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眼),比较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负镜片法),并将第10天的调节幅度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角膜接触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7.15±1.02)D、(6.14±1.32)D、(6.69±1.43)D和(7.17±1.15)D;框架眼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6.32±1.07)D、(5.49±1.06)D、(5.90±1.33)D和(6.31±1.19)D。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的调节幅度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第3个月时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接触镜组的调节幅度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04),但是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降低是暂时性的,不会引起患者老视的提早出现。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3/2019-02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56例80眼,随机进行分组,A组患者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形钩预劈核及囊...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3/2019-02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56例80眼,随机进行分组,A组患者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形钩预劈核及囊膜精细处理手术。B组患者40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术后随访6mo以上,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前囊口收缩变化量、后囊膜混浊程度、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少于B组(12.23±3.61 vs 20.46±4.61,P<0.01)。术后6mo,A组患者BCVA优于B组(Z=5.328,P=0.002),前囊口收缩变化量、人工晶状体偏中心量(0.18±0.14、0.02±0.007mm)小于B组(0.82±0.23、0.65±0.240mm)(均P<0.05),且A组患者均可见后囊膜中央3mm大小圆孔,视轴区保持透明,而B组患者中13眼(32%)出现后囊膜中央区混浊。A组患者未出现术中后囊膜意外破裂及术后视网膜脱离情况,B组患者术中发生后囊膜意外破裂2眼(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2%)。结论:采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可减少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降低后囊膜破裂的风险,有效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儿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对其中25名患儿选择配戴RGPCL,25名患儿配戴Ortho—K,其余20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每3个月复查1次,1年以后测定RGPCL组戴镜屈光度、Ortho—K组脱镜后的残余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组的屈光度.并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其在2~5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对应的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对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总共有57人完成测量。在2D调节刺激水平下,RGPCL、Ortho—K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4D、5D调节刺激水平下,3组问的调节滞后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73,P〈0.05;F=5.833,P〈0.01;F=6.157,P〈0.01),Ortho—K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小,RGPCL组次之,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大。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也呈现同样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RGPCL和Ortho—K1年后,患儿在高调节需求时的调节滞后值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其在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眼),比较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负镜片法),并将第10天的调节幅度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角膜接触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7.15±1.02)D、(6.14±1.32)D、(6.69±1.43)D和(7.17±1.15)D;框架眼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6.32±1.07)D、(5.49±1.06)D、(5.90±1.33)D和(6.31±1.19)D。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的调节幅度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第3个月时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接触镜组的调节幅度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04),但是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降低是暂时性的,不会引起患者老视的提早出现。
文摘目的:探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03/2019-02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56例80眼,随机进行分组,A组患者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形钩预劈核及囊膜精细处理手术。B组患者40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术后随访6mo以上,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前囊口收缩变化量、后囊膜混浊程度、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中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少于B组(12.23±3.61 vs 20.46±4.61,P<0.01)。术后6mo,A组患者BCVA优于B组(Z=5.328,P=0.002),前囊口收缩变化量、人工晶状体偏中心量(0.18±0.14、0.02±0.007mm)小于B组(0.82±0.23、0.65±0.240mm)(均P<0.05),且A组患者均可见后囊膜中央3mm大小圆孔,视轴区保持透明,而B组患者中13眼(32%)出现后囊膜中央区混浊。A组患者未出现术中后囊膜意外破裂及术后视网膜脱离情况,B组患者术中发生后囊膜意外破裂2眼(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2%)。结论:采用T形钩预劈核联合囊膜精细处理技术治疗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可减少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降低后囊膜破裂的风险,有效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文摘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儿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对其中25名患儿选择配戴RGPCL,25名患儿配戴Ortho—K,其余20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每3个月复查1次,1年以后测定RGPCL组戴镜屈光度、Ortho—K组脱镜后的残余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组的屈光度.并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其在2~5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对应的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对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总共有57人完成测量。在2D调节刺激水平下,RGPCL、Ortho—K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4D、5D调节刺激水平下,3组问的调节滞后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73,P〈0.05;F=5.833,P〈0.01;F=6.157,P〈0.01),Ortho—K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小,RGPCL组次之,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大。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也呈现同样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RGPCL和Ortho—K1年后,患儿在高调节需求时的调节滞后值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其在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