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dose Zone Heterogeneity Effect on Unsaturated Water Flow Modeling at Meso-Scale
1
作者 Artur Paiva Coutinho Laurent Lassabatere +3 位作者 Thierry Winiarski Jaime Joaquim da Silva Pereira Cabral Antonio Celso Dantas Antonino Rafael Angulo-Jaramillo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5年第4期353-368,共16页
The understanding of unsaturated flow in heterogeneous formations is a prerequisi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pollutant transfer in the vadose zone and the proper management of infiltration basins settled over such hete... The understanding of unsaturated flow in heterogeneous formations is a prerequisi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pollutant transfer in the vadose zone and the proper management of infiltration basins settled over such heterogeneous formations.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effect of lithological heterogeneity of a glaciofluvial deposit on flow in the vadose zone underneath an infiltration basin settled in the Lyon suburbs. The basin had already been the subject of several previous studies, some of which demonstrated the impact of soil heterogeneity. But all of them were only based on the sedimentological study of a trench and no study addressed the potential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esults due to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heterogeneity. In this study, we model flow in the vadose zone for several case studies, including drainage, water infiltration during a rainfall event, and a complete meteorological chronic. These calculations were conducted for several sections,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in the basin using GPR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y and compared with a blank (homogeneous section).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heterogeneity impacts unsaturated flow and that these impacts depend upon the section considered. Some geometrical architectural and textural parameters were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effect of the soil heterogeneity on unsaturated flow, thus establishing the first step towards modeling unsaturated flow in the basin at the meso-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ITECTURAL and STRUCTURAL Indicators Ground Penetration Radar Numerical modeling preferential flow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UNSATURATED flow
下载PDF
Modeling Water Infiltration and Solute Transfer in a Heterogeneous Vadose Zone as a Function of Entering Flow Rates
2
作者 Erij Ben Slimene Laurent Lassabatere +1 位作者 Thierry Winiarski Remy Gourdo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5年第13期1017-1028,共12页
Due to its rapid movement, preferential flow (PF) in the vadose zone allows much faster contaminant transport, which ma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ground-water quality. PF can occur in heterogeneous vadose zones an... Due to its rapid movement, preferential flow (PF) in the vadose zone allows much faster contaminant transport, which ma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ground-water quality. PF can occur in heterogeneous vadose zones and it strongly depends on hydric and hydraulic conditions like entering flow rates at surface.