google Scholar, SAGE Journals, Wiley on Line Library, Science Direct and EBSCOhost Sources. Results: The review identified tha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Findings on personal factors such as age, gender, and experience are controversial, whereas organizational factors such as trauma case load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were found to predict traumatic stress more than the personal factors. Conclusions: Emergency nurses are at risk to develop traumatic stress and need to be aware to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well being.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enhance or attenuat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emergency nurses FACTORS INTEGRATIVE Review
下载PDF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被引量:18
3
作者 Kou Kou iang-yu Hou +1 位作者 Jian-dong Sun Kevin Chu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4年第4期245-254,共10页
BACKGROU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is associated with most trauma-related deaths. Secondary brain injury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in-hospital death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early prevention and slowing of... BACKGROU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is associated with most trauma-related deaths. Secondary brain injury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in-hospital death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early prevention and slowing of the initial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secondary brain injury, prehospital service can signifi cantly reduce case-fatality rates of TBI. In China, the incidence of TBI is increasing and the proportion of severe TBI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countr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pre-hospital management of TBI in China.DATA SOURCES: A literature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January 2014 using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Articles on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TBI in pre-hospital settings practiced by Chinese doctors were identifie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hypoxemia, hypotension, and brain herniation was extracted from the identifi ed articles.RESULTS: Of the 471 articles identified, 65 met the selection criteria.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dicated that current practices of pre-hospital TBI management in China were sub-optimal and varied considerabl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CONCLUSION: Since pre-hospital care is the weakest part of Chinese emergency care, appropriate training programs on pre-hospital TBI management are urgently needed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re-hospital China emergency MEDICINE
下载PDF
急诊科护士第二受害者经验与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柴晶晶 张玉坤 +5 位作者 贾瑞英 王钰炜 王美玲 王琪茹 徐湘华 沈利锋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683-688,共6页
目的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急诊科护士第二受害者经验与支持现状进行调查,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第二受害者经验及支持量表、心理脱离量表和创伤后成长自评量表,对浙江省10所综合性医院的355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急诊科护士第二受害者经验与支持现状进行调查,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第二受害者经验及支持量表、心理脱离量表和创伤后成长自评量表,对浙江省10所综合性医院的355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第二受害者经验与支持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样本人群中急诊科护士第二受害者经验及支持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心理脱离量表总分分别为(89.63±10.83)分、(66.80±16.33)分、(13.23±3.63)分。第二受害者支持、心理脱离、创伤后成长得分呈正相关(r=0.275、0.434、0.212,均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急诊科护士性别、学历、职称、职务、平均月收入、是否为带教老师、对个人影响时间、是否听说过第二受害者概念是第二受害者经验与支持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中,急诊科护士性别、学历、对个人影响时间、是否听说过第二受害者概念、心理脱离、创伤后成长是急诊科护士第二受害者经验与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第二受害者经验与支持得分较高,心理困扰情况严重,但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建议医院完善相关支持,帮助护士培养积极情绪,提升急诊科护士职业获益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急诊科护士 第二受害者 经验与支持 创伤后成长 心理脱离 因素分析
下载PDF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沟通模式在急诊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5
作者 宋晔 孙阿巧 +1 位作者 李敏玲 常建华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沟通模式在急诊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救治的106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 目的探讨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沟通模式在急诊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救治的106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脑外伤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沟通模式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确诊时间、手术准备时间、住院时间等急诊救治效果指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NCSE)量表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CSE和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确诊时间、手术准备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健康宣教水平、操作技能、服务态度4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7%和15.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36,P=0.111)。结论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沟通模式应用于急诊脑外伤患者护理中,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改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提升急诊救治效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急诊脑外伤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术后护理
下载PDF
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潜在剖面分析及各类别创伤后成长差异研究
6
作者 胡安妮 朱宏梅 +3 位作者 许敏 荚娟华 葛刘娜 韩江英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786-792,共7页
目的探索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并比较各类别间替代性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3月一5月选取安徽省20所公立综合医院的498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救助者替代性创伤... 目的探索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并比较各类别间替代性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3月一5月选取安徽省20所公立综合医院的498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可分为低创伤组(15.5%)、中等创伤组(53.0%)、高创伤-生活信念受损组(31.5%)3个类别。不同类别护士的替代性创伤后成长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36,P=0.02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格偏向、是否参加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培训、护患关系是替代性创伤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可划分为3个类别,替代性创伤程度越高,其替代性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性格内向、未参加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培训、护患关系差的急诊科护士,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替代性创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后成长 潜在剖面分析 护理管理研究
下载PDF
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的Meta分析
7
