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伴白内障的效果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雍智谋 管小丹 王小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7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伴白内障的效果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高度近视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白内... 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伴白内障的效果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高度近视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看电视、阅读书写、夜间视物及精细操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两组的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可提高高度近视伴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改善效果及视觉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形钩预劈核 囊膜精细处理技术 高度近视 白内障 视觉质量
下载PDF
青少年近视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视觉质量评估 被引量:29
2
作者 马薇 廖孟 +1 位作者 金宏智 刘陇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04-1109,共6页
背景角膜塑形镜配戴可暂时改变眼的近视度数,但其对配戴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的改变。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每个受试者纳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2... 背景角膜塑形镜配戴可暂时改变眼的近视度数,但其对配戴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的改变。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每个受试者纳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2010年1月1日至12月30目的近视患者76例150眼,年龄(14.90-+1.2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为(-2.79+0.82)D。所有患者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配戴夜用型角膜塑形镜,每日戴镜至少8h,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第1周、第3个月时接受主觉验光、裸眼视力(UCVA)、对比敏感度、角膜地形图、像差检查,并由同一验配医师询问患者配戴前后的视觉质量及相关症状。视觉质量的评价标准参照美国国家眼科研究院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量表(NEI—RQL42),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试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sE分别为(-0.33±1.02)D和(-0.26±0.60)D,较配戴前的(-2.79±0.82)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问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周和3个月各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配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周: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3个月: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之间患眼对比敏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角膜平坦K值、陡峭K值、e值均较配戴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较配戴镜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像差研究显示,总高阶像差、3阶像差和4阶像差在戴镜后1周和3个月均明显增加,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像差及2阶像差在戴镜1周后与3个月均显示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5项视觉质量项目(从明处到暗处适应容易程度、夜间骑车容易程度、夜间是否常看到灯光晕环光圈、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眩光程度)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在配戴后1个月和3个月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戴后1周可使近视度数降低,配戴3个月近视度数趋于稳定。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使角膜形状趋向不规则,对比敏感度下降,3阶像差和4阶像差增加。主观视觉质量较框架眼镜矫正时降低,尤其是夜间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 青少年 视觉质量
下载PDF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AC/A值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叶璐 刘建国 +2 位作者 万雅群 李勇 许恂 《临床眼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观察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调节性集合(AC)与调节(A)比值的变化。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5例(50只眼),按术前屈光矫正方式分为戴框架眼镜组11例和角膜接触镜组14例,采用VonGraef... 目的观察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调节性集合(AC)与调节(A)比值的变化。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5例(50只眼),按术前屈光矫正方式分为戴框架眼镜组11例和角膜接触镜组14例,采用VonGraefe法测量各组术前戴镜和术后裸眼1个月及3个月远距、近距水平隐斜,根据公式得到计算性AC/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视前期近视患者戴框架眼镜组术后1、3个月计算性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而术后6个月计算性AC/A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个月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3个月和6个月AC/A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AC/A值较术前先减小,以后逐渐上升,至术后6个月时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手术对老视前期近视患者计算性AC/A值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视前期 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
下载PDF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许琛琛 王勤美 余野 《眼视光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眼),比较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负镜片法),并将第10天的调节幅度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角膜接触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7.15±1.02)D、(6.14±1.32)D、(6.69±1.43)D和(7.17±1.15)D;框架眼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6.32±1.07)D、(5.49±1.06)D、(5.90±1.33)D和(6.31±1.19)D。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的调节幅度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第3个月时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接触镜组的调节幅度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04),但是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降低是暂时性的,不会引起患者老视的提早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视前期 近视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方法 调节幅度
