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配合无创呼吸机NIPSV模式通过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
1
作者 张维华 秦珊珊 +2 位作者 温思聪 吴平宇 宋昭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13-118,共6页
目的探究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配合无创呼吸机压力支持通气(NIPSV)模式通过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 目的探究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配合无创呼吸机压力支持通气(NIPSV)模式通过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计8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n=42)及对照组(n=38),实验组采用无创呼吸机NIPSV模式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无创呼吸机NIPSV模式,对比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血清指标:白介素-6(IL-6)、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比较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FEV1、FVC、FEV1/FV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治疗后实验组PaO_(2)、PaCO_(2)、S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治疗后实验组IL-6、SAA、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CD3^(+)、CD4^(+)水平均升高,实验组高于对照组,CD8^(+)水平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呼吸机NIPSV模式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吸入通过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治疗后,能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提高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同时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 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压力支持通气 乙酰半胱氨酸
下载PDF
不同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及患者呼吸动力学、肺功能水平比较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雅宁 米婷 周红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探究采用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呼吸动力学以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收治的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通气模式... 目的:探究采用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呼吸动力学以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收治的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通气模式将其分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和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ASV)组各58例。①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动力学指标(Ppeak、Pplat、Pmean)变化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④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前ASV组与SIMV+PSV组患者pH值、血氧分压(Pa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度的比值(PaO_(2)/Fi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H值无显著变化(均P>0.05),PaO_(2)、PaO_(2)/FiO_(2)明显升高(均P<0.05),PaCO_(2)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②治疗后,ASV组患者Ppeak、Pplat、Pmean等各项呼吸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低于SIMV+PSV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治疗前ASV组与SIMV+PSV组患者1s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呼气高峰流量(PEF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VC以及PEFR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与SIMV+PSV组患者相比,ASV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均有减少,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与SIMV+PSV通气模式相比,采用ASV通气模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状况,明显提高患者呼吸动力学稳定性,也能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呼吸动力学 肺功能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 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
下载PDF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for severe hypercapnic encephalopathy due to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被引量:30
3
作者 ZHU Guang-fa ZHANG Wei ZONG Hua XU Qiu-fen LIANG Y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4期2204-2209,共6页
Background Although severe encephalopathy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ossible contraindication to the use of 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NPPV), increasing clinical reports showed it was effective in patie... Background Although severe encephalopathy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ossible contraindication to the use of 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NPPV), increasing clinical reports showed it was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consciousness and even coma secondary to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especially hypercapnic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HARF).