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国生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9-74,共6页
二十四史记载着籍贯可考的宰相共1037位,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宰相的分布大不相同。宋代以前主要集中在沿渭河、黄河到鲁南一线,而宋代以后则转移到南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影响宰相籍贯分布的主要因素:(1)政治和军事中... 二十四史记载着籍贯可考的宰相共1037位,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宰相的分布大不相同。宋代以前主要集中在沿渭河、黄河到鲁南一线,而宋代以后则转移到南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影响宰相籍贯分布的主要因素:(1)政治和军事中心给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全国性的交通干线延伸带常常聚集较多的宰相。(3)区域文化发达程度对宰相籍贯分布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4)经济富庶程度是人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宰相 分布规律 变迁规律
下载PDF
钱穆若干历史观点商榷 被引量:3
2
作者 万昌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6-122,共7页
钱穆认为中国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虚君制或者是君主立宪制,丞相是副皇帝,御史大夫代表丞相管理和监察着皇帝。钱穆从推理及皇家片面记述文字来否认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是君主专制社会、秦代以来的政治是专制政治。他的观... 钱穆认为中国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虚君制或者是君主立宪制,丞相是副皇帝,御史大夫代表丞相管理和监察着皇帝。钱穆从推理及皇家片面记述文字来否认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是君主专制社会、秦代以来的政治是专制政治。他的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不论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行和制度的设计来看,还是从社会观念来看,钱穆的观点都与秦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实际不相符合。黄宗羲、顾炎武、梁启超、谭嗣同、鲁迅,以及陈独秀等前代史学家、思想家所作出的中国中古社会是专制社会的历史定论,没有理由进行翻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历史观 专制政治 副皇帝 丞相
下载PDF
简论中国历代宰相官职的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吕美泉 《东南文化》 CSSCI 1999年第6期68-71,共4页
封建专制时代辅佐国君总理国家政务的官员宰相,是没有独立大权的。历朝国君都要控制宰相的权力,致使宰相制度多变与不稳,历朝宰相职务及权限,也各有不同,变化不定。变化频、无定职是中国宰相制度的一个极醒目的特征。
关键词 中国 封建社会 政治制度 历史 宰相 三公 大学士
下载PDF
不知宋学 焉知清学--略论清初政治论对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发扬
4
作者 周积明 马建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4,共8页
清初士人的政治论是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者莫不关注的论题,但以往的研究,少有沿波溯流,探求清初政治论的重要思想源头。本文从公私之辩、君臣、宰相、封建、明体适用五个方面,揭示清初政治论与宋儒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为清代思想文化史研... 清初士人的政治论是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者莫不关注的论题,但以往的研究,少有沿波溯流,探求清初政治论的重要思想源头。本文从公私之辩、君臣、宰相、封建、明体适用五个方面,揭示清初政治论与宋儒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为清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开拓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公私 君臣 宰相 封建 体用
下载PDF
张说三次为相与掌文学之任三十年考辨 被引量:1
5
作者 曲景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63-66,共4页
史载张说"三登左右丞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所谓"三登左右丞相",并不是作了三次宰相,而是指其在开元年间作了三次左右丞相,分别是十三年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十七年八月;张说确实作了三次宰相,即所... 史载张说"三登左右丞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所谓"三登左右丞相",并不是作了三次宰相,而是指其在开元年间作了三次左右丞相,分别是十三年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十七年八月;张说确实作了三次宰相,即所谓"前后三秉大政",分别是睿宗景云二年正月至本年十月、玄宗先天二年九月至本年(开元元年)十二月、玄宗开元九年九月至开元十四年四月;所谓"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应是从久视元年张说参预修撰《三教珠英》开始成为修书学士到开元十八年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说 唐代 宰相 丞相
下载PDF
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
6
作者 田兆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1-4,共4页
宰相在中国古代作为“百官之长”,所谓“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是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制度是君主制度的调节机制和必要补充。本文介绍了与宰相制度相适应的行政中枢机构的萌发、形成、发展和转换过程 ,力图在动态... 宰相在中国古代作为“百官之长”,所谓“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是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制度是君主制度的调节机制和必要补充。本文介绍了与宰相制度相适应的行政中枢机构的萌发、形成、发展和转换过程 ,力图在动态描述中把握中央辅政体制的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行政中枢机构 权力制衡机制 宰相制度 中国 中央辅政体制
下载PDF
论西汉内朝政治的缘起和特征——以皇权与相权之冲突为视角
7
作者 崔丽芳 《安顺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65-67,共3页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朝 皇权 相权 西汉
下载PDF
略论唐代的状元宰辅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腊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3-37,共5页
唐代251名状元中位至宰辅者,初、盛唐连一个也没有,中唐出现了一个,中晚唐之交有3个,唐末集中出现了6个,占状元总数的3.98%,数量与掌权时间均无法跟宋代相比。他们的人品、业绩差异悬殊,而宋代状元宰辅则相对整齐。10位状元宰辅死于非... 唐代251名状元中位至宰辅者,初、盛唐连一个也没有,中唐出现了一个,中晚唐之交有3个,唐末集中出现了6个,占状元总数的3.98%,数量与掌权时间均无法跟宋代相比。他们的人品、业绩差异悬殊,而宋代状元宰辅则相对整齐。10位状元宰辅死于非命的占一半,这在宋代及以后也是难以想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状元宰辅 时间 分布 业绩 人品 牺牲品
下载PDF
日本首相历史观的形成原因再考察
9
作者 李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7期14-18,共5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70年,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绝大多数日本首相表现出暧昧模糊、不愿坦率承认战争侵略性质和承担战争责任的顽固态度。另外,不同首相或同一首相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表现出因时因势而不同甚或相互矛盾的立场。日本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70年,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绝大多数日本首相表现出暧昧模糊、不愿坦率承认战争侵略性质和承担战争责任的顽固态度。另外,不同首相或同一首相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表现出因时因势而不同甚或相互矛盾的立场。日本首相的历史观问题不仅是个人政治价值观的体现,更是以首相为代表的日本政要乃至整个国家如何看待日本的国家利益、如何界定日本的国际和地区身份、如何平衡和处理国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的战略和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首相 历史观 国家利益 国内政治 中、美、日关系
下载PDF
继承与创新:东汉九卿制度研究——以“一公领三卿”变迁为中心
10
作者 刘晨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1-80,共10页
新莽一代对九卿制度做出了改革,依据《尚书·舜典》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九卿与“一公领三卿”之制。光武一朝之制度存在新莽与前汉两个源头,大司徒司直一官的消失意味着“武帝故事”在东汉官制中影响力的衰退,且对新莽“一公领三卿... 新莽一代对九卿制度做出了改革,依据《尚书·舜典》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九卿与“一公领三卿”之制。光武一朝之制度存在新莽与前汉两个源头,大司徒司直一官的消失意味着“武帝故事”在东汉官制中影响力的衰退,且对新莽“一公领三卿”之制做出了初步调整,即以卫尉、光禄勋、太仆、宗正四卿填补“复汉旧制”产生的九卿空缺;太常九卿存在明显的“礼仪本位”(太尉本位)色彩,依据职务划分的“一公领三卿”之制(以太尉与卫尉之关系为例)在太常九卿(曹褒定礼)出现后,很快便被其“同化”,形成太常九卿建构之下的《汉官目录》之“一公领三卿”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三公 九卿 太常九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