下载PDF
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与常规超声乳化劈核技术在超高度近视合并核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杨珂 朱思泉 赵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9-633,共5页
背景白内障手术中劈核操作是关键环节。手工预劈核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助于缩短超声乳化的耗时,减小超声能量,避免对眼内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目的评价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并与... 背景白内障手术中劈核操作是关键环节。手工预劈核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助于缩短超声乳化的耗时,减小超声能量,避免对眼内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目的评价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并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于2016年3—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眼轴长度〉27.0 mm、屈光度〉-10.0 D,患眼晶状体核为Ⅲ~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随机分成预劈核组和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分别选择反式劈核钩预劈核及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比较2个组术中角膜内皮损失率、角膜水肿程度的差异,以评价预劈核技术的安全性,比较2种方法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差异,测定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数视力表)变化,以评价预劈核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2个组术眼手术均顺利。预劈核组术眼平均有效超声时间为(47.30±11.29)s,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为(57.70±14.5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P=0.016)。术后7 d,预劈核组和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术眼BCVA分别为4.75±0.11和4.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P=0.038)。术后1个月,预劈核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82±3.77)%,低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的(16.1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8,P=0.001)。术后7 d,预劈核组术眼的2级和3级角膜水肿眼数明显少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822,P=0.008)。结论与传统超声乳化劈核操作比较,反式劈核钩预劈核技术用于超高度近视伴Ⅲ~Ⅳ级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效果好,对组织创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摘出术/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方法 高度近视 晶状体核/手术 治疗效果 预劈核技术 超声乳化劈核技术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反式劈核钩
下载PDF
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志亮 陈志敏 +2 位作者 林志辉 杨荣 武卫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3/2019-02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56例80眼,随机进行分组,A组患者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形钩预劈核及囊... 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3/2019-02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56例80眼,随机进行分组,A组患者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形钩预劈核及囊膜精细处理手术。B组患者40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术后随访6mo以上,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前囊口收缩变化量、后囊膜混浊程度、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少于B组(12.23±3.61 vs 20.46±4.61,P<0.01)。术后6mo,A组患者BCVA优于B组(Z=5.328,P=0.002),前囊口收缩变化量、人工晶状体偏中心量(0.18±0.14、0.02±0.007mm)小于B组(0.82±0.23、0.65±0.240mm)(均P<0.05),且A组患者均可见后囊膜中央3mm大小圆孔,视轴区保持透明,而B组患者中13眼(32%)出现后囊膜中央区混浊。A组患者未出现术中后囊膜意外破裂及术后视网膜脱离情况,B组患者术中发生后囊膜意外破裂2眼(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2%)。结论:采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可减少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降低后囊膜破裂的风险,有效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T形钩预劈核 前后囊膜抛光 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
下载PDF
中山市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及患者近视认知现状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惠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0期166-168,183,共4页
目的调查中山市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及患者近视认知现状。方法于2019年10月选取中山市某所中小学的1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视力检查,统计近视患病率;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近视患者进行认知现状调查,包括防治知识知晓与行为... 目的调查中山市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及患者近视认知现状。方法于2019年10月选取中山市某所中小学的1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视力检查,统计近视患病率;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近视患者进行认知现状调查,包括防治知识知晓与行为、近视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对近视的态度。结果1500名中小学生中,近视425名,近视患病率为28.33%,其中轻度近视259名(17.27%),中度近视143名(9.53%),高度近视23名(1.53%);患者的近视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0.00%,行为正确率为54.05%;患者近视相关知识获取途径较多,其中医生、老师、家长的构成比较高,分别为48.81%、44.52%、36.67%;患者对近视的态度以“很不好”居多,构成比是94.52%。结论中山市中小学生的近视患病率较高,且患者对近视的认知水平较低,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应加强健康宣教,提高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纠正其不良用眼行为,降低近视患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市 中小学生 近视 患病率 认知 现状
下载PDF