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NPPV for severe hypercapnic encephalopathy,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at a university 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 (RICU)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during the past 3 years. Methods Forty-three of 68 consecutive AECOPD patients requiring ventilatory support for HARF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which were carefully matched for age, sex, COPD course, tobacco use and previous hospitalization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encephalopathy, 22 patients with Glasgow coma scale (GCS) 〈10 served as group A and 21 with GCS 〉10 as group B. Results Compared with group B, group A had a higher level of baseline arterial partial CO2 pressure ((102±27) mmHg vs (74±17) mmHg, P〈0.01), lower levels of GCS (7.5±1.9 vs 12.2±1.8, P〈0.01), arterial pH value (7.18±0.06 vs 7.28±0.07, P〈0.01) and partial 02 pressure/fraction of inspired 02 ratio (168±39 vs 189±33, P〈0.05). The NPPV success rate and hospital mortality were 73% (16/22) and 14% (3/22) respectively in group A, which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in group B (68% (15/21) and 14% (3/21) respectively, all P〉0.05), but group A needed an average of 7 cmH20 higher of maximal pressure support during NPPV, and 4, 4 and 7 days longer of NPPV time, RICU stay and hospital stay respectively than group B (P〈0.05 or P〈0.01). NPPV therapy failed in 12 patients (6 in each group) because of excessive airway secretions (7 patients),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2), worsening of dyspnea and deterioration of gas exchange (2), and gastric content aspiration (1). Conclusions Selected patients with severe hypercapnic encephalopathy secondary to HARF can be treated as effectively and safely with NPPV as awake patients with HARF due to AECOPD; a trial of NPPV should be instituted to reduce the need of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ypercapnic encephalopathy who are otherwise good candidates for NPPV due to AECO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hypercapnia ENCEPHALOPATH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原文传递
PAV联合PSV对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数的影响
4
作者 努尔古丽·艾海提 米热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2 位作者 张帆 刘锦云 买尔旦·阿不来 《中国处方药》 2023年第12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究比例辅助通气(PAV)联合压力支持通气(PSV)对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住院并进行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分为PAV联合PSV组(PP组):该组患者在PAV组患者基础上加用PSV进行辅助通气;比例辅助通... 目的探究比例辅助通气(PAV)联合压力支持通气(PSV)对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住院并进行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分为PAV联合PSV组(PP组):该组患者在PAV组患者基础上加用PSV进行辅助通气;比例辅助通气组(PAV组):该组患者采用比例辅助通气进行辅助通气。每组患者50例。通过分析PAV组和PP组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参数、血气指标、氧合指数、舒适度的差异性来探究PAV联合PSV对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数的影响。结果治疗前,PAV组和PP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P组患者收缩压、RR、HR等各项指标显著低于PAV组(P<0.05),PP组患者PiP、VE、Vti等呼吸参数各项指标显著高于PAV组(P<0.05);PP组患者PaO_(2)指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AV组,而PaCO_(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PAV组(均P<0.05);PP组患者氧合指数显著高于PAV组,机械通气治疗舒适度显著低于PAV组(P<0.05)。结论PAV联合PSV与单一PAV治疗相比较,联合治疗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基本生命特征、血流动力学、氧合指数等多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V PSV 呼吸衰竭 血流动力学 氧合指数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高碳酸血症昏迷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秀 王同 +4 位作者 丁震 陈若静 张春美 吴祖凤 张素萍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对入选的3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和4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非昏迷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双水平无创正压辅助通气(BiPAP),动态观察治...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对入选的3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和4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非昏迷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双水平无创正压辅助通气(BiPAP),动态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Glasgow昏迷评分(GCS)、NPPV天数、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昏迷组32例患者中30例经BiPAP通气后好转(2h后意识转清26例,3.8h意识转清3例,24h后完全清醒1例),血气分析指标好转,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增加,通气(9±4)d恢复至稳定期状态,与非昏迷组(7±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昏迷组胃肠胀气的发生率高,较非昏迷组明显增加(80.5%比10.6%,P〉0.05)。两组间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93.75%比97.62%,P〉0.05)。结论昏迷不是NPPV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高碳酸血症 昏迷 无创正压通气
