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ase II Clinical 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 Combined with CT-Guided Percutaneous Core Needle Biopsy of Pulmonary Nodules in Elderly Patients
1
作者 Wangti Xie Yu Wu +11 位作者 Xiaoshan Cheng Jianbing Hu Fang Wen Jia Xiao Pan Luo Yuqi Su Xiang Yao Jianlong Fang Grong Dan Xianggan Huang Dunqian Liu Jie Weng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4年第7期325-336,共12页
Background: As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gradually ages, more and more elderly people were found to have pulmonary nodules during physical examinations. Most elderly people had underlying diseases such as heart, lu... Background: As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gradually ages, more and more elderly people were found to have pulmonary nodules during physical examinations. Most elderly people had underlying diseases such as heart, lung, brain and blood vessels and cannot tolerate surgery. Computed tomography (CT)-guided percutaneous core needle biopsy (CNB) was the first choice fo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subsequent targeted drugs, immune drugs or ablation treatment. CT-guided percutaneous CNB requires clinicians with rich CNB experience to ensure high CNB accuracy, but it was easy to cause complications such as pneumothorax and hemorrhage.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ing coplanar template (PCT) combined with CT-guided percutaneous pulmonary CNB biopsy has been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but there was no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Metho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nodule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Onc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 total of 225 elderly patients were screened, and 3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after screening.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Group A: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Group B: 30 cases). Group A was given 3D-PCT combined with CT-guided percutaneous pulmonary CNB biopsy, Group B underwent CT-guided percutaneous pulmonary CNB.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of this study was the accuracy of diagnostic CNB, and 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CNB time, number of CNB needles, number of pathological tissues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96.67% and 76.67%, respectively (P = 0.026).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in average CNB time (P = 0.001), number of CNB (1 vs more than 1, P = 0.029), and pathological tissue obtained by CNB (3 vs 1, P = 0.04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pneumothorax and hemorrh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s: 3D-PCT combined with CT-guided percutaneous CNB can improve the puncture accuracy of elderly patients, shorten the puncture time, reduce the number of punctures, and increase the amount of puncture pathological tissue, without increasing pneumothorax and hemorrhage complications. We look forward to verifying this in a phase I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Nodules Elderly patients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 (pct) Core Needle Biopsy (CNB) Computed Tomography (CT)
下载PDF
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恶性肿瘤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洪凤鸣 俞炎平 +7 位作者 徐敏 罗君 郭立文 宋丹军 曾晖 郝伟远 曹非 郑家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60-764,共5页
目的比较3D打印非共面模板(3D-PN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恶性肿瘤术前与术后剂量学结果,探索3D-PNCT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3D-PNCT引导^(12... 目的比较3D打印非共面模板(3D-PN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恶性肿瘤术前与术后剂量学结果,探索3D-PNCT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3D-PN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的肝癌患者20例,处方剂量130~150 Gy。搜集并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D_(90)、D_(100)、V_(90)、V_(100)、V_(150)、V_(200)、CTV体积。按照英国哥伦比亚癌症中心粒子植入质量评价标准对操作评价。结果20例患者设计打印20块模板,技术成功19例,实际针数术后与术前一致8例,术中优化增加针道8例,减少3例。术后验证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为优的患者10例,良5例,中3例,差2例,技术失败1例。与术前计划相比,术后D_(90)、D_(100)、V_(200)、CTV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V_(90)、V_(100)、V_(15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3D-PN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恶性肿瘤主要剂量学指标在手术前、后基本吻合,有良好的治疗精确性,能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放射性粒子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肝恶性肿瘤 剂量
下载PDF