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model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PF, and related solute transfer during the infiltration phase in a strongly heterogeneous glaciofluvial deposit. This deposit is made of four contrasting lithofacies (sand, gravel, bimodal gravel and matrix-free gravel) and lies underneath an urban infiltration basin (Lyon, France). Previous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is site and linked the regionalization of soil pollution with the lithological heterogeneity. But none of them clearly demonstrated how heterogeneity could impact flow and solute transfer and may explain such a regionalization. In this study, we model flow and solute transfer at the trench scale for both uniform and heterogeneous profiles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lithological heterogeneity. In addition, such a modeling was performed for two different entering flow rates to depict the influence of condition at surface on PF. A key result is that heterogeneity clearly impacts unsaturated flow and solute transfer. Numerical modeling permitted pointing out the existence of PF paths associated with the sedimentary heterogeneity of the glaciofluvial deposit. For lower surface fluxes, the sand lens and matrix-free gravel were the sources of capillary barrier effects, leading to a funneled flow and a groundwater recharge characterized by earlier and more dispersed wetting fronts. Such a flow pattern enhances solutes transfer and reduces solute retention by soil. Thus,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n solute transfer is significant, especially for the most reactive solu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modelING preferential flow SOLUTE TRANSFER INFILTRATION BASIN Vadose Zone
下载PDF
基于换乘时间成本的客流分类及空间分布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3
作者 刘佳林 高悦尔 齐瑞臻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937,共17页
文章基于公交IC刷卡数据,构建收入法模型评估厦门市换乘优惠政策实施后客流换乘的时间成本,与政策规定所减免的费用进行对比,根据乘客的换乘时间评估换乘优惠政策实施后乘客出行的整体效益,将换乘客流划分为换乘零成本客流、换乘额外费... 文章基于公交IC刷卡数据,构建收入法模型评估厦门市换乘优惠政策实施后客流换乘的时间成本,与政策规定所减免的费用进行对比,根据乘客的换乘时间评估换乘优惠政策实施后乘客出行的整体效益,将换乘客流划分为换乘零成本客流、换乘额外费用成本客流、换乘额外时间成本客流、换乘额外时间+费用成本客流4类,并从站点、线路、交通小区、OD点密度、通勤与非通勤5方面分析了各类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站点以岳阳小区为中心的区域聚集大量不同类型的客流;线路以24路为主聚集大量不同类型的客流;交通小区以地铁及岛内BRT线路周边的交通小区聚集大量不同类型客流;OD点密度以轨道一号线各站点和BRT各站点作为起点或讫点,聚集大量换乘客流;通勤时各类客流的活动范围较小,跨距较短,跨岛客流相对较少,非通勤时客流呈较明显的跨岛趋势,且跨距普遍较长。文章量化乘客的换乘时间成本以直观反映换乘的实际损耗,为进一步提升公交用户体验,降低乘客出行成本,制定科学有效的换乘优惠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乘优惠政策 城市公共交通 收入法模型 换乘时间成本 客流分类 厦门
下载PDF
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
4
作者 程实 陈瑾 罗易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5,62,共10页
为解决定量评估干缩裂隙优势流的难题,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将开裂土体分为裂隙两侧基质域、裂隙底部基质域与裂隙域三部分,结合Green-Ampt入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降雨强度、裂... 为解决定量评估干缩裂隙优势流的难题,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将开裂土体分为裂隙两侧基质域、裂隙底部基质域与裂隙域三部分,结合Green-Ampt入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降雨强度、裂隙初始面积率及裂隙深度对土体两域积水时间、优势流入渗量及入渗深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干缩裂隙产生的优势流入渗量占总降水量的73.4%~91.4%,入渗深度为裂隙深度的3.1~7.2倍;降雨强度增大将缩短土体基质域积水时间,增大优势流入渗深度;降雨过程中干缩裂隙面积率减小使优势流入渗量减小;裂隙初始面积率增大使两侧基质域入渗量减小,优势流入渗量增大但入渗深度减小;裂隙深度增大使裂隙域积水时间延后,优势流入渗深度增大;模型计算结果与干缩裂隙实际入渗规律相符,同时避免了为裂隙域赋水力学参数带来的误差与不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缩裂隙 优势流 双孔隙域 GREEN-AMPT入渗模型
下载PDF
Interaction between Cross-Linked Polyacrylamide and Water and Solute Flow in a Sand and Loam
5
作者 Mesude ümran Oyman Seval Sütinal Sabit Ersah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2年第9期1117-1121,共5页
关键词 交联聚丙烯酰胺 高吸水性树脂 沙壤土 相互作用 PAMS 植物有效性 砂土 溶质
下载PDF
边坡植被恢复中考虑微生物矿化和植被作用的Green-Ampt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旭 高山 +3 位作者 周成 王一冰 钟启明 陈群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53-1962,共10页