下载PDF
气道压力限制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牛天平 陈天铎 李培杰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2000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运用气道压力限制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将292 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3 组,A 组96 例,未用机械通气;B组102 例,用传统策略机械通气〔潮气量(12.15&#...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运用气道压力限制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将292 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3 组,A 组96 例,未用机械通气;B组102 例,用传统策略机械通气〔潮气量(12.15±1.86)m l/kg,呼气末正压(1.40±0.45)kPa(1 kPa= 10.20 cm H2O),平台压(3.40±0.43)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48±1.10)kPa(1 kPa= 7.5 m m Hg),pH 值7.36±0.04〕;C组94 例,运用气道压力限制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机械通气〔潮气量(7.58±0.42)m l/kg,呼气末正压(0.78±0.23)kPa,平台压(2.80±0.41)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0.15±1.38)kPa,pH值7.21±0.03〕。对A、B、C3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C组相比,未实施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升高(P均< 0.01);B组与C组相比,B组患者病死率又高于C组(P< 0.05)。结论:机械通气可以显著减少呼吸衰竭致ARDS的病死率;气道压力限制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机械通气可进一步降低ARDS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 机械通气 气道压力限制
下载PDF
无创性目标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COPD伴重度CO_2潴留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威 林盪 +2 位作者 陈燕明 陈晓军 吴允孚 《临床肺科杂志》 2013年第1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无创性目标潮气量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伴重度CO2潴留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呼吸科及ICU科收治的16例COPD病人资料,均PaCO2>80 mmHg的COPD伴Ⅱ型呼衰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氧疗基础上,应用无创性目标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 目的探讨无创性目标潮气量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伴重度CO2潴留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呼吸科及ICU科收治的16例COPD病人资料,均PaCO2>80 mmHg的COPD伴Ⅱ型呼衰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氧疗基础上,应用无创性目标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通过自身对照观察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和病情改善程度。结果 16例患者中3例不能耐受无创通气,放弃治疗,11例使用无创后好转,病情稳定出院,2例无创通气失败,改行气管插管,死亡1例。患者无创通气治疗2 h后血气指标明显改善,PaCO2显著下降(P<0.05),48 h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无创性目标潮气量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COPD伴重度CO2潴留患者高碳酸血症,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重度高碳酸血症 无创正压通气 目标潮气量
下载PDF
导管阻力补偿与压力支持通气对机械通气患者自主呼吸试验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宇清 周新 赵冰清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28-331,共4页
目的 观察导管阻力补偿技术(ATC)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接受机械通气支持的呼吸衰竭患者在自主呼吸试验(SBT)时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 呼吸衰竭患者26例,均为接受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支持24h以上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准备进行... 目的 观察导管阻力补偿技术(ATC)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接受机械通气支持的呼吸衰竭患者在自主呼吸试验(SBT)时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 呼吸衰竭患者26例,均为接受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支持24h以上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准备进行撤机试验。SBT时预置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为75%~80%的内源性PEEP(PEEPi),启动ATC时根据气管插管直径将补偿比例分别设置为40%、80%和100%,应用PSV时的吸气压力支持(PS)水平分别设置为4,6,8和10cmH20。结果 患者在ATC补偿比例为40%和80%时的各通气参数无明显变化,当补偿比例达到100%时,潮气量(VT)明显增高[(480.0±62.7)mL],而呼吸频率(RR)、吸气时间比(TI/Tlot)和浅快呼吸指数(RSBI)则显著降低(P均〈0.05)。PSV时随着PS水平的增高,VT逐渐增高,PS为10cmH2O时的VT与PS为4~6cmH20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此时的RR则降至(14.6±3.7)次/min。不同PS水平时的分钟通气量(MV)及吸气峰流速(PIFR)均无明显差异。PS为10cmH20时的RSBI最小,仅为(38.2±8.5)次·min^-1·L^-1。PS为8cmH2O时的RR、RSBI和TI/Tlot与ATC为100%时相近(P〉0.05)。当IX3≥6cmH2O时,患者的平均气道压(MAP)明显高于ATC时。结论 ATC技术与PSV一样通过提供一定的预置压力,以帮助患者克服人工气道所引起的阻力。当ATC补偿比例为100%时,患者的自主通气状况与较高水平PSV(8~10cmH2O)通气时相似,呼吸作功也相近,但气道压力却明显降低。应用ATC时患者的自主呼吸接近正常状态,有利于临床医师评价其SBT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阻力补偿 压力支持通气 自主呼吸试验 呼吸力学 呼吸机撤离 呼吸衰竭
