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nkages between the biomass of Scomber japonicu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2
1
作者 GUAN Wenjiang CHEN Xinjun +1 位作者 GAO Feng LI G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43-48,共6页
Fish biomass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fishery stoc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nd it is often estimated from ocean primary production(OPP).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omass of a fish stock and OPP is ... Fish biomass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fishery stoc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nd it is often estimated from ocean primary production(OPP).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omass of a fish stock and OPP is always complicated due to a variety of trophic controls in the ecosystem.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omass of chub mackerel(Scomber japonicu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SECS), using catch and effort data from the Chinese mainland large light-purse seine fishery logbook and NPP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We further discuss the mechanisms of trophic control in regulating this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 non-linear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standardized CPUE(Catch-Per-Unit-Effort) and NPP(P〈0.05). This relationship can be described by a convex parabolic curve, where the biomass of chub mackerel increases with NPP to a maximum and then decreases when the NPP exceeds this point.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ecosystem in the SECS is subject to complex trophic controls. We speculate that the change in abundance of key species at intermediate trophic levels and/or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might contribute to this complex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net primary production Scomber japonicus BIOMASS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its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mechanism for East China Sea based on VGPM model 被引量:5
2
作者 LIGuosheng GAOPing WANGFang LIANGQ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1期32-40,共9页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 results of ocean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based on SeaWiFS data by SeaBAM model and synchronous ship-measured data, this research set up an improved model for CaseⅠand CaseⅡwater bodies...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 results of ocean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based on SeaWiFS data by SeaBAM model and synchronous ship-measured data, this research set up an improved model for CaseⅠand CaseⅡwater bodies respectively. The monthly chlorophyll distribu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1998 was obtained from this improved model on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eaBAM. The euphotic depth distribution in 1998 in the East China Sea is calculated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of K 490 from SeaWiF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uphotic depth and the oceanic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With data of ocean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euphotic depth, ocean surface photosynthetic available radiation (PAR), daily photoperiod and optimal rate of daily carbon fixation within a water column, the monthly and annual primary productivity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1998 were obtained based on VGPM model. Based on analysis of those distributions,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re is a clear bimodality character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detail,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stays the lowest level in winter and rises rapidly to the peak in spring. It gets down a little in summer, and gets up a little in autumn. The daily average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whole East China Sea is 560.03 mg/m 2 /d, which is far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subtropical ocean areas. The annual average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is 236.95 g/m 2 /a. The research on the seasonal