在边坡植被恢复中降雨入渗量的估算是很重要的,为探究石漠化边坡格构内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作用的填土降雨入渗过程,在传统Green-Ampt模型基础上,针对表层矿化的土柱引入稳定入渗率,提出考虑微生物表层矿化(M)作用的改进G-A模型(M-G-A);... 在边坡植被恢复中降雨入渗量的估算是很重要的,为探究石漠化边坡格构内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作用的填土降雨入渗过程,在传统Green-Ampt模型基础上,针对表层矿化的土柱引入稳定入渗率,提出考虑微生物表层矿化(M)作用的改进G-A模型(M-G-A);针对含植株土柱,考虑复合土层的入渗过程,分别提出考虑植被(P)作用的改进G-A模型(P-G-A)以及考虑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作用的改进G-A模型(PM-G-A)。利用改进G-A模型进行累计入渗量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土柱试验实测值、Hydrus数值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G-A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累计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且矿化程度越高模型计算偏差越小,在强矿化作用下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P-G-A模型的计算误差随降雨历时而增加,但相较于Hydrus数值解可以减少误差约10%;PM-G-A模型的计算偏差随降雨历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总体上优于Hydrus数值解。改进G-A模型能够针对微生物表层矿化石漠化边坡格构内填土的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累计入渗量即蓄水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植被恢复 降雨入渗 植株孔优先流 微生物表层矿化 Green-Ampt模型解析解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灌溉优先流对裂隙分布密度、灌水强度及土壤湿度的响应机理
7
作者 段凤仪 朱成立 +2 位作者 王策 陈于 马靓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1,共10页
【目的】研究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湿度)、裂隙分布密度及灌水强度对裂隙优先流强度的影响机理。【方法】构建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优先流双域渗透模型,并通过染色示踪试验进行物理模拟及模型验证,基于模型数值模拟了裂隙分布密度、初始含... 【目的】研究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湿度)、裂隙分布密度及灌水强度对裂隙优先流强度的影响机理。【方法】构建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优先流双域渗透模型,并通过染色示踪试验进行物理模拟及模型验证,基于模型数值模拟了裂隙分布密度、初始含水率和灌水强度三维因素旋转组合下的优先流特征。【结果】试验区的浅小型裂隙(裂隙平均宽度0.2 cm≤wc≤1.0 cm,平均深度0.5 cm≤d≤10 cm)与优先流的发育无直接联系,宽深型裂隙(裂隙平均宽度w_(c)≥2 cm,平均深度d≥50 cm)是产生裂隙优先流的主要原因;宽深型裂隙分布密度增大,基质流深度、染色面积率以及灌水均匀度增加;模型对裂隙优先流的模拟效果较好(R^(2)=0.951,P<0.01);模拟结果显示,裂隙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优先流的最大入渗深度;接近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灌水强度无法触发优先流,随着灌水强度增加,优先流程度和最大入渗深度增加,基质流深度和灌水均匀度降低;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和裂隙分布密度增大,基质流深度和灌水均匀度增加,优先流程度降低。【结论】对于缩胀性较强、有机质量丰富的农田土壤,降低灌水强度、提高土壤初始含水率及裂隙分布密度能有效抑制裂隙优先流并提高灌水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优先流 双域渗透模型 裂隙分布密度 土壤初始含水率 灌水强度
下载PDF
考虑裂隙面积率的裂隙性黏土优势流双域入渗规律研究
8
作者 周峙 罗易 +1 位作者 张家铭 孙狂飙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为模拟降雨条件下裂隙性黏土中的雨水入渗过程,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和Green-Ampt入渗模型,引入土体裂隙平面几何参数,提出考虑裂隙面积率的裂隙性黏土优势流双域入渗模型,探究降雨强度、土体裂隙面积率和裂隙域饱和渗透系数对土体基质... 为模拟降雨条件下裂隙性黏土中的雨水入渗过程,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和Green-Ampt入渗模型,引入土体裂隙平面几何参数,提出考虑裂隙面积率的裂隙性黏土优势流双域入渗模型,探究降雨强度、土体裂隙面积率和裂隙域饱和渗透系数对土体基质域与裂隙域积水时间、入渗量和入渗深度的影响,揭示土体干缩开裂后的优势流入渗规律。结果表明:提出的考虑裂隙面积率的裂隙性黏土优势流双域入渗模型形式简单、计算方便、物理意义明确且较好地体现了土体裂隙对雨水入渗过程的影响;降雨强度增大,土体基质域与裂隙域两域积水时间缩短,入渗量和入渗深度增幅较小;土体裂隙面积率增大,土体基质域积水时间不变、裂隙域积水时间延长,且土体基质域与裂隙域的入渗量分别与土体裂隙面积率呈反比和正比;土体裂隙域饱和渗透系数增大对土体基质域入渗的影响较小,仅导致土体裂隙域积水时间延长,入渗量和入渗深度增大;土体裂隙域优势流最终入渗量和入渗深度对降雨强度变化的响应不敏感,主要受土体裂隙面积率和裂隙域饱和渗透系数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性黏土 土体裂隙 裂隙面积率 优势流 基质域与裂隙域 双域入渗模型
下载PDF
考虑两流区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应用
9
作者 甘永德 赵思远 郑丽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4,20,共8页