下载PDF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比例辅助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的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曹玉书 童皖宁 曾葭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75-277,共3页
目的比较无创比例辅助通气(PA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2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选用PAV或PSV,记录患者动脉血气、平均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气道峰压(PIP)和夜... 目的比较无创比例辅助通气(PA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2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选用PAV或PSV,记录患者动脉血气、平均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气道峰压(PIP)和夜间通气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通气舒适性、睡眠状况和不良反应。结果PAV和PSV治疗组VE和VT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PAV组PIP较低[(12.2±2.4)cm H2O比(15.6±3.8)cm H2O,P<0.05];PAV组夜间通气时间较长[(3.3±0.7)h比(2.6±0.5)h,P<0.05],口鼻咽干燥程度较轻[(3.6±0.7)分比(4.5±0.9)分,P<0.05],口腔漏气较少[(3.3±0.6)分比(4.4±0.8)分,P<0.01]。结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PAV依从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比例辅助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文广 姚志红 +5 位作者 刘飞宇 洪彦科 李勇 陈斌 喻廷凤 何正兵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3期39-41,共3页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我科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07例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患者,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 h、4 h、24 h、48 h...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我科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07例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患者,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 h、4 h、24 h、48 h、72 h及治疗结束动脉血气分析、好转率、住院日等。结果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07例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患者,其中85例好转,好转率79.4%,平均住院时间(13.4±3.8)d。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好转患者,治疗2 h、4 h、24 h、48 h、72 h及治疗结束后p H上升、PaCO_2下降、PaO_2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正压通气治疗24 h与48 h PaO_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有较好疗效,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拒绝或无法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高碳酸血症 呼吸衰竭
下载PDF
压力控制和压力支持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宇清 周新 +1 位作者 李群 赵冰清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 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35例,在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使用口鼻面罩分别接受持续气道正压(CPAP)、PSV和PCV模式通气各60 min....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 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35例,在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使用口鼻面罩分别接受持续气道正压(CPAP)、PSV和PCV模式通气各60 min.PCV时采用辅助/控制(A/C)模式,监测患者的吸气流速和气道压力变化,以调整预置吸气时间(TI),通气频率(f)为6次/min,吸气压力(Pinsp)为12~20 cm H2O,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为4 cm H2O,吸气触发灵敏度(trigger)为2 L/min,偏流(bias flow)为20 L/min,吸入氧浓度(FiO2)为0.4~0.5;PSV时的压力支持水平(PS)为8~16 cm H2O(即Pinsp-PEEP),最大吸气时间限制(Timax)为3 s,其余参数保持不变.监测潮气量(VT)、TI、每分通气量(MV)、吸气/呼吸周期时间比(TI/Ttot)和呼吸频率(RR),计算浅快呼吸指数(RSBI),并采集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患者在接受PSV和PCV通气时的VT均明显高于CPAP时,RR逐渐减慢(P<0.05);PCV时的MV明显低于PSV与CPAP时.PCV时的TI较PSV和CPAP时明显延长[(1.23±0.09)s与(1.06±0.11)s、(0.89±0.10)s,P<0.05],PCV与PSV时的TI/Ttot较CPAP时减小;浅快呼吸指数(RSBI)从CPAP时的(78.2±4.9)breaths·min-1·L-1降至PSV时的(44.9±2.6)breaths·min-1·L-1和PCV时的(35.6±1.9)breaths·min-1·L-1(P<0.05).PSV和PCV模式时的PaO2/FiO2明显高于CPAP时(264.5±72.3、273.1±71.2与221±56.4,P<0.05),三种模式下的PaCO2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PSV相比,应用PCV治疗呼吸衰竭时通过预置适宜的TI及备用通气频率,能在与PSV相同的气道压的前提下提供相近的VT及MV;PCV不仅有助于调控患者的呼吸频率,提供必要的通气支持,还有利于减轻患者呼吸肌的作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压力支持通气 压力控制通气
下载PDF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伴重度CO_2潴留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晓兰 李威 黄建安 《临床肺科杂志》 2008年第7期871-872,共2页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伴重度CO2潴留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到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的30例COPD病人资料,均为PaCO2>80mmHg的COPD伴Ⅱ型呼衰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氧疗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伴重度CO2潴留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到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的30例COPD病人资料,均为PaCO2>80mmHg的COPD伴Ⅱ型呼衰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氧疗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NIPPV)治疗,通过自身对照观察患者NIPPV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和病情改善程度。结果30例患者中2例不能耐受无创通气,放弃治疗,24例使用无创后好转,病情稳定出院,4例无创通气失败,改行气管插管,死亡2例。NIPPV治疗有效患者2h后血气指标明显改善,PaCO2显著下降(P<0.001),48h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无创正压机械辅助通气可显著改善COPD伴重度高碳酸血症患者,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重度高碳酸血症 无创正压通气