variety mechanism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shows that sever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may include th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temperature condition, the Yangtze River diluted water variety, the euphotic depth, ocean current variety, etc. Bu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may be different in each local sea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primary productivity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remote sensing algorithm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东海春季初级生产力与新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焦念志 王荣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5-140,共6页
于1994年4月8-30日运用14C,15N同位素示踪法现场观测东海的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变化在200-2770mg/(m2·d)之间,高值出现于开阔深水区和近海富营养区,低值出现于近岸浑水区和外海贫营养区;东海初级... 于1994年4月8-30日运用14C,15N同位素示踪法现场观测东海的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变化在200-2770mg/(m2·d)之间,高值出现于开阔深水区和近海富营养区,低值出现于近岸浑水区和外海贫营养区;东海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是营养盐可得性和光照条件,在不同海区二者的作用地位有所不同。新生产力的变动范围在15-1372mg/(m2·d)山之间;剧烈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氧化态、还原态氮的供给比例。f比变化在0.05-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新生产力 东海 碳15 同位素示踪
下载PDF
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5
4
作者 文斐 孙晓霞 +3 位作者 郑珊 罗璇 冯秋园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8-444,共7页
依据2011年春、夏两季黄、东海调查资料,分析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南黄海、东海北部春季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74.83mg/m2,夏季为23.84mg/m2,春季明显高于夏季。春季大部分海域叶绿素a含... 依据2011年春、夏两季黄、东海调查资料,分析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南黄海、东海北部春季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74.83mg/m2,夏季为23.84mg/m2,春季明显高于夏季。春季大部分海域叶绿素a含量垂直分布均匀,夏季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初级生产力水平春季为993.9mgC/(m2.d),夏季为1274mgC/(m2.d),与1984—1985年相比有所升高。春季高值区出现在黄海中部及长江口附近海域;夏季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南岸近海海域、长江口外的黄、东海交界海域以及浙江省沿岸海域。春季整个调查海区叶绿素a浓度与磷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氮磷比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黄、东海春季磷酸盐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一个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1
5
作者 周伟华 霍文毅 +1 位作者 袁翔城 殷克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055-1059,共5页
20 0 2年 4~ 5月对东海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 ,分析了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性 .结果表明 ,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 1.0 86mg·m-3 .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 ,春季东海浮游植物以微型和微微型 (<2 0 μm)占优势 ,其... 20 0 2年 4~ 5月对东海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 ,分析了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性 .结果表明 ,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 1.0 86mg·m-3 .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 ,春季东海浮游植物以微型和微微型 (<2 0 μm)占优势 ,其对海区叶绿素a的贡献为 6 4 % ,超微型浮游植物 (<5 μm)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 2 7% .营养盐分布和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影响了叶绿素a及其粒级结构的分布 .平均初级生产力为 10 .0 91mg·m-3 ·h-1,赤潮跟踪的R 0 3、RL 0 1、RG 0 1站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 399.984mg·m-3 ·h-1.光和营养盐成为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均在调查海区的 12 3°E纵断面冲淡区产生高值区 .DC 11站浮游植物生物量异常高 ,表层叶绿素a达到 9.0 82mg·m-3 ,初级生产力为 12 8.79mg·m-3 ·h-1,但并未出现水色异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分布 赤潮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其时空演化机制 被引量:52
6
作者 李国胜 王芳 +1 位作者 梁强 李继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3-493,共11页
针对基于SeaWiFS的海洋叶绿素浓度SeaBAM模型反演结果,在中国东海海域分别建立了Ⅰ、Ⅱ类水体的修订模式,反演计算获得了我国东海海域1998年各月叶绿素浓度的分布,并根据真光层深度与海水漫射衰减系数之间的关系,利用SeaWiFS的K490遥感... 针对基于SeaWiFS的海洋叶绿素浓度SeaBAM模型反演结果,在中国东海海域分别建立了Ⅰ、Ⅱ类水体的修订模式,反演计算获得了我国东海海域1998年各月叶绿素浓度的分布,并根据真光层深度与海水漫射衰减系数之间的关系,利用SeaWiFS的K490遥感资料反演获得的1998年各月真光层深度的分布,在VGPM模型支持下,反演计算获得了中国东海海域1998年的逐月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以及全年累积初级生产力分布状况。对东海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逐月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整个东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逐月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表现为冬季最低,春季迅速上升达到最高,夏季略有下降,秋季又略有回升。海域初级生产力日平均值为560.03 mg/m2/d,远高于世界亚热带海域平均状况。年平均值为236.95 g/m2/a。控制东海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包括叶绿素浓度分布、温度条件、长江冲淡水变化,以及真光层深度、海流锋面过程等,不同海区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浓度 遥感 反演 东海 时空演化