黄土塬区土层巨厚,土壤入渗过程包括优先流和基质流,但其两流区入渗过程不同于山区等区域。目前,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土高原应用时未考虑优先流对降雨入渗过程的影响,造成模型在黄土高原应用时模拟失真,精度较低,大大限制了流域分布式水... 黄土塬区土层巨厚,土壤入渗过程包括优先流和基质流,但其两流区入渗过程不同于山区等区域。目前,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土高原应用时未考虑优先流对降雨入渗过程的影响,造成模型在黄土高原应用时模拟失真,精度较低,大大限制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广泛适用性。基于传统降雨入渗模型(Green-Ampt模型),研究通过引入总土壤饱和含水量和土壤总饱和导水系数,改进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黄土塬区两流区WEP分布式水文模型。选择黑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别利用改进前、后的WEP模型模拟研究区的降雨径流过程,对比验证WEP模型改进后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与传统WEP模型相比,通过考虑两流区影响:对于月径流而言,流域断面逐月径流量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0.05%,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均大于0.69;而未改进模型的相对误差为0.06%~0.24%,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在0.66~0.70之间;改进后的模型率定期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由0.66升高至0.69,相对误差绝对值由0.24%降低到0.05%,在验证期内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由0.70提升到0.73,相对误差由0.06%减小到0.01%。针对日径流过程而言,模型改进后,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由-4.22提升到0.64,相对误差由57.17%降低到19.80%。通过考虑两流区对降雨入渗的影响,WEP模型对黑河流域断面月径流量以及日径流量过程的模拟效果明显改善,表明改进后的WEP模型在黄土塬区具有较好适用性,有助于增强对水分入渗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流 优先流 水文模拟 降雨入渗 WEP模型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优先流特征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10
作者 吴庆华 朱国胜 +2 位作者 崔皓东 张家发 张发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18-127,共10页
为了研究优先通道发育程度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优先流特征的影响,该文选取不同深度的田间原状土样,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进行土壤优先流的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并采用双渗透介质模型Hydrus-1D对优先流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先通... 为了研究优先通道发育程度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优先流特征的影响,该文选取不同深度的田间原状土样,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进行土壤优先流的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并采用双渗透介质模型Hydrus-1D对优先流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先通道越发育,其优先流程度越高。降雨强度对优先流速率及其增加幅度的影响随土壤优先通道发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优先通道发育的土柱,降雨强度越大时,其土柱下端初始出流时间越短,而优先通道一般发育的土柱,其土柱下端初始出流时间均随降雨强度增加呈先减小而后增加的规律。当降雨强度小于土柱最大导水能力(原状土柱表面出现积水时的导水能力)时,优先流速率随降雨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当降雨强度接近或大于其最大优先导水能力时,优先流速率增加缓慢或趋于稳定。土壤优先通道对降雨入渗的导水能力(即优先流速率与降雨强度之比)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变小。双渗透介质模型能较理想地模拟优先流发育过程,对土壤基质向大孔隙排水过程的模拟较差,但模型不适用于裂隙发育的土壤。各土柱的优先流程度为93.6%~99.9%。在研究降雨强度对优先流的影响规律时,该研究考虑了优先通道发育程度对此规律的影响,丰富了优先流理论,同时对农业节水、土壤污染迁移、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以及滑坡机理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孔隙结构 优先通道 优先流 降雨强度 双渗透模型
下载PDF
土壤中大孔隙流研究进展与现状 被引量:60
11
作者 秦耀东 任理 王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3-207,共5页
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关于土壤中大孔隙流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包括大孔隙流的研究史和大孔隙流的研究方法 ,详细讨论了在研究大孔隙流时比较常用的二域模型 。
关键词 土壤水 优先流 大孔隙流 二域模型
下载PDF
土壤优先流模型理论与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2
作者 盛丰 张利勇 吴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共10页
优先流是土壤中常见的和重要的水流运动和溶质运移形式。由于土壤优先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加之土壤优先流的快速非平衡特征明显以及土壤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准确描述和模拟土壤优先流的时空变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土壤水... 优先流是土壤中常见的和重要的水流运动和溶质运移形式。由于土壤优先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加之土壤优先流的快速非平衡特征明显以及土壤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准确描述和模拟土壤优先流的时空变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土壤水文学界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该文从优先流的定义、表现类型、形成和影响因素、模型理论与观测技术等5个方面综述了土壤优先流的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立土壤优先流的统一判别标准、提升优先流模型理论的有效性、发展优先流的专用观测技术设备。文章对深入研究土壤优先流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模型 优先流 大孔隙流 指流 模型理论 观测技术
下载PDF
土壤优先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6