下载PDF
无创通气治疗顽固性左心衰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云娟 李勇诚 +2 位作者 沈跃飞 邬海燕 林丽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9期903-904,共2页
目的比较无创压力支持通气(NPSV)与常规内科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顽固性左心衰入选标准者92例,随机分成NPSV组47例及常规治疗组45例,分别予以经鼻面罩BiPAP辅助通气及常规内科治疗。结果NPSV组44例、常规治疗... 目的比较无创压力支持通气(NPSV)与常规内科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顽固性左心衰入选标准者92例,随机分成NPSV组47例及常规治疗组45例,分别予以经鼻面罩BiPAP辅助通气及常规内科治疗。结果NPSV组44例、常规治疗组39例经治疗后好转出院(P>0.25),而NPSV组起效快,治疗2h后血气、PaO2/FiO2、呼吸频率(RR)、心率(HR)及气急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达好转33例,而常规治疗组16例,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NPSV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01)。在高碳酸血症亚组,NPSV组更快改善二氧化碳分压,气管插管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NPSV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常规治疗组出现较严重并发症。结论顽固性左心衰早期应用无创压力支持通气能加速改善血气、PaO2/FiO2、RR、HR及气急指数,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在合并高碳血症亚组,能降低气管插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左心衰 高碳血症 无创压力支持通气 无创通气治疗 临床疗效评价 左心衰 顽固性 BiPAP辅助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心率(HR) 高碳酸血症 二氧化碳分压
下载PDF
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护理干预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岁月 戴小明 +1 位作者 郭红荣 宋湘云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23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家庭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的慢性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CHRF)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指导...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家庭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的慢性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CHRF)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指导;观察组采用家庭NPPV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包括成立家庭NPPV管理小组、选择Orem自理理论作为指导、制订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并实施家庭访视内容。结果两组干预3个月、6个月后NPPV自我管理能力、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建立合理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提高家庭NPPV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高碳酸血症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家庭治疗 护理模式
下载PDF
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机械辅助呼吸模式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皓 赵海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938-939,共2页
目的比较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的差异。方法观察34例患者在PSV与SIMV时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患者主观舒适度的变化。结果在两种通气模式下,患者血压的变化无显著... 目的比较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的差异。方法观察34例患者在PSV与SIMV时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患者主观舒适度的变化。结果在两种通气模式下,患者血压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气pH值、PaO2、呼吸频率、心率、主观舒适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aCO2有显著性差异(P<0.05)。PSV模式优于SIMV模式。结论PSV模式较SIMV模式更适合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不全时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髓损伤 呼吸衰竭 压力支持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下载PDF
经鼻压力支持通气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对可允许高碳酸血症通气治疗的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席珍 许文兵 +2 位作者 肖高辉 赵改英 杨松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4期198-200,共3页
探讨经鼻压力支持通气(PSV)治疗Ⅱ型呼衰的效果及对可允许高碳酸血症通气(PHV)治疗的指导意义。采用BiPAP通气机治疗Ⅱ型呼衰20例,CPAP通气机治疗2例,疗程3~8天。结果对比治疗前后血气示:pH 7.345±0.085到7.385±0.068(P>0... 探讨经鼻压力支持通气(PSV)治疗Ⅱ型呼衰的效果及对可允许高碳酸血症通气(PHV)治疗的指导意义。采用BiPAP通气机治疗Ⅱ型呼衰20例,CPAP通气机治疗2例,疗程3~8天。结果对比治疗前后血气示:pH 7.345±0.085到7.385±0.068(P>0.05);PaO_2 50.34±17.50mmHg到74.12±16.58mmHg(P<0.001);PaCO_2从67.63±25.40mmHg到54.02±18.92mmHg(P<0.001);死亡4/22例(19.2%),同期气管插管通气Ⅱ型呼衰死亡21/22例(95.5%)。结果提示PSV经鼻通气治疗Ⅱ型呼衰安全有效,PHV对Ⅱ型呼衰的治疗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支持通气 呼吸衰竭 PHV 治疗