下载PDF
东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玉荣 丁跃平 +2 位作者 李铁军 薛彬 郭远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1-268,共8页
依据2008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09年冬季(2月)的现场调查结果,分析了东海区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个航次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33、0.93、1.61和0.6... 依据2008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09年冬季(2月)的现场调查结果,分析了东海区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个航次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33、0.93、1.61和0.65 mg/m3,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最大值均出现在0—10m水层,冬季最大值出现在底层。叶绿素a浓度远海年季变化较小,近岸区和垂直分布年季变化较大。四个航次初级生产力平均为375.03、414.37、245.45和102.60 mg/(m3 h),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水平均高于历史同期值。鱼外渔场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最大,海州湾渔场最小。通过分析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表明,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显著正相关;春季和秋季的低温以及春季和夏季的低盐比较适合浮游植物的生长;活性磷酸盐可能是限制春季和秋季叶绿素a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由东海、黄海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重建200a以来初级生产力历史记录 被引量:13
8
作者 蔡德陵 孙耀 +4 位作者 张小勇 苏远峰 吴永华 陈志华 杨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50,共11页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生产力的重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是在深海区;而陆架区的特点是来自陆源物质的影响往往比较明显,因此,研究难度远较深海区大。利用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来估算...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生产力的重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是在深海区;而陆架区的特点是来自陆源物质的影响往往比较明显,因此,研究难度远较深海区大。利用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来估算海源碳的含量,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几个初级生产力的代表性指标(浮游植物总量、叶绿素a浓度以及硅藻含量)的调查资料,寻求岩心中海源碳与古生产力指标的相关关系,再由南黄海冷涡沉积区3个典型柱状沉积物中海源碳重建了200a以来高分辨率的古生产力记录,这对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重建所得到的南黄海近代初级生产演化因素的初步探讨表明,近200a来初级生产力波动升高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升高趋势是一致的,但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还是营养盐的供应,其中陆源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碳同位素 初级生产力 东海 黄海
下载PDF
东海南部海洋净初级生产力与鲐鱼资源量变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官文江 陈新军 +1 位作者 高峰 李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127,共7页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在产量,我国应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法估算渔业资源量亦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控制机制复杂多样,将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与鱼类资源量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大型灯光围网渔业在东海...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在产量,我国应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法估算渔业资源量亦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控制机制复杂多样,将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与鱼类资源量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大型灯光围网渔业在东海南部渔场的鲐鱼(Scomber japonicus)捕捞数据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资料分析了鲐鱼资源量变化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探讨了其生态系统营养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净初级生产力与标准化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但呈显著非线性关系(P<0.05),且这种非线性关系表现为倒抛物线,即鲐鱼资源量随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而提高,但当净初级生产力进一步增加,鲐鱼资源量则呈下降趋势。净初级生产力与标准化CPUE呈显著的倒抛物线关系表明生态系统存在上行控制机制,但并非受该机制完全控制。种间竞争或浮游动物资源量的变动均可能引起鲐鱼资源的相对丰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呈倒抛物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南部 净初级生产力 鲐鱼 资源量
下载PDF
连续两次台风过境对东海北部水环境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腾 高磊 李道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6-897,共12页
台风是影响东海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在现场观测基础上,结合遥感与模型数据,研究了连续两个台风过境对东海北部水环境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两个台风过境情况下,虽然前面台风有助于后续台风对海洋上层进行垂直混... 台风是影响东海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在现场观测基础上,结合遥感与模型数据,研究了连续两个台风过境对东海北部水环境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两个台风过境情况下,虽然前面台风有助于后续台风对海洋上层进行垂直混合作用,但它对后续台风过后海洋表层温度(SST)的降低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增加却起到了削弱作用;除了加强垂向混合过程,台风也可以改变海洋上层的平流输运过程,受此影响,部分海区上层温度、盐度以及叶绿素在台风后重新分布;台风对海区次表层叶绿素浓度的改变程度明显高于表层,某些站位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在台风刚过后被破坏,一段时间后SCM又重新出现,而且层内叶绿素浓度远高于台风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台风过境 流场 温度 盐度 初级生产力 东海