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辅助CT引导下肺原发小微结节穿刺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冠 陈宝明 +16 位作者 张玉卫 张力 高福春 柴树德 郑广钧 霍小东 霍彬 韩明勇 张颖 张开贤 王保明 朱旭东 孟丹 刘乐军 朱瑞 吉喆 王俊杰 《癌症进展》 2017年第9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评价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3D-PCPT)辅助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原发小微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肺原发微小结节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及诊断,评价3D-PCPT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穿刺成功率、恶性肿瘤诊断率及并发症发生... 目的评价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3D-PCPT)辅助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原发小微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肺原发微小结节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及诊断,评价3D-PCPT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穿刺成功率、恶性肿瘤诊断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与上述指标可能有关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穿刺操作。穿刺病灶直径为0.45~2.00 cm,中位直径为1.50 cm。35例患者采用1~2根定位针,8例患者未应用定位针;36例患者进行了1~2次活检,7例患者因取材不满意进行了3~4次活检。病理学诊断有1例患者无阳性结果,穿刺成功率为97.7%(42/43),恶性肿瘤诊断率为69.8%。并发症:针道出血发生率为62.8%(27/43),气胸发生率为30.2%(13/43),1例(2.3%)患者需胸腔闭式引流,2例(4.7%)患者出现术后咯血,所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康复。病灶直径与1次活检成功率、恶性肿瘤诊断率、针道出血发生率相关(P﹤0.05),病灶越小,1次活检成功率及恶性肿瘤诊断率越低,针道出血发生率越高。定位针与1次活检成功率相关,应用定位针者的1次活检成功率明显高于未应用定位针者(P=0.006)。结论 3D-PCPT辅助CT引导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有助于使穿刺技术流程标准化,值得进一步推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 CT引导 肺小微结节 经皮穿刺活检 并发症
下载PDF
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吉喆 郭福新 +6 位作者 姜玉良 彭冉 徐飞 孙海涛 范京红 李卫燕 王俊杰 《癌症进展》 2018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介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3D打印共面模板(3DPCT)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24例进行3DPCT辅助CT引导下肺病变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纳入分析,总结操作流程,分析操作时间、活检针调整次数、CT扫描次数、病理学检查结果... 目的介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3D打印共面模板(3DPCT)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24例进行3DPCT辅助CT引导下肺病变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纳入分析,总结操作流程,分析操作时间、活检针调整次数、CT扫描次数、病理学检查结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均采用2根固定针,其中15例(62.50%)取材1次,9例(37.50%)取材2次。平均操作时间为(26.45±5.73)min,平均活检针调整(0.13±0.34)次,平均CT扫描(5.25±0.53)次。21例(87.50%)活检针1次到位,3例(12.50%)调整1次。20例(83.33%)病理结果为阳性。并发症方面,18例(75.00%)出现针道出血;4例(16.67%)出现气胸,其中1例(4.17%)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3例(12.50%)出现术后咯血,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皆痊愈。结论 3DPCT辅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在可接受的操作时间和CT扫描次数下,有较高的穿刺准确率,减少了肺内调整活检针的次数。熟练、规范的操作可以进一步提高肺穿刺的准确率和安全性,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共面模板 CT引导 肺穿刺活检
下载PDF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海 王亮 +5 位作者 杜振广 李福生 李光帅 张晶 周志成 徐绍年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26-631,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评估90%靶区所接受的剂... 目的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评估90%靶区所接受的剂量(D90)、1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100)、15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50)等参数,评价粒子植入质量,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行125 I放射粒子植入,平均放射粒子活度为(0.68±0.10)mCi,平均D90为(12195.60±1654.78)cGy,平均V100为(91.69±2.25)%,平均V150为(61.75±11.67)%。术后6个月,疾病控制率为100.00%,客观缓解率为73.33%。中位局部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7.00个月(95%CI:13.42~20.5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7.00个月(95%CI:13.42~20.58个月)。术后6个月NRS评分低于术前[(2.27±1.28)分vs(5.00±1.51)分),P<0.001],而KPS评分高于术前[(86.00±12.42)分和(72.67±11.00)分,P<0.001]。术前至术后6个月,ASIA分级C级变为D级,C级变为E级,D级变为E级各1例。结论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有效控制局部病灶,明显缓解疼痛及部分神经损伤,且并发症少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姑息性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125I放射粒子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疗效
下载PDF
3D打印非共面模板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文俊 陈志军 +5 位作者 许波 周爱清 粟宇 钟锦绣 吴真 黄水源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第9期1557-1559,共3页
目的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于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粒子植入流程包据术前CT定位及计划设计、术中方... 目的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于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粒子植入流程包据术前CT定位及计划设计、术中方案优化、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下穿刺、粒子植入、术后3天计划验证、术后1~3个月疗效评价。疗效评价采用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v1.1,不良反应评价采用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CTCAE)v3.0。观察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GTV)接受90~120 Gy处方剂量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1个月后部分缓解(PR)8例(40%),3个月后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18例(90%),5例CR,13例PR,粒子植入后局部病灶均无进展,无严重并发症。结论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术中CT引导下永久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术前术后计划可获得良好的一致性,有良好的治疗准确性,具有并发症少,简便安全等优点,为规范临床操作流程及精确植入的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非共面模板 粒子 CT引导下 精准植入