作者 赵孟淑 王国州 +4 位作者 龙裕 李玉伶 王晓冉 孙垚 马宏文 《天津护理》 2024年第3期309-316,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8个英文及4个中文数据库有关急诊科护士PTSD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0月。由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排标... 目的:系统评价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8个英文及4个中文数据库有关急诊科护士PTSD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0月。由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应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量表(AHRQ)评价横断面研究质量。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共包括2 370名急诊科护士,其中PTSD阳性612名。急诊科护士PTSD发生率为27.0%[95%CI(16.6%,38.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男护士与女护士PTSD发生率分别为44.6%和30.8%,国内与国外急诊科护士PTSD发生率分别为27.8%和25.2%,在检索的6种PTSD评估工具中,采用密西西比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诊断的急诊科护士PTSD发生率最高,为83.21%。结论:当前证据显示,男性、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为密西西比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的急诊科护士PTSD发生率高。因为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高质量流行病学研究予以验证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护士 创伤后应激障碍 META分析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对改善急诊急救创伤性骨折患者不良情绪和提升抢救效果的价值
8
作者 刘娟 武桂芳 +1 位作者 唐志强 王彬郦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1750-1753,共4页
目的分析急诊将预见性护理用于抢救创伤性骨折(traumatic fractue,TF)患者的效果。方法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的TF患者中随机抽取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4例,常规护理)和B组(34例,预见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2组VAS评分... 目的分析急诊将预见性护理用于抢救创伤性骨折(traumatic fractue,TF)患者的效果。方法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的TF患者中随机抽取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4例,常规护理)和B组(34例,预见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2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B组轻度疼痛率(88.24%)高于A组的50.00%、中度和重度疼痛率(11.76%、0)低于A组的32.35%、17.65%(P<0.05),护理后12 h、24 h VAS评分低于A组(P<0.05);骨痂形成率:<3周B组(73.53%)高于A组35.29%(P<0.05);4~5周、>5周B组(8.82%、2.94%)低于A组29.41%、17.65%(P<0.05);3~4周B组14.71%低于A组17.65%(P>0.05);B组平均形成骨痂时间短于A组(P<0.05);护理后B组护理满意度评分、HAMD评分、抢救指标优于A组(P<0.05)。结论急诊将预见性护理用于抢救TF患者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心理状态,促使患者短时间内形成骨痂,获得患者的高度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创伤性骨折 预见性护理 疼痛 骨痂形成率
下载PDF
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时间、神经功能及生命体征的影响
9
作者 陈小丽 王英 肖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时间、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3年9月在连云港市中医院接受颅脑外伤急救治疗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时间、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3年9月在连云港市中医院接受颅脑外伤急救治疗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有效抢救时间、确诊时间和急诊至手术时间)、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并发症(缺血性痉挛、电解质紊乱和肢体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时间,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理论指导下的创伤急救护理 颅脑外伤 急救时间 神经功能 生命体征
下载PDF
“问题管理+”团体叙事对急诊科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的影响
10
作者 林玉理 李秋萍 +1 位作者 郑应红 赵晓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3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问题管理+”(problem management plus,PM+)团体叙事对急诊科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的影响。方法2023年7—10月,以便利抽样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愿报名的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排除3名脱落者,最终63名护士参与研究。按... 目的探讨“问题管理+”(problem management plus,PM+)团体叙事对急诊科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的影响。方法2023年7—10月,以便利抽样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愿报名的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排除3名脱落者,最终63名护士参与研究。按干预时间不同实施不同干预策略,对照组(2023年7—8月,n=31)常规培训,干预组(2023年9—10月,n=32)以“PM+”团体叙事实施。采用继发性创伤应激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总分为(43.60±5.78)分,低于对照组的(48.18±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3,P=0.001);且干预组继发性创伤应激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M+”团体叙事能降低急诊科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创伤应激 “问题管理+” 团体叙事 护士 急诊科 心理干预
下载PDF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颅脑创伤急诊手术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1
作者 贾瑶 梁新慧 +3 位作者 吴惟 李思彤 李杨 姜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27-133,共7页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颅脑创伤(TBI)急诊手术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HFMEA模型为理论框架,对TBI急诊手术流程进行分析,并绘制流程图,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针对高危失效模式采取相应管理方案,其中2022年11...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颅脑创伤(TBI)急诊手术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HFMEA模型为理论框架,对TBI急诊手术流程进行分析,并绘制流程图,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针对高危失效模式采取相应管理方案,其中2022年11月—2023年4月的80例患者接受HFMEA实施前的常规管理(对照组),2023年5—10月的80例患者接受HFMEA实施后的管理(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效率(术前等待时间、手术准备时间、麻醉诱导时间、术后交接时间)、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物品准备不全、手术铺巾污染、术中器械不足或不良、护理记录单书写错误、交接信息传递错误或缺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中低体温、压力性损伤、术中生命体征异常波动、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以及手术医生对当台护士(巡回护士、器械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准备时间、麻醉诱导时间、术后交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25%,低于对照组的4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5%,低于对照组的2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医生对当台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手术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HFMEA模型应用于TBI急诊手术患者手术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士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颅脑创伤 急诊手术 护理风险 护理质量管理
下载PDF
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的构建
12
作者 崔甜恬 童宇平 +1 位作者 高玉婷 杜晓庆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197-3208,共12页
目的:构建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方法:以临床需求为前提、理论框架为核心、文献研究为支撑构建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形成最终版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 目的:构建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方法:以临床需求为前提、理论框架为核心、文献研究为支撑构建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形成最终版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结果:19名专家完成2轮专家函询,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91%和95.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5和0.908,专家函询变异系数为0.00~0.31和0.00~0.2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53~0.395和0.177~0.464(均P<0.001),最终形成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包含3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251项三级指标。结论:构建的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具有可靠性、临床适用性和严谨性,可为急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AID框架 急诊科 非创伤性胸痛 临床路径 循证护理 德尔菲法
下载PDF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临床价值
13
作者 曹绪刚 连继芳 张春燕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1期99-101,共3页