下载PDF
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二十年 被引量:36
11
作者 宁修仁 刘子琳 蔡昱明 《东海海洋》 2000年第3期13-20,共8页
回顾和论述了我国学者近 2 0年来在海洋初级生产力观测研究的进展。随着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初级生产力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海域也越来越广阔 ,研究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 2 0年来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取得了很大成... 回顾和论述了我国学者近 2 0年来在海洋初级生产力观测研究的进展。随着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初级生产力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海域也越来越广阔 ,研究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 2 0年来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 ,基本搞清了我国海域的状况 ,为生态系结构与功能研究、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为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价和赤潮的监测与预报等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目前该项研究正在向更广和更深的层次发展 ,并且与特定的研究目标紧密联系 ,有些研究项目已与国际接轨。加强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观测研究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 ,和采用现代化的观测手段 ,必将使该领域的研究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初级生产力 海洋生物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下载PDF
冬季东海及南海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磊 林丽贞 +1 位作者 谢聿原 黄邦钦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6,共8页
采用14C与15 N核素示踪方法,于2008年12月—2009年1月对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环境制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呈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真光... 采用14C与15 N核素示踪方法,于2008年12月—2009年1月对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环境制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呈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真光层底部低的分布趋势。东海海域的积分初级生产力(IPP)和积分新生产力(INP)均低于南海北部海域,f比值为东海海域>南海北部海域,东海海域新生产力(NP)对初级生产力(PP)的贡献大于南海北部海域。浮游植物对氨盐的吸收速率(ρNH4)显著大于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ρNO3)(P<0.05)。水柱平均新生产力与环境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是影响冬季调查海域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温度和盐度为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新生产力 f比值 东海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夏季黄、东海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及其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志裕 童金炉 +3 位作者 陈敏 邱雨生 马嫱 杨俊鸿 《同位素》 CAS 2011年第B12期95-101,共7页
利用14 C示踪法实测了黄、东海海域2006年6—8月的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积分初级生产力介于378.65~6 403.47mg/(m2.d)之间,平均为2 059.56mg/(m2.d)。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表现出3个特点:1)东海的积分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黄海;2)受黑潮... 利用14 C示踪法实测了黄、东海海域2006年6—8月的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积分初级生产力介于378.65~6 403.47mg/(m2.d)之间,平均为2 059.56mg/(m2.d)。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表现出3个特点:1)东海的积分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黄海;2)受黑潮水影响,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比陆架区明显低;3)长江口东南海域和济州岛西南海域存在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对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大多出现在水温为21~26℃的水体中,光强和营养盐共同调控着黄、东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受黑潮水影响,海域初级生产力较低与其贫乏的营养盐有关,而长江冲淡水和冷涡输送的丰富营养盐维持着长江口东南海域和济州岛西南海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初级生产力 14C示踪法 夏季
下载PDF
夏季黄东海硝酸盐垂向扩散通量的分析
14
作者 吕雯瑾 孙群 +1 位作者 王思佳 李伯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79-1390,共12页
湍流扩散过程导致的硝酸盐垂向输运对海水表层的浮游植物生长和初级生产力的大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8年夏季黄、东海水文环境、硝酸盐浓度和湍动能耗散率的同步、原位数据,分析了海域温度、盐度和硝酸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湍流扩散过程导致的硝酸盐垂向输运对海水表层的浮游植物生长和初级生产力的大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8年夏季黄、东海水文环境、硝酸盐浓度和湍动能耗散率的同步、原位数据,分析了海域温度、盐度和硝酸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含量丰富的黄海冷水团、长江冲淡水、东海北部底层混合水与黑潮次表层水是影响研究海域硝酸盐分布的主要水团。利用垂向湍扩散硝酸盐通量公式,计算了三个选定断面上的硝酸盐垂向扩散通量,其高值区与湍流扩散系数的高值区的位置基本一致。针对存在明显硝酸盐跃层的站位,计算得到跨硝酸盐跃层的垂向通量FND的范围在-9.78—36.60mmol/(m^2·d)之间,在黄海冷水团区,夏季温跃层限制了该区营养盐向近表层的湍流垂向扩散;东海北部底层混合水区,湍流垂向扩散向上层补充了大量硝酸盐,促进了跃层之上浮游植物的生长;黑潮次表层水影响海区,夏季中层水体混合较弱,跨跃层的垂向通量也普遍偏低。开展硝酸盐垂向扩散通量的计算与分析,对进一步明确营养盐的输运机制有着重要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湍流扩散 垂向扩散通量 新生产力 黄东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