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部不同结构切除对胸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斌 胡侦明 +2 位作者 郝杰 王大武 钟小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101-2104,共4页
目的研究后部不同结构对胸椎脊柱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选用9具带有8 cm肋骨的湿润成人尸体胸椎标本(T7~T10),依次对同一标本T8~T9节段进行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单侧肋椎关节切除、后部韧带复合切除体及全椎板切除、双侧关... 目的研究后部不同结构对胸椎脊柱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选用9具带有8 cm肋骨的湿润成人尸体胸椎标本(T7~T10),依次对同一标本T8~T9节段进行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单侧肋椎关节切除、后部韧带复合切除体及全椎板切除、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双侧肋椎关节切除共5种切除模型,对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并记录各模型在5 N.m载荷下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将各模型ROM值分别与完整标本ROM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与完整胸椎标本比较,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方向上的ROM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双侧小关节突关节切除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方向上的ROM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后部韧带复合体切除后在前屈/后伸及轴向旋转方向上的ROM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切除双侧肋椎关节后胸椎在6个方向上的ROM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胸椎,小关节突关节在前屈/后伸和轴向旋转功能稳定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后对稳定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后部韧带复合体在前屈/后伸时的稳定性中起到了控制作用,肋椎关节是胸椎脊柱功能单位机械性能中最为重要的后部稳定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后部不同结构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保留脊柱后柱结构在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脊髓受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岑万春 李正云 +2 位作者 曹俊雄 霍理 胡永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9期902-906,共5页
目的 观察单纯后路保留脊柱后柱结构行病灶清除、减压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脊髓受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9-11诊治的21例胸腰结核并脊髓受压,采取单纯后入路行前方病灶清除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术后采用脊髓... 目的 观察单纯后路保留脊柱后柱结构行病灶清除、减压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脊髓受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9-11诊治的21例胸腰结核并脊髓受压,采取单纯后入路行前方病灶清除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术后采用脊髓损伤ASIA分级、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状态及下肢恢复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椎管前后径比值及横断面积比值。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8年。1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至气胸,胸腔引流术后治愈,1例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装置松动、断裂发生,术后6~12个月肌力均恢复正常,大小便失禁患者也逐渐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为E级,说明脊髓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JOA评分、椎管前后径比值、椎管横断面积比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保留脊柱后柱结构行病灶清除、减压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脊髓受压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保留脊柱后方结构的同时可对椎体病灶充分减压,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脊髓损伤 脊柱后柱结构 后入路
原文传递
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正云 胡永军 +3 位作者 陈增刚 岑万春 卢旻鹏 霍理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17-08采用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的19例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 目的探讨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17-08采用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的19例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胸椎管前后径比值、横断面积比值、JOA评分以及ASIA脊髓损伤等级。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2年。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术后6个月胸椎管前后径比值、横断面积比值、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SIA脊髓损伤等级:D级1例,E级18例。结论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在保留了脊椎后柱结构完整性同时,可以对胸椎管前方能充分减压,去除脊髓前方的压迫,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胸椎后柱结构 胸椎次全切除术 胸椎管减压 脊髓损伤 Kümmell病 胸椎爆裂骨折
原文传递
前后路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海永 宋利群 +3 位作者 张斌 王文瑞 李明明 杨寿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9期914-917,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前后路不同内固定方式在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自2011-10—2014-05采用前后路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144例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按前后路不同固定方式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对患者的脊柱矫形效果,椎... 目的对比分析前后路不同内固定方式在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自2011-10—2014-05采用前后路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144例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按前后路不同固定方式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对患者的脊柱矫形效果,椎管减压程度,治疗后坐立、行走持续时间及脊柱融合率等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率,固定准确率及心肺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高于后路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在脊柱矫形、脊柱融合率、患者恢复中坐立和行走时间以及椎管的减压程度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后路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内固定方法对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的脊柱矫形、椎管减压、运动恢复、脊柱融合等效果理想,在维持脊柱正常功能、提高骨骼运动能力、改善脊柱脊髓质量、提高愈合和康复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 前入路 后入路 内固定 脊柱矫形 脊椎融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