下载PDF
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在肺亚厘米结节穿刺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建功 周洋 +2 位作者 王雨薇 李义慧 王晓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研究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在肺亚厘米结节穿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肺亚厘米结节患者46例。采用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辅助CT引导下对所有患者进行穿刺活检。对穿刺成功率、术后病理结果、并... 目的研究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在肺亚厘米结节穿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肺亚厘米结节患者46例。采用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辅助CT引导下对所有患者进行穿刺活检。对穿刺成功率、术后病理结果、并发症出现情况、及患者临床特征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辅助CT引导下肺亚厘米结节穿刺的成功率为97.8%,穿刺成功的患者中恶性病变共17例(37.8%),肺腺癌12例(26.7%),肺鳞癌3例(6.7%),转移癌2例(4.4%);良性病变共28例(62.2%),慢性炎症反应17例(37.8%),肉芽肿性炎6例(13.3%),结核2例(4.4%),不典型腺瘤样增生2例(4.3%),肺内淋巴结1例(2.2%)。有27例(58.7%)患者穿刺后出现并发症,为针道出血15例(32.6%),咳血3例(6.5%)和气胸9例(20.0%)。良、恶性结节患者在结节直径、患者性别和结节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辅助CT引导技术在肺亚厘米结节穿刺中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亚厘米结节 经皮穿刺活检 3D打印共面穿刺模板
下载PDF
CT引导下3D共面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5
8
作者 郑云峰 贡桔 +2 位作者 夏宁 陆建 刘芬菊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对比性分析CT引导下3D共面模板与非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 目的:对比性分析CT引导下3D共面模板与非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年龄23~77岁,平均(64±10)岁;10例为非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年龄55~84岁,平均(68±13)岁。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计划、术中优化及术后剂量学验证。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最小周边剂量(MPD)及100%、150%、200%处方剂量覆盖的靶区体积占靶区总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V100、V150、V200)。并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的差异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平均植入放射性粒子30粒,非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平均植入放射性粒子23粒。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和非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V100术前计划分别为(97.16±2.74)%、(95.44±1.37)%,术后分别为(95.66±2.58)%、(90.40±3.56)%,术后均较术前计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63、5.827,P <0.05)。两组D90、MPD、V150、V20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操作时间,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为(49.04±1.75)min,非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为(66.13±1.7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使用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可以更精确地达到术前规划的优化,且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耐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转移 近距离放射治疗 125I放射性粒子 3D共面模板
下载PDF
非共面3D打印导板在CT引导下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中的穿刺误差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何庄超 何玉成 +2 位作者 朱柏霖 黄昌平 陈治名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9年第5期335-33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非共面3D打印导板在CT引导下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术前设计针道与术中实际针道的差异,探讨非共面3D打印导板在CT引导下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的穿刺误差,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19年2月28例CT引导下肺癌^125... 目的对比分析非共面3D打印导板在CT引导下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术前设计针道与术中实际针道的差异,探讨非共面3D打印导板在CT引导下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的穿刺误差,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19年2月28例CT引导下肺癌^125I粒子植入患者的手术资料,全部患者术前行CT模拟定位,根据图像设计打印非共面3D导板。手术时将患者依据模拟定位的位置摆放体位,常规消毒后根据体表标识贴合导板,按计划穿刺、粒子植入,术后对实际针道与术前设计针道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实际针道X(左右)、Y(头脚)轴方向偏移量;组内数据根据性别、左右肺、不同手术体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AVOVA分析其差异性;并根据肿瘤所在肺段的呼吸幅动度不同分为A组和B组,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其差异性。结果非共面3D打印导板在CT引导下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术前设计针道与术中实际针道X轴、Y轴方向偏移量分别为(2.71±1.78)mm、(2.77±1.93)mm;性别、左右肺叶、治疗体位X轴、Y轴方向偏移量均无统计学差异;A、B组在X轴方向偏移量无统计学差异,在Y轴方向偏移量有统计学差异,其P值分别为0.34、0.04。结论非共面3D打印导板应用于CT引导下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中,穿刺针道误差小、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非共面导板 ^125I粒子植入 穿刺误差
下载PDF