下载PDF
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宏毅 陈玉凤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 评估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对急诊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急诊重症病房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救治的7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加用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对治疗前和治疗72 h后的动... 目的 评估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对急诊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急诊重症病房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救治的7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加用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对治疗前和治疗72 h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动脉血氧分压较对照组更高(P<0.05).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急诊科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呼吸机支持 急性呼吸衰竭 动脉血氧饱和度 动脉血氧分压
下载PDF
ATC与PSV对接受机械通气支持的呼吸衰竭患者在自主呼吸实验时通气参数及拔管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丽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30期17-20,共4页
目的:对比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自动导管阻力补偿技术(ATC)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自主呼吸试验(SBT)及拔管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目的:对比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自动导管阻力补偿技术(ATC)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自主呼吸试验(SBT)及拔管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撤机标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TC组与PSV组,每组50例。ATC组撤机过程中接受ATC治疗,PSV组撤机过程中接受PSV治疗。对比两组撤机过程中SBT通气参数及拔管相关情况。结果:ATC组成功拔管46例,PSV组成功拔管38例,ATC组拔管成功率明显高于PSV组(P<0.05)。在1 h通气过程中,两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呈现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但两组各时间点RR、HR、SBP及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BT的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及浅快呼吸指数(RS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TC组吸气峰流速(PIFR)、气道峰压(PIP)及呼气达峰容量比(VPEFR/VTE)均低于PSV组,而呼气峰流速(PEFR)高于PS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C可在不影响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有效提高拔管成功率,并改善患者的SBT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导管阻力补偿技术 压力支持通气 机械通气 呼吸衰竭 自主呼吸试验
下载PDF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比较
19
作者 方智野 王健 +1 位作者 张敏 沈观乐 《临床医药实践》 2007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观察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呼吸衰竭(ARF)患者的疗效并与压力支持通气(PSV)进行比较。方法:对12例ARF患者随机任选BIPAP和P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保持两种通气模式最高压力和呼气末压力(PEEP)相同及吸入氧浓度相等。BIPAP吸呼比... 目的:观察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呼吸衰竭(ARF)患者的疗效并与压力支持通气(PSV)进行比较。方法:对12例ARF患者随机任选BIPAP和P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保持两种通气模式最高压力和呼气末压力(PEEP)相同及吸入氧浓度相等。BIPAP吸呼比为1∶2,给定呼吸频率为20次/min。观察通气期间呼吸力学、血气、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BIPAP模式通气时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RR)高于PSV;其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率(HR)低于PSV,差异显著。BIPAP时心输出量(CO)、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PSV,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对临床呼吸衰竭患者,与PSV相比,BIPAP氧合功能较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下载PDF
序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抢救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梅松涛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年第9期1058-1059,共2页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抢救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疗效。方法:选择287例危重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给予序贯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观察本组患者通气效果。结果:压力支持通气后2 h的PaCO2、PaO2、pH值...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抢救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疗效。方法:选择287例危重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给予序贯辅助-控制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观察本组患者通气效果。结果:压力支持通气后2 h的PaCO2、PaO2、pH值分别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支持通气2 h后的PaCO2高于辅助-控制通气后,而pH值低于辅助-控制通气后(P<0.05);压力支持通气后2小时的气道峰压、心率低于辅助-控制通气后(P<0.05)。结论:辅助-控制通气能及时有效改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症状,而后给予压力支持通气更符合呼吸生理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呼吸衰竭 辅助-控制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