13
作者 徐宗恒 徐则民 +1 位作者 曹军尉 孟庆会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5-916,共12页
优先流是近年来针对土壤水运动所提出的术语,是土壤中水运动机制研究由均匀走向非均匀领域的标志,是指在土壤各向异性的情况下,水分和溶质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特定的路径向下发生非稳定渗流的现象。优先流是造成降雨型滑坡、泥... 优先流是近年来针对土壤水运动所提出的术语,是土壤中水运动机制研究由均匀走向非均匀领域的标志,是指在土壤各向异性的情况下,水分和溶质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特定的路径向下发生非稳定渗流的现象。优先流是造成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质污染、农业土壤中养分流失等现象的主要诱因之一,所以深入开展优先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优先流的界定出发,主要介绍回顾了优先流数学模型的发展和研究优先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最后总结并探讨了优先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优先流 数学模型 技术方法 趋势
下载PDF
人工示踪方法评价地下水入渗补给及其优先流程度——以河北栾城和衡水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庆华 张薇 +2 位作者 蔺文静 张发旺 王贵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502,共8页
利用传统人工示踪剂峰值方法评价地下水入渗补给存在精度低和适用性差等缺点。为此,本文提出了多区模型方法,采用保守型示踪剂溴和氚对河北栾城和衡水地区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深度下地下水入渗补给评价。结果表明,栾城和衡水... 利用传统人工示踪剂峰值方法评价地下水入渗补给存在精度低和适用性差等缺点。为此,本文提出了多区模型方法,采用保守型示踪剂溴和氚对河北栾城和衡水地区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深度下地下水入渗补给评价。结果表明,栾城和衡水地区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分别为124.3 mm/a和13.7 mm/a,与传统方法(103.3 mm/a和0.0 mm/a)相比,多区模型方法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同时对由优先流引起的地下水入渗补给量进行了分析,栾城和衡水地区优先流程度分别为28.7%和2.3%。秸秆覆盖抑制降雨或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降低优先流程度,而植被覆盖有利于土壤水优先流的形成。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及其优先流程度与示踪深度均无明显相关性,且受土壤结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示踪 地下水补给 多区模型 优先流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降水入渗补给过程中优先流的确定 被引量:12
15
作者 齐登红 靳孟贵 刘延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0-424,共5页
优先流是降水、灌溉水等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形式之一,流速快,流动路径复杂,难以定量描述.针对优先流难以定量描述的问题,以郑州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新乡亚砂土等试筒降水入渗过程及其中的优先流补给量比例.根据土壤的水... 优先流是降水、灌溉水等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形式之一,流速快,流动路径复杂,难以定量描述.针对优先流难以定量描述的问题,以郑州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新乡亚砂土等试筒降水入渗过程及其中的优先流补给量比例.根据土壤的水力性质、气候等资料建立不存在优先流的数值模拟模型来刻画降水入渗补给过程,通过模拟获得的地下水入渗补给量与实测地下水入渗补给量的历时曲线,将大于模拟值的实测值视为优先流的量及确定其在总补给量中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优先流占总补给量的比例在10%~80%之间;随着土壤粘性增加,优先流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大,优先流所占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渗透仪 优先流 降水入渗补给 模拟模型
下载PDF
土壤中优势流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绍辉 张佳宝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7-30,34,共5页
优势流是指土壤在整个入流边界上接受补给,但只通过少部分土体的快速运移。优势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特例。它受许多因素的控制,如土壤中的大空隙、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初始水分含量、水和溶质的施... 优势流是指土壤在整个入流边界上接受补给,但只通过少部分土体的快速运移。优势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特例。它受许多因素的控制,如土壤中的大空隙、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初始水分含量、水和溶质的施加速率及溶质的施加方法等。优势流的产生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土壤介质的非均质性所驱动的优势流;另一种是由湿润锋的不稳定性所驱动的优势流。目前,优势流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取土壤原状土、实验室内的土柱出流试验及染色示踪试验。尽管优势流的模拟非常困难,但人们仍提出了许多模型来描述它。今后优势流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进行大量的综合性野外试验,以获取足够的数据资料来确切地刻划优势流;发展新的观察技术以便在时间和空间上监测优势流;建立新的模型来模拟优势流,从而进一步地解决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有关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优势流 土壤污染 地下水污染
下载PDF
基于优势流及各向异性随上覆压力变化的填埋体饱和渗流模型 被引量:8
17
作者 柯瀚 吴小雯 +2 位作者 张俊 陈云敏 胡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57-1964,共8页