3D打印共面模板结合固定针技术在肺小结节经皮精准活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俊马 喻岳超 +2 位作者 刘智 刘雨 王飞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1-764,共4页
背景:经皮肺穿刺活检是明确肺结节性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是由于呼吸运动的存在,肺脏的活动度较大,经皮肺活检尤其是针对肺小结节的活检存在一定难度。目的:介绍3D打印共面模板结合固定针技术在肺小结节经皮活检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 背景:经皮肺穿刺活检是明确肺结节性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是由于呼吸运动的存在,肺脏的活动度较大,经皮肺活检尤其是针对肺小结节的活检存在一定难度。目的:介绍3D打印共面模板结合固定针技术在肺小结节经皮活检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经皮肺活检术患者24例,影像学检查均存在肺小结节,结节直径在8-30 mm之间,根据恶性肿瘤概率评估均为中-高危级,存在经皮肺活检的适应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徒手穿刺活检,观察组进行3D打印共面坐标模板结合固定针引导穿刺活检,每组1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中穿刺针调整次数、CT扫描次数、标本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试验获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术中活检针调整次数、CT扫描次数、气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标本取材阳性率与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结果表明,在肺小结节的经皮活检中应用3D打印共面坐标模板结合固定针技术,针对靶病灶起到相对固定作用,能减少术中调整进针次数和CT扫描次数,减少医源性辐射,降低并发症尤其是气胸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共面模板 固定针 肺结节 活检 精准医疗
下载PDF
3D打印共面模板在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的护理
11
作者 徐寅 顾美珍 +1 位作者 王忠敏 杨如美 《护士进修杂志》 2019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在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月行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15例,在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下协助医生进行穿刺和粒子植入,给予患者术前充分... 目的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在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月行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15例,在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下协助医生进行穿刺和粒子植入,给予患者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积极的配合、术后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5例胰腺癌患者在共面模板引导下均成功穿刺和植入^(125)I粒子。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血肿,1例出现局部皮肤反应,其余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安全、可靠的护理是完成3D打印共面模板在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3D打印 共面模板 125 I粒子 护理
下载PDF
3DPCT辅助CT引导与普通CT引导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伟 董志勇 +1 位作者 徐兰 吴大广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37-41,共5页
【目的】比较3D打印共面模板(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与普通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72例肺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3DPCT辅助CT... 【目的】比较3D打印共面模板(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与普通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72例肺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3DPCT辅助CT引导或普通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同时依据CT图像测量结节直径,将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设为大结节组(20~30mm),中结节组(11~19mm)以及小结节组(8~10mm)。比较操作时间、活检针调整次数、穿刺成功率、恶性肿瘤诊断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本次研究中病理学结果与肺结节大小相关性。【结果】3DPCT辅助CT引导组穿刺活检的平均操作时间,调针次数均显著低于普通CT引导穿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结果分析显示3DPCT穿刺成功率高于普通CT引导穿刺。以上结果在小结节组比较中差异明显。并发症中,普通CT引导穿刺气胸和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3DPCT辅助CT组。穿刺活检取得病理阳性结果与肺结节直径大小呈正相关。【结论】3DPCT辅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相对于普通CT引导,穿刺准确率高,缩短了操作时间。特别对于小结节病变,其操作性及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后者,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共面模板 CT 肺结节 小结节 经皮穿刺活检
原文传递
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精度研究
13
作者 孙海涛 吉喆 +3 位作者 邱斌 姜玉良 范京红 王俊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利用两种模体研究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精度,并比较两种模体差异,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设计进针路径并获取针尖坐标值,按照进针路径分别在定制模体和肝脏模体插入植入针,植入金标... 目的利用两种模体研究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精度,并比较两种模体差异,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设计进针路径并获取针尖坐标值,按照进针路径分别在定制模体和肝脏模体插入植入针,植入金标,退针10 mm,植入冷源,分别记录针尖、金标、冷源坐标,通过计算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获取植入针精度,第1颗粒子精度,拔针后粒子的精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上述精度在两种模体中的差异。结果3D打印共面模板辅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穿刺针精度,第1颗粒子精度及拔针后粒子精度在定制模体和肝脏模体中分别是(1.89±0.72)和(2.14±0.88)mm(P>0.05),(2.03±1.14)和(2.42±1.12)mm(P>0.05),(-1.96±1.29)和(-2.82±0.91)mm(t=2.09,P=0.046)。结论3D打印共面模板辅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具有高效,稳定、精确,在两种模型中精度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共面模板 放射性粒子植入 精度 CT引导
原文传递
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125Ⅰ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盆腔肿瘤个体化设计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海涛 姚丽红 +7 位作者 王俊杰 周付根 姜玉良 吉喆 刘博 郭福新 彭冉 范京红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5-489,共5页