双曲面拉远镜对近视前儿童眼轴变化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阮薏蒙 姚东伟 李波 《中华全科医学》 2024年第7期1146-114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曲面拉远镜对近视前儿童眼轴变化的影响,旨在评估其在儿童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并为更有效地对儿童用眼行为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宁波市一小学6~10周岁的近视前儿童120例(240眼),使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双曲面拉远镜对近视前儿童眼轴变化的影响,旨在评估其在儿童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并为更有效地对儿童用眼行为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宁波市一小学6~10周岁的近视前儿童120例(240眼),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120眼)和对照组60例(120眼),观察组使用双曲面拉远镜,对照组未使用拉远镜。随访观察1年,记录2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眼轴长度、远近眼位等指标。分析2组基线与6个月、12个月后的等效球镜度及眼轴长度变化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双曲面拉远镜使用时长和眼轴长度变化量的关联。结果2组双眼等效球镜度变化量、眼轴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观察组双眼等效球镜度变化量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双眼眼轴长度变化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左眼眼轴长度变化量较对照组低0.18 mm,右眼低0.21 mm,左眼眼轴长度进展减少了43.9%,右眼减少了48.8%。观察组远近眼位、BCVA 12个月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观察组双曲面拉远镜平均使用时长与眼轴增长量呈负相关关系(P<0.001)。结论双曲面拉远镜对减少近视前儿童眼轴的增长有积极影响,并且使用时间越久,眼轴长度变化量越少。这种视觉辅助仪器能在用眼行为的层面为儿童近视防控提供有效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曲面拉远镜 近视前 近视防控 眼轴
原文传递
北京市通州区3~6岁学龄前儿童近视前期患病率及特征分析
9
作者 孙芸芸 朱苾丹 +7 位作者 李蕾 李慧健 王沙娜 邱媛 秦熙 崔建涛 李元彬 付晶 《眼科》 CAS 2024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目的了解3~6岁学龄前儿童近视前期的患病率、相关因素及眼部特征分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2021-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1473名。方法应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进行睫... 目的了解3~6岁学龄前儿童近视前期的患病率、相关因素及眼部特征分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2021-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1473名。方法应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度检查,应用Lenstar 900进行眼部生物学参数检查。近视前期定义为等效球镜度数>-0.50 D且≤+0.75 D。运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获得可用于判断近视前期的阈值。主要指标近视前期患病率、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AL/CR)、眼轴长度。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学龄前儿童,平均年龄为(4.99±0.76)岁,男性773名(52.5%)。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度数均值为(1.23±0.90)D,近视前期的患病率为23.4%,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间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在眼部生物学参数中,近视前期与AL/CR比值相关性最强(OR=1282516.4,95%CI:74224.2~22160548.9,P<0.01),其次为眼轴长度(OR=2.2,95%CI:1.7~2.8,P<0.01)。应用AL/CR判断是否近视前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判断近视前期阈值为>2.87;应用眼轴长度判断是否近视前期的AUC为0.673,判断近视前期阈值为>22.54 mm。结论我国北方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近视前期患病率较高,与近视前期相关性最强的眼部生物学参数是AL/CR,其次为眼轴长度。将近视防控窗口前移到学龄前期,降低近视前期患病率,对做好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近视前期
原文传递
对儿童近视眼前期防控的认识与思考
10
作者 何鲜桂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6-321,共6页
国际近视眼研究院在2019年提出了"近视眼前期"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儿童眼屈光度数≤+0.75 D且>-0.50 D, 结合基线屈光度数、年龄和其他可量化危险因素, 有较大可能在未来发展为近视眼, 故值得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本文从近... 国际近视眼研究院在2019年提出了"近视眼前期"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儿童眼屈光度数≤+0.75 D且>-0.50 D, 结合基线屈光度数、年龄和其他可量化危险因素, 有较大可能在未来发展为近视眼, 故值得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本文从近视眼前期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流行病学特征、近视眼前期的判断标准和屈光变化特点、针对近视眼前期防控技术已有的和尚缺的研究证据、开展近视眼前期防控对促进近视眼防控关口前移的作用与收益4个方面, 阐述儿童近视眼前期防控在近视眼综合防治中的重要价值和未来方向, 以期和专业同道共同探讨有效防控近视眼发生发展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不正 早期诊断 暴露前预防 儿童
原文传递
SPOT屈光筛查仪在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丹 陈吉 +5 位作者 颜琪 李蕊 吴竹健 竺慧 张佩斌 刘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907-912,共6页
目的:分析SPOT屈光筛查仪检测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准确性,并计算其筛查近视及近视前期的最佳转诊标准。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就诊的学龄前儿童。使用屈光筛查仪和睫状肌麻痹检... 目的:分析SPOT屈光筛查仪检测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准确性,并计算其筛查近视及近视前期的最佳转诊标准。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就诊的学龄前儿童。使用屈光筛查仪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法分别获取受检儿童的屈光度数值。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共纳入812名儿童,年龄(4.2±1.0)岁,男404名,女408名;近视儿童94名(11.6%),近视前期儿童232名(28.6%)。屈光筛查仪较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低估等效球镜度(SE)(+0.25 D vs.+1.12 D,Z=-20.22,P<0.001),其筛查近视的最佳转诊标准为≤-0.50 D,敏感度91.49%,特异度88.58%,约登指数0.80;筛查近视前期的最佳转诊标准为≤0 D,敏感度69.63%,特异度81.07%,约登指数0.51。结论:SPOT屈光筛查仪可能低估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其检测近视及近视前期的最佳转诊标准分别为≤-0.50 D和≤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近视前期 学龄前儿童 屈光筛查仪
原文传递
青少年近视眼配戴RGPCL、Ortho—K及框架眼镜一年后调节滞后的差异 被引量:31
12
作者 黄佳 瞿小妹 +1 位作者 陈志 褚仁远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儿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对其中25名患儿选择配戴RGPCL,25名患儿配戴Ortho—K,其余20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每3个月复查1次,1年以后测定RGPCL组戴镜屈光度、Ortho—K组脱镜后的残余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组的屈光度.并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其在2~5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对应的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对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总共有57人完成测量。在2D调节刺激水平下,RGPCL、Ortho—K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4D、5D调节刺激水平下,3组问的调节滞后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73,P〈0.05;F=5.833,P〈0.01;F=6.157,P〈0.01),Ortho—K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小,RGPCL组次之,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大。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也呈现同样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RGPCL和Ortho—K1年后,患儿在高调节需求时的调节滞后值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其在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接触镜 硬性透气性 角膜塑型镜 调节滞后 近视 青少年