生活垃圾由于组成成分的多样性及分层填埋,其孔隙呈不均匀分布,并且水平向多于竖向。填埋体中的渗流存在明显的优先流效应,各向异性显著并受上覆压力等因素影响。基于Poiseuille方程,根据上覆压力作用下生活垃圾孔隙形状、孔隙尺寸分布... 生活垃圾由于组成成分的多样性及分层填埋,其孔隙呈不均匀分布,并且水平向多于竖向。填埋体中的渗流存在明显的优先流效应,各向异性显著并受上覆压力等因素影响。基于Poiseuille方程,根据上覆压力作用下生活垃圾孔隙形状、孔隙尺寸分布及孔隙排列方向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优先流及各向异性的饱和渗流模型。揭示了新鲜生活垃圾分布变化规律,0~200 k Pa,大孔隙逐渐消失,平均孔隙直径与可排水孔隙率呈指数下降,孔隙排列角度逐渐水平向倾斜。采用新建饱和渗流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确定采用可排水孔隙率可比总孔隙率更好地模拟垃圾孔隙渗流特性。渗流由大孔隙优先流主导,0~600 k Pa内计算获得新鲜垃圾水平向饱和渗透系数变化范围为10^(-2)~10^(-5)cm/s。给出了渗流各向异性值的计算公式,渗流各向异性值大体随上覆压力增加而增大,并与初始孔隙排列角度相关;0~600 k Pa内计算得新鲜垃圾渗流各向异性值变化范围为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上覆压力 孔隙分布 优先流 各向异性 饱和渗流模型
下载PDF
土壤中优势流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绍辉 张佳宝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5-90,93,共7页
优势流是指土壤在整个入流边界上接受补给,但只通过少部分土体的快速运移。优势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特例。它受许多因素的控制,如土壤中的大空隙、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初始水分含量、水和溶质的施加... 优势流是指土壤在整个入流边界上接受补给,但只通过少部分土体的快速运移。优势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特例。它受许多因素的控制,如土壤中的大空隙、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初始水分含量、水和溶质的施加速率及溶质的施加方法等。优势流的产生机理主要有2 种:一种是由土壤介质的非均质性所驱动的优势流;另一种是由湿润锋的不稳定性所驱动的优势流。目前,优势流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取土壤原状土、实验室内的土柱出流试验及染色示踪试验。尽管优势流的模拟非常困难,但人们仍提出了许多模型来描述它。今后优势流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进行大量的综合性野外试验,以获取足够的数据资料来确切地刻划优势流;发展新的观测技术以便在时间和空间上监测优势流;建立新的模型来模拟优势流,从而进一步解决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有关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流 模型 产生机理 土壤结构 土壤水分 湿润锋
下载PDF
非均质饱和土壤盐分优先运移的随机模拟 被引量:16
19
作者 任理 秦耀东 王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在室内使用特殊形状的土柱隔板成功地填装了在水平横截面上呈“川”字型分布、由质地相差较大的两种土壤相间构成的非均质土柱。当土柱出流达到稳态后,灌入CaCl2溶液,监测土柱出流液的浓度动态。通过计算表征氯离子迁移时间随机特征... 在室内使用特殊形状的土柱隔板成功地填装了在水平横截面上呈“川”字型分布、由质地相差较大的两种土壤相间构成的非均质土柱。当土柱出流达到稳态后,灌入CaCl2溶液,监测土柱出流液的浓度动态。通过计算表征氯离子迁移时间随机特征的概率密度函数,对出流盐分的优先运移采用传递函数模型进行仿真,并对构成非均质土柱的两种均质土壤分别进行了条件类似的水盐入渗实验和模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参与氯离子输运的土壤水运移体积和可动体积以及土壤溶液中氯离子的体积平均驻留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土壤 溶质运移 优先流 土壤盐分 随机模拟
下载PDF
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20
作者 张志强 王礼先 +1 位作者 余新晓 E.Klaghofer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4,共6页
径流形成机制研究在水文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水文环境以及水文通量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性导致了水文过程的尺度依赖性和非线性特征 ,没有对水文过程较为清晰的认识 ,就不能将某一地区某一流域森林... 径流形成机制研究在水文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水文环境以及水文通量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性导致了水文过程的尺度依赖性和非线性特征 ,没有对水文过程较为清晰的认识 ,就不能将某一地区某一流域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简单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和其他流域。开发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参数水文模型可以为认识森林植被变化的生态学后效和客观评价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益提供可行的工具。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 ,研究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 ,认识森林影响径流形成机制有助于研究水文学中的尺度问题。研究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水文测验、同位素示踪和动力水文学计算等 ,研究的空间尺度则为坡面与流域相接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 :①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为变动源区产流机制 ;②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主要受饱和地表径流、亚表层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控制 ;③森林流域径流形成机制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④优先流在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变化 径流形成机制 水文模拟 同位素水文学 水文环境 水文通量 水文生态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