目的 对比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盆腔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后计划的剂量学结果,探索盆腔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用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精确性。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 目的 对比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盆腔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后计划的剂量学结果,探索盆腔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用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精确性。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粒子植入的盆腔肿瘤患者51例,处方110~160 Gy,设计制作3D打印非共面模板51块,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D90、最小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结果 为51例患者设计、制作的51块导板术中就位良好,与术前计划相比,术后D90、V100、V150、V200、CI、EI及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PD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5)。结论 术后验证的主要剂量学指标较好地达到了术前计划要求,有良好的治疗精确性,能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放射性粒子植入 个体化非共面模板 剂量学 盆腔肿瘤
原文传递
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曹强 霍彬 +7 位作者 霍小东 王金焕 王磊 臧立 侯定坤 王海涛 王俊杰 柴树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28-532,共5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3D-print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有效及对剂量学的可控性。方法 选取2014年5月到2016年11月符合 125Ⅰ粒子植入适应证的NSCLC患者20例,其中... 目的 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3D-print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安全、有效及对剂量学的可控性。方法 选取2014年5月到2016年11月符合 125Ⅰ粒子植入适应证的NSCLC患者20例,其中3D-PCT辅助CT引导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10例(3D组),CT引导徒手穿刺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10例(徒手组),术前2 d内行CT定位扫描,得出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BTPS),行术前预计划。术后即刻行胸部CT扫描,术后质量验证。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90%和100%的靶区体积所占的剂量D90和D100、100%和150%的处方剂量所占的靶区体积百分比V100和V15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结果 3D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参数V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6,P〈 0.05),其他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徒手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粒子数、V100、EI、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6、2.492、4.725、7.258,P〈 0.05),其他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组术后剂量学参数和徒手组术后剂量学参数行单样本t检验,其中V100、CI、EI、HI、剂量误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8、2.278、4.637、4.616、-4.785,P〈 0.05),两组术后V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PCT辅助CT引导125Ⅰ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NSCLC安全可行,剂量学可控,且在粒子空间分布方面较徒手穿刺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共面模板 徒手 125Ⅰ粒子植入 非小细胞肺癌
原文传递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剂量学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崔佳宁 姜玉良 +6 位作者 吉喆 郭福新 彭冉 孙海涛 范京红 李卫燕 王俊杰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前、术后计划的剂量学参数,验证该技术指导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精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的脊... 目的对比分析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前、术后计划的剂量学参数,验证该技术指导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精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的脊柱转移瘤患者7例共9个病灶的治疗计划,比较术前、术后靶区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及脊髓D2cm^3。并且应用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协会粒子植入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粒子植入质量。结果患者术前和术后验证的靶区D90、mPD、V100、V150、V200、CI、EI、HI及脊髓D2cm^3剂量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术后计划评价结果中优5个、良4个。结论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后剂量学参数与术前相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术后计划评价为优或良,提示该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准确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粒子植入 脊柱转移瘤 剂量学
原文传递
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邢超 张开贤 +7 位作者 袁倩倩 胡苗苗 吴林霖 满其荣 杨森 李培顺 王宝虎 王俊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14-517,共4页