目的急诊护理对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探索.方法对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期间8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观察,将40例患者划入单一护理组(对患者实施普通急诊干预),将40例患者划入综合组(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急诊干预),对单一护理组、... 目的急诊护理对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探索.方法对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期间8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观察,将40例患者划入单一护理组(对患者实施普通急诊干预),将40例患者划入综合组(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急诊干预),对单一护理组、综合组的急救效率、急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情况实施评估.结果护理后,综合组的急救效率(抢救用时、静脉通道的建立用时、用药时间以及就诊到院用时)、急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情况均明显优于单一护理组(P<0.05).结论综合性急诊护理可以提升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率,并增加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创伤性 护理 急诊处理
下载PDF
预见性创伤护理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4
作者 吉忠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5期116-118,共3页
目的:分析预见性创伤护理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聊城鲁西骨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 目的:分析预见性创伤护理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聊城鲁西骨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预见性创伤护理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创伤护理 急诊 创伤性骨折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
15
作者 朱美华 赵蓓沛 王莹莹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739-740,共2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的创伤性骨折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46例接受常规急诊护理+预见性护理的创伤性骨折患者纳入预见性护理组,比较两组的急救及康复情况、不良事件、满意...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的创伤性骨折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46例接受常规急诊护理+预见性护理的创伤性骨折患者纳入预见性护理组,比较两组的急救及康复情况、不良事件、满意度。结果预见性护理组的急救耗时、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缩短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急救耗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创伤性骨折 急诊救治 不良事件
下载PDF
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16
作者 汪靖 《智慧健康》 2024年第9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病床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接...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病床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急救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术中低体温、感染、压疮、腹腔出血]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1-74)]。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偏低,生活质量相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紧急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积极影响,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并有助于增强患者的生活品质,对于创伤性脾破裂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护理程序 创伤性脾破裂 临床疗效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
17
作者 许丽娜 《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究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许昌龙湖医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限制性液体复苏)及观察组(MDT... 目的探究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许昌龙湖医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限制性液体复苏)及观察组(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各52例,对比两组抢救时效、血气指标、凝血功能、预后情况、转运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急诊检查时间、医师到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剩余碱(BE)水平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B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时长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且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缩短转运时长、提高护理满意度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急诊抢救效果
下载PDF
安徽省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宏梅 许敏 +2 位作者 荚娟华 韩江英 胡安妮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0-987,共8页
目的:调查安徽省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2年3月—2022年4月选取安徽省15所公立医院379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进... 目的:调查安徽省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2年3月—2022年4月选取安徽省15所公立医院379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安徽省379名急诊科护士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总分为(84.65±21.83)分,超过理论中值者38人,替代性创伤发生率为10.03%。安徽省急诊科护士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总分与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总分呈正相关(r=0.181,P<0.05),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与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总分呈负相关(r=-0.374,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状况、工作满意度、医护关系、共情能力及心理弹性是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34.4%。结论:安徽省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处于较高水平,管理者需针对其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减轻或预防急诊科护士替代性创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急诊科 替代性创伤 共情 心理弹性 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 调查研究
下载PDF
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利 郑清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急诊护理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20例,常规急诊护理)和综合组(20例,急诊综合护理)。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急诊护理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20例,常规急诊护理)和综合组(20例,急诊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综合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组,入院后12 h内酸中毒、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咖肽(β-EP)、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皮质醇(Co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NE、β-EP、NGF及Cor水平均降低,且综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急诊综合护理 应激指标
下载PDF
急诊科护士经历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后成长体验的质性研究
20
作者 熊文燕 初喆 +2 位作者 张春艳 王蔚 范红权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12期1087-1093,共7页
目的研究急诊科护士经历大型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状态以及面对应激事件的心理历程和创伤后成长体验,以期为急诊护士心理建设及相关培训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022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参与疫情一线救护工作的急... 目的研究急诊科护士经历大型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状态以及面对应激事件的心理历程和创伤后成长体验,以期为急诊护士心理建设及相关培训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2022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参与疫情一线救护工作的急诊科护士进行深入访谈,同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观察护士工作状态或情绪、团队协作配合及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应用Strauss和Corbin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持续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面临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激反应分为应激期、疲溃期、调试期、成长期4个阶段,包括4个类属、13个亚类属及20个代码。结论急诊科护士面临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时心理反应是单向动态变化的过程,稳固的社会支持、管理者的担当与保障是护士由应激疲溃向调试成长转变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专业素养、高韧性的心理特质和反思升华是催生成长的内在因素;建议科室管理者在应对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好应急响应,完善流程制度,营造积极科室氛围,开展专科培训,夯实专业知识、技能储备,尤其重视急诊科护士必备心理素质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医院 护士 公共卫生 应激 心理学 创伤后成长 质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