原文传递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相对性调节的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琛琛 王勤美 余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檄后相对性调节的变化。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58只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只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只眼),于术前、术...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檄后相对性调节的变化。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58只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只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只眼),于术前、术后10d、1月和3月测定正负相对调节。结果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0d和1月的负相对调节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月比术前有所增加(P=0.019),框架眼镜组术后各期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0d正相对调节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术前角膜接触镜组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28),但是术后10d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出现的暂时性正相对调节量的下降是术后早期出现视疲劳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视前期 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相对性调节
原文传递
低中度近视配戴OK镜2年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苗 吴艳玲 +2 位作者 于佳明 赵江月 许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1-305,共5页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减缓近视度数增长的疗效及长期配戴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0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73例(143只眼)低、中度近视患者观察,...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减缓近视度数增长的疗效及长期配戴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0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73例(143只眼)低、中度近视患者观察,其中45例(87只眼)配戴OK镜的患者作为实验组,28例(56只眼)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初诊时近视程度将实验组再分为两组:A组43只眼(近视≤-3.00D),B组44只眼(-3.00D〈近视≤-6.00D)。实验组于戴镜前、戴镜1天(8~10h)、1周、1个月、3个月、半年、1年、1年半、2年,进行裸眼视力检查。于戴镜前、戴镜2年后验光,测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检查。对照组于戴镜前和戴镜2年行电脑验光、主觉验光。戴镜前后各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戴镜1天后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A组戴镜1周平均视力达1.0以上,戴镜1年半视力开始下降,需重新试配,更换镜片。B组戴镜1周平均视力达0.8以上,戴镜1年视力开始出现下降,需重新试配,更换镜片。实验组戴镜2年后角膜垂直曲率和水平曲率均比戴镜前变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戴镜2年后近视度数比戴镜前增长(0.65±0.58)D,与对照组戴框架镜2年后近视度数增长(2.19±0.6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64P〈0.05)。A组戴镜2年眼轴增长(0.45±0.28)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4,P=0.000,P〈0.05),B组戴镜2年眼轴增长(0.34±0.33)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0,P=0.014,P〈0.05),两组眼轴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0,P〈0.05),OK镜对低、中度近视均有控制作用,对中度近视控制效果更明显。实验组戴镜2年后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中度近视患者长期配戴OK镜,大部分患者戴镜1周可获0.8以上裸眼视力,并可保持1年左右,其后视力稍有下降,需更换镜片。长期配戴可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发展,中度近视比低度近视控制效果更明显,且均未引起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眼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控制 视敏度 角膜曲率 眼压
原文传递
学龄前儿童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保英 《医药论坛杂志》 2011年第3期41-42,共2页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状况、分析相关因素,为早期预防近视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在焦作市随机整群抽取20间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用尼德克ARK-30对所选儿童进行屈光筛查。可疑近视者和屈光度≤+2.00D者予l%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d...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状况、分析相关因素,为早期预防近视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在焦作市随机整群抽取20间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用尼德克ARK-30对所选儿童进行屈光筛查。可疑近视者和屈光度≤+2.00D者予l%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d,由专人进行视网膜检影,确诊为近视及屈光度≤+2.00D的儿童由专人进行近视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近视眼患病率为1.95%,城区2.10%,农村1.80%;其中3~4(<4)岁占0.98%,4~5(<5)岁占1.96%,5~6岁占2.45%。相关因素分析: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发生与近亲近视史密切相关,城区与农村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发病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调查 学龄前儿童
原文传递
关于户外活动防控学前儿童近视的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纪冬蕾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第28期245-248,共4页
随着学前儿童及青少年近视发生率的不断提升,如何预防学前儿童及青少年近视,受到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大量实践证实,充足的户外活动有助于防控学前儿童近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户外活动防控学前儿童近视的策略,首先对... 随着学前儿童及青少年近视发生率的不断提升,如何预防学前儿童及青少年近视,受到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大量实践证实,充足的户外活动有助于防控学前儿童近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户外活动防控学前儿童近视的策略,首先对学前儿童的近视现状及成因进行了简要论述,然后阐明了户外活动与防控近视之间的关系和依据,最后就如何开展户外活动防控学前儿童近视提出了合理有效的策略,希望能够降低学前儿童与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外活动 学前儿童 近视问题 防控近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