目的 对比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结果,探讨该技术在粒子植入治疗中的精确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实施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粒子植入患者32例,植入病... 目的 对比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与术后剂量学结果,探讨该技术在粒子植入治疗中的精确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实施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粒子植入患者32例,植入病灶36个:包括肺部10个、颈部淋巴结5个、盆腔3个、椎体3个、胰腺2个、腹腔淋巴结2个、门静脉2个、其余9个。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在共面模板引导下一次性完成所有层面的进针,依据术前计划植入粒子,行术后剂量学评估。对比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包括90%和10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和D100,90%、100%、150%和20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V90、V100、V150和V2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统计学采用配对 t 检验。结果 全部病灶、运动病灶和固定病灶植入前后D90、D100、V90、V100、V150、V200、CI、EI和HI等指标参数配对 t检验,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粒子植入剂量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无差别,对于固定和运动脏器肿瘤,有良好的治疗准确性,可能成为未来粒子植入重复性好的标准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共面模板 放射性粒子植入 剂量学 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CT引导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125Ⅰ粒子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癌不良反应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姜玉良 吉喆 +7 位作者 郭福新 彭冉 孙海涛 范京红 李卫燕 刘锴 雷金华 王俊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95-499,共5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共42例。其中头颈部肿瘤... 目的 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于本院接受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头颈部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共42例。其中头颈部肿瘤原位或瘤床复发26例,头颈部淋巴结转移16例。肿瘤体积为2.4~102.8 cm3(中位体积大小为28.6 cm3)。处方剂量给予110~160 Gy,选择粒子活度为0.34~0.70 mCi,中位活度为0.6 mCi(1 Ci=3.7×1010Bq)。粒子数目为10~126枚(中位为34枚)。插入粒子植入针为4~31根(中位针数11根)。所有患者行术前计划设计、3D打印模板制作、穿刺及粒子植入,术后验证,并随访。对皮肤、黏膜、血液和脊髓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顺利。随访时间为4~14个月,中位随访8.5个月。1例出现可疑治疗相关Ⅲ度神经反应。余病例均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皮肤Ⅰ度反应3例(3/42),黏膜Ⅰ度反应1例、Ⅱ度反应2例。口干均未加重。皮肤反应与皮肤所受剂量(D0.1 cm3)相关,D0.1 cm3≥60 Gy和D0.1 cm3 〈60 Gy的皮肤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7,P=0.032)。均未出现血液毒性反应和脊髓损伤,也未发现粒子移位。结论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头颈部复发转移肿瘤,无明显相关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剂量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放射性粒子植入 不良反应 头颈部癌
原文传递
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射波刀放射治疗利用率统计与弃用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飞 郭福新 +7 位作者 彭冉 范京红 李卫燕 张喜乐 王巍 程程 赵田地 王俊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 统计射波刀治疗中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的利用率,并分析金标弃用的原因,为射波刀治疗金标植入、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和放射治疗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2017年3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 目的 统计射波刀治疗中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的利用率,并分析金标弃用的原因,为射波刀治疗金标植入、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和放射治疗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2017年3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52例,其中肺22例、肝12例、纵隔淋巴结5例、腹膜后淋巴结8例、胰腺3例、腹腔淋巴结1例、盆腔淋巴结1例。射波刀共治疗45例肿瘤患者,42例使用金标联合呼吸追踪进行治疗,3例因不能使用金标改为脊柱追踪。植入金标52例中,有7例未行射波刀放疗。统计患者在射波刀治疗时使用金标和弃用金标的数量,得到金标利用率和弃用率。对弃用金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42例使用金标联合呼吸追踪患者植入131颗金标有85颗使用,利用率为64.89%;弃用46颗,弃用率为35.11%。造成金标弃用的主要因素有刚性误差大12颗(26.08%),植入金标不符合要求有19颗(41.31%),其中45°共线的有2颗(4.35%)、金标间距小于阈值的有4颗(8.70%)、连线角度〈15°的有5颗(10.87%),其他因素有15颗(32.61%),其中无法正确识别的5颗(10.87%)、物体遮挡的有4颗(8.70%)、移位的有6颗(13.04%)。植入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有气胸4例,血胸1例,疼痛2例,未出现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与既往单纯CT引导徒手植入和超声引导下金标植入文献比较,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金标植入,可减少穿刺针数目,降低患者穿刺造成的风险和创伤,降低金标植入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植入的金标会因各种原因造成弃用。因此,在金标植入等环节中需考虑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射波刀 金标植入 利用率 3D打印共面模板
原文传递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碘^(125)放射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志成 黄海 +5 位作者 王亮 李福生 李光帅 张晶 徐绍年 杜振广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碘^(125)(^(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2例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PV... 目的探讨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碘^(125)(^(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2例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PVP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125)I粒子植入流程包括术前模拟定位、术前计划设计、3D模板打印、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下行粒子植入、术后进行CT扫描、剂量验证。术后7~14 d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下进行PVP。结果2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患者疾病控制率为95.45%(21/22),客观缓解率为81.82%(18/22)。患者术后的数字疼痛分级法评分为(1.29±0.46)分,显著低于术前的(5.23±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C级2例,D级15例,E级5例。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D级4例,E级18例。结论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瘤具有治疗精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脊柱稳定性,控制肿瘤进展,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碘^(125)放射粒子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